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佛经有大利 //www.sinovision.net/?3519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乾隆大藏经422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一至三十

热度 1已有 1270 次阅读2014-9-19 09:37 |个人分类:大藏经经文|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乾隆大藏经, 大宝 分享到微信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一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悉从种种佛刹来集。尔时,世尊无量百千众所围绕,供养恭敬。
  时彼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无边慧,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稽首作礼,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有少疑请问如来。愿垂听许,为我宣说。”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大雄大丈夫, 世间无与等,
   我为众生故, 少疑当请问。
   不起师子座, 现身遍十方,
   一切异论中, 无能倾动者。
   智藏无边际, 诸力无有量,
   世尊一一力, 普能度世间。
   善住一切智, 善住于十力,
   无畏大师子, 最胜无上尊。
   十八不共法, 如来之所有,
   照明于世间, 摧伏诸外道。
   了知一切法, 是故无过上,
   无失大导师, 我疑当请问。
   无边离垢智, 大海不动智,
   境界无碍智, 我疑当请问。
   世尊善修集, 于道无疑惑,
   安隐大导师, 我疑当请问。
   已度诸暴流, 已断诸结缚,
   能拔众毒箭, 我疑当请问。
   已破无明[穀-禾+卵], 已息烦恼热,
   清凉善安住, 我疑当请问。
   无畏无上智, 无著无碍智,
   法海一切智, 如来已证得。
   佛无量功德, 智证悉圆满,
   尽一切有漏, 破诸烦恼见。
   世尊多积集, 无量大功德,
   不思议法王, 我疑当请问。
   世尊殊胜智, 普能照世间,
   演畅法光明, 无边功德海。
   导师法光故, 遍照于世间,
   是故世间中, 佛法光明现。
   法海一切智, 辩才无有上,
   精进不思议, 清净离诸见。
   佛眼无边故, 智境亦无边,
   世间无等尊, 我疑当请问。
   法王大牟尼, 能断众生惑,
   导师我当问, 愿随其意乐。
   我观一切处, 天上及人间,
   无有等如来, 普遍照明者。
   善住诸功德, 庄严大丈夫,
   不思议法王, 仙中照曜者。
   譬如大雪山, 众宝端严处;
   世尊安法座, 端严亦如是。
   妙音大精进, 能宣悦意声,
   众生若得闻, 善根悉清净。
   世尊人中胜, 时演法光明,
   以是诸众生, 随意便开觉。
   知时知众会, 知人大导师,
   敷演法光明, 以时智慧者。
   梵音大精进, 愿赐清净言,
   如天雨大地, 法润遍沾洽。
   世尊处众会, 普宣法雨已,
   于此法希望, 众生皆满足。
   最上胜安住, 如王处妙高,
   惠施诸众生, 能令众欢喜。
   大雄两足尊, 不思议境界,
   一切诸众生, 无有能知者。
   无量大丈夫, 众会已和合,
   依怙大牟尼, 志求佛境界。
   我于佛境界, 发趣故来集,
   导师无碍智, 如何疾开觉?
   我随其意乐, 瞻颜欲请问,
   世尊愿开示, 为断诸疑惑。
   若闻无上法, 便得心欢喜,
   踊跃充遍身, 能断众疑网。
   法王无上尊, 一切智无畏,
   一切知见者, 我疑当请问。
   佛于一切法, 无有少疑惑,
   精进大导师, 我疑当请问。
   无上断疑者, 于法不疑惑,
   无边功德海, 我疑当请问。
   无边大光明, 无边大功德,
   无边清净智, 我疑当请问。
   无边精进智, 无边境界智,
   无边饶益智, 我疑当请问。
   世尊无边智, 离边及无边,
   能断一切疑, 我疑当请问。
   不思议法王, 垂哀听我问,
   见许我当问, 牟尼为宣说。
   请问一切智, 释迦名称尊,
   若垂听许我, 愿决我疑网。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汝今于我渴仰志求,欲于如来几何所问?若有问者,我当解说。”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告无边慧, 汝欲何问, 悉应问之, 我当解说,
   如彼所问, 一一发明, 随其乐欲, 速为开示。
   我为汝说, 一切无疑, 如汝志求, 称汝所问。
   汝今时问, 如时如义, 以时问故, 我决定说。
   如汝意乐, 问所应问, 我皆随顺, 为汝说之。
   汝今时问, 我亦时说, 断汝疑网, 当得无疑。
   我为法王, 了义究竟, 于一切法, 得无疑惑。
   我于诸法, 正觉难思, 如众生意, 所问为说。
   我于诸法, 悉无有疑, 时而问者, 速当为说。
   我时为说, 无有疑惑, 如其意乐, 释彼所疑。
   我常了知, 时及众会, 诸众生等, 意趣所同。
   亦常观察, 一切众生, 有欲无欲, 彼皆明见。
   若有智者, 能善修行, 我皆以时, 正法开悟。
   若无智者, 愚痴迷乱, 彼无慧明, 不尊重法。
   若无尊重, 于法不求, 虽闻此法, 无大明智。
   法善巧者, 于法希求, 若闻此法, 得大明智。
   乐大乘者, 求人中尊, 闻斯法已, 得大明智。
   佛无上智, 不思议智, 而发趣者, 闻皆满足。
   乐无碍智, 求最上尊, 彼闻此法, 得大饶益。
   若有智性, 求不思议, 彼闻此法, 得无上智。
   若有众生, 求佛道场, 转无上轮, 得法欢喜,
   爱乐精进, 于法尊崇, 闻离垢法, 欣然踊跃。
   若有众生, 乐善修习, 以法光明, 说无上法,
   荷诸重担, 无边策修, 彼闻法已, 欢喜充满。
   若有希愿, 善法思惟, 于彼慈哀, 为之开释。
   哀愍汝等, 随汝所问, 我能决定, 当断汝疑。
   我多千岁, 修行善巧, 疑惑已除, 知汝意乐。
   若有疑者, 恣汝所问, 当为汝说, 断诸疑惑。
   若有疑者, 恣汝所问, 如其乐欲, 我当说之。
   若有疑者, 恣汝所问, 我住于法, 得无动摇。”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遍知,我于菩萨乘中少有所疑,今当请问:何等善丈夫远离于怖畏,一心正念,为诸众生被大甲胄,于大甲胄而庄严之,起大爱乐而尊重之,以不放逸乘此大乘,以大清净平正之道,无诸堆阜、瓦石、荆棘、众恶杂秽、诸见稠林,亦无毒刺苦恼坑陷,无系执怖惧艰难,正直无曲,如理平道,无障碍道,剪诸稠林,裂一切网,远离黑闇,蠲除爱著,舍和合故,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如来应正遍知,我于此义故致斯问,何等善丈夫?何等大甲胄?被此甲胄,乘于大乘,以斯大道而当发趣?
  “世尊,应说诸菩萨摩诃萨甲胄庄严,安住于道,安住诸法理趣善巧;于法理趣住善巧故,而能起于诸法理趣善巧光明;法光明故,不舍甲胄,乘于大乘,以不退转精进之力,无忘念根,相续慧力,速能成就法界理趣分明善巧,往诣道场转于法轮;为诸众生演说法故,一切众生如其所愿,如其发趣解脱生死。世尊,如来应正遍知,此之大乘,我欲利益安乐众生故问斯义。
  “世尊,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以何等法成就诸菩萨摩诃萨一切诸法海印三昧?以三昧故,令诸菩萨摩诃萨乃至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犹不退转。世尊,如来知见成就未曾有法,善诸众生智慧之药,故我问耳!”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为诸菩萨故, 我问两足尊,
   一切知见者, 甚深佛法义。
   大乘所修行, 何定能发趣?
   我今皆请问, 饶益诸众生。
   云何善丈夫, 能被无边甲?
   如是被甲已, 云何当发趣?
   云何起乐欲? 云何爱于彼?
   云何大精进? 云何不放逸?
   云何诸菩萨, 乘于此大乘?
   乘已复云何? 此事应当说。
   云何乘大乘, 发趣菩萨道?
   唯愿世尊师, 速为我宣说。
   云何平正道, 平等而发趣,
   于诸见稠林, 剪伐恒无倦?
   于诸境界中, 云何得超越?
   云何以平等, 裂于贪爱网?
   云何除黑闇, 得大智光明?
   彼诸菩萨等, 云何当发趣?
   云何能观察, 远离众结缚?
   云何诸菩萨, 离缚善安住?
   云何诸菩萨, 超过大怖畏,
   善巧诸法义, 发趣于无上?
   菩萨被何等, 无边大甲胄,
   被斯甲胄已, 乘于此大乘?
   云何诸菩萨, 发趣平正道?
   我今所问者, 世尊应演说。
   菩萨云何得, 庄严大甲胄,
   庄严无上乘? 世尊应演说。
   安住于斯道, 及彼道庄严,
   诸法之善巧, 世尊应演说。
   云何能了知, 法界之理趣,
   法善巧光明? 世尊应演说。
   云何诸菩萨, 得此法光明,
   究竟一切法? 世尊应演说。
   云何诸菩萨, 得法光明已,
   不舍大甲胄, 由是而发趣?
   云何诸菩萨, 乘于此大乘,
   精进不退转, 由是而发趣?
   云何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能以智慧力, 而得善调伏?
   云何得法界, 理趣之善巧?
   法王不思议, 世尊愿宣说。
   云何能速往, 至于菩提场,
   转于大梵轮, 世无能转者?
   云何无所动, 演说于诸法?
   为一切众生, 如其昔所愿,
   演说诸法故, 解脱于生死。
   云何令众生, 究竟获安乐?
   饶益众生故, 我问世导师。
   一切知见者, 愿为我宣说,
   当以何等法, 成就诸菩萨,
   一切法大海, 所作印三昧?
   乐求佛法者, 渴仰大菩提,
   若闻此法者, 举身悉充悦。 ”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无边慧,汝于往昔供养承事无量诸佛,种诸善根,集诸功德不可称量,于此深法欣求渴仰,以大志乐成就众生,而兴大悲问于如来。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诸菩萨摩诃萨以功德成就,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被甲胄者,为欲摄取诸众生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布施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持戒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忍辱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精进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禅定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智慧清净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获安乐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起饶益事相应心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贪瞋痴病作对治故被大甲胄,为大功德作善巧故被大甲胄,为无上智善圆满故被大甲胄,为诸众生生死怖畏作救护故被大甲胄,为欲显现无等等智善圆满故被大甲胄。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魔、若魔眷属,若魔使者、住魔业者,及行诸见稠林险迳,一切外道诸遮罗迦出家,吠陀乌摩利迦,路伽耶陀,及此外道相应之辈,与交战故被大甲胄。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被于大甲胄已,不舍甲胄起大精进,能入一切众生界中,以忍安住远离怖畏,不惊不惧,不动不乱,而复被于无边甲胄,所谓救护一切众生甲胄,剪一切见稠林甲胄,破诸魔军甲胄,能授智慧甲胄,无边津梁甲胄,度诸重担甲胄,增长净信甲胄,安住尸罗甲胄,净治业藏甲胄,一切清净力藏甲胄,方便善巧力藏甲胄,能断一切执著甲胄,不退不悔智慧甲胄。诸菩萨摩诃萨,被于如是大甲胄已,亦不舍离,乃至尽边际,坚固精进力曾不动摇,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被甲胄, 为摄诸众生,
   众生无边故, 被甲亦无边。
   布施清净故, 一切令充悦,
   为利诸众生, 乃被斯甲胄。
   持戒清净故, 饶益于世间,
   为利诸众生, 乃被斯甲胄。
   忍辱清净故, 勇猛善安住,
   为利诸众生, 乃被斯甲胄。
   精进清净故, 成就不退转,
   为利诸众生, 乃被斯甲胄。
   禅净定清故, 所行境亦然,
   为利诸众生, 乃被斯甲胄。
   智慧清净故, 无漏无过上,
   为利诸众生, 乃被斯甲胄。
   一切诸众生, 乐具悉当与,
   善知此义故, 乃被斯甲胄。
   菩萨于众生, 能为饶益事,
   以清净四摄, 普遍诸有中。
   若病贪瞋痴, 而为对治者,
   授诸众生药, 所患令消除。
   由是诸菩萨, 善能被甲胄,
   于功德资粮, 获无边善巧。
   众生生死苦, 逼迫不安隐,
   我当为救护, 被甲胄无边。
   无边生死苦, 我能令解脱,
   爱见网所缚, 一切皆当断。
   于此烦恼网, 一切能断者,
   坚固精进力, 勇猛而被甲。
   一切诸众生, 令住安乐道,
   以是趣涅槃, 安隐而无上。
   以大精进力, 乃被斯甲胄,
   当共一切魔, 敌战尝无倦。
   若住于诸见, 稠林而行者,
   路伽耶陀等, 被甲利于彼。
   及余无量众, 行诸非道者,
   于彼咸利益, 故被甲无边。
   如是被甲已, 不舍于甲胄,
   起大精进力, 被甲胜坚固。
   入于生死界, 以忍得安住,
   成就坚固忍, 被甲无过上。
   远离于怖畏, 亦无有惊惧,
   被无边甲胄, 一切勤修习。
   善住于甲胄, 常能正了知,
   寂然不动摇, 不乱不退转。
   被如是甲已, 智者复当被,
   救护众生甲, 破坏众魔甲。
   无边津梁甲, 一切悉当被,
   勇猛胜智人, 被已得安住。
   为大重担故, 被甲无有上,
   度一切众生, 苦担悉令脱。
   增长清净信, 善住于六根,
   戒得共相应, 被甲无过上。
   成就勇猛智, 菩萨能安住,
   威仪戒相应, 被甲无所动。
   于昔胜尊众, 清净修诸业,
   是故被甲胄, 而常不怯弱。
   以爱众生慧, 饶益诸世间,
   通达于方便, 被甲善安住。
   于巧方便智, 菩萨能通达,
   如是被甲已, 断除众结缚。
   远离一切执, 正信不违背,
   被甲之智人, 发趣于无上。
   菩萨能决定, 自利及利他,
   以善精进力, 坚固无退转。 

  “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荷诸重担,被大甲胄。如是甲胄,若魔、若魔眷属、或魔使者,及行邪见稠林恶碛诸众生等,所不能见。何以故?无有形色,不可示现,无对无相,舍相离相,无名字故。
  “无边慧,假使飞箭量如须弥,攒锋激射无能中者。设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为魔,各有若干魔军眷属,竞共俱时发诸利箭亦如须弥,彼终不能坏。诸菩萨摩诃萨,如是甲胄乃至不能损一毛端,于诸菩萨摩诃萨意,尚犹不能令有异念,何况身也!诸菩萨摩诃萨,若以一心摧伏彼者,能令众魔退散消灭,善能安住;如是甲胄而不动摇,一切众生无能坏者。何以故?以无相故;非诸众生见所行故;一切众生不能见知,诸菩萨摩诃萨而能了知一切法故;如实知见被大甲胄,为欲救护诸众生故;于一切法无所执著,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于一切法亦无所得,是故众生不能见知。如是甲胄无有形相、无有示现、无言说故,不与色相应,不与受、想、行、识相应,不与内相应,不与外相应,不与亦内亦外相应,不与非内非外相应,不与界相应,不与处相应,不与地界相应,不与水界相应,不与火、风、空界相应,不与欲界相应,不与色、无色界相应,不与有作相应,不与无作相应,不与亦有作亦无作相应,不与非有作非无作相应,不与声闻地相应,不与独觉地相应,不与佛地相应,不与语言道相应,亦不与色因相应,不与色相相应,不与受、想、行、识因相应,不与受、想、行、识相相应,亦不与相非相相应,亦不与一切法相应,非不相应,无有系缚,无有解脱,亦非算数譬喻可知,以一切法过诸数故。如是甲胄,一切法见皆不可得,色见不可得,受、想、行、识见不可得,乃至无少法见可得。如是甲胄,不与一切法相应非不相应,不与色相应非不相应,不与受、想、行、识相应非不相应,于一切法若相应不相应,彼皆远离。如是甲胄,亦无有作,作者无故;亦无有相,相非有故;无处所相,无和合相,无有分别,无有动摇,无有攀缘,无性可见。被甲胄者亦不可得,如是被甲亦不可见。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被甲胄时,而不见有谁为被甲、何处被甲、从何被甲,亦不见有我能被甲、我所被甲,亦不见有此处被甲、他处被甲,亦不见有如是被甲所为。众生于一切法无所行故,无所有故。诸菩萨摩诃萨,被如是甲胄,则被如来所被甲胄,身不可得,心不可得,意不可得,不可得故远离分别。诸菩萨摩诃萨,若住少法,若得少法,现被甲胄,当被甲胄,不应说名被大甲胄。若心超过,乃可说名被不思议大甲胄也。诸菩萨摩诃萨,不为少众生故被大甲胄,亦不为一劫众生故被大甲胄,亦不为百千劫、百千俱胝劫、百千那由他俱胝劫诸众生故被大甲胄,为于无量无数劫中诸众生故被大甲胄,是故说名被于无量大甲胄也。诸菩萨摩诃萨被甲胄时,被于不住众生想甲胄,不起我想甲胄,离众生想甲胄,灭我想甲胄,知众生性甲胄,知我性甲胄,过想受甲胄,知一切法无作相甲胄,空相甲胄,无想相甲胄,无愿相甲胄,知一切法无生相甲胄,无灭相甲胄,知一切法差别性相甲胄,无差别性相甲胄,知一切法事相甲胄,无事相甲胄。无边慧,若住于事而被甲胄,终不说名被大甲胄;以诸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求大智慧,是故说为被大甲胄。”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无量千劫中, 被大无边甲,
   为欲令众生, 解脱诸苦恼。
   如是大甲胄, 若魔若魔使,
   作诸魔业者, 眼所不能见。
   及余众生等, 行见稠林者,
   甲胄不思议, 亦非彼所见。
   无色无形像, 无对无相待,
   甲胄不思议, 故非眼所见。
   无名亦无相, 远离一切相,
   甲胄无有边, 故无相见者。
   假如须弥箭, 攒钻来中射,
   甲胄不思议, 令箭自摧折。
   世界所有魔, 亦以须弥箭,
   于斯大甲胄, 竞共来激射。
   然于大甲胄, 不损如毛端,
   甲胄不思议, 无能摧坏者。
   由是诸菩萨, 身心无变异,
   甲胄不思议, 谁能倾动者?
   若以一念心, 摧伏诸魔众,
   菩萨不思议, 魔军咸退散。
   如是大甲胄, 未尝有动摇,
   一切诸众生, 而无能见者。
   一切诸众生, 不知甲胄相,
   是故诸众生, 眼所不能见。
   菩萨为依怙, 能知一切法,
   犹若胜金刚, 斯为善被者。
   不受一切法, 救护诸众生,
   顺诸佛法故, 斯为善被者。
   甲胄无所取, 随顺一切法,
   甲胄不思议, 斯为善被者。
   甲胄无示现, 净治一切法,
   诸法离言说, 无能示现者。
   不与色相应, 不与受相应,
   不与想行识, 相应及和合。
   不与内相应, 不与外相应,
   不与内外俱, 相应及和合。
   不与界相应, 不与处相应,
   若界若处中, 亦无有和合。
   不与地相应, 不与水相应,
   不与火风空, 相应及和合。
   不与欲相应, 不与色相应,
   不与无色界, 相应及和合。
   一切无所得, 不与诸有作,
   不与诸无作, 相应及和合。
   甲胄不思议, 无住无和合,
   无缚无解脱, 亦无不相应。
   甲胄无边际, 不共声闻地,
   不共独觉地, 相应及和合。
   乃至诸佛地, 及与一切法,
   一切不相应, 一切不和合。
   种种语言道, 而无能及者!
   甲胄无有边, 无体难思故。
   不与一切法, 相应不相应,
   甲胄不思议, 超过一切数。
   甲胄无有上, 无缚无非缚,
   亦无有色相, 受想行识相,
   不与彼诸相, 相应及和合;
   不与诸法相, 相应不相应;
   亦不与无相, 相应及和合。
   甲胄无有上, 无缚无解脱,
   一切诸法中, 不堕一法数。
   一切诸法中, 甲胄不可得,
   是故无有上, 说名不思议。
   甲胄无有色, 无受亦无想,
   无行亦无识, 非诸蕴所摄。
   如是勇猛者, 被斯大甲胄,
   身心无所得, 不见微少法。
   过诸思择故, 清净心安住,
   而常无怯弱, 说名不思议。
   坚固被甲胄, 其心无所动,
   不计诸劫量, 说名不思议。
   甲胄无有量, 不取法非法,
   以无时量故, 说名不可量。
   不起众生想, 亦无有我想,
   能知此想故, 一切想不生。
   亦知一切法, 此法皆无相,
   如是被甲胄, 说名不思议。 

  “复次,无边慧,此大甲胄,名曰妙法严具庄严,亦名最上,不可坏故;亦名一切法无差别,不于少法作差别故。诸菩萨摩诃萨被此甲胄,持大慧力,乘于大乘、最上之乘、无等等乘、大摄受乘、无边摄受乘。一切众生乘此乘者,于此乘中无不容受,然于此乘不增不减,能令众生安乐而住,亦令众生安乐而出。若有众生乘此决定安乐乘者,无有身心疲倦劳苦。
  “无边慧,此乘映蔽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及余诸乘,而当出离。此乘无来、无去、无住、无见、无知,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三世平等犹如虚空,不离尘染,无有相待,无有障碍,亦无执著,以此乘故而当出离。此乘无量、不可量故,本无碍相、不住相故,最上第一。乘此乘者无怯弱心,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此乘如灯,如日月轮,为诸众生作大光明;此之大乘亦复如是,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无能映蔽,无能障碍,能以无边大功德海,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此乘离闇,能除一切世间之病,超过一切世间之法,摄大众生,非诸下劣所能乘也;唯除能被大甲胄者,如我所说,于无量劫救护众生,供养诸佛种种善根,资粮清净之所能乘。声闻、缘觉及余下劣,系缚世间,世间相应,或增上慢,慢所调伏一切外道无信之辈,尚不欲闻此乘之名,何况而能乘此乘也?若有众生游戏不可思议境界,乘此乘已如其胜愿,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此乘无际,初中后际不可了知。此乘际断,际不可得;无边际,是乘际;无量际,是乘际。无边慧,乘无边际,亦无中际,无有少际而可断者。言际断者,以无少际说为际断,不分别际说为际断,如是名为此乘际断。际无所有说为中际,际无所有说为边际,际无所有以际说之,于彼际中际不可得,不可得故边际、中际无际无断入于际门,入际门故此乘超过,于彼超过亦无所得。无边慧,何者为际?谓断常际。入语言故际则非际,彼断常际无有边际;以彼际相相无边故,所言际者无有分别,分别断故超过于际,远离断常。
  “无边慧,有身见者,则于际门有所依止。若无身见,则于际门无所执著;无执著故,于断常际乃能超过。无边慧,断常际者而无有实,但诳语言,于三有中分别二际!于彼二际,若不摄取、若不相应,乃能超过,断身见故,于二际门而无所执。无边慧,若诸菩萨摩诃萨,未离身见,则不名为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于彼际门则为执著;设欲断际起断际想,于前后际而有分别。若诸菩萨摩诃萨,已离身见,是则名为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于彼际门则无所执,过二际已,以安乐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以大慧力,能于一切住际之法不断不破,善巧方便摄取止观,修习无相得无相证,则为诸佛授法光明;法光明故一切际断,于彼际断亦无所执,无有少际。于彼际门,若相应、若不相应,若忆念、若不忆念,于一切法善巧方便安住止观,便获无边大法光明;法光明故远离黑闇怖畏毛竖,建大法幢,出大梵音,大师子吼告众生言:‘汝等速来,于此大乘、大安乐乘、大调御乘、大发趣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演法光明,法光明故,能令众生被大甲胄乘此大乘。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大乘、此大甲胄勿生悭吝,当愿众生发菩提心,被此甲胄乘此大乘。于此大乘、此大甲胄亦勿悭吝,而能展转劝诸众生,复愿众生被此甲胄乘此大乘而当出离。诸菩萨摩诃萨,住是行时,摄取佛国,清净佛国,摄取声闻及诸菩萨圆满功德,以此无边大功德海,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此之大乘等于法界,此岸、彼岸无可得者,然能运载一切众生,从此至于法界之中,无处相应,法界相应,甲胄相应。若于此乘等于法界,勤修习者,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譬如法界无有尘染,无能坏者,无能染者。此之大乘亦复如是,无坏无染;无坏染故,而当趣于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此乘无碍,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不能退转,以无著故而当趣于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言大乘者,谓大庄严,一切庄严无不入此大乘中者。”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乘中,岂有有为诸庄严耶?”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如是,如是,无边慧,我随世俗,于此乘中亦说一切有为庄严。无边慧,若转轮王、帝释、梵王,无不皆从此大乘出,若已出者、若当出者。虽住转轮、释、梵尊位,不为生死烦恼过失之所染著,能于诸欲一一称量,既称量已则便厌舍,于出离道而能了知。无边慧,若诸菩萨摩诃萨,乘此乘者虽受生死,于一切处不为染污,能见过患,能知出离。若我于此未说诸法及诸庄严,以此乘相,于彼诸法及诸庄严亦能了知,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大乘无上乘, 此乘不思议;
   若有乘此乘, 彼皆当出离。
   是大依止处, 此乘不思议,
   无量无边际, 故名为大乘。
   一切诸众生, 乘于此乘者,
   此乘无有减, 亦复无有增。
   一切诸众生, 乘于此乘者,
   安乐而发趣, 于中无苦恼。
   若诸菩萨等, 于此乘发趣,
   直进无他行, 身心不疲倦。
   照明于世间, 天人阿修罗,
   当于此大乘, 无上而发趣。
   映蔽诸缘觉, 及以声闻乘,
   亦于此大乘, 无上而发趣。
   无来亦无去, 无住无前际,
   后际及中际, 无得无所见。
   三世悉平等, 犹若净虚空,
   此乘亦如是, 远离诸烦恼。
   此乘无相待, 无障无挂碍,
   一切悉能救, 所向无执著。
   此乘无有量, 亦无一切相,
   自性不可得, 无畏不思议。
   若有乘此乘, 得无所畏者,
   乃于佛法中, 无障无挂碍。
   以此乘发趣, 普明于世间,
   如日百千光, 无时而不照。
   此乘不可坏, 无能映蔽者,
   无量德资粮, 无上而发趣。
   此乘超世间, 出过于三界,
   远离诸黑闇, 能趣于无漏。
   此乘唯摄取, 一切诸菩萨,
   其余众生类, 于中不容受。
   若有智慧者, 无量千劫中,
   方便勤修习, 乃乘于此乘。
   非诸声闻众, 及以诸缘觉,
   一切外道辈, 而能乘此乘。
   若有诸众生, 趣于非道者,
   斯人鲜福德, 不堪闻此乘。
   若有诸众生, 于不思议法,
   善巧而游戏, 安住于此乘。
   随其所建立, 殊胜之誓愿,
   住斯正道中, 无上而发趣。
   此乘无边际, 亦无有中际,
   边际及中际, 一切不可得。
   以际不可得, 此乘无有际,
   一切际断故, 安乐而发趣。
   此乘无边际, 无边是乘际,
   此乘无量际, 无量是乘际。
   此乘无际断, 无际为际断,
   于际不分别, 断亦不可得。
   乘际无边际, 亦无有中际,
   亦无无际际, 际性无所有。
   于际无际相, 非际为际相,
   于彼诸际中, 际相无所有。
   非际说际门, 此乘已超过,
   于彼所过量, 相应不可得。
   我说断常际, 有边无边际,
   如是一切际, 彼际悉非际。
   一切际无边, 际相无所有,
   一切际自性, 于中不分别。
   如是诸际中, 以断于分别,
   边际无边际, 一切悉能断。
   若有有身见, 则说诸际门,
   执著此诸际, 为无依怙者。
   若无有身见, 不著诸际门,
   不执一切际, 为能照明者。
   一切际非际, 诸际非真实,
   一切际性相, 彼皆无所有;
   不受一切际, 于际悉超过,
   不著诸际门, 能断有身见。
   若于有身见, 不断不远离,
   不被大甲胄, 不乘于大乘;
   以受于诸际, 分别诸际相,
   前际及后际, 一切皆分别。
   若于有身见, 一切已能断,
   乃被无边甲, 乘于无上乘。
   不著诸际门, 为世智慧者,
   能于种种际, 一切悉超过,
   由是佛法中, 安乐而发趣。
   菩萨善观察, 能以大慧力,
   不得少有法, 可断可除灭。
   常以善方便, 善摄于止观,
   一相了知故, 诸相皆了知。
   安住于正法, 得大法光明,
   以是法光明, 决了彼诸际。
   不见少有际, 若际及非际,
   于彼可相应, 一切无所著。
   若见苦众生, 慰谕而告言:
   汝来于此乘, 安乐而出离,
   一切受生处, 能作法光明。
   被甲乘大乘, 亦以此开示,
   此乘此甲胄, 于彼勿悭吝;
   亦令诸众生, 被甲乘大乘,
   乘此安乐乘, 无上而发趣。
   如是诸菩萨, 安住此修行,
   能于佛法中, 以速而发趣;
   清净佛国土, 摄受诸声闻,
   及诸菩萨等, 功德庄严事。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二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二

