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乔峤硕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5456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谈数据与感受的妄言

已有 902 次阅读2014-8-21 22:15 |个人分类:经济研究|系统分类:财经| 中小企业, 批发零售, 官方网站, 统计局, 消费品 分享到微信

  昨日我写了《再谈经济数据与感受》一文。以汇丰8月PMI预览值为开头,该数值大幅滑落,反映了该数据的样本标的——偏重于中小企业——的经济走势趋势下滑,这与我文章尾部提到了最近旅行中观察到的国家基建投资依然较多、而总体经济活力不足是相对应的。我相信,在下月初,国家统计局的官方8月制造业PMI数据仍会比较好,而不会像汇丰数据那样大幅下滑,其原因至少是两个数据的样本标的不同所致。在国家、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这部分钱花的还是大把大把的。它们并不矛盾。

  再说一下我前文中较多分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用了许多数字来作比较。现在我再来撇开数字谈谈感受。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从统计局官方网站就可以查到,自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都是在上涨的,年度同比增长率有所波动,但最低的也只是2005年的12.9%。这说明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在消费品上的开支始终是在增加的,全民消费是不断增长的。

  远的不说,因素复杂、我们的感受也已经淡化了,还是拿去年到今年的状况来比较一下。经济数据显示全民零售消费在不断增加,按说这种状况下批发零售企业、或者单独说零售、百货企业应当是日子越来越好过的,但我们看到的景象是零售百货业的日渐萧条。这种状况并不能够以劳动力成本增加来解释,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远大于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也不单纯以电商的迅速发展来解释,因为我们看到那些涉电的零售百货企业也同样是惨淡经营。

  换一个角度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高速增长,无论消费的是什么,但总是卖出去了、被消费了。这些被消费的商品,总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吧?总会有企业将它们生产出来,那么是那些企业呢?这些企业应当是日渐红火才对。但对于这方面来说,首先是国家层面上的GDP增速连年下滑,增速也远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其次在工业企业方面来说,我们看到的官方数据也同样惨淡,而且观察你身边的企业、你居住城市的轻工、餐饮、百货等制造业,景气度似乎都没有每年超过10%的扩张和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高速增长所代表的商品,在产业一端似乎有点与产出不相匹配,肯定也不能简单以库存消化来解释。今年头几个月PMI数据是极其惨淡的,汇丰数据甚至已经走到了50%荣枯线之下。官方PMI数据偏重于大型企业,实际上也就是偏重于重型装备和大工业,数据也不过是刚刚在50之上,也就是大工业消费拉升了日常消费低下的整体水平,这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高速增长仍有矛盾。

  因此,无论是数据上,还是感受上,矛盾之处还是很多的。我这里说的只是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实际上其他方面的感受还有很多。

  再谈一个数据,GDP。中国当前正在去GDP化,因为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GDP的增长,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政绩,而且这个数据之前也被官方政绩考核所采纳,以至于全国各地乱投资的现象遍地蜂拥而起,造成国家资源严重浪费,GDP数据本身也严重掺水。尽管中央政府在大力去GDP化,但实际上这也是做不到的。无论GDP数据本身存有何种缺陷,全世界仍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量度指标、且无法被完全替代。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在下滑,但持续几十年的GDP高速增长仍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堪称奇迹,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出现了众多的“土豪”,都是中国经济奇迹的证明。

  但是,在看待任何一个经济数据的时候,你无法回避一个国家的国体、政体和民意民愿的因素。中国做为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一个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显示出其与其他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大差异。

  “与美国相比”,这是中国国内、股市中经常看到、听到的话语。但实际上,中国的情形几乎完全不能和美国简单相比。

  在当前,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济下滑到了要保7.5%的境地,但这仍比美国高速复苏达到了4%的水平高得多。美国官方数据,今年第二季度该国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这个数据是什么地位?我告诉你,在本世纪,美国年度GDP实际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在2000年,是4.1%。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在2009年达到最低,是-2.8%;2012年达到危机之后的最高,是2.8%;去年是1.9%;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将会是经济危机之后最高的一年,会超过3%。

