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佛经有大利 //www.sinovision.net/?3519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乾隆大藏经391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一至十五

已有 482 次阅读2014-9-7 03:38 |个人分类:大藏经经文|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乾隆大藏经, 波罗蜜 分享到微信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一

西晋三藏无罗叉共竺叔兰译

 

功德品第三十九

  佛告释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其中众生使立十善。于拘翼意云何?其福宁多不?”
  释提桓因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拘翼,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授与他人,使书持讽诵解其中事,得其功德甚倍多也。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无漏之法,使诸善男子、善女人皆得而学,甫当来者亦复得学等至于道;求罗汉、辟支佛道者皆于是得,甫当求者亦于是得;求菩萨道者皆于中得,甫当求者皆悉当于中得;已成阿惟三佛者皆于中得,甫当求阿惟三佛者亦当于是中得。
  “拘翼,何等为无漏之法?谓三十七品空及三脱门、四谛、内外空及有无空、佛十种力、无量佛法,使善男子、善女人得成阿惟三佛,甫当求者亦当得成阿惟三佛。
  “拘翼,教一阎浮提众生皆立于十善,不如使一人得须陀洹道。何以故?虽教一阎浮提众生使行十善,未脱三恶趣;教一人得须陀洹者,已离三恶趣故。
  “拘翼,若教一阎浮提其中众生使行十善尽得须陀洹,不如教一人使得辟支佛得福甚多。
  “拘翼,尽教一阎浮提人立于十善,皆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不如教一人使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其德甚多。何以故?使一人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为续佛种,佛种不断故。
  “拘翼,须陀洹至辟支佛及佛皆从菩萨生,是故当知,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授与他人所得甚多。何以故?诸广大之法,皆来入般若波罗蜜故,因是便知有刹利、梵志、长者、大姓,因知有四天王上至无思想无思想慧天,因知有三十七品至萨云若,知有须陀洹上至三耶三佛。
  “拘翼,置是一阎浮提众生,及四天下至小千天下、中千天下三千大千国土,及如恒边沙国土满中众生,悉教立于十善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教他人使书持经卷讽诵解说,得其功德,甚多!甚多!
  “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满中众生,令立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得五神通,其人得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书持经卷讽诵解说,得其福多。何以故?拘翼,般若波罗蜜者,所说极广远故。
  “拘翼,置是一阎浮提、四天下、小千国土、中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及如十方恒边沙国土满中众生,悉教令得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得五神通,其功德宁多不?”
  释提桓因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书持讽诵解说中事,得其功德,甚多!甚多!
  “复次,拘翼,受持般若波罗蜜者,不以二事亦非不二受行五波罗蜜,亦不以二道亦非不二,亦不以二事念内外空及有无空,亦不以二事道行三十七品,亦不以二事道行萨云若。
  “复次,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无央数方便,持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使学受持讽诵解说广演其义,不以二事观般若波罗蜜,亦不以相亦不以无相,亦不合亦不散,亦不应非不应,亦不举亦不下,亦不著亦不断,亦不生亦不灭,亦不持非不持,亦不处非不处,亦不实亦不虚,亦不垢亦不净,亦不信非不信,亦不法非不法,亦不如非不如,亦不真际非不真际。如是,拘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讽诵学,事事分别解说其义章句分明,持是教人所得功德,胜自讽诵守行其事。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学般若波罗蜜,讽诵解说身自供养,复教他人令讽诵学为解中义分别其慧明了具足者,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最倍益多。”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学般若波罗蜜者,当具足受解其句义。”
  佛言:“如是,如是,拘翼,善男子、善女人受学般若波罗蜜者,当具足受解其句义。如是受学者,是善男子、善女人得无央数不可计善本之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供食十方诸佛如来随其所乐,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无央数方便,持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学守行具足解慧了其句义者,所得功德福最甚多。何以故?过去、当来、现在诸佛本行菩萨道时,皆于般若波罗蜜中学,成得阿惟三佛。其有学者亦当复成阿惟三佛。