  “复次,无边慧,我念往昔修菩萨行时,被如是甲胄,乘如是大乘,超过诸际,能灭黑闇,能除怖畏,以大精进,乃于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闻此菩萨摩诃萨甲胄庄严、大乘庄严,踊跃欢喜。观此法时,于佛世尊恭敬尊重,不作是念:‘我被如是甲胄,我有如是甲胄,我得如是法,我有如是法,我有如是种类之法。’我于尔时无有我想,远离身见,远离我慢,心无高下亦无分别,为欲摄受一切众生,护持诸佛如来法藏,成熟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众生,曾无一念劳倦之心。我于尔时,不舍甲胄乘无边乘,世世生中能破魔军,魔诸眷属退败消灭,魔之使者怖畏驰散;一切异道诸遮罗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罗遮伽,及此外道相应之辈,我皆降伏为作安隐。一切异论悉已摧殄,一切外道悉已降伏,邪趣众生令于此乘住众善轭,为诸众生开示甲胄甲胄庄严,亦为众生演说如是种类之法。安乐大乘,住此乘者,便获一切安乐资具,所谓有为安乐资具、转轮圣王安乐资具、帝释梵王安乐资具,及得无为安乐资具。为诸众生说此法时,令诸众生入此法中生圣种性,建大法幢,作师子吼,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应被如是大甲胄已,如理观察而选择之,当于何法而发趣之,于一切法尽能知见无有分别。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正道如理知故,正道发趣如理见故,如理清净则不分别、非不分别,而于分别、不分别中平等知见。若见有法可求可觅,则不平等、不住如理清净知见;以无分别、无不分别,于彼分别、不分别中而无执取;以无执取远离分别及不分别,于此道中无有怜愍,无有施为,亦无增益,亦无取舍,住平正道;亦不分别过现未来,遍能了知一切分别所有随眠,于一切法得住平等无颠倒义,乃得名为住斯道者。
  “无边慧,何等为道及道清净?所谓说名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能断萨迦耶见,超过一切见所行境,一切诸见于一切处悉得清净,而能了知一切分别,若胜分别、若遍分别,则无分别,无胜分别,无遍分别;不住邪思,断邪思惟;能见正命,见正命想,见命清净,住清净命,如理能见清净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住于正业、正见语业,于语语者悉能见知;住于正语,能净对治;正精进见,善摄精进,住正精进;正见忆念而无有念,亦无作意,无所执取,以清净念住于正念;正见三昧,于三昧中无所依止而能清净,三昧之见住于正定。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见时,得一切处清净正见,住清净道。此清净道,为善丈夫之所修行,智者尊重,众圣悦可,如来称赞;非一切魔、魔民、魔使、魔天大众之所行处,亦非一切爱著外道,依止诤论行见稠林,趣诸非道,路伽耶等之所行处,亦非一切爱涅槃者之所行处。何以故?住无为者则于涅槃有所分别,涅槃分别则诸行分别。何以故?涅槃界中超过一切动念分别,尚无无为,况有有为?此道能净一切分别,乃无少有无为分别,宁有一切有为分别?若于圣道有分别者,则不名为住于圣道。若断一切动念分别,是则名为住于圣道,住无畏道,住安隐道,住安乐道。此道能至无老病死忧苦之处,此道能至无有自性超过性处,此道能至远离一切性非性处,此道能至无示现相非色相处,此道如空遍一切处,能至无上大宫殿中。如是去者,不复退还,便获若干安隐快乐。彼大宫殿不可示现,无诸事相,无少有为,无少无为,已灭有为,已舍无为,不与众生有为安乐、无为安乐。
  “无边慧,诸有欣乐有为涅槃,彼尚不求有为安乐,况有能于大宫殿者?大宫殿中无有施设,清凉寂静故名涅槃。灭贪瞋痴,断诸随眠,裂爱见网,竭无明流,拔众毒箭,尽不善法,故名涅槃。远离一切憍慢病疾众苦逼恼,故名涅槃。非心意识、心所所行,故名涅槃。息诸诤论一切结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绝诸意乐、意乐所求,亦无分别所分别相,故名涅槃。无边慧,是为大般涅槃体性。涅槃无边不可宣说。若有所趣则非是道,道亦无言不可宣说。诸菩萨摩诃萨,若以此道趣于涅槃大宫殿时,亦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斯道。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道中而发趣时,无有劳倦,亦无忧恼,随欲所求,随欲庄严,随庄严处一一庄严,随摄众生而为说法,令诸众生皆得欢喜。何以故?此道无等,能净对治,所作究竟;诸佛世尊、声闻、缘觉,皆于此道而发趣之不相违背,未到彼地,未如其愿,终不相离。何者为地?谓涅槃地、大宫殿地。譬如虚空不可为喻,唯除虚空以喻虚空,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宫殿亦复如是,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众生设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槃,名大宫殿。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此殊胜道,非诸声闻、缘觉所有。住此道者,成就一切功德资粮,得不退转,为诸众生作大饶益,以殊胜行为大庄严,以是道故而发趣之。如彼庄严,亦非声闻、缘觉所有。诸菩萨摩诃萨住此道时,若作轮王无所顾吝,有大威德神通变现,而能了知世出世间。若作帝释、大梵天王,无所耽著,远离憍慢,乐见诸佛,乐闻正法,成熟无量百千诸天,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殊胜道, 世间无有上,
   众圣及二乘, 皆趣于斯道。
   一切诸菩萨, 发趣大菩提,
   为得道庄严, 以斯道开示。
   若于斯道中, 已趣今趣者,
   彼皆以正见, 安住于斯道。
   一切诸菩萨, 若住平等见,
   行于斯道中, 安乐而发趣。
   斯道最殊胜, 斯道为无上,
   如实能诱进, 于中无所执。
   若住于斯道, 行于斯道中,
   一切诸智人, 其意不倾动。
   不说于斯道, 少有倾动者,
   由是无所动, 于动常远离。
   我说于斯道, 无动无施为,
   亦无有增益, 斯道故无上。
   一切诸菩萨, 善住于斯道,
   斯道无有爱, 亦复无有憎。
   斯道非过去, 斯道非未来,
   彼际不分别, 如是而修习。
   斯道无烦恼, 斯道无分别,
   于义不乖违, 如是而安住。
   住于最胜道, 无住为安住,
   住于斯道者, 能获清净性。
   我说八支道, 众圣之所行,
   住于斯道者, 菩提不难得。
   菩萨依怙者, 如是住斯道,
   能得道清净, 一一而进趣。
   斯之最上道, 善士所修行,
   如来所称赞, 此智为无上。
   魔及魔军众, 魔之所摄者,
   外道余众生, 非其所行处。
   分别涅槃者, 不住斯胜道,
   愚为分别害, 不能趣涅槃。
   超过分别者, 无想无分别,
   于斯大道中, 以是而发趣。
   众圣之胜道, 愚夫皆远离,
   若行此法者, 斯道为无上。
   斯之最胜道, 能至无上处,
   其中无衰恼, 无畏无灾难。
   斯之无上道, 无色无形相,
   不可以色相, 而能示现者。
   斯之安隐道, 正直无所畏,
   以斯道发趣, 究竟大涅槃。
   斯之最净道, 犹若太虚空,
   一切无挂碍, 常趣于涅槃。
   若至涅槃者, 一往无复退,
   斯之大涅槃, 最上胜安乐。
   涅槃大宫殿, 空寂不可量,
   故名大涅槃, 亦名大宫殿。
   斯大涅槃中, 三毒烦恼灭,
   若至其中者, 无退无受生。
   涅槃大空寂, 犹若太虚空,
   广大空寂故, 于中无挂碍。
   涅槃大宫殿, 永离苦忧恼,
   无边境界处, 说名为涅槃。
   涅槃无数量, 数量不可得,
   寂灭清凉性, 说名为涅槃。
   涅槃无施设, 趣道亦无上,
   无量无分别, 分别不可得。
   我为诸菩萨, 开示于斯道,
   若住斯道者, 彼近于涅槃。
   若住于斯道, 世间胜安乐,
   一切皆当得, 说名无畏者。
   善住于斯道, 其心无所染,
   由是道清净, 说名无畏者。
   以见平正道, 一切能随觉,
   一切资具中, 一切不贪著。
   菩萨依怙者, 殊胜真实道,
   饶益诸众生, 勇猛而发趣。
   若得无上道, 最上道庄严,
   令世悉欢喜, 斯道而发趣。
   斯道最殊胜, 能令意清净,
   随其所乐求, 一切当发趣。
   若得圣王位, 转轮大军旅,
   能舍大王位, 出家行学道。
   若得天帝释, 大梵天王位,
   于彼无耽著, 斯为善顺道。
   世间诸学处, 一切能明了,
   住于斯道中, 乃为实语者。 

  “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道中而发趣时,为欲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一法,所谓不作诸不善法。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于内随何善法如理思惟,二者、于外随何善法如理请问。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如事了知诸法,二者、了知无事无住无所分别。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于内随顺觉知,二者、于外无所执著。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自信无所分别;二者、众生若未有信,我令安住于此道中。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一者、能于所作之业如实知见,二者、能于所作之业而无执著。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于诸苦取蕴中一一了知,二者、于诸无苦取蕴勤求至乐,三者、于诸和合法中专修远离。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一者、宣说最上之法,语不乖违,随说法义心无诤论;二者、不著一切文字;三者、摄取一切诸法。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于义正方便事,二者、随义而作相应正方便事,三者、顺法而作观察正方便事,四者、不起一切执著正方便事。又为摄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一者、能以坚誓自守如说而行,二者、能以六根善巧于道发趣,三者、能令意乐清净,四者、能住不放逸行。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以此法行摄取道故,乃可名为随顺道者。观一切法性空故,无名故,无相故,无愿故,无生故,无作故,厌故,离故,灭故,出故。得法光明,观生尽时,不于无生而起生想,便于尔时超升离生,出过非法,得道清净,获无生忍。道清净故,过一切想,不住非想,灭于道想,离于法想,出无明网,以明修习所应得法悉能得之。明所修习得何等法?谓明修习得想受灭,得一切法决定善巧,得随秘密顺于法性。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时,不住于处,不为相覆,知一切法同于虚空,生如空生,性如空性,无有少相而为挂碍。此道清净,不畏灾患,被大甲胄,不为执缚,乘于大乘无所迷惑,离诸障难犹如虚空,于此道中而发趣之,为诸众生作大光明。无边慧,是为诸菩萨摩诃萨殊胜之道,非诸声闻、缘觉所行。”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为摄八正道, 演说诸法行,
   若住此道中, 斯为大精进。
   善法修行者, 能于一切时,
   不作不善法, 斯行摄于道。
   菩萨修习者, 于内如理思,
   于外求请问, 斯行摄于道。
   菩萨观察者, 如事正了知,
   如理如法住, 斯行摄于道。
   菩萨依怙者, 于内随觉知,
   于外无所执, 斯行摄于道。
   菩萨无畏者, 自信无分别,
   令他住净信, 斯行摄于道。
   菩萨思惟者, 净诸所作业,
   于业无所执, 斯行摄于道。
   菩萨无系者, 常知苦取蕴,
   求无苦取蕴, 斯行摄于道。
   菩萨善智者, 修离和合行,
   能离于和合, 斯行摄于道。
   菩萨思义者, 随义能了知,
   演说无违诤, 斯行摄于道。
   菩萨具慧者, 不著于文字,
   摄持一切法, 斯行摄于道。
   菩萨行法者, 能与法相应,
   亦随义相应, 斯行摄于道。
   菩萨顺道者, 正住于坚誓,
   如说而修行, 斯行摄于道。
   菩萨道清净, 善净于意乐,
   住法不放逸, 斯行摄于道。
   菩萨一切时, 勤修此诸行,
   身心获安乐, 斯行摄于道。
   菩萨正念者, 住于清净道,
   了知一切法, 皆空无有相。
   菩萨观察者, 能令愿清净,
   亦不住无愿, 远离于诸相。
   菩萨如理观, 理趣悉平等,
   于诸法不生, 无有少疑惑。
   菩萨妙智者, 能观一切法,
   厌离寂灭故, 明见而发趣。
   菩萨观法者, 如理见法生,
   不于生见生, 不于尽见尽。
   菩萨精进者, 如是观察时,
   出离于非法, 超升正位中。
   菩萨妙智者, 斯道为清净,
   速至大安隐, 成就无上忍。
   菩萨妙智者, 随顺观诸法,
   超过一切想, 常住于无想。
   菩萨妙智者, 斯道能净治,
   远离于道想, 亦不住法想。
   菩萨妙智者, 斯道净治故,
   出于无明网, 获大法光明。
   菩萨妙智者, 能以明修习,
   教授诸众生, 由是而发趣。
   菩萨明修习, 为得一切法,
   决定甚深义, 善巧大方便。
   菩萨明修习, 方便离诸想,
   随顺秘密法, 能知决定义。
   菩萨妙智者, 以大法光明,
   能灭于想受, 由是而发趣。
   菩萨妙智者, 不住于斯道,
   不住斯道故, 于道而发趣。
   菩萨无畏者, 能知一切法,
   犹若净虚空, 诸相无所覆。
   菩萨知诸法, 其性同虚空,
   诸法如空故, 清净而无垢。
   菩萨如是住, 不为相所碍,
   速为诸众生, 演说而教授。
   菩萨妙智者, 一切道清净,
   于道无灾患, 无碍而发趣。
   如是清净道, 速往大菩提,
   能于无为证, 平等而发趣。
   菩萨大甲胄, 大乘及大道,
   如空无挂碍, 清净而发趣。
   趣斯乘及道, 如趣太虚空,
   远离于众相, 无相而发趣。
   大乘平等乘, 广大如虚空,
   于斯清净道, 此乘当发趣。
   一切诸菩萨, 尊重于斯法,
   为诸众生故, 勇猛而发趣。
   若诣大菩提, 住斯殊胜道,
   非诸二乘等, 于此能发趣。
   菩萨正忆念, 能令道清净,
   以斯清净道, 最上而发趣。 

  “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如是发趣之时,能以善巧而正了知无量念处、正断、根、力、觉分、解脱,等持、等至、神足、止观,无量功德殊胜庄严,为欲降伏诸世间故被大甲胄,出三界故乘于大乘,摄受天、人、阿修罗故安住斯道,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住斯道时,不以慈悲喜舍遍照众生,于诸众生不爱如己;如是甲胄大乘大道,而于大地所不堪受,一切众生不任亲近。若以哀愍利益众生,被大甲胄、乘于大乘、安住斯道;如是甲胄、大乘、大道,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行,一切愚夫耽著世间住世间者亦不能见。又诸菩萨摩诃萨,哀愍一切诸众生故被大甲胄,能以甲胄加持地界、水火风界,令此地界而不倾覆,一切众生不生恐怖;能令水界、火界、风界,随彼所应作所应作。又诸菩萨摩诃萨,始自初心发趣甲胄,乃至今被斯大甲胄,乘此大乘,以清净道而发趣于一生补处,诣菩提树坐道场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金刚所成坚固场地,若不加持,踊没倾覆。虽以坚固金刚所成,无堪荷负斯大甲胄、大乘、大道。又诸菩萨摩诃萨往昔誓愿,于诸众生趣慈悲故,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共称赞故。设复金刚大轮围山、须弥卢山,一切宝山及余山王,若不加持,亦无堪荷斯大甲胄、大乘、大道。又诸菩萨摩诃萨本愿力故,诸佛如来本愿力故,于诸众生不为恼故,不为害故,不为损故,不为怨故,不为仇故,不凌恃故,不逼迫故,为令众生获安乐故,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住斯道中,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被甲胄时,被慧甲胄,持慧刀仗,大慧回向,乘回向乘,起慧光明,住光明道,以慧明眼观察诸法,而发起于一切智智。为欲摄取一切智智,为诸众生修行般若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一切皆以慧为先导,慧为修习,慧为摄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希有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若干智慧,遍一切处悉能摄持,成就无量诸佛之法。”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若干智慧,遍一切处,摄一切法,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住斯大道,一一皆以慧为先导而发趣之。无边慧,设有智慧无慧先导,于此道中不能发趣。若有智慧以慧先导,遍一切处随转随行,以慧摄持,以慧防御,尔时乃名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住斯大道,以安隐法饶益世间,能开慧眼以眼观察,慧身朗照放大光明,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是为诸菩萨摩诃萨所被甲胄,甲胄庄严所乘大乘,大乘庄严所行大道,大道庄严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诸善丈夫,甲胄庄严、大乘庄严、大道庄严、一切功德种种庄严,我若具说,于无量劫不可穷尽。为令汝等而了知故,亦为未来诸善丈夫,甲胄庄严、大乘庄严、大道庄严、无边功德资粮庄严,我今于此略说少分。彼善丈夫若闻我法,亦当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住斯大道,功德庄严而发趣之。”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说一切断, 亦说四念住,
   一切善方便, 斯由不放逸。
   具足正忆念, 法善巧相应,
   勇进而出离, 斯由不放逸。
   根力菩提分, 被甲乘大乘,
   以此为侍卫, 菩萨当发趣。
   禅定胜解脱, 等持及等至,
   以此为侍卫, 菩萨当发趣。
   大慈悲喜舍, 被甲乘大乘,
   以此为侍卫, 菩萨当发趣。
   成就于止观, 神足及神变,
   以此为侍卫, 菩萨当发趣。
   无量诸功德, 被甲乘大乘,
   于道无疲倦, 菩萨当发趣。
   精进不放逸, 被甲乘大乘,
   了知彼念处, 菩萨当发趣。
   光明大甲胄, 降伏诸世间,
   被斯甲胄已, 乃名为智者。
   正趣一切智, 出过三界中,
   乘斯大乘已, 乃名为智者。
   大道清净道, 映蔽诸世间,
   天人阿修罗, 乃名遍闻者。
   如是诸菩萨, 普为诸众生,
   能于一切时, 精进被甲胄。
   菩萨不修习, 大慈及大悲,
   大喜大舍等, 大地不堪受。
   菩萨不修习, 于彼诸众生,
   知时饶益事, 大地不堪受。
   菩萨不修习, 于彼诸众生,
   爱之如己者, 大地不堪受。
   菩萨不修习, 以慈乘大乘,
   诸山及大海, 大地不堪受。
   菩萨不修习, 慈念诸众生,
   乘于此大乘, 众生不亲近。
   若被斯甲胄, 慈光不照明,
   于彼大甲胄, 众生不亲近。
   若被斯甲胄, 功德海无边,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负。
   摄取众生故, 普照以慈光,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负。
   摄取众生故, 成就大菩提,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负。
   不讥恼众生, 被斯大甲胄,
   大乘而出离, 斯名为智者。
   善巧大方便, 一切悉加持,
   无上而出离, 斯名为智者。
   由是此大地, 不没亦不倾,
   水火风界等, 能作所应作。
   然诸大菩萨, 被甲乃无边,
   乘于此大乘, 以道而发趣。
   成就一生处, 至于最后身,
   往诣树王下, 坐于坚固地。
   于此道场处, 安住如金刚,
   身心不疲倦, 现证一切智。
   菩萨无畏者, 若不以加持,
   彼地当倾覆, 坏已无复成。
   一切大地界, 若不以加持,
   假使金刚成, 无不倾覆者。
   菩萨于往昔, 大誓愿庄严,
   于诸众生所, 已起大慈念。
   现在十方界, 诸佛刹土中,
   遍知两足尊, 一切皆护念。
   设复余石山, 须弥卢宝山,
   金刚轮围山, 坚固嶷然住。
   菩萨智慧者, 若不以加持,
   于斯大甲胄, 不堪为荷负。
   诸佛诸菩萨, 神力所加持,
   众生及大地, 堪近堪荷负。
   被斯大甲胄, 不为恼众生,
   甲胄无有上, 以乘当发趣。
   被斯大甲胄, 不为害众生,
   甲胄不思议, 以乘当发趣。
   被斯大甲胄, 不为仇众生,
   为除众生病, 以乘当发趣。
   具足殊胜道, 无上最净治,
   不恼不仇怨, 不害正安住。
   被慧大甲胄, 乘慧回向乘,
   甲胄不可坏, 回向无过上。
   菩萨依怙者, 住道慧光明,
   以慧观诸法, 无上而发趣。
   菩萨殊胜道, 甲胄及大乘,
   斯由慧光起, 是故心清净。
   乘诸波罗蜜, 趣佛大菩提,
   慧摄慧清净, 以慧为先导。
   一切波罗蜜, 以此慧为先,
   慧摄慧清净, 能授无上智。
   菩萨不思议, 能起慧光明,
   能燃大慧灯, 安乐而发趣。
   起慧光明故, 慧眼由是开,
   于佛无上智, 明见而发趣。
   菩萨勇猛者, 甲胄乃无边,
   无边庄严故, 名为大甲胄。
   菩萨大智者, 大乘大庄严,
   于佛一切智, 无染而发趣。
   菩萨大智者, 大道大庄严,
   殊胜不思议, 清净而发趣。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三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三