  仅仅看数据,中国的GDP增速远高于美国,但全球经济复苏的状况,恐怕没人会说眼下的中国比美国强。即便是我们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是如此。而且,再回到数据,当美国GDP增速低迷的时候,PMI数据也是低迷的,而在中国则不相一直。至今我们的GDP增速最低也仍在7%以上,而之前的PMI数据甚至已经降到了50%之下,也就是经济陷入萎缩状态。这种差距是怎么造成的?这就必须回到体制问题上。

  政府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政府与企业也是密不可分的,但中美两国因为体制的不同,这种关系的内地在实质是不一样的。简单、绝对一点来说,我们的政府花钱是与企业无关的,也就是与创造金钱的一方是无关的。政府要做什么项目、花什么钱,并不是当地的人民决定,而是官员决定。不要说人大的作用,中国人大起的作用与美国州县的议会起的作用非常不同。在中国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甚至完全不要自己考虑如何赚钱,连税收都没有,要花钱的时候只需要向中央政府上报申请。这就造成脱节,造成官员们以为想着去花钱,从花钱中创造各种包括政绩在内的效益。

  而在美国,地方政府要想花钱必须经过议会批准,甚至要经过当地居民的全民公决才能通过。所以你看看美国的公共设施,远没有中国的豪华靓丽。但美国的公共设施是完备的,比如公共电话亭,美国通讯设施远比中国发达,而中国的城市已经几乎绝迹了公共电话亭。在中国,半夜马路上的丢了手机的人是无法打电话的,连110都打不了。

  在中国,官员们一心想着如何花钱,这就造成了纳税人失控花钱的管制,形成无数无效的GDP,这就是中国GDP数值始终高企的原因之一。我在看待中国的GDP数字,始终是将其减去8。我认为,在之前,8%的GDP增长就是中国基本保障的底线,低于8%,就意味着经济已经进入负增长、就会有人吃不上饭。随着中国反腐行动的不断升级和深入,无效GDP的份额开始缩减,现在仍减去8%可能有些多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摸索。顺便说一句,习李政府的反腐行动对中国来说功劳甚焉,若能够真正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仅是修正了GDP的真实表现,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中国的风气,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做基础文化性的奠基,利在千秋。

  如果你将中国GDP的增速减去8,然后再跟美国、欧洲以及其他资本主义世界去比较,那么就会显而易见的感受出数值的匹配,而且也不会跟PMI的变化不相协调。看待为何欧美股市不断上涨、而A股就是不涨也就明白了——原因就是经济复苏始终不如人家。

  撇开国家民情实际的不同,孤立地谈论、分析数据上的差异,我只能说是一种妄言。

  最后附带说明一点,欧美股市前期持续上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欧美各国不断的放水。美国QE3按计划在十月份将完全退出,要明白,在完全退出之前是在逐渐缩减、但仍是在放水,只有到十月份完全退出,放水才停止。实际上在十月份QE3完全退出后,美联储仍有途径通过扭转操作等渠道继续放水,这要看美联储后续的想法。中国央行并非没有放水,但中国央行通过不断变化的正逆回购、央票等操作来进行,尽管这给管理层提供了高度灵活的操作性,但却缺乏给整个金融市场和产业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让人捉摸不定踌躇不前。

  美联储早早地给出了低利率货币政策、并承诺在2015年前不会加息,QE每个月的购买额度也是固定的,这种稳定性奠定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尽管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向好,人们仍在不断的猜疑美联储何时改变策略,但这种稳定度还是好于中国央行的策略。实际上,观察美国股市的走势,甚至包括欧洲各国,都是与美国QE政策的稳定密切相关,一旦市场揣测政策有变、则市场就出现动荡,而整体的稳定度奠定了整体股市的一直走强。现在,随着十月份的即将到来,不仅仅是QE的放水会完全结束,还要面临着美国低利率政策的结束、甚至加息的开始,这都开始动摇之前的稳定度,于是欧美股市不仅仅加大了动荡的幅度,整体上还开始了下滑。海外分析越来越多的认为美股面临大崩盘,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就是来源于美联储策略的改变、带来流动性支持的撤销,而没有了过度泛滥的流动性支持,仅仅靠美国经济的复苏能否继续坚挺股市,就成了大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