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乔峤硕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5456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经济增长必将放缓

已有 1136 次阅读2014-3-25 22:03 |个人分类:经济研究|系统分类:财经| 上海世博会, 中国经济, 房地产泡沫, 汇丰银行, 经济学家 分享到微信

注:本文原稿发布于2010年6月4日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是《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业务主管陈兴动的访谈,其核心内容就是:中国经济增速已达顶峰。

  除此之外,实际上海内外有众多的报道都在说中国经济将放缓。

  彭博社5月3日消息,以数次惊人准确的灾难预测著称的投资家麦嘉华(Marc Faber)指出:“股市及商品价格显示,中国的经济将在一年内放缓,甚至崩溃。麦嘉华5月3日在香港接受彭博电视台的采访时指出,上海综合指数已经无法回复到2009年的高度。上周召开的上海世博会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预兆”,有些类似于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及经济萧条。“无论怎样,中国的经济都将减速。甚至很可能在未来的9-12个月的时间内崩溃。”

  昨天,伦敦期铜收盘价报两周来的最低点。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铜进口国,其经济形势若出现任何转向,都将影响到铜价乃至其他工业金属的价格。

  中国5月份宏观运行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15个月位于50以上,经济总体扩张,但5月份PMI指数为53.9,低于4月份的55.7,增速有所放缓。而汇丰银行自己公布的中国5月采购经理人指数也录得11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资金流向发生改变,黄金、国债、农产品等抗通胀品种将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哈继铭5月29日在北京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的“论势、论智、论道”2010年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者教育与服务巡讲活动启动仪式暨北京专场上表示,中国经济即将放缓。中金公司已率先把今年GDP增速下调到9.5%左右,这意味着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放缓,甚至低于8%。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对冲基金经理休·亨德利(Hugh Hendry)重金押注中国经济大幅放缓。能言善辩的亨德利过去两年因成功预测全球经济衰退而闻名,现今他建立了意在从中国崩盘中获利的大量头寸。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掌门人查诺斯,也把中国当成了下一个做空的目标。他预测中国房地产市场将会戏剧性崩盘。

  今年3月份,美国波士顿GMO投资公司发布了《中国的红色警报》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已经呈现出泡沫状态,这个泡沫迟早会破裂。

  在海内外各项报道中,麦嘉华“中国经济将在9~12个月内崩溃”是最著名的一句话,显得相当尖锐。生于瑞士的麦嘉华上世纪70年代就来到香港投资。他曾任德崇证券总经理,后创立麦嘉华资产管理公司。因数次预见股市危情,麦嘉华被投资界戏称为“末日博士”。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大行其事,麦嘉华果断地撤离股市,转而投向黄金市场,结果赚了个盆满钵溢。

  对于麦嘉华的论调,官方言论给予批驳。排除某些唱空中国经济而意图获利的投机基金的目的之外,国内反复唱多中国经济的论调,实际是在配合温家宝总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观点,意在鼓舞士气。但是光有信心是不够的,作为投资者,必须看清经济形势的基本面。

  我且不论麦嘉华的论点是否危言耸听,但中国经济将放缓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一放缓甚至滞涨的趋势恐怕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陈兴动称中国经济增速已达顶峰,我比较认同。

  陈兴动在谈话中主要从4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强劲的经济复苏增长得到进一步肯定。虽然目前政府的立场是经济总体上并没有过热,但从工业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10年首季度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9.1%和11.9%,而2003年首季至2008年首季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6.7%和11.7%,增长确实存在结构性过热。

  其担心的问题是目前地方融资平台不知道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具体数量,不知道融资的总规模,不知道坏账情况。更令人担心的是,按地区分类,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增幅前几位的地区,除天津外,内蒙、重庆、广西、湖南、陕西等都属于中西部地区。