  “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乃于无边甲胄境界,无边大乘境界,无边大道境界而发趣之。何以故?于一切处能随入故。诸菩萨摩诃萨,为欲随入一切法故被大甲胄,为欲随入一切法故乘于大乘,为欲随入一切法故住斯大道,于一切法得平等故而发趣之。然此甲胄,不得少法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远若近、过现未来、有为无为、住不住者。若此甲胄,于一切法不能选择,不能决了,不能遍知,不能随入,不能作证,不能超过,不可名为被大甲胄。于一切法若能选择,若能决了,若能遍知,若能随入,若能作证,若能超过,乃可名为被大甲胄。又此大乘亦无少法若内若外,乃至回向一切智智,遍知随入作证超过,是故此乘名为大乘、法善巧乘、至涅槃乘、无上上乘、无等等乘。又此大道亦无少法若内若外,乃至能于一切诸法,平正大道而发趣之;此平正道无有少法不遍知者,是故此道名无上道、无数量道、无等等道。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被大甲胄,遍能随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遍能清净一切众生杂染烦恼,乘于大乘增长众生一切善根,住斯大道,劝化众生一切善法。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为一一众生,一一心行,尽生死际,长时流转求智慧乐,不舍甲胄而能坚固,被大甲胄、无量甲胄、难思甲胄、清净甲胄、无边甲胄、无取甲胄、知众生想甲胄、知无众生甲胄、知无我甲胄、知众生自性甲胄、随觉众生自性甲胄、知我自性甲胄、随觉我自性甲胄、知内自性甲胄、随觉内自性甲胄、知外自性甲胄、随觉外自性甲胄、知内外自性甲胄、随觉内外自性甲胄、知一切法自性甲胄、随觉诸法自性甲胄、知一切法无所得甲胄、知一切法自性无所得甲胄、了知一切诸法甲胄、无边甲胄、无中甲胄、无中边甲胄、非过去甲胄、非未来甲胄、非现在甲胄、无作甲胄、无作者甲胄。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甲胄,亦无所被,亦不随觉,亦不决了,亦不出离,亦不现证;无甲胄故而被甲胄,不随觉故而能随觉,不决了故而能决了,不出离故而能出离,不现证故而能现证。无所乘故而乘大乘,不于大乘而有施设,无所施设而为施设。然于大乘无少施设,若有施设则非施设,于彼施设不可得故、不可见故。亦无有乘以乘安住,以无所得而住大乘。远离趣向,不至究竟,不到涅槃,不可得故非道为道,于道发趣以平正故。此平正道无所施设,谁为施设?何处施设?从何施设?亦无有作亦无作者,亦非和合非不和合,一切厌离,一切不求。何以故?此平正道,与一切法不异不同,不相应故。不起法想,离一切法,无垢无净,法性亦尔无垢无净,是故此道名无染道,以不可趣而为进趣,以不可摄而为摄取。此道甚深,无生、无起、无出、无作、无得、无行、无处、无住、无障、无事,于一切事而能显了,于一切事而无差别,不随事转,以无事故,至无上处。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甲胄、此乘、此道,应如是知。然此甲胄、此乘、此道,无所可见,无所可知,不可得故。谁为被甲?谁乘此乘?谁行此道?亦不可见,亦不可知,亦不可得。
  “无边慧,若诸菩萨摩诃萨闻斯法已,不惊不怖,读诵宣说,于法理趣无所乖违,随顺修行而生爱乐入于胜解,为斯法故应勤精进。若于斯法决定理趣,善巧方便有堪能者,被此甲胄,乘于此乘,行于此道。于此深法无所得故,而发趣之,尽生死岸,为正觉者,能以无边功德庄严,出现世间。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法中应生爱乐,起大精进而无放逸。若有众生,于此深法才生爱乐,我说彼人得大饶益,况能精勤不为放逸,戒行清净而发趣者!
  “无边慧,汝观斯法若干广大、若干殊胜、若干清净。我于此法殷勤称赞,欲令众生而生爱乐,当得长夜利益安乐,为厌离故、寂灭故、遍知故。无边慧,汝当复观斯法,能授世间、出世间具足安乐。诸有若干匮乏众生,于此深法而退失故,远离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具足丰饶安乐。无边慧,汝当复观如来现前此深法宝,若干丰饶、若干易得。汝今于此甚深之法应勤修习。诸有愚夫,于我演说此法宝时尚不欲闻,况能受持如来现前法宝丰饶?不乐听闻,不欲咨问。若于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佛及法宝及持法者三不现前,何能欲闻、爱乐咨问?
  “无边慧,然于后时,若为如来善加持者,此深法宝亦令可得。无边慧,彼怖畏时,此深法宝实无损减,亦无灭尽;但于此法无听闻者,无受持者。唯除我前渴仰听闻被甲胄者,当于彼时乃能爱乐听受斯法。彼时众生闻此法已能生净信,我说彼人当得成就斯广大法。况于今时于此法中,能生净信勤修行者!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被无上甲胄、无量甲胄、大甲胄时,应作是念:‘我为一切匮乏众生,所谓乏于戒者、乏于闻者、乏于慧者、乏解脱者、乏于解脱知见者,以此大法而丰足之。由是大法丰足之故,一切匮乏皆令舍离,戒财、闻财、慧财、解脱财、解脱知见财皆令富饶,贪瞋痴火皆令息灭,一切众病皆令除愈,无上良药皆令服之,服斯药故众病消除,获大安乐永离有余,证清凉性无上涅槃,无复有余思惟观察,不求一切有为无为。何以故?以此涅槃最上安乐,一切所求更无余故,所求永息已灭尽故。’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被于如是大甲胄已,又为哀愍摄取一切诸众生故,乘此大乘。此大乘者,过去诸佛已乘出离,未来诸佛当乘出离,现在诸佛今乘出离,无有去者,亦无有乘,亦无出离。何以故?以空、无相、无愿、无生、无作者故。非已出离,非今出离,非当出离,乘此乘者如是出离,为善出离而无执著,于一切法,非有和合,非无和合,无来无去。此乘、此道而出离时,亦非和合,无来无去。此乘、此道于大甲胄而出离时,亦非和合,非不和合,无来无去,不可得故。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以此甲胄、此乘、此道而发趣之。又此甲胄、此乘、此道而发趣时,不作是念:‘若凡夫法、若声闻法、若缘觉法、若诸佛法,彼法于我若远若近。’亦不作念:‘若空、无相、无愿、无生、无作,彼法于我若远若近。’亦不作念:‘若厌、若离、若灭,乃至大般涅槃,彼法于我若远若近。’无边慧,此大甲胄、此乘、此道,一切菩萨、一切声闻、一切缘觉、一切众生,所不能动,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诸佛世尊于此甲胄、此乘、此道,得不动已而般涅槃。何以故?一切诸法不可动故;一切法性、法性之相,相远离故,相清净故,遍清净故,不可以相而为观察,为胜观察,为遍观察;一切法相、法相之性,不可以性而为观察,为胜观察,为遍观察。一切诸法无性无相,不可显示,不可言说,是为诸法真实性相。
  “无边慧,如此甲胄、此乘、此道,真实之相不可显示,不可言说亦复如是。为令众生当了知故,增长一切法光明故,于此甲胄、此乘、此道,假以施设而略说之。汝今若欲于此甲胄、此乘、此道随义行者,勿以施设,勿以显示,勿以言说,应随义行。随义行者,无少应行,无少随行。若于非义,不应随行;若于是义,则应随行。随义行时,不随声行,不随字行,不随语行,不随行者,不随彼转。何者为义?谓秘密说。于秘密说应随觉了,应以信行。以信行者,于是义中无所分别,于无分别乃应随行。应随行者,乃为不行,亦不随行。何以故?于是义中无少有行,无少随行,无少遍行。远离行故,不应随行,不随菩提相应而行,不随流转相应而行。于彼相应及不相应,皆非作意,皆非正念;念清净故,故不应行。
  “无边慧,于是义中,汝应随行,勿异有行。若异随行则为妄失,随逐音声,随逐文字,随逐语言,于彼语言不能舍离。遍知音声,超过文字,随觉语言,则不随行,则不流转;于是义中,如是随行。如是随入则无少行,行止息故。无边慧,于义行时,勿复以行而行于义;若不以行而行于义,则为不来不复退还;若得不来不复退还,于此甲胄、此乘、此道,随顺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作大饶益。
  “无边慧,若于此法如是说者,随义行者,能随入者,心不颠倒,无有疑惑成就胜解。于此甲胄、此乘、此道若未摄取,能摄取之,速当发趣。若有未被斯甲胄者,则能速被。若有未乘于此乘者,则能速乘。若有未住于此道者,则能速住。
  “无边慧,彼诸众生当摄广大福德资粮,为佛世尊之所护念,于法无违,与僧同行。
  “无边慧,汝已摄取无量善根,于后末世当以此法摄诸众生,为诸众生荷负重担,所获福德其量难说。”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无畏者, 如是被甲时,
   为利诸众生, 乃被无边甲。
   众生若贫乏, 弊苦无法财,
   无戒无多闻, 无慧无解脱;
   被此无边甲, 令法致丰饶,
   以法丰饶故, 一切获安乐。
   为舍诸贫苦, 演说无上法,
   闻者皆离尘, 住斯安乐道。
   戒蕴备充足, 多闻如大海,
   便得最上慧, 由斯能断缚。
   解脱遍照明, 解脱正知见,
   若能现证者, 一切获安乐。
   贪瞋痴大火, 恒烧遍炽然,
   众生由是苦, 彼火我令灭。
   授诸众生药, 一切病皆除,
   若病消除已, 得至涅槃界。
   永舍一切余, 趣于安乐处,
   从彼安乐中, 无有退还者。
   一切有为乐, 于彼不复求,
   无上大安乐, 于彼皆当证。
   以无戏论法, 成熟诸众生,
   究竟大安乐, 一切皆当得。
   如是发趣者, 一往不复还,
   出过于发趣, 常得胜安乐。
   于大安乐中, 乐欲不乐欲,
   发趣无发趣, 一切皆当断。
   如是被甲已, 当乘于此乘,
   为愍诸众生, 一切皆摄取。
   过去正遍知, 此乘已出离;
   未来正遍知, 此乘当出离;
   现在佛世尊, 此乘今出离;
   故于此大乘, 无不皆乘者。
   一切诸最胜, 世间大依怙,
   以此乘出离, 不起于乘想。
   非乘以为乘, 非道以为道,
   非出以为出, 出离故无上。
   此乘出离时, 曾无少出离,
   以空无有相, 无愿无作故。
   非乘非出离, 乃名为大乘,
   一切悉平等, 由是而发趣。
   此乘无和合, 亦无不和合,
   发趣无上道, 现证大安乐。
   此乘无相应, 亦无不相应,
   无处无所依, 由是而发趣。
   此道无有来, 此道亦无去,
   行斯正道者, 寂静而发趣。
   我说于此道, 此乘此甲胄,
   于法无所依, 寂静最无上。
   一切凡夫法, 一切声闻法,
   一切缘觉法, 一切不可得。
   于佛一切法, 离垢无上法,
   不远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于空无相法, 无愿无作法,
   不远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于厌离灭法, 涅槃寂静法,
   不远亦不近, 一切不可得。
   此乘此甲胄, 此道无所取,
   无上不可动, 毕竟不可得。
   一切法自性, 真实希有相,
   不可以施设, 诸法性空故。
   此乘此甲胄, 此道无显示,
   如诸法自性, 彼性亦如是。
   一切诸法中, 相性不可得,
   于无相性法, 我略为开示。
   一切诸法中, 一切自性相,
   于我如是说, 毕竟无所有。
   此乘及此道, 甲胄自性相,
   于彼求言说, 毕竟亦非有。
   言说非有故, 是为希有相,
   于彼言说中, 语相亦非有。
   诸法不可量, 无胜无边量,
   一切不可测, 是故法无上。
   此乘此甲胄, 此道亦如是,
   于彼无相中, 如是应随入。
   为令诸众生, 遍知勤修习,
   速逮法光明, 故我如是说。
   诸法无语言, 一切不可说,
   于彼诸法中, 一切应随入。
   以法无言故, 于彼应随行,
   行无少有行, 一切法无行。
   无求而乐求, 无行而随行,
   如是随行者, 于义不观察。
   汝今于实义, 一切应随行,
   音声及语言, 于彼勿随转。
   音声语言中, 若得不随转,
   于义乃随行, 是为求义者。
   何者名为义? 应知秘密说,
   以信无分别, 是义乃随行。
   明了如是义, 能于秘密说,
   无执无所著, 不行不随转。
   若有随行者, 彼则随执著;
   若无随行者, 一切不随转。
   由是正忆念, 远离于随转,
   菩提及生死, 二俱不相应。
   于彼亦无念, 无念为正念,
   于念清净故, 说为清净者。
   若异此修行, 远离无上法,
   汝应于是义, 如说而修习。
   若随语言者, 是则随音声,
   于彼不超过, 同于世间法。
   音声及文字, 不应随彼转,
   应知真实义, 无行以随行。
   实义无音声, 亦无有文字,
   超过语言故, 乃名为实义。
   是义应随行, 随行无所有,
   以行止息故, 乃名为实义。
   于真实义中, 不行以为行,
   斯则不退转, 不舍于甲胄。
   随顺大甲胄, 大乘及大道,
   趣于安乐处, 利益诸众生。
   此诸安隐法, 我今为汝说,
   汝当随义行, 能断汝疑惑。
   若乘此乘者, 乘已当发趣,
   速诣大菩提, 现证无上觉。
   于此最上乘, 不乘为速乘,
   于道于甲胄, 其义亦如是。
   于此无上法, 精勤修习者,
   彼诸众生等, 为佛之护念。
   于后怖畏时, 汝当开此法,
   广为诸众生, 而作利益者。
   于后怖畏时, 若能开此法,
   所生无上福, 其数不可量。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所被甲胄名曰大胜,亦名无边胜,亦名大庄严;所乘之乘名曰大商,亦名无边光,亦名妙庄严;所行之道名曰无量庄严资粮,亦名无量方便资粮。以是道故,诸善丈夫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无边慧,乃往古昔过无量劫,复倍是数,有佛出世,号栴檀香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电光,国名光明。时,彼刹土地平如掌,无诸杂秽、瓦砾、荆棘,黄金白银而为沙聚,行列国界,睹者欣悦。时,四天下其洲皆广二亿由旬,一一洲中复有四万八千大城。其城一一广十由旬,长二十由旬,垣墙周回,严丽峻极。一一城有八俱胝人止住其中,十千聚落、一千园苑围绕庄严。而此国界,复有种种华树、果树、香树、衣树、上味之树及金刚树间错庄饰。池沼泉流,涯岸端直,八功德水盈满其中,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杂色辉映靡不周遍。彼栴檀香光明如来,寿六十八俱胝那由他岁,复有六十俱胝那由他诸声闻众以为眷属。彼时人民颜貌端正,安隐快乐,薄贪瞋痴,易可开示,以少劝化而能遍知诸法性相。
  “无边慧,复于彼时有转轮王,名一切义成,七宝具足,四天归化。彼阎浮洲有一大城,其城纵广四十由旬,人民炽盛安隐丰乐。宫城之内广五由旬,间以七宝而为庄饰,妙多罗树垂诸铃铎,真金罗网弥覆其上。王之正殿纯绀琉璃,广一由旬,四面千柱。其殿之上复有千楼,高峻严丽,众宝装饰。于其殿前,有大香池周环澄澈。其傍复有十六香光小池,七宝所成,布列围绕。一一池间流渠激注,出妙音声如奏众乐。一一小池有八阶道,香光大池三十二道,一一阶道纯金所成。宝树行列,宝网弥覆,上妙香气遍满城中,故号彼池名曰香光。无边慧,彼转轮王有四夫人,一名无边音,二名贤善音,三名众妙音,四名鹅王音。一一夫人各有二子,一名不空胜,二名贤胜,三名龙胜,四名胜音,五名妙音,六名梵音,七名胜云,八名云音。婇女六亿,诸子十千。
  “尔时,彼王于内宫中,与其眷属娱乐嬉戏,忽于空中见一如来妙色之身。时,彼如来即告王言:‘大王,应被无上甲胄,乘无上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诸众生智慧之药。勿得贪著人天五欲!此大甲胄而能摄受无上安乐,此无上乘而能诱入无上园苑,入此中者不复退还。一切人天种种诸欲,皆是无常变坏之法,势不久住,须臾磨灭。’无边慧,尔时一切义成大王,闻此说已,于彼如来而白言曰:‘其谁能示斯大甲胄,如彼甲胄而严被之?其谁能示斯之大乘,如彼大乘而乘御之?其谁能示斯之大道,如彼大道而发趣之?’时彼如来告一切义成大王言:‘大王当知,有栴檀香光明如来,王应诣彼。当为大王演说斯法,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趣于大道。’时彼如来如是说已,欻然不现。
  “无边慧,尔时一切义成大王,睹斯事已,悚栗毛竖,发希有心便生怖畏,不乐人天种种欲乐,厌舍一切诸行有为,求大甲胄、大乘、大道。即与八子及四夫人并余诸子、婇女侍从俱,往诣彼栴檀香光明如来所。既到彼已,与其眷属恭敬作礼,稽首佛足。即以一百檀卢那七宝杂华,散于如来应正遍知;复以无量支婆罗,奉献如来及声闻众;复以一切安乐资具,满十千岁而供养之。从是以后,弃舍王位,与其眷属,于栴檀香光明如来法中出家。无边慧,时彼栴檀香光明如来,知一切义成比丘及其眷属至乐之心,便为开示甲胄庄严、大乘庄严。彼既闻已发坚固心,为深法故尽其躯命,端坐思惟,精勤无退,常近如来,而于世间一切诸欲得无动念。
  “无边慧,时彼如来,问一切义成比丘言:‘善男子,汝于今时,被大甲胄,乘于大乘,发趣道耶?以是道故而能成就一切智智、无等等智,汝当如理精勤修习。’彼一切义成比丘白栴檀香光明如来言:‘世尊,我于今时乃不见有名甲胄法,亦不见有能被甲胄者,亦不见有被甲所从,亦不见有被甲之处。世尊,我不见有名乘之法,亦不见有乘大乘者,亦不见有乘之所从,亦不见有乘大乘处。世尊,我不见有名道之法,亦复不见由此道故已发趣者、今发趣者,亦不见有道之所从,亦不见有道之处所。世尊,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远若近、若去来今,无得无见。如我今者作是观时,实无少法而可亲近而可证者。若我无证,世尊,宁当而问我言:被大甲胄,乘于大乘,发趣道耶?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如我等比于法修行,唯有如来乃能了知,非诸声闻、缘觉境界。’无边慧,彼一切义成比丘于如来前作是说时,与其眷属便得菩萨无生法忍,得法忍故皆不退转。尔时,栴檀香光明如来悉为授记:‘过五百阿僧祇劫,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闻授记欢喜踊跃,上升虚空高七多罗,即以偈颂赞如来曰:

  “‘无量大名称, 挺特如山王,
    世尊一切智, 能演诸功德。
    佛眼悉明见, 犹如日照临,
    尊严大会中, 我礼如来足。
    无量德资粮, 佛智已圆满,
    我等亦当得, 世尊无上智。
    无上大光明, 普照于人天,
    开示诸法藏, 无边功德海。
    智慧常无失, 正觉离烦恼,
    慧光大精进, 我礼深功德。
    大龙大庄严, 众相以严身,
    安住如须弥, 御众无伦匹。
    能为世导师, 映蔽人天众,
    演说无所畏, 我礼胜丈夫。
    世尊大牟尼, 无边功德海,
    能开我法眼, 令我被甲胄。
    然我一切时, 为乘大乘者,
    常于此胜道, 发趣更无余。
    牟尼勇猛尊, 觉知一切法,
    世无有过者, 我等咸归命。’ 

  “无边慧,彼栴檀香光明如来应正遍知说此法时,成熟无量无数众生。一切义成比丘从是已后,与其眷属供养承事无量无数诸佛世尊,过五百阿僧祇劫,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超无边境界王如来。彼佛刹土,所有功德广长之相,亦如栴檀香光明如来应正遍知光明世界无有异也。诸声闻众其数无量。王之夫人诸子眷属,亦过五百阿僧祇劫,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于此道中,持大法炬,作大法明,放大法光,建大法幢,击大法鼓,乘大法船,以摄大法而发趣之。善丈夫戏而游戏之,霔以法雨润于众生,皆令欢喜,精勤勇进,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住此道时得法光明,以光明故能见一切诸法缘起,自性本空,自性无相,自性无起。不于色中而见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于识中而见于识,异识缘起,了知识相自性本空,自性无相,自性无起,但属众缘见缘和合,众缘亦空无相无起。作是见时,不于眼中而见于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不于意中而见于意,异意缘起,了知意相自性本空,自性无相,自性无起。乃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不于少法见有少法,异缘而起属众因缘,自性无相,自性无起,缘性亦空无相无起。无边慧,是为诸菩萨摩诃萨,住此道观察缘起;作是观已,能以智慧,于缘起中证真实际。以斯一切法光明故,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乃至一切诸佛之法,速得圆满。”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无畏者, 如是能安住,
   作大法光明, 妙智而发趣。
   建于大法幢, 此幢无有上,
   一切佛法中, 正念而发趣。
   智慧善游戏, 法施诸众生,
   霔于大法雨, 无畏而发趣。
   以法润众生, 皆令得欢喜,
   以是诸菩萨, 妙善而发趣。
   如是诸菩萨, 得大法光明,
   能于正法中, 勇猛善安住。
   由是法光明, 了知一切法,
   以众缘故起, 一切无坚实。
   诸法自性空, 自性无有相,
   自性无有生, 自性无有体。
   诸法以众缘, 和合而共起,
   众缘和合故, 自性无所有。
   菩萨能观察, 了众缘亦空,
   众缘自性空, 自性无有相,
   亦无有生起, 亦非有所作,
   如是观察者, 于法勤修习。
   诸起无体故, 众缘亦非缘,
   如是如理观, 能知一切法。
   观诸色受想, 行识亦如是,
   皆以众因缘, 由斯诸蕴起。
   诸蕴无有实, 自性本来空,
   性空故无相, 一切无所起。
   诸蕴远离相, 离相则无生,
   无生则无灭, 诸蕴如是相。
   无相妄有相, 彼相从何有?
   诸法无体故, 斯蕴亦无性。
   界处亦如是, 一切从缘起,
   自性本来空, 无相无有体。
   一切诸法中, 法体不可得,
   了知一切法, 名义思惟者。
   欲色无色界, 一切从缘起,
   自性本来空, 无相亦无体。
   观此能观智, 何能知彼境?
   此智及彼境, 自性常远离。
   所起及众缘, 此二俱无作,
   能作如是知, 斯为真实相。
   无相以相说, 菩萨由斯入,
   而亦不分别, 若相及无相。
   如斯善智者, 能见真实相,
   于诸法界中, 不作少法相。
   若法及法界, 此二俱无相,
   诸法远离相, 说名为法界。
   说名法界者, 无界无非界,
   虽名为法界, 然实不可得。
   思惟此义时, 不念不可得,
   离诸分别故, 获大法光明。
   诸法无性故, 光明亦无性,
   由斯观察故, 复得法光明。
   不见能观智, 斯见亦不见,
   见法虚妄故, 说此名为观。
   光明不思议, 无边无有量,
   见诸法皆空, 说名不分别。
   若法有诸相, 常无证入者,
   闻斯净法音, 应生大欢喜。
   若法无有生, 常无分别者,
   闻斯净法音, 寂然获安乐。
   若后末世时, 闻斯无上法,
   应说彼众生, 久集诸功德。
   若后末世时, 闻斯无上法,
   当于此法中, 以速而发趣。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四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四

  “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一切法时,便于诸法得法光明。不于空中而见于空,亦不离空而见于空,不见少法与空相应、若不相应,不以空空,不见于空,不见不空,亦不以见观一切法。作是见时,不于无相而见无相,不异无相而见无相,亦无少法而与无相若相应、若不相应,不于无相以无相见,不于有相以有相见,非有相见,非无相见,无生无作亦复如是。不于尽中而见于尽,亦不异尽而见于尽,不见少法与尽相应、若不相应,亦不于尽而以尽见,亦不于尽以无尽见,亦非尽见、非无尽见。诸菩萨摩诃萨作是见时,无有少法若可得见、不可得见,若可显了、不可显了,若可趣入、不可趣入,若可觉知、不可觉知。无边慧,是为菩萨摩诃萨安住斯道大法光明,法光明故见一切法悉无有边,于边、于中亦无所执,无所执故于佛法中而发趣之。”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不于空见空, 不异空见空,
   能作如是见, 说名为见空。
   不住于少法, 亦不见少法,
   于彼空相应, 及以不相应。
   空以自性空, 于空无所取,
   以无所取故, 能知一切法。
   于见无所取, 于观无所执,
   能知见与观, 此二俱不受。
   于见悉清净, 于观不可得,
   如是观诸法, 毕竟无所执。
   不以无相见, 不以无相观,
   亦不于无相, 而作无相观。
   无相无所显, 无愿不可得,
   无有少法体, 而可修习者。
   不念于无相, 亦不念无愿,
   如是无分别, 显了相无相。
   不趣于无相, 亦不入无相,
   无趣无所入, 显了平等住。
   智人不见相, 亦不见无相,
   不见不思惟, 一切无显了。
   若人常思惟, 无思无显了,
   于思及显了, 平等平等住。
   如是于无相, 无作亦复然,
   虽显无所显, 思惟了知故。
   无生亦如是, 曾无少法生,
   自性无所有, 显了而无体。
   若生若无生, 有作及无作,
   亦无少所执, 智者不分别。
   念慧无所动, 显了无思择,
   有体及无体, 平等离诸性。
   不于尽见尽, 亦不见无尽,
   显了无所见, 尽智无过上。
   若尽若无尽, 二俱不分别,
   以无分别故, 无念平等住。
   于尽无尽见, 亦无无尽见,
   如是见尽时, 不执尽无尽。
   若于尽无尽, 一切无所执,
   以无所执故, 尽智当显了。
   尽智之境界, 无畏之所得,
   显了斯法故, 菩萨善安住。”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曰胜慧,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欲摄取诸法智故,起于修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于法光明无少可见,法光明故了一切法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若顺若逆、若有戏论若无戏论。世尊,此法光明,岂诸菩萨摩诃萨无修行而当得耶?”
  尔时,世尊告胜慧菩萨摩诃萨言:“胜慧,诸菩萨摩诃萨无少修行,无胜修行,不随修行,不遍修行,能得无边大法光明。诸菩萨摩诃萨,尚不可得,不可见耳!况菩萨行,而当可得,当可见乎?如何乃见?若干劫行,能得无边大法光明。诸菩萨摩诃萨,一切行息,所行清净,得法光明。法光明行,非数量行,非随相行,从何施设一切诸行?然所修行,非施设行而亦不离。胜慧,诸菩萨摩诃萨住此行时,舍一切行,无所执取。具斯行者,非数量行,非随相行,无相无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无所行, 而亦无有行,
   得无有行者, 无畏而发趣。
   未曾有胜行, 亦无有遍行,
   无行无胜行, 平等而发趣。
   此行无示现, 示无有诸相,
   无相无行者, 斯为行之相。
   菩萨无相行, 不住于诸事,
   无行无所住, 智者乃成就。
   无行则无动, 斯行为无上,
   能行不动行, 勇进而发趣。
   菩萨不可得, 行亦不可见,
   亦不见色身, 斯为善顺者。
   无色无形相, 故无一切行,
   于见无所取, 斯为无比行。
   菩萨无上行, 不堕于施设,
   亦无有迁变, 于中无所执。
   行无施设故, 乃为无上行,
   若得如是行, 获大法光明。
   菩萨所修行, 无言无劫量,
   能以无量劫, 显说于诸行。
   菩萨行清净, 清净妙安住,
   悉舍一切行, 曾无摄取者。
   菩萨恒住舍, 守护于诸行,
   已舍一切行, 于舍妙安住。
   菩萨无边行, 离边及无边,
   彼行无所动, 名为无上行。
   菩萨无相行, 斯行为无上,
   修行此行时, 超越诸魔界。
   菩萨无相行, 明了于无相,
   若相及无相, 一切无所依。
   菩萨住此智, 此行善成就,
   无有少所行, 说名不行者。
   菩萨常清净, 于行无所畏,
   正念而发趣, 斯为善安住。”

  尔时,胜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诸善丈夫若干修行,乃为甚深!非诸愚夫有相有为所修行者,少能行之。世尊,无有少法入此行中,是故此行为善丈夫平等之行。世尊,善丈夫行,非诸数量边际能测。”
  尔时,胜慧菩萨摩诃萨,即以偈颂赞如来曰:

  “大雄正等觉, 无上两足尊,
   演说甚深行, 饶益诸菩萨。
   世尊妙辩才, 其量颇难测,
   无边辩才者, 最胜大丈夫。
   法王息讥论, 斯由正遍知,
   乃为诸菩萨, 说此无上行。
   世尊能演说, 灭行之方便,
   于行悉超过, 智人当发趣。
   大龙不思议, 无边智境界,
   遍知两足尊, 善开斯妙行。
   世尊所开示, 牟尼不动行,
   此行无能动, 故名无比行。
   大雄大牟尼, 往昔所修行,
   设以多劫行, 无人能到者。
   菩萨闻斯法, 虽住于世间,
   而于诸种智, 不久亦当证。
   我等愍众生, 当于末世中,
   于此无上法, 能为护持者。
   我等闻斯法, 当于末世中,
   为诸众生故, 能行亦能说。
   我等以光明, 当于末世中,
   为诸求法者, 而兴大利益。
   我等发誓愿, 当于末世中,
   为诸众生故, 护持而建立。
   我等常思念, 当于末世中,
   供养佛法海, 愿持无上法。
   我等于法藏, 当为胜丈夫,
   愿持此法门, 守护令久住。
   我等于法水, 誓愿悉能饮,
   而于此法门, 当为守护者。
   我等闻法已, 当于末世中,
   愿为大丈夫, 受持佛正法。
   我等宁失命, 不舍无上法,
   愿于此法中, 而为持法者。
   我等持此法, 未曾生喜足,
   渴闻斯甚深, 决定契经故。
   我等于末世, 为求诸法者,
   当演斯正法, 能令悉欢喜。
   法王叵思议, 能作大依怙,
   愿垂加护我, 念我持法者。”

  尔时,世尊告胜慧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胜慧,汝能于后末世之中,为欲护持此诸法故,被大甲胄。亦如往昔诸菩萨摩诃萨,于最胜所供养承事,种诸善根,久修梵行,被大甲胄,护持诸佛世尊法者而无异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于后怖畏时, 汝当持此法,
   为利诸众生, 以此法开示。
   于后末世时, 汝持最胜法,
   若闻斯法者, 悉当生爱乐。
   于后末世时, 汝为持法者,
   我说甚深法, 汝当悉受持。
   秘密修多罗, 汝闻当忆念,
   于斯理趣中, 勿复有疑惑。
   决定甚深义, 汝闻当忆念,
   饶益诸众生, 为持法藏者。
   以法施一切, 普润诸众生,
   闻已令充悦, 身心遍欢喜。
   为诸菩萨道, 所行之理趣,
   及彼修多罗, 究竟受持故。
   汝当能广度, 无量诸众生,
   一切世间中, 所不能度者。
   汝持此法故, 饶益诸世间,
   获胜众福聚, 以是而发趣。
   我今说此法, 汝当悉受持,
   于后末世中, 为诸聪慧说。
   现在未来世, 能持斯法者,
   则为能受持, 千佛之正法。
   为诸众生故, 护持斯法门,
   于后末世中, 而兴大饶益。
   若能于末世, 护持斯法者,
   彼不于一佛, 亲近而承事。
   若能于末世, 护持斯法者,
   彼已多承事, 善说斯法者。
   能于此法中, 无有少疑惑,
   末世护持法, 斯为聪慧者。
   被大无边甲, 敌战为殊胜,
   而于末世中, 乃能持此法。
   彼于佛正法, 疑网悉已除,
   闻法无所畏, 乃能持此法。

