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原稿发布于2010年7月21日
前日我在《农行及银行板块的后农行发行时代》中提到影响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股市走势的五个因素,其中之一是大量的中小市值股票限售解禁。我在《小市值股票的机会》一文中也有提到,现在再稍详细的解释一下,尤其是针对创业板。
中小市值股票,尤其是创业板缘何有如此之大的解禁压力?我在《小市值股票的机会》一文中提到的缺乏制度约束是一个根本原因,而我下面要解释的是实际表现。
7月26日,尤洛卡、双林股份和国腾电子将进行网上发行,届时创业板新股将突破了100家的规模,现在已经上市交易的94家。创业板启动至今仅10个月,即将扩容到第100只股票,速度不可谓不快。
创业板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扩容,有其政策导向的根源。为了迎合这种根源性的要求,加速申请公司的上市步伐就成为必然,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套利市场。
截至6月30日,创业板共有90家公司挂牌上市,我搜集统计的大多数据均截止于此前后。按深交所的数据,这90家公司总股本107亿股,总市值3510亿元;其中流通股本25亿股,流通市值799亿元,共募集资金660亿元。90家公司中,有59家公司在IPO前获得了风险投资,占比达65%;在所有申报上创业板的300多家企业中,有210家有风险投资,占比达62%。另有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创业板挂牌的上市公司共有93家,其中,共有65家公司引入154家PE机构投资者。
什么是“PE机构”?Private Equity,简称“PE”,在中国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从投资方式角度看,依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定义,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中国银行业历来青睐国有大中型企业,尽管民营、私营企业已经在社会中占据较大地位,但私营企业要想获得国有银行的创业资本支持几可登天,那些民营企业家没有不为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发愁的。正是由此原因,他们更加看重资本市场的融资,创业板也就应运而生。说难听点儿,国家也乐得看到企业家们到证券市场上去掏广大普通投资者的钱而不愿从银行借钱给他们,因为民营企业生存压力极大,生死未卜,借出去钱可能血本无归。
企业要上市,必须符合某些条件。可以说没有那个中国的民营企业熟谙上市运作,首先他们的资本可能根本就不满足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再者企业家们忙于企业发展还自顾不暇呢,而且如何包装也不是他们的强项。于是PE机构现身了。
同时由于A股市场缺乏我在《小市值股票的机会》一文中提到的做市商担保机制,令某些“精明”的PE机构更加如鱼得水。运作小公司上市创业板或中小板,就成了PE机构的天然使命和目标。截至7月1日,154家PE机构在65家上市公司中共进行了175笔投资,即便以当时创业板上市公司93家的总数计算,也达到平均每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约有1.67家PE机构介入。
PE机构的本质和A股市场的机制相联合,决定了它不会为任何上市公司的实质发展前途负责,它的目的就是通过运作公司上市而获益。
说白了,整个过程就是民营企业上市发愁、然后PE机构洽谈投资、然后PE机构将其包装上市、然后PE机构卖出股票获益并全身而退。民营企业和PE机构各取所需、各获所益,当然还有大庄家国家的获益。再然后呢?再然后是上市企业若亏损可退市。可企业退市倒霉的是谁?只有广大散户。PE机构从一开始就不会为企业负责,也不会为广大普通投资者负责。它的目的就是上市后脱身,然后再去运作另一家希望上市的公司。所以当上市企业的机构持股锁定期到期后,PE机构根本不会像其他基金那样去投资企业未来发展,而只会是抛售所持股票然后转向下一个目标,则上市公司的命运就是被抛弃。
如果再加上本来就是恶意上市的运作,这种状况就更加险恶!按叶檀的话说,“中国的创业板刚刚发端,证券市场稚嫩,内幕交易屡禁不止。管理层虽然对突击入股提出警告,但这远远不够。必须对于入股年限作出3年以上的严格规定,同时增加流通股的比例,从制度层面实现高效率,实现公平。”叶女士的话是站在国家监管层面上讲的,因为她是公众人物。对于普通投资者怎么办?我想巴菲特的做法值得借鉴。即便是美国纳斯达克那样监管相对完善的市场,巴菲特的策略是坚决不碰创业板。
如果你真的想要玩玩创业板,那么只有两条意见,要么是在其解禁之前出逃并从此不再碰它;要么就是我在《小市值股票的机会》中说的,上市三年之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