  “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于阿僧祇劫行檀波罗蜜,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广教众生而无所倚。拘翼,菩萨行檀波罗蜜若有所倚,生意念言‘我施与彼’,作如是者为住布施,不成檀波罗蜜;言‘我持戒,是我所戒’,便住于戒不成尸波罗蜜;言‘我忍辱,以是故忍’,便住于忍为不成羼波罗蜜;言‘我精进,有所为进’,便住于精进为不成惟逮波罗蜜;言‘我行禅,有所为禅’,便住于禅为不成禅波罗蜜;言‘我行智’,便念于智以住于智,为不成般若波罗蜜。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作是行者,不成六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作何等行当成六波罗蜜?”
  佛告释提桓因言:“菩萨布施,亦不自有,亦不有所施,亦不有受者,是为行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不有亦不得,是为菩萨具足行六波罗蜜。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行六波罗蜜及其义解,当作是知。何以故?后当来世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意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住于般若波罗蜜,不具足闻般若波罗蜜及其义解,或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故当为是辈人,具足解说般若波罗蜜中慧。”
  释提桓因白佛言:“何等为人说般若波罗蜜?”
  佛告释提桓因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说已当复说。”
  释提桓因白佛言:“云何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说已当复说?”
  佛语释提桓因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新入般若波罗蜜者,当为说般若波罗蜜,为说已当复说。为新入者说色无常,当为作如是说,如是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说者为念五阴无常。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说五阴无常者,为欲初向行般若波罗蜜,说十二衰无常苦空行六波罗蜜,说十八性无常苦空行六波罗蜜,说五阴苦空行六波罗蜜,说四禅、四等、四空定无常苦空行六波罗蜜,说三十七品、十八法至萨云若,说无常教非常苦空,作如是说,作如是解,是为教新发意者行般若波罗蜜。拘翼,新学初发意者当作是行。
  “复次,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深入学者说般若波罗蜜时,当语是新学初发意者言:‘汝当受念六波罗蜜,受已当住第一菩萨地,从第一至第二至十住。’作是想有著想有倚想,作是念般若波罗蜜。拘翼,是为新发意行般若波罗蜜者。
  “复次,拘翼,是善男子、善女人复作是教言:‘汝当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作是念已出过罗汉、辟支佛上。’是为新发意者行。
  “复次,拘翼,有行菩萨道者,当语新学者言:‘当受是般若波罗蜜,当得无所从生法忍,得是忍已便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礼事恭敬诸佛世尊。’
  “复次,拘翼,深入学者当教新学初发意者言:‘善男子、善女人,汝当作是受学般若波罗蜜,作是持念,作是念已,汝便当得不可计无量之功德善福。’是为教新发意者行。
  “复次,拘翼,深入学者当教新学者言:‘善男子,汝当学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行善本所作功德,当一心念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是为教新学者行。”
  释提桓因白佛言:“作是念说已,当复云何教新学者乎?”
  佛告释提桓因言:“深入学者当复教新学者言:‘善男子,当受念般若波罗蜜。念般若波罗蜜者,莫观五阴无常。何以故?五阴所有自空,五阴所有者无所有也,无所有者非五阴。般若波罗蜜中五阴无有常与无常,般若波罗蜜中尚不见五阴,何况当有常无常耶?’拘翼,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说,为不教新学著者。
  “当复教新学著者:‘汝当受念般若波罗蜜,念般若波罗蜜于诸法莫有所过、莫有所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者,亦无有法可过者、有住者。何以故?法自空,有空者无所有,无所有者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应不应者,亦无有生与不生法。’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说,是为不教新学著者。
  “拘翼,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中义当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教,所得功德多于前者。
  “复次,拘翼,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众生令得须陀洹道,其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学书持为解说其义,得其功德,甚多!甚多!教是善男子、善女人般若波罗蜜随其上教习学守行。何以故?诸须陀洹道者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故。