  “是故,胜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勤求最胜大功德者,于末世中为深法故,应被甲胄,受持读诵,解说其义。
  “复次,胜慧,我念往昔过无量劫,复倍是数,有佛出世,号曰遍照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超胜,国名离垢。其地平正,广博严净,七宝所成。时彼大洲,广长延袤七万由旬。于中复有六万大城,一一大城纵广正等十六由旬,垣墙周匝,楼雉严饰,门刹殊胜,睹者欢悦,妙多罗树行列围绕,百千园苑而共庄严。诸园苑中,台座床敷处处严设,池沼渠流一一盈满,涯岸阶砌饰以众宝,周回平正出入安隐。于其岸边,沉水、栴檀、多摩罗等杂香之树扶疏布列。彼一一城,各有十千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彼诸众生悉已成就十善业故,一切皆受如是安乐。时彼如来,始从初劫超二百劫于中出现,是故彼劫名曰超胜。于彼劫中,有五百如来次第出现。一一刹土皆七宝成。其佛灭后,正法住世各十千岁。如是五百如来现化于世,多有声闻、菩萨法会。一一法会各有俱胝那由他数无量菩萨,趣一乘道获无生忍。
  “时彼劫中有转轮王,名勇猛军,七宝成就,王四天下。于阎浮提有一大城,其城周回六十由旬。复有八万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安隐快乐,丰饶炽盛。七重隍堑,七重行树,七重街道,七重表刹,七重铃网。一千园苑所共围绕庄严大城,一一园苑纵广正等二十由旬。其中各有七重垣墙,七重罗网,种种庄严,一一微妙众宝珍玩犹如诸天。各各复有一百池沼,毗琉璃宝以为堤岸,玛瑙杂玉以为阶砌,众华敷荣,宝树行列。于大城中,王之正殿量七由旬,黄金、青宝间错所成,周以宝竿饰以琉璃,摩尼珠网弥覆其上,诸多罗树晖映庄严。二十渊池围绕萦带,底布真金,覆以金网,杂琉璃宝以为津桥,纯妙黄金而为阶道。于其池中,优钵罗华、拘勿头华、芬陀利华敷荣遍满。
  “彼转轮王,二千婇女,六万诸子,与其眷属于彼园中五欲娱乐,窃作是念:‘诸欲无常,不久变坏。我当决定志求佛法,若闻法已如教修行,令我长夜利益安乐。’适思惟已,忽然有天现虚空中,告彼王言:‘善哉丈夫!今有遍照如来出现于世,演说正法初中后善。王应速诣于彼佛所,当闻正法,令王长夜利益安乐,成就佛法,圆满佛法。’王闻天言踊跃欢喜,与其眷属侍从围绕,即往遍照如来之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世尊,以何等法,能摄诸法善巧方便,能令梵行速得圆满?我当修行!’如是问已,时彼如来广为开示。王闻法已,与其眷属,悉舍安乐资生之具,恭敬供养遍照如来及诸大众满二万岁,于遍照如来法中出家修行正法。以闻法故,于时获得受法善根、持法善根、说法善根,有所闻法思惟不忘,无量功德精勤修习,乃发誓愿:‘愿持如来三时正法,为诸众生种种宣说。’作是愿已,于胜超劫诸如来所,一一亲近供养承事。彼诸如来现前正法、中时正法、后时正法悉能受持,教化成熟四万八千俱胝那由他众生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便调伏无量众生住于声闻、辟支佛乘。
  “彼劫之中最后如来,号曰电光,勇猛军比丘,闻电光如来说法之时,获无生忍。电光如来即为授记:‘汝勇猛军,于未来世供养无量千佛世尊,受持如来三时正法,利益无量无数众生,安立百千俱胝那由他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众生住声闻乘。如是乃过阿僧祇劫,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无边精进光明功德超胜王如来。其佛刹土,积集无量清净功德,安隐丰乐人民充满,多有声闻及菩萨众。其佛寿命至五小劫,灭后正法住一小劫,法教流布天人受持,舍利塔庙遍诸刹土。’
  “是故,胜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清净甚深之法,应当尊重受持修习,以法严具庄严其身;法庄严故,证得如来金刚所成大那罗延坚固之身。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尽其躯力,而欲破坏坚固之身,乃无有能摧伏之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众中,演法光明,亦无有能敌论之者。若有众生,于此深法受持读诵,精勤修习,随其意乐生于清净大族姓家,乃至坐于菩提树下,名称具足!世界殊妙,不杂异道,尚无梵志遮罗迦名,况有恶见邪求之辈?诸不善法亦尝未闻,宁有习行不善根者?能以足指放大光明,遍照无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遇斯光者,皆得安乐,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慧,若诸菩萨摩诃萨,于我法中勤修行者,当获如是殊胜功德。我若具说,不可穷尽。”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若有住斯菩萨道者,勤修如是清净深法,与空相应、寂静相应,得法光明。以法光明见一切法自性无异,性无异故所见清净,见清净故则无法见,亦无有法,离自性见,法见清净,亦无清净、无清净者、无清净时,能得清净智之境界,见诸法界非界非非界,界见清净,远离诸界种种性想。离性想故,于界理趣秘密言辞而能觉了,亦能遍知诸法非界。以见法界无差别故,不可坏故,不变异故,便获一切法界理趣善巧方便。以善方便遍能了知法界理趣,以等持力于诸法界差别理趣随顺能入。住此行时,以一切法善巧方便,于一切法无住无著;无所著故能于一切法界理趣,随其所应种种开示;等持力故复能出生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游戏神通,变一为多、变多为一,山石墙壁、飞行自在而无挂碍;善巧能知四界和合不住于界,知一切界与空界合,于虚空界无著无系;以界和合善巧智故,于一切界方便修习;以修习故决了水界,能于水界或令起烟,或令发焰,或复于中烟焰俱炽,乃至无量种种变现,为诸众生作大饶益。以能安住法界理趣善巧方便而无所动,随其意乐,随何佛刹,能于诸有转胎藏形受化生身,常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彼诸如来如是名号、如是族姓、如是众会、如是说法,悉分别知。”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无边胜,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住何等法,如佛所说,能得如是最胜功德?”
  尔时,世尊告无边胜菩萨摩诃萨言:“无边胜,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住者,如我所说,能得如是最胜功德。无边胜,诸菩萨摩诃萨,若住于色、受、想、行、识,若住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若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于此经,则不说有斯诸功德。然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而无所住,不入不出,故我说彼当得无边大功德海。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无有少法可得可住,亦无少法若入若出,善能安住诸法理趣而无所动。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无住无动,以无动故无高无下;无高下故,远离于高,不住于下;以不住故名善处住;善处住者于无处住;无处住者不住于处。诸菩萨摩诃萨,不于少法若有安立、若有积集,无处无住,无起无作。何以故?处不可得。以无处故则无分别,无分别故不动处住如法界住,无有处住则无有住,于处无处无所执著,名为善住。无边胜,诸菩萨摩诃萨,于法理趣而安住者,如是安立住于无住。无住处住,见一切法无有分别;住于如是无分别行,以如是行,见一切法而无所动,则与如理而住相应,则与如理不动相应,则与如理不取相应。”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正忆念, 于义善思惟,
   不住诸法中, 说名为智者。
   未曾有少法, 可为安立者,
   以无安立故, 无畏而发趣。
   不立于诸色, 亦不立诸受,
   诸想及诸行, 识等亦如是。
   不住于诸蕴, 诸界及诸处,
   若处若非处, 亦常无所住。
   不住于地界, 亦不住水界,
   火界及风界, 亦常无所住。
   不住于欲界, 色界无色界,
   得无安立故, 不住于三界。
   及以虚空界, 于彼无所住,
   以无有所住, 平等而发趣。
   故无有少法, 于中而可住,
   若得无所住, 斯为妙智者。
   妙智无所住, 无住为菩萨,
   能得如是住, 则住法界中。
   无住相应故, 彼常能善住,
   无住无依止, 于法得安住。
   若得不依止, 则常无所动,
   不入亦不出, 平等善安住,
   于法如是住, 斯为勇猛者。
   一切法无高, 一切法无下,
   如是无所动, 法界善安住。
   安住不动故, 便得无上住,
   不住住相应, 斯为勇猛者。
   不住于住处, 于处无所动,
   成就无住处, 而得善安住。
   若处若非处, 一切无所动,
   住于不动处, 乃名为不动。
   若住不动处, 一切无所住,
   不念处非处, 常住无分别。
   不住于处故, 则无有所动,
   于处无所动, 一切得无住。
   若得不住处, 处非处不动,
   若于处不动, 乃善住于处。
   善住处安住, 则住无所住,
   能见一切法, 住法相应住。
   如是见诸法, 种种无所住,
   无住无安住, 善巧于法住。
   常住于诸法, 而无有分别,
   离诸分别故, 斯为不动者。
   若能住不动, 于行无分别,
   远离处非处, 斯为观察者。
   若能观不动, 一切无所动,
   诸法常平等, 如是而发趣。
   如理住相应, 如理而不动,
   得无动处者, 常住于无处。”

  尔时,无边胜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安立诸菩萨摩诃萨,于法理趣,无有系缚,无有解脱。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于法理趣善巧安立,不与少法若相应若不相应、若和合若不和合、若摄取若不摄取、若有所归若无所归、若贪离贪、若瞋离瞋。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善巧安立。设有众生供养恭敬,不生贪爱;毁辱逼恼,不生瞋恚。无种种想,离一切法,不见少法能与少法若相应若不相应,超过相应不相应故,远离相应不相应想,了知相应不相应想,超过了知,不于少法若进若退、若有所趣若无所趣而作相应。于一切法理趣之中,而无妄念,亦无所取,以善方便不坏法性。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如是住时,能以善巧宣说一切法界理趣,一切佛法速得圆满。”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佛法中,无所安立,无所住时,则见佛法;无有安立,无有所住,亦无胜住,亦无遍住,见佛法住。不倾动故,不流转故,不变异故,一切法界相应而住,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佛法中,无住无不住,无胜住无遍住,无处住无非处住,亦无所动,亦无分别,无胜分别,无遍分别,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不见少法能与少法而为安立,亦不见有一切法处为胜安立,亦无分别,无胜分别,无遍分别,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不见少法若住若去,亦无分别,无胜分别,无遍分别;见一切法如净虚空,光明显照远离烦恼;于一切法光明照故,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得善方便不以安立而观法界。何以故?不于法界少安立故。譬如虚空及以风界,无有处所,亦无可见,无安立处,无依止处,无可示现;法界亦尔,无可入处,无可见处,无安立处,无依止处,亦无了知,亦无示现。诸菩萨摩诃萨无示现故,与如如界相应而住。
  “无边慧,一切法界,无生无命,无老无死,无升无沉,无示现界,是为法界。无变异界,是为法界。而法界者,遍一切处。无边慧,法界无去亦无去处,无去处故乃名法界相应而住。如如法界,于中无处亦无非处。何以故?如如法界,如如自性无所有故。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闻我此说,则于一切法界理趣,便获无边大法光明,以法光明得无生忍,速能圆满如来十力、十八不共一切佛法,为欲成熟一切众生广大善根胜资粮故,如来种性无断绝故,速诣道场转于法轮,蔽诸魔宫,摧伏异论,作善丈夫,大师子吼,为诸众生演说妙法,随其乐欲,随其志愿,随其发趣正解脱故,皆令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一切菩萨, 不住诸法, 于佛法中, 无所安立。
   一切菩萨, 无安立故, 于佛法中, 无畏发趣。
   一切菩萨, 见诸佛法, 无住无处, 妙善安立。
   一切菩萨, 不住于处, 能见诸法, 无住无退。
   一切菩萨, 见法无住, 不动佛法, 不求佛法。
   一切菩萨, 见法不异, 不动佛法, 亦不推寻。
   一切菩萨, 见法如是, 于法善巧, 方便而住。
   一切菩萨, 见常平等, 不住佛法, 亦非不住;
   常无住处, 亦非无处; 常不分别, 非不分别;
   种种分别, 常无所有。
   一切菩萨, 无住相应, 于诸时处, 而无所动。
   一切菩萨, 于法理趣, 平等住时, 名为善住。
   一切菩萨, 于法理趣, 不见少法, 可平等住。
   一切菩萨, 能见诸法, 无有处所, 亦不离处,
   得无所动, 亦无亲近。
   一切菩萨, 于一切法, 理趣善巧, 方便安住,
   住无所住, 名为菩萨。
   一切菩萨, 不于少法, 若去若来, 分别而住,
   尔时乃住, 诸法理趣。
   一切菩萨, 于法理趣, 种种安住, 能起无边,
   大法光明; 以法光明, 住平等见, 见一切法,
   及法理趣, 如净虚空, 如影如像, 平等无垢。
   一切菩萨, 于见了知, 亦无了知, 远离自性。
   一切菩萨, 如是观察, 于一切法, 理趣而住;
   能于法界, 坚固勤修, 说名法界, 理趣方便。
   一切菩萨, 不住法界, 观诸法界, 毕竟非有。
   一切菩萨, 决了法界, 见一切法, 如虚空风,
   无有安立, 遍一切处; 法界亦尔, 遍一切处。
   法界难思, 无可示现, 于诸智者, 不作亲近。
   无示现界, 乃为法界。 无有住处, 名为住者。
   法界无生, 无命无老, 无死无沉, 亦无出离。
   法界难思, 无来无去。 法界非蕴, 非界非处,
   亦不离处, 而无所动。 法界如如, 自性非有。
   一切菩萨, 如是了知, 法界难思, 得法光明。
   由是发趣, 往诣道场, 而于佛法, 无有疑惑。
   不为所动, 以法光明, 令诸众生, 获大安乐。”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能于如是甚深之法,勤修行者,乃得如是大法光明;以此智慧,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五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五

  “复次,无边慧,我念往昔过二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出现世间,号曰月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甘露,国名清净。彼佛世界,玻瓈所成,常有光明遍照其土。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净妙端严,是故世界名为清净,无别城邑聚落之名。交道殊妙,金绳界饰。诸交道间,一一等量半俱卢舍。一一道间,光明宝柱杂多罗树,各八十四辉映行列。复有四池堤塘围绕,七宝台观人民止住。覆以铃网悬诸缯带,华饰珍玩犹如诸天。彼界众生寂静安乐,十善业道悉已成就,颜貌端严,寿命长远,薄贪瞋痴易可开悟,以少方便广知诸法。彼佛寿命千俱胝岁;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一俱胝岁。十会说法,诸声闻众住学地者,一一法会各有二十俱胝那由他;诸菩萨众趣一乘者,其数无量。
  “无边慧,彼月灯王如来宝菩提树,周五十由旬,高一百由旬,珊瑚为根,琉璃为干,黄金为枝,玛瑙为叶。道场纵广一百由旬,基陛周匝,栏楯围绕,妙多罗树布植行列,金铃宝网弥覆庄严。大菩提座高三由旬,细软敷具张施其上,妙衣百千间饰垂下,幢幡二十树列其傍。月灯王佛于此座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彼国界无三恶趣及恶趣名,亦无诸难及诸难名。月灯王佛常于一切诸世界中,化现其身转于法轮。
  “无边慧,彼月灯王如来有二菩萨,一名云音,二名无边音。是二菩萨,于彼如来白言:‘世尊,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时彼如来,欲令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理趣之中,而得善巧方便安立,为二菩萨广说斯法。时诸菩萨摩诃萨闻斯法已,于一切法理趣之中,便获善巧方便安立。是二菩萨从是已后,于二万岁,无有睡眠,无欲恚恼,不起食想,不生卧想,亦无病缘汤药等想,不乐世间游观谈戏。于彼如来说法之时,即于法座得无生忍。时,彼如来而问之曰:‘善男子,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汝今求耶?’是二菩萨即白佛言:‘世尊,我尚不见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名,亦复不见有一切法理趣善巧安立之法,况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世尊,我亦不得一切诸法,我亦不得诸法安立,于一切法无住无不住。世尊,我如是见,宁复说言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为求耶?为不求耶?世尊,我亦不见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如是善巧方便安立而作求者,亦不见有若内若外若二中间、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安立者,亦不见法若内若外若二中间、若一切法、若法理趣善巧方便而可安立。世尊,我亦不见乃至少法内外中间理趣善巧方便安立而可趣向,而可亲近。世尊,既无少法而可趣向,而可亲近,我于其中当何安立?世尊,我亦不见过现未来为安立处。若安立处无所有者,我于何处而可安立?世尊,无安立故,非住相应,非不住相应,无尽相应,无生相应。世尊,我亦不见从谁、由谁、何处、何时,我心意识,若生若灭?当何说言,以心意识,于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
  “无边慧,是二菩萨,于如来前如是说时,一千菩萨得无生忍,千俱胝菩萨发菩提心。尔时,月灯王如来复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无住而住无处,而住于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善男子,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随顺世俗道故,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于如来不随世俗,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法无处亦非无处,若处无处皆随世俗。若随世俗,则于其中无有少法而可生者,而可了者。是故,善男子,应加精勤,速于诸法逮得解脱。’是二菩萨,于如来前闻斯法已,飞腾虚空,即以偈颂赞如来曰:

  “‘法王不思议, 得未曾有法;
    遍知两足尊, 佛法无过上。
    以法无上故, 如来世无等;
    一切法无生, 我今获此忍。
    我常不分别, 若生若无生,
    如是亦不念, 一切无分别。
    法王大牟尼, 功德离言念,
    愿说清净法, 令众皆欢喜。
    于佛胜功德, 欲知其边际,
    设经无量劫, 而亦不可得。
    功德无边故, 最胜无过上,
    一切法无生, 我亦不分别。
    我于佛法中, 未曾有毁坏,
    不谓众善根, 云何当可得?
    诸法无示现, 无生亦无相,
    如是无相忍, 于此亦皆证。
    我今所得忍, 毕竟无退转,
    故于一切智, 以此生欢喜。
    我于如来法, 决定不犹豫,
    亦于一切法, 远离众疑惑。
    无上佛法中, 我今得此忍,
    我亦不分别, 亦无不分别。’

  “无边慧,是二菩萨说此偈已,于月灯王如来右绕三匝,以天妙华、栴檀、末香而散佛上。时,彼如来即为授记,而告之曰:‘汝云音等,过二万劫,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萨,闻如来记,踊跃欢喜,谛观如来,入于诸禅游戏神通,出没自在,烟焰晖发,复为众生说法开示,令二十四俱胝人天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萨,乃至尽命勤修梵行,于彼如来中时正法、后时正法悉能护持。复于尔时,教化成熟四俱胝众生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二菩萨,次第供养亲近承事多百千佛,及诸如来三昧正法一一受持。过二万劫,复值宝幢如来,随转法轮,教化成熟无量众生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宝幢如来刹土清净,无诸声闻,唯有一生补处菩萨。宝幢如来将灭度时乃为授记:‘我灭度后,云音菩萨次当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日灯王如来。其佛刹土成就庄严,积集无量无边功德,菩萨、声闻大众圆满。日灯王如来灭度之后,无边音菩萨,次当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以此法门无所得故,无言说故,不可示现,无生无灭。诸菩萨摩诃萨,当应如理精勤修习。若有菩萨,住一切法理趣善巧方便安立,以无所得获无生忍,圆满佛法无量功德以为庄严,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我曾不说诸菩萨摩诃萨离此法外,别有少法速能成就一切智智。若有于此无生无灭甚深空法勤修行者,速得菩萨法界理趣善巧方便及陀罗尼,具足辩才,无上摄化,诸佛世尊之所称赞,以法严具而庄严之,能圆满施,住清净戒,得清净忍、无上精进、无缘禅定;以大智慧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胜中最为殊胜,速得名为一切智者坐于道场,四大天王持盖来诣请转法轮,为诸人天作大光明,皆令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无边慧,若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海印三昧勤修行者,见一切法同于法界;如是见时,不于法界见一切法,不于诸法见于法界。精进修习,以一切法诸界和合善巧方便,于一切法诸界和合,无所执著,亦无所动;于一切法诸界和合善巧方便,亦无执著,亦无分别。能于一法和合之中,而见一切诸法和合;能于一切诸法和合,而复见于一法和合;不于一切诸法和合而亲近于一法和合,不于一法和合之中亲近一切诸法和合。以能了知此一法故,亦能了知一切诸法;以能了知一切法故,于此一法应了知处亦能了知,不以诸法亲近一法。于诸取蕴和合之中,悉能了知;不于取蕴种种性相若有和合、若无和合而生执著。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时,若有诸法以众因缘和合而生,若有诸法以众因缘和合而成,于彼诸法悉能了知。若有诸法因缘和合,以种种性相应而起,于彼诸法亦能了知亦无执著。随顺了知一切诸法施设之相,亦能了知若相无相,亦能了知诸界差别、诸界种种性相差别,亦能了知以谁为因,不以烦恼亲近趣向诸缘起法,亦于世间、出世间法不相违背,随顺了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世间相印皆遍了知。以一法门而能了知一切法门,以诸法门复能了知一法之门;不以一切诸法之门而亲近于一法之门,亦复不以一法之门而亲近于诸法之门。如是法门悉能净治。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法中勤修习者,以一理趣言教之门,而能了知一切诸法性同一味,于一切法得胜无诤,如理寂静不相违背,能于大会赞说斯法,精勤修习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如是修习,若有诤论、若无诤论,皆令寂静如理而住,随顺断除憍慢放逸,于决定说善能受持,差别名言亦能觉了,法界理趣方便勤修,于诸法门善寂思念,当以何法何法相应若不相应,能以方便于决定义住清净念。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法门如是住者,以少加行得一切法海印三昧。以此无量法海三昧,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汝观一切法, 流入法界中,
   诸法同法界, 理趣悉平等。
   复观于法界, 流入诸法中,
   法界同诸法, 理趣亦平等。
   不于法界中, 观察一切法,
   亦不离法界, 而见于诸法。
   不于诸法中, 观察于法界,
   亦不离诸法, 而见于法界。
   了知种种界, 法界种种性,
   一切法和合, 善巧无所住。
   一切时及处, 种种性和合,
   无住无所依, 亦无有所取。
   和合差别性, 分别不分别,
   于彼二俱无, 智者平等见。
   知一和合故, 则知诸和合;
   知诸和合故, 则知一和合。
   和合不和合, 一性差别性,
   不近不分别, 无执无所著。
   了知一切法, 彼法无和合,
   亦不念和合, 无执无所著。
   了知一切种, 彼法施设相,
   亦不念亲近, 无执无所著。
   业及业果报, 一切悉能知,
   于彼不相违, 斯为精进者。
   业及业作者, 此二和合相,
   知彼相无相, 斯为精进者。
   于诸界和合, 诸界差别性,
   知彼常平等, 斯为精进者。
   因果相系属, 一切悉能知,
   于彼诸缘法, 被甲如理住。
   能知出世法, 于诸世间法,
   无有少相违, 如是平等住。
   亦知世间法, 于诸出世法,
   亦无少相违, 如是平等住。
   世间所应作, 一切诸相印,
   随顺能观察, 遍知平等住。
   能以一法门, 了知诸法门;
   亦以诸法门, 了知一法门。
   不以一法门, 亲近诸法门;
   不以诸法门, 亲近一法门。
   一切法门中, 平等遍清净,
   于法无异相, 斯为观察者。
   于诸法言教, 而能平等说,
   常住平等性, 斯为观察者。
   于诸法言教, 如理能知见,
   便得善相应, 斯为方便者。
   不起于诤论, 不作诤因缘,
   一切不相违, 斯为相应者。
   常起于无诤, 无诤得相应,
   平等不相违, 斯为智慧者。
   于法理趣中, 永息诸诤论,
   被甲如理修, 斯为勇猛者。
   如是遍观察, 纯一无违诤,
   能于法会中, 赞说无上法。
   如是诸菩萨, 成就一切法,
   大海印三昧, 斯为正念者。
   如是勤修习, 纯一无违诤,
   息诤论相应, 成就此三昧。
   如理而安住, 能知秘密说,
   知我及我慢, 断慢绝矜高;
   决定言教中, 成就善方便,
   亦知差别名, 斯为有智者。
   诸法理趣中, 如理勤修习,
   能见诸法门, 斯为见法者。
   如是勤修习, 能知一切法,
   何法共相应, 何法不相应。
   一切诸法中, 念业清净者,
   能于决定义, 而得善方便。
   一切诸法中, 精进思惟者,
   了知一切法, 乃获此三昧。

  “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法中勤修习者,复有能摄三昧之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解说。”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有诸菩萨摩诃萨法光明门,而能出生诸法理趣善巧方便,亦能出生一切法印,能入一切法印之门,于一切法所应作者能了能入,于法光明能得能说,以法光明随顺趣入诸法句门。何者名为法光明门而能出生善巧光明?谓能了知异名教门、秘密教门、异名事门、摄取事门、诸差别门。云何于彼而得了知?乃能出生三昧之门,一切法界理趣之门,入于一义,能随解了诸法光明。
  “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于此甚深诸法理趣善巧方便,若现修行、若当修行,若现求者、若当求者,闻此法门,以少加行,得大光明入诸法门;从此法门复起光明,以是光明随何法门、随何所行,应入应行,如其理趣,以三昧力观诸法门,于三昧门出生智慧,而能了知如实理趣三昧力故,观法门故,生智慧故,以三昧门了知法界,住善方便,能起一切法门光明,得一切法海印三昧。
  “无边慧,云何法门?谓阿字印,印一切法,无明所作,行得圆满。阿字为首,无明止息,无所作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相印门,以[橠-多+可]字印印一切法,业异熟果,业所应作,业果和合,了知业果和合缘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业无果无有和合无缘印门,以诸行印印一切法,于种种业,业所应作,起一切法智光明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一切诸行善巧印门,以[打-丁+袲]字印印一切法,以么字助,施设名言与种种法而作相应,了知[打-丁+袲]么而相助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合无助无名印门,以无边印印一切法,一切分别而不可得,离分别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分别印门,以无际印印一切法,际不和合,尽于际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寻无伺无言说印门,以无种种自性之印印一切法,以一自性起作之相,断除种种自性想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种种自性印门,以欲相应和合之印印一切法,现起有为诸行圆满,离欲寂静,无和合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入尽欲智见无和合印门。无边慧,是为菩萨摩诃萨印门印一切法,以此印门而应入于一切法中。
  “无边慧,复有无障碍门、无和合门,诸菩萨摩诃萨应随悟入。云何无障碍门、无和合门?谓虚空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著印门,以空闲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二印门,以寂静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止息印门,以无门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不动印门,以无处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染印门,以性空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无得印门,以无相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善巧修习方便印门,以无愿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善寂静愿光明印门,以无贪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遍知分别如实印门,以无生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生正智见无生印门,以寂灭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离蕴印门,以尽相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生尽印门,以法界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显现法界善巧印门,以无念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实无分别平等印门,以离性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遍知一切自性印门,以涅槃印印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应入如实寂静顺灭印门。无边慧,是为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障碍门、不和合门,超过一切断常见门、无边际门、前后际门,以厌离故,寂灭故,止息故,清凉故。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一切法印之门随学随入。以善修行此诸法门,得一切法海印三昧。此三昧者,如实相应,能摄诸法善方便智。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此印门,应善修习住一切法海印三昧,观一切法,而能出生无量无边大法光明。
  “无边慧,譬如大海水,乃无量而无有能测其量者;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终无有能测其量者。又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印一切法,悉入诸法海印之中。于此印中,见一切法同于法印。又如大龙及诸龙众诸大身众,能有大海,能入大海,于彼大海以为住处;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而于无量百千劫中,善修诸业,乃能入此三昧印门,于彼印门以为住处,为欲证得诸佛法故,善巧圆满一切智故,成就如是诸法印门。诸菩萨摩诃萨,精勤修学此法门时,则能修学一切法门;见诸法门在此门故,而能发起诸法光明,入于一切法海之中。是故此法,名一切法海印三昧。又如大海,是大珍宝积集之处;此三昧者亦复如是,是一切法及法善巧积集之处。
  “无边慧,若有众生,为得无上佛之知见,于此三昧,若已求者、若当求者、若现求者,彼则能求一切法海圆满智慧。以是义故,我此法印付嘱于汝,汝于末世后五十岁正法灭时,以此法印印诸众生。为此法印而印之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成就佛法,速诣道场,转无上轮,绍隆佛种,随顺住于一切智地,能于无上大般涅槃而般涅槃,令诸天人受持正法。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若欲摄取如是无量殊胜功德,于此深法,精勤爱乐而无放逸。
  “复次,无边慧,我念往昔过大无量阿僧祇劫,复倍是数,尔时有佛出现世间,号曰超过须弥光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善住,国名悦意。时彼劫中,众生寿命不可限量,安隐丰饶,住众善法,是故彼劫名为善住。彼佛国界广博严饰,多诸美妙,见者和乐,悦意名香周流普遍,是故彼国名为悦意。时四洲中,三洲等量八万由旬。一一洲中有二万城,一一城量各十由旬。唯有阎浮一洲,广量俱胝由旬,有八万城。一一城量二十由旬,重楼表刹,垣墙周匝,种种衣树、种种味树、诸杂华树、宝多罗树而庄严之。国界安乐,人民充满。其中复有最大都城周百由旬,二万园苑而围绕之。诸园苑中,澄潭溯流处处盈注,华蕊甘实一一荣茂,名香普熏闻者欣悦,鸟兽和鸣其声雅亮。尔时,彼佛住一园中为众说法。
  “无边慧,超过须弥光王如来寿十小劫;灭度之后,正法住世满一小劫。时,彼如来四会说法。一一法会,诸声闻众住学地者,各有五百俱胝那由他;诸阿罗汉及菩萨众,各有五十俱胝那由他。时,彼如来有二菩萨,一名勇猛军,二名勇猛力。是二菩萨,具足神通得无生忍,前白佛言:‘世尊,以何等法,成就菩萨摩诃萨一切诸法海印三昧?’时彼如来,以此句门广为宣说。说此法时,十千菩萨得无生忍。是二菩萨证一切法海印三昧,及证菩萨一切三昧。以证诸法海印三昧,及证菩萨诸三昧故,能于一切佛刹土中,现大神变,放大光明,出妙梵音,为诸众生演说正法,而能成熟八俱胝人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彼如来即为授记:‘过一百劫,皆当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百劫之中于一一劫,供养承事五百如来。于彼如来中时正法、后时正法悉能受持,为诸众生作大饶益。一一劫中一心不乱,一一生处皆受化生,一一生中不退三昧,神变说法度诸众生。过百劫已,复值无边功德如来,供养亲近,善能游戏无量三昧神变解脱。是二菩萨于彼佛所,一名离忧,二名善住,能随如来转于法轮,教化无量无数众生令住三乘。时,彼如来复为授记:“我灭度后,离忧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无边辩才如来。灭度之后,善住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最胜光明如来。共寿一劫,刹土积集无量功德。”’是二菩萨,于如来前受斯决已,次第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边慧,若诸菩萨摩诃萨,为一切法海印三昧,应生爱乐,起大精进不惜身命,以不放逸而修行之。”