  对于房地产调控,他说近期的官方言论表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不是抑制房价,官方更未公开承认房价存在泡沫这一说(这一点跟我的观点一直),因此虽然中国房价必然要调整,不过在短期内出现大幅调整的概率很小,年内下调幅度最高不会超过15%(这一点跟我的观点不一致,我认为最终结果是官方行为会直接转向操作房价下跌,而不是过快增长),其中一线城市的降幅将较二、三线城市更深。

  陈兴动认为,从目前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增长和采购经理指数趋于平缓,固定资产投资中增长较快的房地产行业受到政策挤压,而出口增长依然偏弱,因此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速已经达到顶峰,未来经济增速可能会按季度下滑,再加上目前政策的结构性紧缩和外部压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逐渐放缓。

  但我观察当前经济状况还在其他一些方面埋下隐患,只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难以大幅增长,甚至滞涨。这可能显得更悲观一些。

  关于经济复苏,我早在去年就预测过,不可能像是大多舆论说的是“V”型、或者“W”型反转,而更可能是“L”型,只是“L”的下横线会是缓慢斜向上的,但会很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次经济危机会在一两年内结束并反转。

  对于中国来说,制约未来经济的,我认为还有有以下因素:

  一是欧美经济的转型将极大的制约中国的出口,中国以出口为依赖的经济将不可能复苏到危机之前。
  中国的产业经济,一直以来是以出口为导向,以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经济。整个产业配置均以此为主线。在经济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经济泡沫的破裂,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认识到,国内实业产业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大力转型发展国内企业的发展。在应对经济复苏上,为了拉动国内需求和解决失业问题,都要大力发展本国国内产业,因而纷纷限制进口贸易、提高出口份额。这对以中国来说不仅仅是眼前的出口萎缩,而是长期的出口限制。而出口不能复苏,就意味着国内大量的去也开工不足、产品积压产能过剩,严重制约经济复苏和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把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提高到战略高度的原因。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二是中国经济的转型还处于初始的阵痛期内,这远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新生经济还未真正出生、或开始生长。
  转变经济模式,开创新经济时代,这是一个美好愿望,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老的工业体制和结构的转变是缓慢而剧痛的,新能源经济、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又无一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掠夺不发达国家的新式法宝。而国内产业规划的无序,又迅速导致了诸如太阳能电池、多晶硅、LED等等混乱投入和恶性竞争,产生新的产能过剩。要调节好这些问题,产生全国一致对外的经济力量也绝非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我们渴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实际却仍人被人家抢跑。要想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恐怕要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才行。

  三是国内盲目的工资上涨,已经显著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成长动力和生长空间。
  最近劳动收入分配的问题在国内炒的沸沸扬扬,各地方政府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仿佛跟时髦一样。但我认为地方政府和民众完全曲解了调整收入分配的初衷和方式。多发钱谁都高兴,但提高分配比例并非就是涨工资。我非常担心的一条就是在给广大普通职工涨工资的背后是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的再一次涨工资。这势必造成工资涨、物价涨、工资再涨、物价再涨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使涨工资的功能最终泡汤,而且,工资持续不断的上涨,已经严重提升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产品不再具备强大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而在产品技术含量、质量还亟待提高的状况下,中国制造出路在何方?事实表明,最近几年,外资投资已经持续减弱,甚至部分在中国的投资已经开始撤出中国而转向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劳动力成本提升也将在很长时间内压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直至中国产品转为技术密集型。

  四是国际投机资本已经瞄准了中国产业,在原材料环节上的投机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铁矿石的谈判最终以中国钢企的无奈而宣告失败,这仅仅是一个案例。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只要中国经济需求什么,立刻就有大量投机资金进场,推高价格。中国需求已经是国际商品市场作重要的指标,也是最值得投资的项目。中国如果不抑制无度的资源需求,势必成为国际财富的输出国,将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不断的输出到国际炒家手中,而中国经济则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持续增长。

  当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维持基本消费品的需求显得格外巨大,仅此一条就不会是中国经济陷入崩溃。因此在经济的各行各业中,凡是涉及基本消费品的,都将有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其他则将蹒跚踉跄,等待未来的契机。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