  “复次,拘翼,置是阎浮提诸四天下及三千大千国土,东方如恒边沙国土满中众生尽教令得须陀洹道,其福宁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学书持讽诵行习解说其慧,得其功德,甚多!甚多!何以故?须陀洹道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故。
  “复次,拘翼,若阎浮提满中众生尽教令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其福宁多不?”
  释提桓因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学书持讽诵奉行,如其中教解说慧义,得其功德,甚多!甚多!何以故?须陀洹道至阿罗汉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故。
  “复次,拘翼,置是一阎浮提及三千大千国土如恒边沙国土满中众生,尽教令得须陀洹道至阿罗汉,其福多不?”
  释提桓因白佛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学书持讽诵奉行,随其中教解说慧义,得其功德,甚多!甚多!
  “复次,拘翼,一阎浮提满中众生,尽教令得辟支佛道,其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学书持讽诵奉行,随其中教解说慧义,得其功德,甚多!甚多!何以故?诸辟支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故。
  “复次,拘翼,置是阎浮提及三千大千国土如恒边沙国土众生,尽教令得辟支佛道,其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使学书持讽诵奉行,随其中教为解慧义,得其功德,甚多!甚多!何以故?诸辟支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故。
  “复次,拘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及恒边沙满中众生,劝助令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授与他人,教使书持讽诵奉行,为解慧义,其德甚多!语其人言:‘受般若波罗蜜当随中教,随是教已当得萨云若利,得是利已便具足般若波罗蜜,汝便当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初发意菩萨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故。
  “复次,拘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及恒边沙满中众生,教令立于阿惟越致,其福宁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拘翼,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授与他人解说中事及其义慧使宣行之,语其人言:‘受持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如上所教皆习奉行,汝便当得诸法之利,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阿惟越致地皆从般若波罗蜜出故。
  “复次,拘翼,尽一阎浮提其中众生,悉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复转还,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是辈人,说般若波罗蜜及其义解而为说之,若有一人言‘我欲疾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是一人说般若波罗蜜,具足其义分别解说,其福最多。”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务欲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务当教是菩萨令行六波罗蜜,当教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当以是法教是辈人,给其所须衣服真越所有供养,以是二事法,供食是辈菩萨摩诃萨。
  “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最尊,胜前所作者。所以者何?世尊,菩萨摩诃萨教人行六波罗蜜,当如是教人行,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亦当如是。”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拘翼,乃劝助是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者,乃尔如卿为佛作贤弟子之法,当益于菩萨摩诃萨,以持法施及供养施护养菩萨,劝助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诸佛及弟子众皆从是二事施中出。若菩萨不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是菩萨终不能学六波罗蜜及佛十八法;若菩萨不学六波罗蜜及佛十八法者,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知有罗汉、辟支佛。以菩萨学六波罗蜜及佛十八法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三恶趣便断,世间乃知有刹利、梵志、长者大姓种,便知有四天王及无思想无思想慧天,便知有六波罗蜜,从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世间便知有声闻、辟支佛乘。”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二