  时彼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慧义,即从坐起,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为诸菩萨摩诃萨,得一切法智善巧故,及得如来一切智故,说一切法海印三昧。世尊,若得诸法海印三昧,决定当得诸法理趣善巧方便速诣道场,以此无边功德大海,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见诸佛,勤修正法,与僧同行,能消如来最上之供,超过声闻、缘觉之地。”
  尔时,世尊告慧义菩萨摩诃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慧义,诸菩萨摩诃萨,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则得无量殊胜功德。若住诸法海印三昧,能以诸法海印三昧善巧方便,决定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慧义,譬如须弥山王众宝所成,出于大海,量高八万四千由旬,嶷然安住,最极光明;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此三昧善发趣故,出于一切法藏大海,映蔽一切世间天人,无上安住,最极光明。又如满月,众星围绕;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于一切世间天人大众之中,作大光明。
  “慧义,汝观斯法,其谁于此不生爱乐,不起精进而为放逸?唯除下劣薄福众生。若诸众生有大智慧,而能成就此广大法。广大法者,具足功德,诸善丈夫之所摄取,如我所说。若能摄此广大法财,为诸天人之所侍卫,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之所护念。”

  尔时,世尊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若于此法勤修学者,能为众生作大饶益,除一切疑,解一切结,舍诸习气,断诸随眠,超诸喜爱,渡诸有海,永灭黑闇,永离惊怖,速以善巧能知一切众生之心。”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放大光明。其光遍照无数世界,映夺一切日月光明。放斯光已,复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勤修海印三昧,亦当如是现大神变,放大光明,大师子吼演说斯法,超过三界作大照明,如我今日而无异也。”
  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加持此法。于后末世,若有众生闻斯法名,当获无量无边功德!”
  尔时,世尊为欲加持此法门故,又放光明。复以一指,遍动三千大千世界,令诸众生得大安乐。于时会中,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如是众等,散天妙华及天妙衣,天诸妓乐俱时而作。无量诸天手执天衣,摇裔翩翻满虚空中,同声唱言:“奇哉!奇哉!诸佛境界不可思议。若有受持此深法者,当知堪受一切众生恭敬作礼。”
  尔时,世尊复告无边慧菩萨摩诃萨言:“无边慧,后末世时薄福众生,不得闻此甲胄庄严三昧庄严。若诸众生有善方便,摄大资粮,于后末世乃闻斯法。若于斯法勤修行者,则为三世诸佛世尊之所摄受。无边慧,于后末世大怖畏时,我此法门付嘱汝等。我于无数俱胝那由他劫,积集无上诸法宝藏,具足功德无边安乐,汝今皆得。一切苦蕴,汝今皆舍。汝以无边功德大海,而速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无边慧菩萨摩诃萨,与五百菩萨摩诃萨及诸居士,贤护商主等而为上首,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我随力能当持如来大菩提法,于后末世,为诸众生作大饶益。”
  尔时,诸菩萨摩诃萨,各从坐起,以诸杂华散于如来,脱身妙衣持以供养,作如是言:“世尊,以此善根,我皆回向一切众生,愿诸众生悉得圆满菩提分法,成就如来一切法智。于后末世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愿皆成就。”
  尔时,世尊为令一切菩萨摩诃萨生欢喜故,而说偈言:

  “为诸众生故, 当兴大饶益,
   持我菩提法, 法王师子吼。
   于后末世中, 若诸求法者,
   闻斯广大法, 一切获安乐。
   如我之所说, 若有见此乘,
   闻斯契经法, 得随其所乐。
   若有智慧者, 修习善方便,
   闻斯最上法, 身心大欢喜。
   若在于此会, 现前见我说,
   得闻斯法已, 善能爱乐者,
   于后末世中, 生汝大福聚,
   无数无有量, 广大无边际。
   于后末世中, 若能受持此,
   法王所说法, 为佛之摄受。
   于后末世中, 持我菩提法,
   则为无量佛, 最后持法者。”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无量菩萨得无生忍,无量众生成熟善根。无边慧菩萨摩诃萨,及诸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六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梁三藏法师曼陀罗奉诏译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万二千人,从无量佛土而来集会。复有三万二千天子,悉向大乘。
  时,大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文殊师利童子及宝上天子,尔时,宝上天子作是思惟:“若今世尊告文殊师利演说于法,若告已说,令诸魔宫皆悉闇蔽无复威德,使魔波旬忧恼不悦,令诸魔众悉善调伏,诸增上慢者破增上慢,自记所得善修行者获沙门果,已得果者转更增上,使佛法僧种相续不断,令多众人发菩提心,此如来无量阿僧祇劫所集菩提令得久住。若如来在世及灭度后,常闻说此法,随所向乘,疾得灭度。”
  尔时,世尊于宝上天子所念,即告文殊师利童子:“于此众中可少说法,今此大众欲从汝闻。”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即白佛言:“世尊,当说何法?”
  佛言:“说于法界体性因缘。”
  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诸法界法界体性。世尊,出法界外,无有所闻。世尊,云何言因法界演说于法?”
  佛言:“文殊师利,憍慢众生若闻此法生于惊怪。”
  文殊师利言:“世尊,法界体性无有惊怪。世尊,是惊怪者即法界体性。”

  尔时,大德舍利弗,问于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若一切法皆法界体性,众生何处有污染净?法界体性无污净故。”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是诸众生身见颠倒,安住我胜、我所胜。是凡夫人发起我想,是众生等执著我想,及著他想,起心心数法。是心心数法,造作诸业若善不善,是诸众生行业因故获得果报。大德舍利弗,若已有生即有染污,是污染者法界体性。大德舍利弗,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净,若污染法、若白净法。”
  文殊师利说是法时,五百比丘悉断诸漏,得无漏心。
  尔时,大德舍利弗语文殊师利童子言:“所说法界无有错谬。”
  说是法已,过百比丘悉断诸漏,得无漏心。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此法界者,本是系缚,今得解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是法界者,非本系缚,今得解耶?”
  “大德舍利弗,是诸比丘今于何处心得解脱?”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如来甚多调伏声闻,皆断诸漏,心得解脱。”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是世尊声闻不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是世尊声闻人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断诸漏,得于无漏解脱心耶?”
  舍利弗言:“我得无漏解脱之心。”
  文殊师利言:“大德,以何等心得于解脱?为过去心,为未来心、现在心耶?大德,过去世心已灭之想,未来世心未至之想,现在世心不住之想,云何大德心得解脱?”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非过去心得于解脱,非未来、现在心得于解脱。”
  文殊师利言:“大德,汝云何言心得解脱?”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住世谛说心得解脱;第一义中,都无有心系缚解脱。”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欲令法界体性,有于世谛、第一义谛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法界体性无有世谛、第一义谛。”
  文殊师利言:“大德,汝云何说住于世谛,心得解脱?”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宁无有心得解脱耶?”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若心有内、有外、中者,是得解脱。大德,而是心者无内外中,无系缚、解脱。”

  尔时,众中有二百比丘,闻于文殊师利所说,即从坐起,说如是言:“若无解脱,无解脱心,我等何故出家修道?若无出世,何故修道?”是诸比丘说粗语已,背众而去。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欲调伏是诸比丘故,知诸比丘所去道,前化一比丘。是诸比丘到化比丘所在,化比丘前,如是问言:“大德,从何处来?”
  是化比丘答诸比丘:“大德,我于文殊师利所说,不解不知,不信不向,以是缘故从彼众来。”
  是诸比丘即复语此化比丘言:“大德,我等亦尔,不解不知,不信不向,以是缘故从彼众来。”
  化比丘言:“大德,于文殊师利所说法中,云何不适?违逆汝意从众出来。”
  诸比丘言:“大德,以文殊师利说无向果,无有证果,又无解脱。我等闻已作如是念:‘若无向果,无有证果,无解脱者,我等何义修行梵行?若无出者,何故修道?’思是义故出彼众来。”
  是化比丘作如是言:“大德,汝不解故,为诽谤故,为骂詈故,出彼众来。”
  诸比丘言:“我等亦不诽谤骂詈,但以不见于解脱故出彼众来。”
  是化比丘即便称叹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大德,我等今当善共思议。若非骂詈,则非诤讼;非诤讼者,是第一义沙门法也。汝等心者,何等相耶?为青、黄、赤、白、紫、玻瓈色?实耶?不实耶?常耶?无常耶?色耶?非色耶?”
  诸比丘言:“大德,心者非色,而不可见,无有形照,亦无触对,无处无教。”
  化比丘言:“大德,而是心者,实非是色,而不可见,无有形照,亦无触对,无处无教。而是心者,内住、外住、内外住耶?”
  是诸比丘答言:“不耶。”
  化比丘言:“大德,汝心非色,而不可见,无有形照,无有触对,无处无教,非内外中,是正成就不?”
  是诸比丘答言:“不也。”
  化比丘言:“大德,汝心非色,而不可见,无有形照,无有触对,无处无教,非内外中,是正成就不?”
  诸比丘答言:“不也。”
  化比丘言:“大德,若心不实,无成就者,云何解脱?”
  是诸比丘答言:“不也。”
  化比丘言:“大德,以是义故,文殊师利说法界体性无污染净。大德,汝凡夫颠倒故,执我我所而起于心,行诸境界起攀缘心。是尽能灭一切攀缘生灭,不住变易之法,若心缘出家受具足戒,修道得果。是心体性,空无有实,从妄想起。若不实妄想,则是不生、不住、不灭。若其非是生、住、灭者,无有系缚,亦无解脱,无向无得。大德,以是义故,文殊师利说法界体性无污染净,亦无向得,无解脱者。”
  是化比丘如是说时,诸比丘等无漏解脱。得解脱已,即便还向文殊师利所,到已各脱郁多罗僧,以用供养文殊师利,说如是言:“文殊师利,汝今善能守护我等。我等不信向是甚深调伏法故,远离舍去。”

  尔时,大德须菩提如是问言:“诸大德等,为何所得?为何所觉?各各脱于郁多罗僧,以为供养文殊师利?”
  诸比丘言:“大德须菩提,我等今者无得无觉,是故我等供养文殊师利童子。大德须菩提,我等以有所得想故,于此众中从坐起去。我等已能舍离得想,是故还此。”
  须菩提言:“何故汝等说如是语?”
  诸比丘言:“大德须菩提,著名为动摇爱著。若有动摇、有爱著者,无向无得。大德须菩提,若无向、得,即于此处能断一切动摇爱著。”
  须菩提言:“谁调伏汝?”
  诸比丘言:“大德须菩提,无有所得,无所觉者,是调伏我。是人不生亦不灭度,亦非禅定又非乱心。”
  须菩提言:“谁调伏汝?”
  诸比丘言:“可问文殊师利童子!”

  尔时,大德阿难问文殊师利言:“此诸比丘谁所调伏?”
  文殊师利言:“大德阿难,无阴、界、入者,亦非凡夫,非缘觉,非声闻,非菩萨,非如来,非身相应,非言相应,非心相应。”
  阿难言:“文殊师利,尔说谁耶?”
  文殊师利言:“大德阿难,若如来化化,而是化者有相应乎?”
  阿难言:“文殊师利,化无有法可与相应、不相应者。”
  文殊师利言:“大德阿难,一切诸法体性是化。
  阿难言:“文殊师利,如汝所说,一切诸法体性是化。”
  文殊师利言:“大德阿难,是化调伏此诸比丘。大德阿难,如化调伏者,一切声闻亦复如是。大德阿难,如是调伏者正是调伏。若不解如是调伏者,当知名为增上慢者。”
  尔时,大德阿难问于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是增上慢比丘可识知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阿难,戒聚清净即是动摇,当知此即是增上慢;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清净即是动摇,当知此即是增上慢;我得我证,如是思惟动摇妄想,当知此即是增上慢;惊畏身见,亦空如空,入一道亦空,此说是正说,当知此即是增上慢。复次,大德阿难,若比丘云:‘身见是空,乃至入一道空,如是之空是平等空。’当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大德阿难,身见异空,异故身见即是空,空与异道不异,道者即是空。复次,大德阿难,若有惊畏无明,有爱喜明解脱,当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若有二相,非是解脱。
  “复次,大德阿难,若有比丘,畏贪瞋痴,喜三解脱;惊畏四倒,喜于四相;惊畏五盖,喜于五根;惊畏六入,喜于六通;惊畏七识住,喜七助道法;惊畏八邪,喜八圣道;惊畏九众生居,喜九次第定;惊畏十不善,喜十无漏善;惊畏有为界,喜无为法。当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大德阿难,而是一切皆是动摇,皆是戏论。大德阿难,若有动摇,若有戏论,心即自高。自在摄取,依止妄想,堪忍成就,如是等法,名为自在;自在故生于憍慢。大德阿难,如是比丘,当知名有增上慢也。所以者何?大德阿难,云何有为界空?是空入空。当知此比丘有增上慢。”
  大德阿难,问文殊师利:“云何比丘无增上慢?”
  文殊师利言:“大德阿难,若有比丘,寂静于内则外寂静,一切境界,若平等非平等、若有若无、若有为无为,无有动摇,亦无妄想无不妄想,无二无一,无庄严无不庄严,非有戏论不执著,始见于一切诸法平等,亦无平等无不平等,无有一法能作平等非平等者。如是不动不摇,无有妄想无不妄想,又不执著亦不见妄想,何况向解、得果、智证?有动摇者,无有是处。
  “大德阿难,如是比丘,无增上慢侣,亦无戏论,远自他伴,舍诸爱著,一切爱著非爱著故。离诸攀缘,觉观思惟;思惟解脱、解脱向,无有取者,悉皆寂静;因寂静缘,是我身、我所身度到彼岸,不见有法解向断证。若有比丘如是修行,无增上慢,空平等故;解知一切诸法平等,无有上下、若善不善、可作不可作、有漏无漏、若世出世、有为无为,如是等上下动摇,无不妄想亦不见知;如是诸法悉见平等,喻如虚空。大德阿难,若有比丘如是解者,名善解脱,如是比丘无增上慢。以是义故,如来说言:‘若有比丘解诸法平等,喻如虚空,如动于虚空,无所触著;沙门法者,亦复如是。’”
  说是语时,二百比丘悉断诸漏,得于无漏解脱之法。

  尔时,宝上天子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无增上慢?愿如实说!”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一切智心、无等等心、三界最胜心,过诸声闻及缘觉外诸境界,以安住心。然亦修行一切善根,为增上故,化众生故,摄正法故,为余众生、为他人说一切智心。是心如实解本始平等,如随所闻其心体性,解知一切众生体性;解知一切诸法体性故,解知一切善根体性;解知一切善根体性故,解知演说菩萨体性。天子,是菩提萨埵如实说授记。
  “复次,天子,若菩萨布施、随所施与、随所愿施及诸余施,一切无碍。施无所依不著,无觉无有解,无有解故即是空也。若能如是解施体性,解施体性故,解如实始体性;解如实始体性故,解诸法体性;解诸法体性故,解诸一切众生体性;解诸一切众生体性故,说菩萨体性。天子,是名菩萨施清净故说授记也。
  “复次,天子,若有菩萨,解知身者即解知戒,解知口者即解知戒,解知心者即解知戒,解身口者解觉寂静;解觉寂静故,解众生寂静;解众生寂静故,解一切法寂静;解一切法寂静故,解如实始寂静;解如实始寂静故,得寂静法,因寂静、缘寂静,随有所闻一切诸法能说寂静。天子,是名菩萨戒清净故如实说授记。
  “复次,天子,若有菩萨,知于法性毕竟是空,知于法性毕竟自在,于诸众生能忍众恶,心不起忍,不思外事,不背众生,能灭一切众恶。如诸众生性,忍体性亦尔;如忍体性,菩提性亦尔;如菩提性,一切诸法体性亦尔;如知一切诸法体性,如实如法亦尔。如如所闻同尽法性,法性界毕竟空,法性毕竟空说行顺忍。天子,是名菩萨真实净忍说授记也。
  “复次,天子,菩萨知慎一切法行离诸思惟,无诸庄严成舍进行,如有所为亦无所作。其知坚固一切能离,内性寂静,外化众生。知精进寂故,知菩提寂;知菩提寂故,亦知一切诸法寂静;知诸法寂故,知如实始、如所闻法,精进性寂故一切能说。天子,是名菩萨清净精进如实知授记。
  “复次,天子,若菩萨入诸法平等无增减禅,以禅力故,其心安住;心安住故,识无所住;识无所住故,七觉心平等;七觉心平等故,得禅定平等;得禅定平等故,知菩提平等;知菩提平等故,知一切众生平等;知识一切众生平等故,知诸法平等。若如是知诸法平等,随所闻法,能说诸法体性平等。天子,是名菩萨清净禅定如实说授记。
  “复次,天子,若有菩萨慧眼清净,如实知见于一切法,随所见法皆无所见、无有动摇,得无动智无行无因无缘行,亦不行诸威仪法则亦非不行,不行因缘,知诸法平等不救不行。何以故?若不行者即无分别,断诸妄想希望贪著。是菩提萨埵离诸所有,亦行一切众生行处,为欲教化诸众生故,聚集一切助菩提法故,摄取正法故,不断三宝种故。如来所行者,于一切法清净体性无所分别,以此般若体性净故,知菩提体性净;知菩提体性净故,知众生体性净;知众生体性净故,知一切法体性净;知一切法体性净故,于诸法体性得如实智;得如实智故,随所闻事是法界性说无分别。天子,是名菩萨慧眼清净如实说授记。
  “复次,天子,菩萨观身行身念处,知过去身无有边际;知未来身无趣向者;现在身者,犹如草木瓦石墙壁,身亦如是。若能如是观身身行,是身体性痴行寂静,思惟并行亦无发起,不思惟不起自在是名离我,识无所住修身念处行,亦无有法可修行者亦非不修,知一切法无有体性非不有性。如是观身修于身行,观心如幻化,知心如响应,如实知心,受乐不爱,受苦不苦,受不苦乐不失正念,不执无明,离受于受不为所牵,是名如实知见受念处。若能如是观受行者,于诸受法,心无所行,心不安住,是一切心亦不放舍,菩提之心亦不失念,亦不远离,是名观心行心念处。善知法,知见法行法,无念无思惟,入于法性无身受心,非观法相,发起见行入于法性,是名观法行法念处。是一切法体性和合,聚集无物犹如虚空,如所闻事无念无思惟,自然说法念处。天子,是名知于净法念处说授记也。
  “复次,天子,又是菩萨一切智心,而得自在如所教悔,正住不施不乱不失,念于初发一切善根无垢心行,随所行处一切能舍,诃犯戒心不依止戒,忍无诤讼,身口心意于诸众生不生瞋心,不起声闻、缘觉精进乘进,不念思惟一切善法,不依诸禅定次第定,心无所行不见行诸见,不行诸法入一切法,如诸圣人,于诸境界而无所行。虽近非圣身口意业,未曾被诃,不以信故;求于善法独行无侣,欲自过世行精进行,永断贪欲瞋痴结故;心无烦恼,不破戒故;亦不亲近行恶行者,无有谀谄内行净故;无散乱语者,口业净故;无所求者,自财知足故;非驱使者,非邪命活故;无积聚者,随有所得皆知足故;无希望者,离三界欲故;是知足者,离恶求故;是寂静者,解一切法皆寂静故;现瞋痴者,舍世行故;无戏论者,断诸戏论故;是不还者,断欲瞋痴故;贪嗜法者,调伏憍慢故;是易解者,善调心故;善守护者,护戒聚故;心善解脱者,慧聚净故;是不舍者,行圣种故;无退转者,发菩提心毕究竟故;无所用者,一切世行故;无诤讼者,等一切众生故;善自护者,护他人故;调自心者,不求他过故;离诸希望者,护净戒故;广说法者,无吝惜故;是爱护者,护于一切众生心故;初发心者,集一切善法故;无异行者,于一切法得一味故;不动摇者,断诸动故;不观种性者,教化众生故;等众生者,摄取一切诸众生故;初观空者,一切法故;调诸见者,善教化故;无想行者,调伏行想诸众生故;知无愿者,所愿满足善调伏故;一切知者,观无作故;是行善者,不知足故;无物观物者,示现非物而是物故;不思惟观者,我寂静故;无自我者,观化众生以无我故;无非道行者,化诸众生离结使故;方便之心得毕竟者,修行般若故;定住无去者,终不证触一切声闻、缘觉乘故;离道非道者,第一义故;离行非行者,一切凡夫证正行故;无庄严无不庄严者,无不希望诸法故;不自赞者,不戏论他故;无等等智者,具佛法故;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天子,是名菩萨得于自在。
  “天子,菩萨者随所生处,非不知故生,以知故生;而是菩萨摄取生死得自在故,亦得具足成就佛法;而是菩萨非生死流转,以愿力故,在在处生得自在智,是名菩萨得自在智。菩萨非以得边际故,名自在智;若不断绝一切善根,是名菩萨得自在智。菩萨非得诸善根故,名自在智;于诸善根无厌足故,名自在智。菩萨非不生三界得名自在,为化众生故生三界名为自在。菩萨非以离自结故得名自在,为诸众生断结使故勤修精进,是名菩萨得自在智。菩萨不以为己身故得名自在,为于寂静一切众生诸苦恼故名为自在。菩萨非以舍故自在,摄取教化众生故名为自在。菩萨非断自贪瞋痴得名自在,断诸众生贪欲瞋痴诸结使故名为自在。菩萨非自证灭法故得名自在,为诸众生证灭法故得名自在。菩萨非自断漏故得名自在,菩萨为诸善根增长不断漏法名得自在。菩萨非证三解脱故名得自在,菩萨解了三解脱故名为自在。菩萨非自在寂灭五阴名得自在,为舍一切众生重担名为自在。菩萨非以灭六根故名得自在,知诸众生上下根故名为自在。菩萨非以生分尽故名得自在,菩萨不以断绝生故名为自在。菩萨非得过于声闻、缘觉解脱名得自在,菩萨道场得解脱果,受用一切诸众生故名为自在。”
  演说如是自在品时,于是众中三万二千诸天子等皆发无上正真道心。
  尔时,世尊赞于文殊师利童子:“善哉!善哉!善说一切菩萨受记。文殊师利,若有菩萨闻说如是菩萨受记,一向信解,不生惊畏,诸佛世尊为说真实无上道记。”
  尔时,宝上天子语文殊师利童子:“汝今演说于受记也。”
  文殊师利言:“天子,我说受记,我有是法,有觉了者,我说受记。天子,我今不得乃至一法亦无觉了,云何说受记?”
  天子言:“文殊师利,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岂无解向而得果耶?”
  文殊师利言:“天子,诸佛世尊无解向得果。天子,诸佛世尊不为解向得果说法。”
  天子言:“文殊师利,诸佛世尊云何说法?”
  文殊师利言:“天子,诸佛世尊亦不分别体性而说法也。无生无灭,无因无缘,无去无来,无有众生非无众生,无污染无白净,无生死无涅槃。天子,诸佛世尊如是说法。”
  天子问文殊师利言:“诸佛世尊不为涅槃而说法者,何以故名为佛出世耶?”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七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梁三藏法师曼陀罗奉诏译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二

  文殊师利言:“天子,觉了身见之体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现无明有爱体性,名佛出世;觉了贪瞋痴体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现颠倒体性平等,名佛出世。天子,觉了诸见之体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阴、界、入法界体性,名佛出世。天子,佛出世者,诸法无生,是名演说无生法也。是无生法,都无生死,亦无涅槃。”
  天子言:“文殊师利,当为众生说庄严无上正真道法。何以故?文殊师利,诸佛出世无所增长。”
  文殊师利言:“天子,知恩报恩者。”
  天子言:“有所作者,当知报恩。”
  文殊师利言:“天子,汝欲使如来有所作也。”
  天子言:“文殊师利,如来者无有所作,诸佛如来到于无为,无为之道无有所作。”
  文殊师利言:“天子,汝许无为者,无报恩非不报恩。”
  天子言:“文殊师利,如此法者,不应为初发意者说。何以故?若闻是法生于惊畏,便当退转。”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之心,惊畏退转,是人则住于退转也。”
  天子言:“文殊师利,何故说是?”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初发道心,惊畏声闻、缘觉地,则便退转。若悭惜、破戒、瞋怠、乱痴,住于不退。”
  天子言:“文殊师利,云何住也?”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初发道心,安住法界平等中故是名善住,初发心菩萨名之为住。”
  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齐几名初发心?”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初发心者,修行于空无相无作,解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菩萨初发心也。”
  天子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为久行?”
  文殊师利言:“天子,一切凡夫名为久行,于生死中不知始故。”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久行者?”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行于爱染,为化爱染诸众生故,而亦不共是爱染住,名菩萨久行。行于瞋恚,为化瞋恚诸众生故,不共瞋住;亦行愚痴,为化愚痴诸众生故,不共痴住;亦行等分,为化等分诸众生故,而亦不共一切结住。天子,若有菩萨,化众生故观一切相,亦不分别法界体相,名菩萨久行者。”
  天子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为不退转?”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观一切法无灾无不灾,观法界体性无灾无不灾,是名菩萨不退转也。复次,天子,若有菩萨亦退不退,是名菩萨不退转也。所以者何?退者,欲界退诸善故。复次,天子,菩萨不知不解故退;以知解故无有诤讼,是名不退。何以故?解一切性法性。我以能解了一切法性更不复退,是名不退。于佛法无疑,不信他语,离是不是,初心清净,无有嫉妒亦无动摇,智慧明照,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解了佛法,是名菩萨不退转也。”
  天子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为一生?”
  文殊师利言:“天子,菩萨若知一切诸生而亦不生,亦知一切众生生死,于诸生中善能说法,教化众生生处无取,亦取诸生离生死取,不去不来,不上不下,一切诸法悉平等故;亦知因缘和合增长,一切众生身口心意悉皆平等,一切众生无有境界,住佛境界,入于法界,法界平等故;平等解了众生之心,善解知时至于道场,是名一生。天子,是则名为菩萨一生。”
  尔时,宝上天子问于文殊师利童子:“云何名菩萨不生,亦于一切而得自在?”
  文殊师利言:“天子,若有菩萨知于行业,非憍慢故。是菩萨不生,亦于一切而得自在。复次,天子,菩萨能舍一切所有菩提之心,毕竟不退,是名不生;若不共诸嫉妒结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有菩萨威仪法则,诸功德戒具成就行,是名不生;不共犯戒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心不舍背一切众生,是名不生;不共一切无明瞋恚诸结使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于诸善根坚住不动,是名不生;于善根中发勤进勇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入诸禅定及次第定,是名不生;不味禅乐,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勤精进求般若慧学问无厌,是名不生;不共痴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不瞋恼诤,是名不生;不共瞋恼诸诤讼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如实语,是名不生;若如实住,名得自在。若内寂静,是名不生;若不污染外诸境界,名得自在。若能究竟一切智心,是名不生;不求下乘,名得自在。觉诸业果,是名不生;降伏魔业,名得自在。得世光明,是名不生;世法不污,名得自在。不逆所住,是名不生;不堕所作,名得自在。若离诸慢放逸势力,是名不生;若智慧识成就圣乐,名得自在。不退所誓,是名不生;所誓出世,名得自在。顺行缘生,是名不生;不执缘生法,名得自在。若以尽智观一切空,是名不生;具诸善根,名得自在。若方便智发起所作,生大悲心修勤进行,是名不生;若能安住诸解脱法,名得自在。若不污染于一切法,名为不生;若断诸见而为说法,名得自在。若善思惟不见诸法,是名不生;得力不证一切诸法,名得自在。若观一切诸法性空,是名不生;若不放舍一切众生,名得自在。若不住三界,是名不生;为众生故不入涅槃,名得自在。
  “复次,天子,若有言语,是动摇语,是妄想语,是执著语,是有发起。天子,于一切法无有言语,不行不动,无诸戏论语,不舍众生亦不灭度,无所言说。天子,若无言说,亦无文字,则无所说。若有用者,则有发起言说文字。天子,以是义故,菩萨之行,不可说用,不可行念,是名慈心,是名不杀,于诸圣中得名自在。”
  说是法已,世尊赞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善为诸菩萨说不生自在。文殊师利,若菩萨行如是法自在无碍,是菩萨疾得诸佛授无上道。”
  闻此法时,于是众中,有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尔时,世尊即与无上正真道记,各各佛土、各各名字、某甲如来。
  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如是思念:“是宝上天子,当于几时成无上道?佛名何等?佛土云何?”
  以佛力故,尔时,大德阿难白佛言:“世尊,是宝上菩萨,当于几时得成无上正真之道?佛土云何?得成道已,其佛何名?”
  佛告阿难:“是宝上天子,于百千劫,当成无上正真之道,号宝庄严如来,于此东方,其佛国土名宝庄严,劫名宝来。阿难,是宝庄严佛土丰乐,甚可欣乐,饶诸财宝,多诸人民,无有诸难,亦无恶道。阿难,是佛土中,无诸瓦石、沙土、荆棘、山谷、堆阜,地平如掌,三宝所成,阎浮檀金、琉璃、玻瓈,互相间错甚可爱乐,以金网覆上。阿难,如化乐天宫殿,园池衣服丰饶,行来往返;是宝庄严佛土人民亦复如是。土无声闻、缘觉乘名,唯有菩萨,受种种法乐,入种种禅定庄严,作于种种神通,以自娱乐无有余乐,唯除法喜悦预之乐,是故世界名宝庄严。彼佛寿命六十六亿岁,出家菩萨僧六十六亿,在家菩萨无量无边。是庄严如来,为诸菩萨演说法时,上升虚空高八十亿多罗之树,结跏趺坐满千国土,出千光明照彼佛土,雨于天华、天香、末香,天乐各各有百千种,说法音声普闻佛土,说无尽主陀罗尼法。
  “何谓无尽主陀罗尼法?一切诸法寂静主故,显示身心寂静之想。一切诸法观照主故,显示分别于一切法。一切诸法善思惟主故,显示一切诸法寂静。一切诸法善行主故,显示一切可作之法光明照曜。一切诸法智光明照平等主故,显示诸法无有增减。一切诸法决定主故,显示一切诸法增长。一切诸法智慧主故,显示一切法无诤讼。一切诸法善观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瞋。一切诸法正念主故,显示一切法不失念。一切诸法导引主故,显示一切诸法相义。一切诸法慧分别主故,显示一切法清净意。一切诸法空寂主故,显示诸法断诸见道。一切诸法无相主故,显示一切诸法寂静。一切诸法无愿主故,显示诸法断于诸道。一切诸法无作主故,显示诸法离于作者。一切诸法无出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出。一切诸法无生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尽。一切诸法离欲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错。一切诸法无二主故,显示一切法现在智。一切诸法无二主故,显示一切诸法离二。一切诸法无依主故,显示一切诸法不动。一切诸法无众生主故,显示诸法众生平等。一切诸法寂静主故,显示一切诸法不变。一切诸法不得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行。一切诸法无居主故,显示一切诸法离处。一切诸法无定主故,显示一切无法自在。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显示一切诸法出过。一切诸法勇猛主故,显示一切诸法不出。一切诸法无过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起。一切诸法如主故,显示一切法无不如。一切诸法如始宝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坏。一切诸法法性主故,显示一切诸法一味。一切诸法如实主故,显示诸法三世平等。一切诸法不可说主故,显示不执一切诸法言语谈论。一切诸法禅定主故,显示一切诸法寂静。一切诸法法性主故,显示一切诸法无人。一切诸法菩提主故,显示一切诸法平等,一切诸法愿主故。阿难,宝庄严如来坐空未起,此无尽主陀罗尼、陀罗尼主,为诸菩萨广演说之,彼土无量阿僧祇菩萨摩诃萨皆得法忍。”
  尔时,大德阿难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若诸如来自然无作,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得无碍智。”
  佛言阿难:“我今为汝说诸如来自然无作,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得无碍智。”
  尔时,大德阿难语宝上天子言:“天子,汝得大利,如来说汝无上道记。”
  天子言:“大德阿难,都无有法不说受记。何以故?色非菩萨,非说色记;受、想、行、识非菩萨,非说识记。地界非菩萨,非说地界记;水、火、风界亦非菩萨,非说风界记。眼非菩萨,非说眼记;耳、鼻、舌、身、意非菩萨,非说意记。名色非菩萨,非说名色记;过去、未来、现在非菩萨,非说三世平等之记。因见非菩萨,非说因见记。生灭非菩萨,非说生灭记。大德阿难,菩萨名者即是假名,是寂静句;若法究竟是寂静者,无有受记。
  “大德阿难,夫受记者,摄取一切言所说法。大德阿难,亦无有法菩萨可执,若内若外、若善若不善、若有为无为,然后受记。大德阿难,菩萨记者,一切诸法无有所属,名为受记;一切法不取,是名受记;一切法无处,是名受记;一切法无居,是名受记;一切法无出,是名受记;一切诸法无有妄想,是名受记。大德阿难,夫菩萨者,如是受记。”
  尔时,世尊赞宝上天子言:“善哉!善哉!天子,菩萨通达是诸法故,则能如是说于受记,如诸佛世尊说于无上菩提道记。”
  说是法时,魔王波旬与诸眷属,各有所乘来至佛所,到已却住一面,说如是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记,不说声闻?”
  波旬问已,佛即答言:“波旬,是菩萨者,三千大千世界国土,所有人天悉善知之,以是因缘故说菩萨记。声闻者,非人天所识,是故不记说。菩萨记,多诸众生发菩提心,以是缘故说菩萨记。说声闻记者,菩萨退转,是故不说。”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语波旬言:“汝今何故来至此众?”
  波旬答言:“文殊师利,以佛世尊为宝上天子说无上道记:‘汝当作佛,号宝庄严如来应供正遍知。’不说记声闻。我宫殿、楼观、栏楯、宝树、园林娱乐处,互相枨触出如是音云:‘释迦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宝上天子说无上道记。’又闻是音:‘波旬,汝今往至众所,勿令更受记菩萨来生汝宫。’”
  文殊师利语波旬言:“说菩萨记,汝今不喜也。”
  魔言:“文殊师利,我实不喜!为阎浮提一切众生,说罗汉记,我无愁恼。说一菩萨无上道记,我之愁恼不可言也!何以故?文殊师利,若说菩萨无上道记,我诸魔宫闇蔽不明。而是菩萨以三乘法,拔济无量阿僧祇诸众生等出于三界。文殊师利,我以是事受诸忧恼。”
  文殊师利言:“波旬,汝还所止,汝无力势能留难遮,毕竟向于菩提之道,成就方便具足般若波罗蜜行者。何以故?是诸菩萨离诸魔缚,成毕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罗蜜。”
  时,佛神力令魔波旬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修毕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答言:“波旬,若有菩萨离于一切诸少分行,是名菩萨成毕竟行。若见一切结使魔业,悉能利益于无上道,是名菩萨善知方便。不共一切诸结使行,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波旬,若菩萨心毕竟拔济诸众生故,以大庄严而自庄严,是名菩萨毕竟心行。若以四摄摄诸众生,是名菩萨善知方便。若毕竟观一切众生体性寂灭,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波旬,若有菩萨舍于内外一切能施,菩提之心毕竟究竟,是名菩萨毕竟心行。菩萨若为一切众生起受者心,是名菩萨善知方便。若有菩萨乞者受者,知如实始行平等行,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波旬,若有菩萨于诸善法,从初发心终不退转,是名菩萨毕竟行于菩提之心。若有菩萨不为他逼能舍自利,是名菩萨善知方便。菩萨念义,不念文字,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波旬,若见乞者不背舍之,是名菩萨毕竟心行。若有菩萨集诸善根愿求一切智,是名菩萨善知方便。菩萨善知诸法体性,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尔时,宝上天子语文殊师利言:“是魔波旬、眷属及乘,可以神力内之腹中,或能令诸善男子、善女人向大乘者,为作留难。”
  文殊师利言:“天子,不如汝言,内魔波旬置菩萨腹。复次,天子,汝所受持佛相庄严第一受乐,令魔波旬坐师子座,以佛力故,佛辩说法。”尔时,波旬闻是语已,欲隐身出众而不能隐,文殊师利之所持故。
  尔时,文殊师利作是念已,魔王波旬作佛身相,坐师子座。是时,一切大众见知是魔波旬。
  文殊师利复言:“波旬,汝今得诸如来道耶?”
  成佛色身坐师子座,以文殊师利力所持故,魔波旬言:“文殊师利,世尊尚不得于菩提,况我得也?所以者何?菩提者是报恩相,非离欲得,非解向得。又菩提者得无为相,彼得无为相故,觉知空相,是名菩提,非空觉知空故。觉知无相相,是名菩提,非以无相觉知无相相故。觉知无愿相,是名菩提,非无愿相觉知无愿相故。觉知法界之体性者,是名菩提,非以体性觉知体性故。觉知于如无分别相,是名菩提,非如觉知如故。觉知住于如实始故,是名菩提,非住如实始觉知住于如实始故。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无觉知者故。文殊师利,若有菩萨闻说如是菩提之相,闻已能于诸法体性无所分别,即名为佛。”
  魔以佛辩说是法时,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大德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未曾有也!汝力持故,令魔波旬作如来身,身相具足坐师子座,说是深法。”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一切草木树林无心,可作如来身相具足,悉能说法。我亦能令大德舍利弗作如来身,身相具足,以佛辩说法。”
  尔时,大德舍利弗即作是念:“我今可于此众中没。文殊师利或能使我作如来身身相具足,戏弄于我,令声闻人作世尊相。”文殊师利神力持故而不能隐。
  时,文殊师利知大德舍利弗心所念,变大德舍利弗为如来身,身相具足坐师子座,一切众会亦悉见知。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语大德舍利弗:“汝可与魔波旬共说,犹如如来共如来说。”
  尔时,大德舍利弗,如是问言:“波旬,夫菩提者,何等体性?”
  波旬答言:“觉知一切诸法平等,是菩提体性。觉知二法,是菩提体性。一切智观,是菩提体性。非不体性,非行非不行,永断一切诸行非行,非道非不道,是名诸佛世尊菩提。”
  波旬问言:“大德舍利弗,诸佛如来住于何处?”
  舍利弗言:“住生死中平等,住涅槃不动,住一切诸见如实之性,住于一切众生结使,亦住一切诸法根本,住于有为、无为二法,诸住不住无有住故。波旬,诸佛如来如是住也。”
  时,舍利弗问波旬言:“菩提者,当何处求?”
  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从身见根本求于菩提,无明有爱求于菩提,颠倒起结求于菩提,障碍覆盖求于菩提。”
  舍利弗言:“波旬,何因缘故如是说也?”
  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
  说是法时,八百比丘悉断诸漏,得无漏心。诸天子等信舍利弗、魔波旬故,三万二千诸天子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调伏诸天子故,文殊师利童子令魔波旬及大德舍利弗,作如来身身相具足。文殊师利还摄神力,大德舍利弗及魔波旬,身复本相。
  尔时,四方出千菩萨,从诸佛土乘空而来,至于佛所,顶礼佛足,右绕如来,住一面已,白佛言:“世尊,我等闻说法界体性无分别经,闻已来此守护正法。世尊,我等受持守护此经,读诵通利,为他广说,摄取正法。”
  尔时,大德阿难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从何处来?”
  佛告阿难:“是诸菩萨各各集在诸佛国土。此等菩萨,皆是文殊师利童子本所教化,常为说此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以开化之。是诸菩萨知报经恩故来至此,及见如来礼敬围绕,亦欲供养礼拜文殊师利童子,又愿护此经是故来此。阿难,我涅槃后,是诸菩萨于此阎浮提,当广流布护此正法。阿难,是诸菩萨于百千佛所,志意勇猛护持正法。”
  是时,众中有释、梵、护世诸天王等,白言:“世尊,我等若此若彼有护持法者,是善丈夫、善男子女人等,我当守护供给,使令得无苦恼。”
  尔时,世尊赞释、梵、护世诸天王言:“善哉!善哉!汝能勇猛守护是诸爱护正法善丈夫等,即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并爱护正法。”
  尔时,佛即告于文殊师利童子:“汝受持此经,后末世时,于阎浮提当广流布。”
  文殊师利言:“世尊,火灾起时而此虚空,都无受持,亦不被烧。世尊,如虚空体性,是一切法亦复如是。而是诸法不生不灭,若法无生无有灭者,亦无受持,诸法体性无受持故。如法体性,受持诸法亦复如是。”
  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持此经,为善男子、善女人等种善根故。若供养法者,贪乐此经。世尊,如是如是受持此经,调伏憍慢诸怨憎故,无能留难,于当来世此阎浮提广行流布。”
  尔时,世尊身放光明。是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皆作金色。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如来光明一切普照,而此经者亦复如是。心行无碍者,于佛法究竟,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手执此经。”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阿难,受持此经,读诵通利,为他广说。阿难,汝则供养去来现在诸佛世尊。”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经何名?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汝受持此经,名《说法界体性无分别》,亦名《宝上天子所问》,亦名《文殊师利童子所说》,善受持之。”
  佛说是经已,大德阿难、文殊师利童子、宝上天子,及诸佛土诸来菩萨,天、人、阿须罗及世间人,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八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元魏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大乘十法会第九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大阿罗汉俱,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净无垢宝月王光,即从坐起,整服右肩,右膝胡跪莲华台上,至如来所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行大乘、住大乘比丘,云何行大乘?云何住大乘?世尊,以何义故,此大乘名为大乘?复以何义,名为住大乘?”
  尔时,世尊告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净无垢宝月王光,善男子,汝善能问此甚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闻佛听许,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顶受圣教。”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十法,是行大乘,是住大乘。何等为十?一者、信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性成就,四者、乐菩提心,五者、乐法,六者、观正法行,七者、行法慎法,八者、舍慢大慢,九者、善解如来秘密之教,十者、心不希求声闻、缘觉乘。”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信成就?”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不谄行,得柔软行。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信诸如来于一念中说三世事;信如来藏不老不死、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信诸佛实际法界,一切智一切智人所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信诸如来无见顶相;信诸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有圆光;信声闻所说、缘觉所说、菩萨所说;及信所有善言说者;信此世过世;信正行者、住正行者,若有沙门、若婆罗门;信善业果甚可爱乐,微妙最胜,所谓若天、天主,若人、人主;信不善果不可爱乐,苦恼无量,或在地狱,或在饿鬼,或在畜生。彼菩萨如是信已,得离三法:一疑,二惑,三不决定。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信,名为信成就。”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信为增上乘, 信者是佛子,
   是故有智者, 应常亲近信。
   信是世间最, 信者无穷乏,
   是故有智者, 应常亲近信。
   若不信之人, 不生诸白法,
   犹如烧种子, 不生根芽等。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成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成就故,剃除须发,被正法服,舍家出家。既出家已,修学菩萨戒行等事,修学声闻戒行等事,修学缘觉戒行等事。修菩萨如是学已,身口意等恶业悉灭。何者名为身不善业?所谓杀生、偷盗、邪淫,瓦石刀杖欺掷他人,伤手足等,若来若去行欺凌事。善男子,如是等名身不善业。善男子,何者名为口不善业?所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不善言说,诽谤正法甚深经典,说诸和尚、阿阇梨等住正法者所有过短,如是等名口不善业。善男子,何者名为意不善业?所谓姤吝邪见、增上妒吝,乐利、乐称、乐亲爱等,家慢、色慢、恃少壮慢、恃无病慢、恃寿命慢、恃多闻慢、恃修行慢,欲觉、害觉、瞋恼觉等,及国土觉、衣服等觉,著处、著乘、著敷具等,著饮、著食及著儿女,犁牛耕种诸所作等,忧奴、忧婢、忧诸作者,谷帛库藏诸财物等。彼菩萨如是著已,于向所说种种事中若失一事,其心则生忧悲苦恼。彼菩萨以爱润心,是故生于后有芽心。善男子,略说意业犹如轮转,如是名为意不善业。彼菩萨离身等业,于和尚所起于尊想,于阿阇梨起和尚想,于余若老若少起止恭敬。彼菩萨在于独处作是思惟:‘我不应尔!我已起度一切众生、救一切众生心,令一切众生住正定行中。’彼菩萨作是思惟:‘我今自身不调诸根,不勤修行,不覆诸根,不调诸根。’彼菩萨作是思惟:‘今我已作如是修行。是诸众生既见我已,心即调伏随顺我教,诸佛欢喜,及诸天、龙、乾闼婆等悉皆欢喜。’善男子,如是等行名菩萨惭。彼菩萨作是思惟:‘勿令若道若俗,于我若身、若口、若意等业诸威仪中,诃责我者,所谓毁坏戒行,或作见行,或作行行,或行邪命。’彼行菩萨如是惭已,日夜系心观察戒行;观戒行已,无诸忧悔,离诸障碍。菩萨如是正修行已,于诸如来正法之中而修诸行。善男子,如是等行名菩萨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行,名为行成就。”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行为增上乘, 诸佛缘觉等,
   是故智者修, 彼等微妙事。
   菩萨大名称, 无畏行成就,
   是故证菩提, 诸佛本所说。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性成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性自少欲、少瞋、少痴,不吝、不涩、不粗犷、不我慢、不卒暴,调和柔软,善言软语,易共同止。彼菩萨于一切上胜供养,如心行施,所有诸事、衣服、饮食分舍与他;如是施已,即生欢喜遍满身心,如是乃至舍上身分。善男子,彼菩萨行如是行,若见如来、若见声闻,见已即生欢喜之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法,名为性成就。”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相烟即知火, 见鸳鸯知水,
   异相知菩萨, 菩萨大智慧。
   不涩不恼众, 舍诸谄曲行,
   善信众生故, 是名菩萨性。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乐菩提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有菩提相故发菩提心;未发菩提心时,或诸如来、或诸声闻,劝发菩提心。善男子,此是菩萨初发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萨闻有菩提,闻菩提心有大功德,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萨第二发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萨见诸众生,无主无亲,无救无护,无能度之令至彼岸。菩萨即为彼诸众生,起慈悲心而作是言:‘我当于彼无主无亲、无救无护诸众生等而作救护。为彼因缘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萨第三发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萨以见如来相具足身,生欢喜心,生勇悦心,心生欢喜,以是因缘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萨第四发菩提心相。
  “善男子,彼菩萨为彼众生令得利益安隐乐故,修行布施、持戒、忍辱,修行精进、禅定、般若。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我当云何行于布施?’即生念言:‘须食施食,须饮施饮,须床敷者施与床敷,须衣服者施与衣服,指环、臂钏、若宝冠等,所须之物皆施与之。’善男子,菩萨乃至割自身肉施于众生,如是行施愿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取著受者财物,不住事等,是名菩萨修行布施。善男子,菩萨云何修持于戒?善男子,彼菩萨先自调顺身业、调顺口业、调顺意业,菩萨所有自身恶业一切舍离,所有口恶业一切舍离,所有意恶业一切舍离,持戒不缺不漏不杂。菩萨如是持禁戒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心终不取著于戒,是名菩萨修持于戒。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忍辱?善男子,菩萨为闻若道若俗,乃至毁骂,闻说其恶,若打系闭,若截手足,皆能忍受,为彼前人起忍辱心。菩萨如是修行忍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彼忍而起慢心,是名菩萨修行忍辱。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精进?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如虚空界无量无边,众生界亦无量无边。唯我一人独无等侣,令入无余涅槃界中。’如是菩萨为彼因缘发精进行,初持自身,持身行已观受心法;如是正观受心法已,行持心行。菩萨既行持心行已,次复修行见法等行。菩萨如是持心意已,为令未生恶不善法断不生故起欲勤精进,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勤精进。菩萨如是次复修行初如意足,如是修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如意足分,修如是行不起慢心。是名菩萨修行精进。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禅定?善男子,菩萨不著欲故,不著灭故,不著离欲故,不著自身故,不著他身故,不著色、受、想、行、识,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空,不著无相、无愿,不著此世界,不著未来世界,而行布施,不依止施,不依止戒,不依止忍,不依止精进,不依止禅。如是修行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分别。是名菩萨修行禅定。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萨常作如是思惟而化众生,化众生已复作是念:‘我化无量无边众生界,令入无余涅槃界中,而无一众生入涅槃界者。何以故?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命、无养育、无富伽罗。’如是修慧,而以彼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愿而于智慧不生分别,是名菩萨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发菩提心,名为菩萨乐菩提心。”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犹如真宝珠, 光明不舍离,
   又如矿中金, 治已转增明。
   如是菩提性, 转明菩提心,
   二边清净已, 魔所不得便。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乐法?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性自乐法、喜法、润法,若见沙门、若婆罗门如法人已,随所有物而以奉上,若饮食等一切施与,乃至合掌生恭敬心;生恭敬已,从彼闻于未曾闻法。菩萨如是求正法已,如实修行。菩萨于彼持法法器,生于尊想,生和尚想、阿阇梨想,起如是意:‘我从昔来久失导师!’今忽遇之,生导师想。又作是念:‘我常缚在世间牢狱,无解、无救、无推访者。’今忽遇之,生推觅想。又作是念:‘我久远来睡于世间,愚痴盲目。忽于今者令我目开!’即起觉想,起开示想。又作是念:‘我久远来没深泥中,无拔济者。’今忽遇之,生拔济想。又作是念:‘我久远来失于导师引导众生。’今忽遇之,起导师想。又作是念:‘我久远来闭在世间贫苦难处,无救接者。’今忽遇之,是故即生救接者想。又作是念:‘我久远来遇难愈病,无有良医能疗治者。’今忽遇之,起良医想。又作是念:‘我久远来为贪欲火之所烧燃,未蒙云雨。’今忽遇之,是故即起大云雨想。菩萨如是为彼因缘,忍寒热等诸苦恼事,及诸众生能恼人者,若蚊虻等皆能忍之,亦能忍受饥渴等事,见乐众生不生著心。彼菩萨作如是念:‘我虽得受世间快乐。若我得闻一句法已,能成闻慧。’生闻慧想。菩萨以是乐法因缘故,行布施不生忧愁,乃至无有忧苦等事。菩萨如是远离一切忧苦等事,起如是心:‘我为得闻如来所说一句法故,乃至入于阿鼻地狱,寿命一劫,若百千劫无疲倦;无疲倦已,然修行一切种智,若有未得佛正法者,能令得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乐法,名为菩萨乐法。”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大智求法者, 所谓诸菩萨,
   求法无厌足, 以恭敬心故。
   当求于正法, 是名菩萨相,
   闻已常忆持, 复如法修行。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正法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一切法如幻,诳凡夫故;愚痴覆心,无正慧故;一切法虚妄如梦,以唯念故;一切法如水中月,非有事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众生故;一切法如响,空声生故;一切法生灭,因缘成故;一切法不生,真如性故;一切法不灭,以无生故;一切法无作,以无作者故;一切法如虚空,以无染故;一切法寂静,体性无染故;一切法离垢,离一切垢故;一切法永灭,以本灭烦恼故;一切法无色,不可见故;一切法离心意意识,以无身故;一切法无住灭,一切阿梨耶故;一切法无求,离此彼亲爱故;一切法无著,离一切烦恼境界故;一切法如蛇,以无方便咒术力故;一切法如芭蕉,以不实故;一切法如水沫,性无力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正法行,名为菩萨观正法行。”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一切法如幻, 覆众生心故,
   虚妄犹如梦, 应如是受持。
   诸法如水月, 以影像起故,
   诸法如镜像, 智何不觉知?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法顺法?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色无常,而不以灭色故证于法界。以如实智于法界中所有诸法,如实觉知诸法相已,善记善修彼法界中所有诸相,有所说者、修者、记者,自然如是入法界行。如是乃至受、想、行、识,以如实观,正观察已,而不灭识,不厌离识,证入法界,所有法界一切诸法,以实智慧如实证知。彼诸法中有诸名字,善说、善知、善修、善记;以善知故,以善修故,以善记故,自然如是入法界行。如知无常,如是知苦、无我、不净亦复如是。观色无常如实善知,于彼色中,不复生于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实知色虚妄生故。如是菩萨如实善知受、想、行、识,悉皆无常,皆苦、无我及不净等,于彼识中不复生于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实知识是虚妄故。菩萨如是如实善知。善男子,譬如善巧幻师、幻师弟子,幻作种种四兵等事,所谓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智者见已,不生恐怖。何以故?善知虚妄幻所作,诳惑众生而示现之。善男子,菩萨如是观色无常,观无常已,于中不生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实知色虚妄生故,菩萨如是如实善知。受、想、行、识悉皆无常,观无常已,则于识中不生恐怖。何以故?如实知识虚妄生故,菩萨如是如实善知。善男子,菩萨如是观法顺法。”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观色无常,而不离色说于法界,证于法界,习学法界,一切诸法以智慧力如实证知?”
  尔时,世尊告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为汝问故,我今说喻。善男子,譬如世间有智之人持诸毒药;持毒药已,或煎或熬,或合余药;合余药已,为财利故而炫卖之,而不自食。何以故?彼人思惟:‘勿令我身由此因缘,而致断命。’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心顺向涅槃,心润向涅槃,心润流涅槃,心正取涅槃,菩萨摩诃萨而不证涅槃。何以故?菩萨思惟:‘勿令我身由此因缘退转菩提。’
  “复次,善男子,我更说喻。善男子,譬如有人奉事于火,彼事火已,尊重敬顺,善将护之,而不生于如是之心:‘我供养火,尊重赞叹,善将护故,二手捉之。’何以故?彼人作念:‘勿令我身由此因缘身苦心恼。’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虽心顺向涅槃,心润向涅槃,心润向涅槃流,心正取向涅槃,顺向涅槃岸,而彼菩萨不证涅槃。何以故?菩萨思惟:‘勿令我身以此因缘退菩提智。’”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法义,菩萨应当常住世间。”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常应住于世间。”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住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之所染?”
  佛言:“善男子,我今为汝以譬喻说。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解方便,捉诸禽兽;以咒力故,共毒蛇戏,捉诸毒蛇若含若磨种种弄之,而终不以弄蛇因缘被害命终。何以故?以有善巧咒术力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世间行世间法,以有善巧大智方便咒术力故,共诸烦恼恶毒药戏,弄烦恼蛇,而不为彼烦恼因缘退于菩提。何以故?菩萨成就善巧方便智慧力故。”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世尊!奇哉善逝!最难有世尊!最难有善逝!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虽心向涅槃而不证涅槃,虽在世间而不为世法之所染污。世尊,我今归依诸菩萨。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此菩萨行已,生欢喜心者,彼人过去种诸善根。何以故?若闻此法门,乃至一弹指顷生希有心。世尊,彼诸善男子、善女人,已为如来之所记也。何以故?闻此法门至心谛听故。”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
  说此法门时,五百比丘得无漏心;得无漏心已,从座而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世尊,诸菩萨可以正恭敬!善逝,可以礼敬诸菩萨!”
  佛言:“诸比丘,如是,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法顺法,名为菩萨观法顺法。”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应敬大智慧, 应敬大无畏,
   应敬正服者, 应敬佛所生。
   以方便力故, 智慧善巧故,
   超过声闻地, 菩萨大智慧。
   善知诸阴虚, 生灭不定故,
   见世间火燃, 是故不证灭。