西晋三藏无罗叉共竺叔兰译

 

劝助品第四十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作劝助福祐之像,与众生共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所希望,出过众生、诸声闻、辟支佛所作劝助福祐者上。一切众生发声闻、辟支佛乘者,所作布施福祐之像,持戒自守一心福像,不如是菩萨摩诃萨劝助之福与众生俱共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其福最尊,为最第一具足,无有过上者,所作劝助皆为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罗汉、辟支佛所作布施之福、持戒自守,但欲自调,但欲自净,但欲自度,念三十七品、念三脱门但以自调而欲自度;菩萨但欲调众生,欲净众生,欲度众生,劝助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白弥勒菩萨摩诃萨:“是菩萨摩诃萨于东方无央数诸佛刹土、无央数般泥洹佛,从发意至阿耨多罗三耶三佛至般泥洹乃至法灭尽,从其中间所作善本应六波罗蜜,及诸声闻、缘觉所作布施功德、持戒自守及诸无漏之戒,从行戒至无戒善本,乃至诸佛净戒之福、三昧之福、智慧之福、解脱之福、见解脱慧之福,及大慈大悲无量阿僧祇佛所说法,从其法中所闻受者,有得须陀洹至得阿罗汉、辟支佛,上至菩萨及诸般泥洹佛所作功德,都计之合之,劝助为尊,最为无上,最为具足。我亦复持是功德,如是劝助功德福,是为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中劝助,是便为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菩萨道者,或当作是念:‘如过去诸佛世尊所作功德,使我得是意,使我发是意行,使我得是想念。’”
  弥勒菩萨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意者,不以是因缘,不以是像,不作是想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语弥勒菩萨:“若不以是得,若不以是因缘,诸佛世尊何以故想于十方世界,从十方佛从初发意至于法尽诸善本,及发声闻乘我所从戒至无戒功德尽计之合之,而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应无有想,将无作颠倒想!——无常谓有常,用想颠倒、用意颠倒、用见颠倒;不净谓净,苦言有乐,无我谓我,用想颠倒、用意颠倒、用见颠倒。其事虚空亦如,因缘亦如,道意亦尔,六波罗蜜亦尔,乃至十八法亦尔。若如事者亦如,道意、六波罗蜜亦如是,五阴、六情亦如是,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及十种力、佛十八法,何等为事?何等为因缘?何等为道?何等为诸善本?何等为劝助意?何等为劝助对意所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有菩萨行六波罗蜜,见过去佛,供养承事诸佛,与善知识相得,若已自学身空,是辈之人不以事像,不以是因缘,不以是佛善本之相,不以劝助功德,不以是诸福作想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当复更作是意求,令不堕二法亦不不二,亦不以想亦不以无想,亦无所倚亦非不倚,亦不以著亦不以断,亦不以生亦不以灭。若是菩萨不学六波罗蜜,若不供事诸佛,若无诸善之本,若不与善知识相得,若不自学空,便以是事,以是因缘,以是劝助功德,以是诸事起想,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是故,须菩提,不当为初发意菩萨前说六波罗蜜,及内外空、有无空及诸法空,不当为新学菩萨说之。何以故?若新学者,或亡所信,或亡所乐,所有恭敬皆悉亡失,便坏诸善本。当为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说之,若久与善知识相随者亦可与说,从前过去于诸佛所作功德者,当与是辈人可说空相法,是人闻是不恐不怖亦不畏惧。
  “菩萨摩诃萨当作如是劝助,所可劝助意,所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意已灭尽无所复有,所可作者及诸因缘所作功德亦复灭尽。何等为劝助意?何等为众事?何等因缘?何等为善本功德而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持意有所求耶?意无两对,如意之性而无所求。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至六波罗蜜亦无所有,至于五阴亦无所有,至道亦无所有。若有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当作是知,当作是求,当作是劝助,当作是善本,如是求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弥勒菩萨语长老须菩提言:“新学菩萨闻是将无恐怖?——当云何作诸善本功德而有所求?云何劝助及诸功德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语弥勒菩萨:“新学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受持六波罗蜜无所倚受而无所想,当解内外空及有无空,解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常与善知识相得,得六波罗蜜及其义趣,教授令不离六波罗蜜,至得菩萨道不离佛法,教语魔事,闻魔事已不增不减。何以故?至得菩萨道常念诸法不离诸佛,于中作功德受持诸菩萨宗,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是功德。新学菩萨于诸十方无央数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诸弟子所作功德,及诸刹利、梵志大姓,及四天王、首陀会诸天所作功德,皆劝助之,持是劝助功德,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其功德最上无过者。”

  是时,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言:“若有新学菩萨,念诸佛及弟子所有劝助功德,持无上无比劝助、无央数劝助功德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想念见而不颠倒?”
  须菩提言:“虽念诸佛及弟子众,于中无佛想,亦无弟子众想,亦无诸善本想,意有所求亦无意想,菩萨作如是求,于想不倒、于念不倒、于见不倒。若菩萨念诸佛及众僧功德,念所作善本,持想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想倒、念倒、见倒。菩萨虽有是念——念佛及众、念诸善本,虽有是念,当知是念尽灭无所有,所可尽者无所求,意有所求是意之法,所可求法亦是其法,虽作是求,是为正求,不为邪求。
  “菩萨摩诃萨当作是求:是为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及诸弟子所作功德,下至凡夫所作功德,所听受法,及诸天、阿须伦、真陀罗、摩睺勒所作功德,及诸刹利、梵志、大姓长者所作功德,及四天王上至首陀会天所作功德,所听受法,所可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都卢合之聚之计之称之,是所作功德皆劝助之,持是劝助功德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当知是法已尽已灭,无所复有,所可求法亦复尽空,若作是求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当作是知:法不求法。何以故?诸法皆自空故。作是求者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菩萨如是行六波罗蜜者,于想不倒,于念见亦不倒。何以故?不入所求故,于诸善本及其道意不见当有所入处故。是为菩萨无上之求。菩萨摩诃萨于诸功德寂而无所生,于五阴、十八性及六衰至六波罗蜜亦寂无所生,于内外空及有无空、佛十八法亦寂而无所知。菩萨如是知寂无所得者,是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若菩萨摩诃萨知劝助功德,劝助功德寂无所生,佛寂及佛事寂,诸善本事、善本事寂,诸道意事、道意事寂,诸所求事、所求事寂,诸菩萨事、菩萨事寂,六波罗蜜事、六波罗蜜事寂,乃至佛十八法、佛十八法寂,如是菩萨当寂净行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过去佛所作善本有所求索尽般泥洹,菩萨摩诃萨亦当作是求,所作善本及于所求当如泥洹,意有所索、意与所求适等无异,作如是求,作如是知,是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作如是求者,想不颠倒,念不颠倒,见不颠倒。
  “若复菩萨以想行般若波罗蜜,以想念诸佛功德,是为不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过去诸佛亦不有想亦不无想,若复作念,若复作想,如是为不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想颠倒、念颠倒、见颠倒。
  “若复不念诸佛善本,诸所有发意亦不作知亦不作想,是则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想不颠倒、念见不颠倒。”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云何菩萨有所求而无有想?”
  须菩提言:“菩萨欲得沤和拘舍罗,当于般若波罗蜜中学;不求般若波罗蜜,终不得诸善本功德。何以故?诸佛世尊亦不于般若波罗蜜中现,及诸善本亦不见众事,亦不见意可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作已灭,众事亦灭,我但以自起是诸想、诸善功德及诸发意。诸佛世尊亦无想求,亦无有是劝助,亦无是知。何以故?用想求无所得故。若想有可得者,我及诸佛所作分别想当有所得。是故菩萨功德、菩萨有所求亦不当作想,亦不当有所倚。
  “诸佛世尊不称誉倚想求者。何以故?想求者为杂毒。譬如净洁美食与毒相得,色虽香美故为杂毒,若有愚痴之人欲得食之,虽为当时贪其色好香可口,久后不便其身。作如是受,不谛观,不谛知,不知讽诵,倒解中义,自不能解为他人说言:‘善男子,是教是过去、当来、今现在佛,从发意以来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有余泥洹至无余泥洹乃至法尽,于其中间行般若波罗蜜所作功德,及六波罗蜜,所可行三十七品、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十种力、十八法所作善本,及净佛国教授众生诸佛戒品、三昧品、智慧品、解脱品、见解脱慧品、萨云若慧、无所亡法、常等行,于声闻中所作功德,诸佛世尊所记辟支佛,诸天尊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所作功德,都卢合聚此诸功德,持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倚想求三耶三佛,是则譬如杂毒之食。有倚想者终无所成。何以故?有倚有想而有形貌有杂毒。求为谤如来,亦不受如来教,亦不受法。