  “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观法顺法。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离慢大慢?善男子,所言慢者生如是心:‘我今所有若家、若姓、若色,及以种种金银珍宝、诸宝藏等,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劣他人。’若人如是起憍慢心,是名为慢,以其不生恭敬心故。善男子,何者大慢?善男子,若有菩萨作如是念:‘唯我若家、若姓、若色、若金银宝藏,象兵、马兵、车兵、步兵,胜于他人。’是故不生恭敬之心,是名大慢。善男子,如是憍慢及以大慢,菩萨摩诃萨悉已舍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离慢,离于大慢。”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离慢离大慢, 常行慈悲心,
   以彼润心故, 于世不放逸。
   虽行乞食事, 诸菩萨大事,
   说义利益事, 若诸天及人。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解如来秘密之教?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诸经中所有隐覆甚深密义,于彼说中如实善知。善男子,何等是为如来密教?善男子,我记声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不应尔。如言:‘阿难,我患背痛。’此不应尔。语诸比丘:‘我今老弊,汝可为我推觅侍者。’此不应尔。语目连言:‘汝可往问耆婆医王,我所有患当服何药?’此不应尔。善男子,如来处处逐诸外道论义捔胜,此不应尔。善男子,佉陀罗刺刺如来足,此不应尔。善男子,如来又说提婆达多是我宿怨,常相随逐求觅我便,此不应尔。善男子,如来昔日入舍卫城,于奢犁耶婆罗门村,周遍乞食空钵而出,此不应尔。善男子,旃遮摩那毗孙陀梨,木器合腹以谤如来,亦不应尔。善男子,如来昔在毗兰多国,受毗兰若婆罗门请,三月安居而食麦者,此不应尔。”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此向所说,当云何取?世尊,何故记诸声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我记声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见声闻有佛性故。”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此诸声闻断诸有漏,离于三有,生分已断而有性故,为如来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此事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今为汝说于譬喻。善男子,譬如灌顶转轮圣王具足千子,随最大者授其王位。然彼轮王以子根钝,应初教者而中教之,应中教者而后教之,一切工巧咒术等事。然是王子以根钝故,应初学者而中学之,应中学者而后学之。善男子,于意云何?彼轮王子如是学已,岂可非是王正子耶?”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不也,世尊。不尔,善逝。是真王子。”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根钝故,应初学者而中学之,应中学者而后学之。如是依观众生五阴,灭诸烦恼;烦恼灭已,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于意云何?彼诸声闻以此因缘得成正觉,岂可得言声闻不得成正觉耶?”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如是,世尊。我曾不见若人、若天、若魔、若梵,是等众中,而有能说声闻不得成正觉者。若有能说,无有是处,除一阐提。”
  尔时,如来告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今为汝更说譬喻。善男子,利根菩萨住第十地,除二无我坐道场者,为除故坐,不除坐耶?”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已除故坐,世尊。已除故坐,善逝。”
  佛言:“善男子,彼利根者以此因缘,岂可不得成正觉耶?”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得成,世尊。得成,善逝。”
  尔时。如来告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此处亦如是。”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来何故昔告阿难我患背痛?”
  佛言:“善男子,我观后世,怜愍众生作如是说,言我背痛,令诸病者作如是知:‘佛金刚身,尚有背痛,何况我等及其余者!’以是事故我说此言。而诸愚人如实取之,谓佛有病、有背痛等,则便自坏亦令他坏。”
  如来复告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于昔日告比丘言‘我今老弊,汝可为我推觅侍者。’善男子,我说此言,亦为怜愍念后世故,作如是说。为令后世声闻弟子,年老朽弊应须给侍,故说此言:‘我今老弊,须觅侍者。’令未来世如是知已不生退转,以是义故我说此言:‘我今老弊,汝可为我推觅侍者。’而诸愚人如实取之,如来老弊故须侍者。
  “善男子,云何当知佛告目连,令到耆婆大医王所,问服药法?善男子,此亦是我怜愍后世故作是说。有诸声闻假药持身,彼当忆我:‘佛金刚身犹尚服药,何况我等及其余者!’以是事故我说此言:‘汝到耆婆大医王所,问服药法。’而诸愚人如实取之,谓如来身是病患身。善男子,如来昔告目连比丘,令彼目连问耆婆药。耆婆无容故不正答,唯作是言:‘但当服酥,但当服酥。’然是如来示业果报,令诸弟子闻当忆知而不退还。
  “善男子,如来处处逐诸外道尼乾子等,捔胜论义。此事云何?善男子,我观后世愍念众生故作是事。令彼众生作如是知:‘诸佛如来正真正觉尚有怨家,何况我等及其余者!’而诸愚人如实取之,谓佛如来实有怨家。善男子,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无怨家,何故如来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善男子,佉陀罗刺刺如来足。是事云何?善男子,如来示现业果报故。令未来世作如是知:‘如来成就无量功德而有业报,何况我等及其余者!’以是因缘令彼息恶。复为因缘我作是说,有是业报。而诸愚人如实取之,佉陀罗刺刺如来足。”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提婆达多是佛宿怨,觅如来便。”
  佛言:“善男子,若无提婆善知识者,终不得知如来具有无量功德。善男子,提婆达多是善知识,共我诤胜现作怨家,得显如来无量功德。善男子,提婆达多善友知识,在于宫内语阿阇世王,令害如来。时,王故放护财象王,令灭如来。善男子,如来见象即调伏之。尔时无量无边众生,见象调伏生奇特心,即生正信归依三宝,所谓佛宝、法宝、僧宝,显三宝故。善男子,如此之事应如是知,提婆达多是善知识,久来随逐示现怨家。而诸愚人如实取之,作如是言:‘提婆达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善男子,乃至过去五百世中所生之处,提婆达多是善知识,示怨家事,悉是示现显诸菩萨及显如来无量功德。而诸愚人如实取之:‘提婆达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以是不善取义因缘,堕三塗中,所谓地狱、饿鬼、畜生诸苦恼处。何以故?善男子,提婆达多善知识者,善修无量诸胜功德,善修善根,亲近诸佛宿植德本,心向大乘,顺向大乘,向大乘彼岸,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彼坏心故于未来世,生于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中。”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来昔日入舍卫城,于奢犁耶婆罗门村,周遍乞食,空钵而出。此事云何?”
  “善男子,我此所作,亦为愍念后世众生故示是事。令未来世作如是知:‘如来具足无量功德,尚空钵出,何况我等及其余者!’善男子,复有说言:‘是魔波旬劝于婆罗门、长者、居士,令其不肯供养如来。’此亦不尔。何以故?善男子,魔王无力能劝长者,令不供养如来食故。善男子,此事不应如是取之。何以故?魔王无力而能遮障如来供养。乃是如来劝持魔王,令语长者、婆罗门等而不供养。善男子,如来已灭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而有能障如来供养,无有是处。如来无有实业果报,为彼众生令得道故,如来示现如是方便善巧诸事。善男子,如来若断一食食已,令诸声闻及魔波旬、天龙八部及诸天子,作如是念:‘无令眷属生忧苦心,为彼诸事。’是故如来日夜示现如是等事,令发一念不善之心,乃是如来断于诸有,如前示现,后亦如是。令未来世作如是知:‘如来断有,尚有此事,何况我等及其余者!’现此事时,七万天众于如来所起清净心。如来尔时知其心已,种种说法,彼闻法已得法眼净。善男子,我观后世故示是事,如来无有如是业报。”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旃遮摩那毗孙陀梨,木器合腹以谤世尊。此事云何?”
  佛言:“善男子,此亦不尔。如来成就无量功德,无业报患。善男子,乃是如来威神之力,能令旃遮摩那毗孙陀梨等,置过无量恒河等世界之外。而被谤者,乃是如来以方便力示业果报。我诸弟子以薄福故,既得出家在我法中,以被谤故则退我法,以不思量如来言教,作如是说:‘我等今者已被谤故,不应得在佛正法中。’令彼诸人闻教忆念:‘诸佛如来具足成就一切白法,灭诸恶法,尚有如是恶对被谤,何况我等及其余者!’如是知已,不复退还,修净梵行。善男子,旃遮摩那毗孙陀梨等,起于恶心,以佛力故令梦开悟:‘我实谤佛!我若舍身,必堕三恶!’善男子,如来若知可防护者必防护之,是故示现如此之事。善男子,无一众生如来舍者,故现此事。”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来昔在毗兰多国,受毗兰若婆罗门请,而食麦者。此事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亦愍念后世众生故现是事。如来实知诸婆罗门、居士等请而不供养,而受其请,彼处安居。何以故?善男子,彼安居处有五百马,所有食麦施与众僧,令至三月。善男子,彼马悉是大菩萨也!宿植德本而值恶友,造诸恶业生畜生中。善男子,彼五百马有调马者,是日藏菩萨,以愿力故生在彼处。善男子,是日藏菩萨,劝五百马发菩提心,为令得脱故生彼处。善男子,以彼善调马主力故,彼五百马皆忆宿命,得菩提心还得本心。善男子,如来愍念彼五百马故,受彼请,彼处安居。调马人麦与如来食,五百马麦诸弟子食。善男子,彼调马者以马音声调五百马,皆令忏悔,劝其发心;复令彼马于佛法中,于三宝所起敬重心。善男子,过三月已,彼五百马舍身生于三十三天。彼在畜生尚得是利!如来尔时为彼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善男子,彼处所有调五百马,防护马者,如来记彼,当得成就自调伏心缘觉之道。
  “善男子,世间无有是可食物,如来食之而有不作微妙味者!善男子,假使如来食于土块瓦石等物,而无不退微妙味食。善男子,如来所食皆作上味,无有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食之物而可比者。何以故?以如来得味中上味,得食上味,得大丈夫诸相好等。善男子,汝今应当如是正取如来所食,悉微妙味,无有可比。善男子,阿难比丘怜愍我故而作是言:‘云何如来生转轮圣王家,舍王位出家而能食麦?’如来善知阿难心已,故与一麦告言:‘阿难,汝当知之此是何味?’阿难食已生奇特心,即语我言:‘世尊,我生在王家,长养王家,而未曾得如是上味。’善男子,阿难比丘以彼食味身心得安,七日不食。善男子,以是事故当知,如来无有业报。然彼居士、婆罗门,请诸有德清净比丘不供养者,诸比丘等受请往彼,而不供养示现业报。善男子,汝应当观如来神力,彼婆罗门请佛及僧而不供养,如来记彼不堕恶道。善男子,共佛受请彼处安居五百比丘,于中乃有四十比丘,多有贪心不能观察,不净行故,若得称意微妙食者,悉皆退转;食马麦故,不生欲心,过七日已,得阿罗汉果。善男子,如来善巧知众生心故,受彼请,为度彼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善巧成就如是甚深秘密法教示现之事。若如是知,名为善解如来密教。”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善知渐法门, 及以顿所说,
   内心善巧知, 诸菩萨示现。
   善巧知秘密, 远离诸疑惑,
   善知诸佛说, 所有秘密教。”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不求声闻、缘觉乘?”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于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中,虽在彼处受极重苦不可具说,而心不求声闻、缘觉乘,亦无心求自得解脱,不念少欲,不念少作,不行少欲,不行少作事。善男子,菩萨于彼善业众生而与同事,然是菩萨于彼众生善劝化之,令其修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法故,不求声闻、缘觉菩提。”
  尔时,世尊为显此义,偈重说言:

  “常化诸众生, 心不生疲惓,
   于无上菩提, 坚固不退转。
   其心不可动, 犹如妙山王,
   修行慈悲心, 不求二乘道。”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已说菩萨成就如是等法,是故名为行大乘、住大乘。而如来不说,以何义故此大乘名为大乘?”
  尔时,世尊告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我今问汝,随汝意说。善男子,于意云何?转轮圣王所行之道,具四兵众所行处道,以何而说?”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是名王道,是名大道,是无畏道,是无碍道,是胜一切诸国王道。”
  佛语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名无上乘,名无上上乘,名无等乘,名不恶乘,名为无等等乘。善男子,以是义故,名为大乘。”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善哉!世尊。善哉!善逝。善哉!世尊,快说如是大乘名义。”
  如来说是十法法门时,魔波旬作是念言:“今日沙门瞿昙过我境界。若我具备四种兵众,恼彼瞿昙,令其不得说此法门。”时魔波旬作是念已,即具四兵,至王舍城耆阇崛山。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遥见波旬具四兵众,为恼如来,令不得说此法门故欲来至此。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即现神通;现神通已,令魔波旬至王舍城四衢道头,唱如是言:“汝王舍城诸人民等,当知今日沙门瞿昙,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诸四众具说正法,初中后善,文义俱深,淳备具足清净梵行。汝等诸人,可往诣彼沙门瞿昙,听其说法,令汝长夜成大安乐诸利益事。”
  尔时,王舍大城之中,诸婆罗门、刹利、长者及居士等,被魔劝已,手执香华、涂香、末香、烧香、宝幢、宝盖,出王舍城至耆阇崛山,到如来所,顶礼佛足,尊重赞叹,却坐一面。时,魔波旬亦具四兵,从王舍城出至耆阇崛山,到如来所,化作曼陀罗华散如来已,与四兵众却坐一面。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知魔波旬坐一面已,即语魔言:“汝魔波旬,以何因缘将四兵众,恼乱如来,并障如来说此法门?汝今应当于如来所,生惭愧心,起忏悔心。无令汝于长夜得无利益,成大苦报。”
  时,魔波旬闻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语已,即合十指,爪掌拄地,礼如来足,于如来所生惭愧心,起忏悔心,而作是言:“我于今者甚畏如来!甚奇善逝!唯愿大慈,受我忏悔。我甚愚痴,无有智慧,无善巧智,不自惜身,而于如来起于恶心,复欲令此法门绝灭。善哉!世尊,重受我忏。”
  佛言:“波卑椽,善哉!善哉!长养善根。若我法中有善男子、若善女人,起心忏悔以求清净。善哉!波卑椽。”
  时,魔波旬至佛所立,白言:“世尊,如来诸经,皆断恶语、不善语耶?”
  如来答言:“如是,如是。”
  魔波旬言:“云何如来法王、法主,得法自在而语,称我言波卑椽,如是唤我?”
  佛言:“波卑椽,我今为汝说于譬喻。善男子,譬如长者居士财富无穷,唯有一子甚爱念之,不用离目以命系子。然彼一子,诸根不调甚恶谄曲,长者居士爱念心故以杖打之,或瓦或石,欲令此子息彼事故。善男子,于汝意云何?是长者居士挝打其子,有恶心不?”
  魔波旬言:“不也,世尊。欲令成就爱念子故,作如是事。”
  佛言:“波旬当知,如来正真正觉善知众生心性根欲,是故观察,应以恶言而得度者,即说恶言;应以默然无所言说而得度者,即为默然;应以驱遣而得度者,即驱遣之;应以说法而得度者,即为说之;应以摄受而得度者,即摄受之;应见色身而得度者,即现色身令彼见之;应闻声香若得味触而得度者,即为现声而为说法,至香味触现令得度。”
  时,魔波旬欢喜踊跃,复合十指爪掌,顶礼佛足,白言:“世尊,随所有处,若村、若城、若在王都,说此法门。我为听受此法门故,当往其所护此法门,亦为护彼持法法器。世尊,我至彼时必有众相,诸众寂定离睡眠盖,复令诸方上胜法器而来问法。若读、若诵、若受持者,身心俱安,不起慢心随说此法。若广说者,若略说者,于如来所生欢喜心。又复如来,于诸众生起欢喜心;彼诸众生心欢喜已,善根增长,恶法消灭。”
  时,大众中有诸外道尼乾子等,闻魔波旬如是忏悔,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得无生忍。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说此法时,此诸外道得无生忍?”
  佛言:“阿难,乃往过去过无量劫,此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有佛,名上力足正真正觉,在此说法。佛说法已,有诸外道来向佛所,欲恼如来,复欲障说此法门故来至佛所。既闻法已,心生欢喜,即言:‘世尊,快说此法!’于如来所生奇特心,以是因缘六十劫中,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唯生人天,所生之处忆念彼佛,虽忆念佛而无善友。阿难,于意云何?彼诸外道尼乾子等,岂异人乎?今此众中诸外道是。何以故?此诸善男子,当尔之时具足恶见故,欲恼如来并障此法。彼既闻法生大欢喜,以是因缘今蒙佛记,是诸外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今得无生忍!”
  说此法门时,万二千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二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若善女人,于此法门起一念信功德无量,况复读诵受持,拥护广为人说!”
  佛言:“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劝无余众生界,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起一念信,若读若诵,广为他说,此人得福过前说者。何以故?阿难,以此法门是一切智智道处。阿难,若有男子、女人,闻此法门及见持此法门法师,若起恶心得罪过前。”
  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若有男子、女人,谤此经者,如来已说得罪过前。”
  佛告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若男子、女人,一时挑却一切众生所有眼目。若复有男子、女人,于此法门及持法者,起一恶心得罪过彼。何以故?阿难,以此法门名为光明,能施一切众生慧目。”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门不应于不信男子、女人前说。何以故?须护众生故。世尊,我见如是谤法业缘,生于地狱、饿鬼、畜生恶道中故。”
  佛言:“阿难,应说此法门,不应不说。何以故?以此名为彼者因故,令修行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以何名名此法门?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阿难当知,以说十法,是故名为《十法法门》,如是受持;亦名《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所问》,如是受持。”
  佛说此法门时,尊者阿难,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并众会中诸大菩萨,及声闻众、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顶受奉行。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九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人俱,菩萨摩诃萨四万二千。时有菩萨名无垢藏,与九万二千诸菩萨众,恭敬围绕从空而来。
  尔时,世尊即告大众:“彼诸菩萨,为遍清净行世界,普华如来,劝发来此娑婆世界,令于我所听受普入不思议法门。其诸菩萨亦当集会。”说是语已,无量无边他方此界诸菩萨众,悉来集会耆阇崛山,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尔时,无垢藏菩萨,手持七宝千叶莲华,至如来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遍清净行世界,普华如来,以是宝华奉上世尊,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作是语已,即升虚空,结跏趺坐。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念过去久远世时,曾于普灯佛所,闻说普入不思议法门。我于尔时,即便获得八千四百亿那由他三昧,又能了知七十七万亿那由他三昧。善哉!世尊,愿垂哀愍,为诸菩萨说此法门。”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文殊师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若诸菩萨欲学此法,应当修习诸三昧门,所谓色相三昧、声相三昧、香相三昧、味相三昧、触相三昧、意界三昧、女相三昧、男相三昧、童男相三昧、童女相三昧、天相三昧、龙相三昧、夜叉相三昧、乾闼婆相三昧、阿修罗相三昧、迦楼罗相三昧、紧那罗相三昧、摩睺罗伽相三昧、地狱相三昧、畜生相三昧、阎魔罗界三昧、贪相三昧、瞋相三昧、痴相三昧、不善法三昧、善法三昧、有为三昧、无为三昧。文殊师利,若诸菩萨于如是等一切三昧,善通达者,是则已为修学此法。
  “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色相三昧?”即说颂曰:

  “观色如聚沫, 中无有坚实,
   不可执持故, 是名色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声相三昧?”即说颂曰:

  “观声如谷响, 其性不可得,
   诸法亦如是, 无相无差别,
   了知皆寂静, 是名声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香相三昧?”即说颂曰:

  “假令百千劫, 常嗅种种香,
   如海纳众流, 而无有厌足。
   其香若是实, 则应可满足,
   但有假名字, 其实不可取。
   以不可取故, 鼻亦无所有,
   了知性空寂, 是名香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味相三昧?”即说颂曰:

  “舌根之所受, 碱醋等诸味,
   皆从众缘生, 其性无所有。
   若能如是知, 因缘和合起,
   了此不思议, 是名味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触相三昧?”即说颂曰:

  “触但有名字, 其性不可得,
   细滑等诸法, 皆是从缘生。
   若能知触性, 因缘和合起,
   毕竟无所有, 是名触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意界三昧?”即说颂曰:

  “设集三千界, 无量诸众生,
   一心共思求, 意界不可得。
   不在于内外, 亦不可聚集,
   但以于假名, 说有种种相。
   犹如于幻化, 无住无处所,
   了知彼性空, 是名意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女相三昧?”即说颂曰:

  “四大假为女, 其中无所有,
   凡夫迷惑心, 执取以为实。
   女人如幻化, 愚者不能了,
   妄见女相故, 生于染著心。
   譬如幻化女, 而非实女人,
   无智者迷惑, 便生于欲想。
   如是了知已, 一切女无相,
   此相皆寂静, 是名女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男相三昧?”即说颂曰:

  “自谓是男子, 见彼为女人,
   由斯分别心, 而生于欲想。
   欲心本无有, 心相不可得,
   由妄分别故, 于身起男想。
   是中实无男, 我说如阳焰,
   知男相寂静, 是名男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童男相三昧?”即说颂曰:

  “如树无根枝, 华则不可得,
   以华无有故, 其果亦不生。
   由无彼女人, 童男亦非有,
   随于分别者, 假说如是名。
   了知彼女人, 及童男非有,
   能如是观察, 是童男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童女相三昧?”即说颂曰:

  “如断多罗树, 毕竟不复生,
   何有智慧人, 于中求果实?
   若有能了知, 诸法无生者,
   不应起分别, 童女为能生。
   又如焦谷种, 其芽本不生,
   女人亦复然, 是童女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天相三昧?”即说颂曰:

  “因清净信心, 及以众善业,
   受诸天胜报, 端正殊妙身。
   珍宝诸宫殿, 非由造作成,
   曼陀罗妙华, 亦无种植者。
   如是不思议, 皆因业力起,
   能现种种相, 犹若净琉璃。
   如是殊妙身, 及诸宫殿等,
   皆从虚妄生, 是名天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龙相三昧?”即说颂曰:

  “受此诸龙身, 由不修于忍,
   兴澍大云雨, 遍满阎浮提。
   不从前后际, 亦不在中间,
   而能生此水, 复归于大海。
   如是诸龙等, 积习性差别,
   起于种种业, 业亦无有生。
   一切非真实, 愚者谓为有,
   能如是了知, 是名龙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夜叉相三昧?”即说颂曰:

  “是大夜叉身, 从于自心起,
   是中无有实, 妄生于恐怖。
   亦无有怖心, 而生于怖畏,
   观法非实故, 无相无所得。
   空无寂静处, 现此夜叉相,
   如是知虚妄, 是夜叉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乾闼婆相三昧?”即说颂曰:

  “彼实无所趣, 名言假施设,
   了知趣非趣, 乾闼婆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阿修罗相三昧?”即说颂曰:

  “修罗相所印, 其相本无生,
   无生故无灭, 阿修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迦楼罗相三昧?”即说颂曰:

  “无身以为身, 名字假施设,
   名相无所有, 迦楼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紧那罗相三昧?”即说颂曰:

  “法无作而作, 说为紧那罗,
   了知此不生, 紧那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摩睺罗伽相三昧?”即说颂曰:

  “彼由于名字, 随世而安立,
   是中无有法, 而妄起分别。
   了知此分别, 自性无所有,
   彼相寂静故, 摩睺罗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地狱相三昧?”即说颂曰:

  “地狱空无相, 其性极清净,
   是中无作者, 从自分别生。
   我坐道场时, 了此无生相,
   无相无生故, 其性如虚空。
   此相皆寂静, 是地狱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畜生相三昧?”即说颂曰:

  “如云现众色, 是中无有实,
   能令无智人, 于此生迷惑。
   于彼畜生趣, 而受种种身,
   犹如虚空云, 现于诸色像。
   了知业如幻, 不生迷惑心,
   彼相本寂静, 是畜生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阎魔罗界三昧?”即说颂曰:

  “造作纯黑业, 及以杂业者,
   流转阎罗界, 受于种种苦。
   实无阎罗界, 亦无流转者,
   自性本无生, 诸苦犹如梦。
   若能如是观, 阎罗界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贪相三昧?”即说颂曰:

  “贪从分别生, 分别亦非有,
   无生亦无相, 住处不可得。
   贪性如虚空, 亦无有建立,
   凡夫妄分别, 由斯贪染生。
   法性本无染, 清净如虚空,
   十方遍推求, 其性不可得。
   不了性空故, 见贪生怖畏,
   无畏生畏想, 于何得安乐?
   譬如愚痴人, 怖畏于虚空,
   惊惧而驰走, 避空不欲见。
   虚空遍一切, 于何而得离?
   愚夫迷惑故, 颠倒分别生。
   贪本无自性, 妄生厌离心,
   如人欲避空, 终无能脱者。
   诸法性自离, 犹如于涅槃,
   三世一切佛, 了知贪性空。
   住此境界中, 未曾有舍离,
   于贪怖畏者, 思惟求解脱。
   如是贪自性, 究竟常清净,
   我证菩提时, 了达皆平等。
   若执贪为有, 于彼当舍离,
   由妄分别故, 而言舍离贪。
   此唯分别心, 实无有舍离,
   其性不可得, 亦无有灭坏。
   平等实际中, 无解脱分别,
   若于贪解脱, 于空亦解脱。
   虚空及与贪, 无尽无差别,
   若见差别者, 我说令舍离。
   贪实无有生, 妄起生分别,
   彼贪本性空, 但有假名字。
   不应以此名, 而生于执著,
   了贪无染故, 是则毕竟空。
   不由灭坏贪, 而得于解脱,
   贪法与佛法, 平等即涅槃。
   智者应当知, 了贪寂静已,
   入于寂静界, 是名贪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瞋相三昧?”即说颂曰:

  “以虚妄因缘, 而起于瞋恚,
   无我执为我, 及由粗恶声。
   起猛利瞋心, 犹如于恶毒,
   音声及瞋恚, 究竟无所有。
   如钻木出火, 要假众缘力,
   若缘不和合, 火终不得生。
   是不悦意声, 毕竟无所有,
   知声性空故, 瞋亦不复生。
   瞋不在于声, 亦不身中住,
   因缘和合起, 离缘终不生。
   如因乳等缘, 和合生酥酪,
   瞋自性无起, 因于粗恶声。
   愚者不能了, 热恼自烧燃,
   应当如是知, 究竟无所有。
   瞋性本寂静, 但有于假名,
   瞋恚即实际, 以依真如起。
   了知如法界, 是名瞋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痴相三昧?”即说颂曰:

  “无明体性空, 本自无生起,
   是中无少法, 而可说为痴。
   凡夫于无痴, 而妄生痴想,
   于无著生著, 犹若结虚空。
   奇哉愚痴人, 不应作而作,
   诸法皆非有, 杂染分别生。
   如欲取虚空, 安置于一处,
   设经千万劫, 终无有积聚。
   愚夫从本来, 经不思议劫,
   所起于痴结, 而无少分增。
   如彼取虚空, 终无有增减,
   多劫集于痴, 增减亦如是。
   又如于槖籥, 受风无际限,
   愚痴著欲乐, 无有厌足时。
   是痴无所有, 无根无住处,
   以根非有故, 亦无痴可尽。
   以痴无尽故, 边际不可得,
   是故诸众生, 我不能令尽。
   设我一日中, 能度三千界,
   所有诸众生, 皆令入涅槃。
   复经不思议, 无量千万劫,
   日日如是化, 众生界不尽。
   痴界众生界, 是二俱无相,
   彼皆如幻化, 故不能令尽。
   痴性与佛性, 平等无差别,
   若分别于佛, 彼则住愚痴。
   痴及一切智, 性皆不可得,
   然彼诸众生, 皆与痴平等。
   众生不思议, 痴亦不思议,
   以不思议故, 不应取分别。
   如是思惟心, 思量不可得,
   痴亦不可量, 以无边际故。
   既无有边际, 从何而得生?
   自性无生故, 相亦不可得。
   了痴无有相, 观佛亦复然,
   应当如是知, 一切法无二。
   痴性本寂静, 但有于假名,
   我证菩提时, 亦了痴平等。
   能作如是观, 是名痴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不善三昧?”即说颂曰:

  “知彼贪瞋痴, 种种诸烦恼,
   所有诸行相, 虚妄无真实。
   能如是观察, 是不善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善法三昧?”即说颂曰:

  “汝等应当知, 诸善意乐者,
   心行各差别, 皆同于一行。
   以一出离相, 了知于一切,
   皆悉寂静故, 是名善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有为三昧?”即说颂曰:

  “汝等应当知, 一切有为法,
   非是所造作, 亦无可称量。
   我了知诸行, 性无有积集,
   一切皆寂静, 名有为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无为三昧?”即说颂曰:

  “无为性寂静, 于中无所著,
   亦复无出离, 但有假名字。
   为执著众生, 而说彼名字,
   能如是了知, 名无为三昧。”

  尔时,世尊说如是等不可思议微妙偈时,九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三万六千比丘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二万亿那由他诸天,及六千比丘尼,一百八十万优婆塞,二千二百优婆夷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菩萨演说种种三昧名字,令其闻者诸根通利,而于诸法得智慧明,不为一切邪见众生之所摧伏;亦令证得四无碍辩,于一文字而能了知种种文字,于诸文字了一文字;复以无边辩才,为诸众生善说法要,亦令证得甚深法忍,于一刹那了一切行;是一切行,各各复有无边行相,皆能了知。”
  佛言:“文殊师利,有三昧名无边离垢,若菩萨得此三昧,能现一切诸清净色。复有三昧名可畏面,得此三昧,有大威光映蔽日月。复有三昧名出焰光,得此三昧,能蔽一切释梵威光。复有三昧名为出离,得此三昧,令诸众生出离一切贪恚愚痴。复有三昧名无碍光,得此三昧,则能照曜一切佛刹。复有三昧名无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诸佛所说教法,亦能为他敷演斯义。复有三昧名曰雷音,得此三昧,善能显示一切言音上至梵世。复有三昧名为喜乐,得此三昧,令诸众生喜乐满足。复有三昧名喜无厌,得此三昧,其见闻者无有厌足。复有三昧名专一境难思功德,得此三昧,而能示现一切神变。复有三昧名解一切众生语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说一切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了一切字同于一字。复有三昧名超一切陀罗尼王,得此三昧,能善了知诸陀罗尼。复有三昧名为一切辩才庄严,得此三昧,善能分别一切文字种种言音。复有三昧名为积集一切善法,得此三昧,能令众生悉闻佛声、法声、僧声、声闻声、缘觉声、菩萨声、波罗蜜声;如是菩萨住三昧时,令诸众生闻声不绝。”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唯愿世尊,加威护念,令我获得无碍辩才,说此法门殊胜功德。”
  佛言:“善哉!随汝所愿。”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若有菩萨于此法门,受持读诵无疑惑者,当知是人于现身中,决定获得四种辩才,所谓捷疾辩才、广大辩才、甚深辩才、无尽辩才;于诸众生心常护念,随所修行欲毁坏者,皆能觉悟令无毁坏。”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汝于斯义能善分别。如布施者获大财富,持禁戒者决定生天;若能受持此经典者,现得辩才必无虚妄。如日光出能除诸暝,亦如菩萨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决定无疑;受持读诵是经典者,现得辩才亦复如是。文殊师利,若复有人,于现身中欲求辩才,当于此经心生信乐,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勿生疑惑。”
  尔时,无垢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佛涅槃后,于此法门心无疑惑,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我当摄受加其辩才。”

  尔时,天魔波旬愁忧苦恼,悲涕流泪,来诣佛所,而白佛言:“如来昔证无上菩提,我于尔时已怀忧恼。复于今者说此法门,倍生大苦如中毒箭。若诸众生闻是经典,决定当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入般涅槃,令我境界皆悉空虚。如来应正等觉能令一切诸苦众生,咸得安乐。愿垂哀愍与大慈悲,不于此经加威护念,令我安隐忧苦皆除。”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勿怀忧恼!我于此法不作加护,诸众生等亦不涅槃。”
  天魔波旬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忧恼悉除,即于佛前忽然不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前白佛言:“如来今者有何密意,告波旬言,我于此法不作加护?”
  佛言:“文殊师利,以无加护加护此法,是故为彼说如是言。以一切法平等实际,皆归真如同于法界,离诸言说不二相故,无有加护。以我如是诚实之言无有虚妄,能令此经于阎浮提广行流布。”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告阿难言:“此经名为《普入不思议法门》。若能受持如是经典,则为受持八万四千法门等无差别。何以故?我于此经善通达已,方能为彼诸众生等,演说八万四千法门。是故,阿难,汝于此法当善护持,读诵流通,无令忘失。”
  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菩萨、无垢藏菩萨、尊者阿难,及诸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出现光明会第一十一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一切皆悉得大自在。复有八十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皆是一生补处,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复有四十那由他诸大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等而为上首。
  尔时,会中有一童子,名为月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来往昔修何等业?能得如是决定光明、摄取光明、发起光明、显现光明、种种色光明、无杂色光明、狭小光明、广大光明、清净光明、遍清净光明、无垢光明、极无垢光明、离垢光明、渐增长光明、鲜净光明、极鲜净光明、无边光明、极无边光明、无量光明、极无量光明、无数量光明、极无数量光明、速疾光明、极速疾光明、无住光明、无处光明、炽盛光明、照曜光明、爱乐光明、到彼岸光明、无能障光明、不动光明、正直光明、住无边处光明、色相光明、种种色相光明、无量色相光明、青黄赤白色相光明、红色相光明、玻瓈色相光明、虚空色相光明,如是等种种光明,一一皆与五色光明和合显现;乃至青黄赤白等事,一一亦与无量无边种种色光和合显现。
  尔时,世尊即为月光而说偈言:

  “我以不思议, 善业因缘故,
   远离诸迷惑, 成就种种光。
   复以种种行, 安住于佛道,
   以空无作慧, 而现和合光。
   譬如外法中, 种种相差别,
   于中空无我, 无作无心意。
   又如内身中, 空无我无作,
   于中能示现, 种种诸音声。
   由如是无作, 现无边色光,
   随其所意乐, 皆令得满足。
   或于一光中, 出生二种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别而显现。
   或于一光中, 出生三种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别而显现。
   或于一光中, 出生四种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别而显现。
   或于一光中, 出生五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净业生。
   或于一光中, 出生六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方便生。
   或于一光中, 出生七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善业生。
   或于一光中, 出生八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胜善生。
   或于一光中, 出生九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资粮生。
   或于一光中, 出生十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布施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二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持戒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三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忍辱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四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精进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五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禅定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六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智慧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七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慈心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八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悲心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九十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喜心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百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舍心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千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千功德生。
   或于一事中, 出生万种色,
   各有上中下, 从福资粮生。
   或于一事中, 现一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净信生。
   或于一事中, 现二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随喜生。
   或于一事中, 现三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于轻安生。
   或于一事中, 现四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尊重佛生。
   或于一事中, 现五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尊重法生。
   或于一事中, 现六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尊重僧生。
   或于一事中, 现七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尊重戒生。
   或于一事中, 现八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尊重定生。
   或于一事中, 现九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普怜愍生。
   或于一事中, 现十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从无放逸生。
   又从一毛孔, 所现诸光明,
   彼光种种名, 今当为汝说。
   我有一光明, 名为云净照,
   其光由积集, 无量善根生;
   以于往昔时, 见有众生类,
   种种多病恼, 皆生怜愍心,
   给施诸医药, 令彼悉除愈,
   以此因缘故, 得如是光明。
   我复有光明, 名为眼清净,
   以灯明施佛,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耳清净,
   以音声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鼻清净,
   以香水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舌清净,
   以上味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身清净,
   以衣服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心清净,
   于佛常信乐,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色清净,
   彩画于佛像,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声清净,
   于法常称赞,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香清净,
   于僧常恭敬,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味清净,
   随意皆施与,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触清净,
   以涂香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法清净,
   以摄受诸法,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地清净,
   涂扫佛僧地,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水清净,
   以井泉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火清净,
   持火而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风清净,
   持扇而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蕴清净,
   以身供养佛,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界清净,
   常修于慈心,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谛清净,
   常离于妄语,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刹清净,
   常行于布施,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声清净,
   以称叹诸佛,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念清净,
   以称叹三昧,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辩清净,
   以称叹总持,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日和合,
   以和合乖诤,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显现义,
   以通达空性,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青色相,
   以青莲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黄色相,
   以薝葡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赤色相,
   以真珠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白色相,
   以金华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胜功德,
   以众彩严饰,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龙威力,
   以龙幡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象威力,
   以象幡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师子王,
   师子幡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之为牛王,
   牛王幡供养,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月清净,
   洒扫于佛塔,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龙调伏,
   以缯带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夜叉调伏,
   以能谛观察,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觉悟女,
   以离于女相,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觉悟男,
   以离于男相,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金刚威力,
   以业智清净,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显现空,
   以开示世报,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觉悟真实,
   以离于颠倒,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显示佛语,
   以赞于法界,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离诸过,
   以赞于胜解,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庄严普照,
   以赞施灯燎,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离恩爱,
   以赞于定慧,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离诸习,
   以赞前际智,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离诸著,
   以赞无生智,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离诸趣,
   以赞漏尽智,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舍离处,
   以赞于苦智,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佛神变,
   以赞神通力,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超戏论,
   以赞一切智,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现众色,
   以赞于神足,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乐善友,
   以赞于觉性,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眼前际,
   以赞眼前际,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眼尽际,
   以赞于无尽,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之为有际,
   以赞于无有,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不可坏,
   以赞于灭性,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无边际,
   以赞于无际,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之为有相,
   以赞于无为,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为无变异,
   以赞无差别,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之为不入,
   以赞于无著,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之为不出,
   以赞于无起, 由是故得生。
   我复有光明, 名之为无起,
   以赞不出现, 由是故得生。

  “我有光名无表示, 而能成熟诸群生。
   我有光名法本性, 其光能动俱胝刹。
   我有光名调伏魔, 其光威德令魔怖。
   我有光名福德幢, 持其名者离危厄。
   我有光名有力幢, 持其名者离怨对。
   我有光名寂静幢, 持其名者离贪欲。
   我有光名禅定幢, 持其名者离邪行。
   我有光名名闻幢, 持其名者得称赞。
   我有光名悦意幢, 持其名者无忧恼。
   我有光名净戒幢, 持其名者离毁禁。
   我有光名妙香幢, 持其名者无臭秽。
   我有光名法甚深, 持其名者无疑惑。
   我有光名无所住, 持其名者离诸有。
   我有光名离分别, 持其名者无执取。
   我有光名妙高山, 持其名者无能动。
   我有光名秘密行, 持其名者无所著。
   我有光名解脱行, 持其名者无系缚。
   我有光名善调伏, 持其名者得柔软。
   我有光名无动摇, 持其名者离贪染。
   我有光名善调顺, 持其名者戒圆满。
   我有光名众善行, 持其名者无所染。
   我有光名多利益, 闻其名者离诸过。
   我有光名胜知见, 闻其名者无迷惑。
   我有光名求利益, 闻其名者无瞋恚。
   我有光名心适悦, 闻其名者得安乐。
   我有光名无热恼, 持其名者了空性。
   我有光名空无性, 持其名者超戏论。
   我有光名无依止, 持其名者不动摇。
   我有光名离迷惑, 持其名者不犹豫。
   我有光名无住处, 持其名者离愚闇。
   我有光名厌肉身, 持其名者当不受。
   我有光名无所取, 持其名者离文字。
   我有光名无有痴, 持其名者离言说。
   我有光名无去处, 持其名者知未来。
   我有光名普边际, 持其名者知过去。
   我有光名无与等, 持其名者了无漏。
   我有光名证圣者, 持其名者知最上。
   我有光名无垢染, 持其名者离诸著。
   我有光名离尘坌, 持其名者无闇蔽。
   我有光名无爱恋, 持其名者离所依。
   我有光名最胜上, 持其名者摧他论。
   我有光名少壮年, 持其名者成六行。
   我有光名最胜尊, 持其名者智无碍。
   我有光明名速疾, 持其名者成胜僧。
   我有光明名有相, 持其名者了深法。
   我有光明名无相, 持其名者离于慢。
   我有光明名无生, 持其名者获无得。
   我有光明名念佛, 为诸如来之所赞,
   于多佛所修诸行, 尔乃得成如是光。
   佛身所现诸光明, 千俱胝刹微尘数,
   如是无量俱胝刹, 其数又如大海沙,
   一一微尘诸光明, 各有若干多眷属。
   其光遍往无佛刹, 化作如来清净身,
   演说甚深微妙法, 安住众生忍辱中。
   我有光明名为佛, 令诸众生住佛道。
   我有光明名为法, 清净照曜无瑕垢。
   我有光明名为僧, 诸佛如来所称叹。
   我有光明名清净, 其光殊胜甚难得。
   我有光明名为华, 利益众生得成熟。
   我有光明名为梵, 或名帝释或名天,
   名月名龙名夜叉, 名阿修罗迦楼罗,
   或有名王名妇女, 或名童女或童男。
   如是种种诸光明, 各以善法化同类,
   能令无量俱胝众, 皆得成就于菩提。
   我有光明名智慧, 或有名戒或名慈,
   或名悲喜或名灯, 或号涂香或音乐,
   如是等类诸光明, 各随本行为其称,
   皆摄无量群生类, 由是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尊重, 诸佛如来之所赞,
   于佛教法常恭敬, 由是成就此光明。
   佛眼所见众生数, 一毛孔现若干光,
   而彼一一诸光明, 各有眷属共围绕,
   随诸众生心所念, 蒙佛光明皆成熟。
   若有闻说此光明, 能生欢喜深爱乐,
   是人往昔诸佛所, 已曾得闻如是经。
   我有光明名最胜, 眷属八十俱胝数,
   昔曾一偈赞于佛, 是故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无忧, 眷属八十那由众,
   持一如来所说法, 是故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胜净, 眷属八十俱胝数,
   若能受持一三昧, 是故成就此光明。

  “过去有佛, 名为最胜。 彼佛住世, 寿命无量。
   最初成道, 法会之中, 时有八十, 那由他众。
   尔时于此, 阎浮提中, 有一国王, 名为乐声。
   其王复有, 五百王子, 颜貌端正, 见者欢喜。
   是时父王, 威德自在, 于三宝所, 深生信乐。
   其王所有, 胜妙园苑, 悉皆奉施, 彼佛世尊。
   是园苑中, 经行之处, 复有无量, 薝葡迦树,
   拘律陀树, 甄叔迦树, 优昙钵罗, 波罗波吒,
   及尸利沙, 无忧树等, 其数各有, 八十俱胝。
   如是诸树, 冬夏敷荣, 华果枝叶, 光色鲜茂,
   出微妙香, 薰如来身。 有诸比丘, 身真金色,
   各各皆坐, 是林树下, 勇猛精进, 得陀罗尼。
   尔时彼佛, 愍其父王, 及诸王子, 并余大众,
   演说如是, 决定光经。
   其王闻已, 心生欢喜, 以无量偈, 称赞如来。
   其王复以, 八十俱胝, 微妙宝盖, 奉献于佛。
   一一宝盖, 以摩尼珠, 于其网间, 周匝严饰。
   是摩尼宝, 一一价值, 八十俱胝, 阎浮檀金。
   是一一盖, 八十俱胝, 摩尼宝珠, 以为璎珞。
   是摩尼宝, 色泽鲜净, 无有昼夜, 常放光明。
   一一光明, 照百由旬, 其光显曜, 蔽于日月。
   其盖复以, 八十俱胝, 师子宝带, 八十俱胝,
   金缕宝鬘, 四面严饰。 复以种种, 妙色珍奇,
   间错庄严, 真珠宝网。 以如是盖, 周覆园苑。
   其上复有, 苏摩那华, 阿提目多, 目真邻陀,
   优昙钵罗, 青莲华等; 如是种种, 无量华盖,
   一一皆悉, 称其宝网。 复以金缕, 俱吒摩衣,
   以为缯盖, 而覆其上。 复有金足, 栴檀宝床,
   其数亦有, 八十俱胝。 其床复以, 八十俱胝,
   缯彩茵褥, 而严饰之。
   是时一切, 诸众生类, 乃至有顶, 皆来集会,
   于如来所, 听是经典。
   天龙夜叉, 乾闼婆王, 摩睺罗伽, 阿修罗等,
   闻是经已, 生欢喜心, 以百千偈, 称赞如来。
   一切皆发, 大菩提愿。
   诸天龙神, 及阿修罗, 以殷净心, 雨曼陀华,
   真珠等宝, 而为供养。
   尔时复有, 八十俱胝, 大威力天, 闻是经已,
   心生欢喜, 发菩提愿, 于未来世, 得斯光明。
   是时如来, 知彼意乐, 即授其记, 当得作佛。
   尔时复有, 八十俱胝, 释提桓因, 并诸梵众,
   闻说如是, 现光经典, 亦生欢喜, 发菩提心。
   皆得授记, 当来作佛。
   尔时复有, 八十俱胝, 那由他龙, 闻是经已,
   发菩提心, 皆蒙授记。
   尔时复有, 八十俱胝, 金翅鸟王, 闻是经已,
   坚持五戒, 亦授其记。
   尔时复有, 八十俱胝, 乾闼婆王, 闻是经已,
   奏千种乐, 出微妙声, 供养于佛, 而得授记。
   复有八十, 那由他数, 夜叉鬼王, 闻是经已,
   于佛智慧, 深生净信, 一切皆得, 受菩提记。
   月光当知, 时乐声王, 种种供养, 彼如来者,
   岂异人乎? 即汝身是!
   汝因往昔, 闻是经典, 是故今者, 还复咨问。
   若人于我, 般涅槃后, 法轮将欲, 灭坏之时,
   于是教中, 生净信者, 则能广说, 如是经典。

  “若于未来说是经, 则为护持于我法,
   犹如众商善导师, 亦名护持于宝藏。
   若于末世闻此经, 如弹指顷生欣乐,
   当知皆是佛威神, 亦由文殊所加护,
   是人则为见诸佛, 授其秘法令聪慧。
   若人质直心柔软, 常勤供养于诸佛,
   修行无我生慈忍,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常怀不善心, 贪求利养无厌足,
   于诸寂静无欣慕,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供养诸如来, 善能了知深妙法,
   于佛正智生净信,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散乱无净心, 常行魁脍难调伏,
   于诸欲境为僮仆,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常乐阿兰若, 独处空闲心寂静,
   不著利养及亲属,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随顺恶知友, 损坏自他诸善法,
   彼于戒定多退失,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意乐极清净, 常以智慧观诸法,
   为善知识之所护,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系著亲友家, 与之华果令欢喜,
   心无正直怀谄曲,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常念诸佛恩, 于胜善根生爱乐,
   回向菩提无谄曲,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恋著于妇女, 种种上服而严饰,
   常愿与彼同游戏,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深心无所依, 于诸欲境曾无染,
   不以饮食生谀谄,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教导诸群生, 而言淫欲无诸过,
   则为诽谤三世佛,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信乐常坚固, 发起精进求诸法,
   不生疲倦及轻慢,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系著诸妇女, 常于欲境怀思念,
   不修智慧广饶益,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宴坐山林中, 修习智慧皆清净,
   不贪一切资生具,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前后际,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则愚痴为魔罥,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前后际, 而常通达无迷惑,
   彼则解脱诸魔罥,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有无边,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则愚痴为魔罥,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有无边, 而常通达无迷惑,
   彼则解脱诸魔罥,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成坏相,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则愚痴为魔罥,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成坏相, 而常通达无迷惑,
   彼则解脱诸魔罥, 是人爱乐于此经。
   乃至耳鼻舌身心, 色声香味并触法,
   地水火风与体性, 事物众生及以苦;
   蕴界世生声名谛, 贪瞋痴慢爱覆憍,
   悭嫉谄诳并忿等, 当知一一皆如是。
   若人于彼眼尽边,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则堕诸凡夫行,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于彼眼尽边, 而常通达无迷惑,
   彼则离诸凡夫行,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于彼眼灭坏,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则堕诸凡夫行,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于彼眼灭坏, 而常通达无迷惑,
   彼则离诸凡夫行,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于彼眼寂灭,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则堕诸凡夫行,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于彼眼寂灭, 而常通达无迷惑,
   彼则离诸凡夫行,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无去来,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则堕诸凡夫行,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于眼无去来, 而常通达不迷惑,
   彼则离诸凡夫行,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不了眼无我, 于眼尽性常迷惑,
   彼则堕诸凡夫行,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能了眼无我, 于眼尽性常通达,
   彼则离于凡夫行,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不了眼无我, 于忍行处常迷惑,
   彼则堕诸凡夫行,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能了眼无我, 于忍行处常通达,
   彼则离诸凡夫行,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不了眼尽性, 彼不成就无依戒,
   以不成就无依戒,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能了眼尽性, 彼则成就无依戒,
   以能成就无依戒,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不了眼尽性, 彼不成就无漏戒,
   以不成就无漏戒,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能了眼尽性, 彼则成就无漏戒,
   以能成就无漏戒,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不了眼尽性, 彼不成就无漏慧,
   以不成就无漏慧,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能了眼尽性, 彼则成就无漏慧,
   以能成就无漏慧,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不了眼尽性, 于眼空性常迷惑,
   彼不能生总持智, 是人不乐于此经。
   若人能了眼尽性, 于眼空性常通达,
   彼则能生总持智,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了知眼尽性, 彼则成就总持智,
   乃至无上无著智, 是人爱乐于此经。
   若人不乐于此经, 于眼尽性常迷惑,
   彼则退失诸禅定, 证无上智实为难。
   若人爱乐于此经, 于眼尽性能通达,
   彼则成就诸禅定, 证无上智不为难。
   若人了知眼尽性, 于无我相能通达,
   彼则常闻如是法, 深生信解得无疑。
   若人思惟眼尽性, 昼夜精勤无懈惓,
   彼则成就总持辩, 常能演说于此经。
   若人思惟于此经, 成就出现光明智,
   彼则显发诸如来, 于眼空性能通达。
   假使建立百千塔, 供养一切诸世尊,
   若人思惟于此经, 所获功德复过彼。
   假使百千诸伎乐, 供养如来之舍利,
   若人得闻于此经, 所获功德复过彼。
   佛眼所见诸众生, 皆同如来而供养,
   过于无量俱胝劫, 不如受持于此经。
   若人于此契经中, 受持演说四句偈,
   当于是人生恭敬, 犹如最胜大悲尊。
   我于往昔百千劫, 流转三有生死中,
   曾于无量诸佛所, 为是经故而供养。
   或燃无量百千灯, 其炷各等由旬量,
   为于此经得自在, 是故供养大导师。
   或以薝葡婆利华, 苏摩那华无忧华,
   以此华鬘及幢盖, 种种供养如来塔。
   我于往昔生死中, 有来求者咸能施,
   或施华果诸林苑, 或施桥梁及井泉,
   或施白象及麒麟, 或施宝马并彩女,
   或施金床珍宝帐, 或施璎珞杂华鬘,
   如是一一满百千, 为此经故心无倦。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如意明衍 2014-10-8 05:30
佛告弥勒言:“彼等发心非少智者,有彼发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弥陀刹中者,当为一切众生发慈悲心不生嗔恨,当生阿弥陀如来佛刹;为一切众生生慈悲心故,当生彼处;离于杀害受持正法,发此心故当生彼处;舍于身命发心,不著一切诸法故,当生于彼处;发甚深忍行清净信,发此心故当生彼处;不染名闻利养一切智宝,发此心故当生彼处;为一切众生生贵敬,发心不忘失故当生彼处;不惊不怖不爱凡言语,发此心故当生彼处;入菩提分种种善根,发此心故当生彼处;然不离念佛,发此心故当生彼处,远离诸相故。弥勒,此十种发心,若菩萨各发念一具足者,当往生彼阿弥陀佛刹中。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