  “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当作是念:‘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从发意以来至得佛,云何有所作求?及诸弟子至萨云若中事所作上亦如是,当云何有所作而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不欲高下如来者当作是求:‘如诸佛世尊所知识,以辩才慧诸善本之相与法相应者,我持是劝助。我所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皆是诸佛所知。’诸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者,不倚诸善本功德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求者为不高下如来,是为信佛、信法菩萨,如是行者为不杂毒,所求为无有毒。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行般若波罗蜜者,所为功德当作是求,五阴亦不著,欲界、色界、无色界亦不著,过去、当来、今现在六波罗蜜亦不著,三界亦不著,去来今、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及十八法亦不著,三界亦不著,去来今如及尔法生法灭、真际、不思议性、戒、忍、智、解脱、解脱见慧、萨云若、无所亡法、常等行亦不著。三界不著,三界者亦无去来今。何以故?以无所入故。有所求者亦无所入,所可求法亦复无所著,是人亦复无所著,诸佛世尊亦复无所著,诸余善本亦无所著,声闻、辟支佛诸善本亦无所著,诸无所著者亦非去来今。
  “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五阴不著,三界亦非去来今,亦不可以倚想有所求。何以故?不见有所生者,诸无所生者亦无所有,无所有者不能有所为。六波罗蜜乃至无所亡法及常等行亦不著,三界亦非去来今,非去来今者亦不可以倚想有所为。何以故?是所生不可得故。诸所生者为无所有,无所有者亦不能有所为,是为菩萨不杂毒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有倚想者,则为邪求;所作善本倚想求者,是为邪求。诸有邪求者,诸佛世尊所不称誉;佛所不称誉者,为不具足六波罗蜜;不具足六波罗蜜者,则不具足三十七品,则不具足内外空及有无空,佛十种力及十八法则不具足;不具足十八法者,则不能净佛国土,则不能教授众生,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以者何?有杂毒求。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作是念:‘如诸佛所知善本功德法求,如所求为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我亦当以是法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是时,佛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乃作世尊之行,能为诸菩萨说所为所求之法——无想,无所倚,无所出,亦不断亦不著,亦不有亦不无,应空相,应法性,应如行。”
  佛告须菩提:“假令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悉得十善之利,悉得四禅、四等、四空定及五通,尽得是利。于须菩提意云何?是众生所得福宁多不?”
  须菩提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诸善本无所生、无所著以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功德最为尊化、无上正真之化、具足之化。
  “复次,须菩提,若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尽得须陀洹上至罗汉、辟支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寿命供养是辈罗汉、辟支佛,随其所安饮食、衣被、床卧之具、病瘦医药尽诸所有,敬之养之。于须菩提意云何?其福宁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无所生、无所著,于善本之德无所求,其福最尊最上。
  “复次,须菩提,假令三千大千刹土众生尽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十方恒边沙刹土中众生,一一众生供养是菩萨尽恒边沙劫,随其所安饮食、衣服、床卧、医药、瞻视、恭敬、承事。于须菩提意云何?其福宁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甚多!世尊!其福多不可计、不可数、不可以譬喻比。若使福德当有形者,十方虚空所不能受。”
  佛告须菩提:“虽作尔所福德,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善本无所生、无所著,于善本之德无所求。是善男子、善女人之功德,最尊、最上、无比、无上之化。是无所生、无所著之功德,与前功德百千亿万倍不相比。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有倚有想于十善事及四禅、四等、四空定、五通尽具足。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以倚想供养诸声闻、辟支佛上至菩萨故。”

  尔时,四王天上二万天子,皆叉手礼佛足,白佛言:“世尊,菩萨所施为沤和拘舍罗,甚善快哉!所作已应无倚无著,应空无相,所施善本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施为不二入。”
  是时,释提桓因与无央数忉利诸天及诸天子,持天杂华香、捣香、泽香、缯彩、华盖、天衣、天幔、杂色幢幡,鼓天伎乐,来至佛所供养散佛,皆赞叹言:“菩萨所施为沤和拘舍罗,甚善快哉!所作已应无所倚、无所著,应空无想,所施善本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施为不二入。”上至梵迦夷天无央数百千亦复叹誉菩萨沤和拘舍罗皆复如是。
  阿迦腻吒天与无央数亿百千诸天,来至佛所为佛作礼,俱发大音声言:“世尊,甚奇大哉!于般若波罗蜜行沤和拘舍罗所作善本,其德胜前过去善男子、善女人之所作为。”
  于是佛告四天王及阿迦腻吒诸天子言:“假令三千大千刹土所有众生尽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代过去、当来、今现在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代其欢喜,及弟子众从初发意至般泥洹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诸善之本代其欢喜,声闻、辟支佛所作诸善之本代其欢喜,及众生所作诸善之本行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代其欢喜,诸贤圣所有戒品、三昧品、智慧品、解脱品、解脱见慧品代其欢喜,余无量佛法都卢计校合聚,是上诸功德皆代其欢喜,倚是代欢喜功德,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代过去、当来、今现在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罗汉、辟支佛,从发意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从其中间行六波罗蜜,及余无央数佛法功德代其欢喜,而无所希望亦不二入,已应无相、应无所著、应空,是为最第一代其欢喜,为无上代欢喜也。
  “持是代欢喜功德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而无所倚者,其功德福祐胜于前善男子、善女人所为代欢喜,比其功德百倍、千倍、巨亿万倍,是为菩萨摩诃萨最上代欢喜之所为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如世尊所说合集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于诸功德中无过代欢喜者,代欢喜之德无过是德。”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为最上?云何为最尊?”
  佛告须菩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当来、过去、今现在法,无所取无所舍,亦不贡高亦不不贡高,亦不有所倚亦不无所倚;于是法亦无有生亦无有灭,亦无著亦无断;于是法中亦不见增亦不见减,亦无往亦无反,亦不道亦不俗。如去来今法,如反尔法、所住法、所灭法,我亦复代欢喜,持是代欢喜功德,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施菩萨摩诃萨,作如是施为代其欢喜最为第一,无过是代欢喜者。须菩提,作如是代欢喜,比余代欢喜之德,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及是代欢喜者。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欲代去来今诸佛及诸声闻、辟支佛从初发意至于成佛,于其中间作诸善本,行六波罗蜜及余无数佛法善本,若欲代欢喜者,复欲代一切众生所作善本,当作是代欢喜,是代欢喜为最等。六波罗蜜与脱等,脱与五阴等,其脱之事与内外空等,解脱之事与有无空等,三十七品与解脱等,十力与解脱等,解脱与解脱见慧等,去来今法与解脱等,解脱则是过去、当来、今现在,解脱如诸佛世尊之所施为,解脱如诸佛弟子,诸佛弟子亦如解脱,解脱者与声闻、辟支佛泥洹等,解脱事与诸佛世尊法等,解脱者亦如罗汉、辟支佛,解脱亦如诸法之法。我于是无缚无脱之法,我于无著如无污染清净之法,不生无所生、不灭无所灭之法,我所施为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亦如是上诸法——无所缚法、无所败法、无所坏法。”
  佛告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无上代欢喜最为第一。”
  佛言:“菩萨摩诃萨具足作代如是欢喜者,疾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尽其形寿供养十方恒边沙佛及众弟子,随其所安饭食、衣被、床卧、医药尽诸佛形寿,般泥洹已后昼夜奉事舍利,幢幡、华盖、伎乐以为供养,常念行六波罗蜜而有所倚。复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六波罗蜜沤和拘舍罗而无所倚,持是功德无所希望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比其善本功德,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及是代欢喜福德最尊最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无所倚功德,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而无所倚。”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三

西晋三藏无罗叉共竺叔兰译

 

照明品第四十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是,舍利弗。”
  舍利弗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作照明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至竟清净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为有名字。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于三界无沾污。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除诸垢冥。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于三十七品之最尊上。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安隐诸灾患恐怖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为五荒见蔽者作明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无际众生入邪径者而作正导。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萨云若,是能除诸习绪。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菩萨之母,生诸佛法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不生不坏,从有名至竟空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离于生死亦无所灭,不与作本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受诸孤穷者,为作珍宝施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具足初无能伏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三转十二事而转法轮,亦无能转者,所转终不动还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能现种种之本及所有,无所有空故。
  “唯,世尊,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世尊报言:“当如世尊住。舍利弗,礼般若波罗蜜,当如礼世尊。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者则是世尊,世尊与般若波罗蜜无有别,般若波罗蜜则是世尊,世尊则是般若波罗蜜。诸佛世尊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字,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至须陀洹皆因般若波罗蜜得其名字,十善、四禅、四等、四空定、五通、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及十八法乃至萨云若,皆因般若波罗蜜出生。”

  于是,释提桓因意念:“何因尊者舍利弗乃生是问?”
  释提桓因便问舍利弗言:“尊者,何缘乃生是问?因何事有是问?”
  舍利弗报言:“拘翼,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及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从初发意以来至法欲尽,于其中间所作善本,尽持作萨云若。拘翼,是故菩萨摩诃萨持般若波罗蜜过五波罗蜜上。
  “拘翼,譬如人生盲,或百人、或千人、或万人欲有所至,若欲入城而无有导,终不能有所至。拘翼,是五波罗蜜为如盲者,离般若波罗蜜如盲者无导,亦不能具足至道,亦不能成萨云若。五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所护,如盲者得眼目。般若波罗蜜护五波罗蜜,令五波罗蜜各得名字。”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如所言五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得名字者,五波罗蜜但有名而无度?”
  舍利弗言:“如是,拘翼,五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字,五波罗蜜但有名无有度也。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者,为已具足五波罗蜜,是故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为最上化、妙化、无比之化。”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当云何入般若波罗蜜中?”
  佛言:“如入五阴当作是入般若波罗蜜,如入五波罗蜜当作是入般若波罗蜜,如入内外空及有无空,如入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及十八法,如入萨云若,如入诸法,当作是入般若波罗蜜中。”
  舍利弗言:“世尊,云何入五阴如入般若波罗蜜?云何如入诸法作是入般若波罗蜜?”
  佛言:“于五阴无所生、无所得、无取无舍、无所坏,当作是入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生、无所得、无取无舍亦无所坏,是为入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言:“作如是入般若波罗蜜,为及何法?”
  佛言:“于诸法无所及是乃为般若波罗蜜名号。”
  “世尊,不逮何法?”
  佛言:“不逮善法,亦不逮恶法,亦不逮道法,亦不逮俗法,亦不逮有漏无漏法,亦不逮有为无为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之兴,亦不为希望起,以是故于诸法无所及、无所逮。”

  释提桓因白佛言:“云何,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不逮萨云若?”
  佛言:“如是,拘翼,般若波罗蜜不逮萨云若,亦不逮亦不有。”
  “世尊,云何亦不逮亦不有?”
  佛言:“般若波罗蜜者,亦不以字,亦不以想,亦不以生死。”
  释提桓因言:“世尊,亦不以字,亦不以想,亦不以生死,云何为逮?”
  佛言:“如不入、亦不受、亦不舍、亦不住,作是及如不及。拘翼,般若波罗蜜,如是逮诸法如无所逮。”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之兴,甚奇甚特!于诸法无所生、无所有、无所倚、无所坏。”

  须菩提白佛言:“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逮诸法不逮诸法,菩萨闻是或恐或怖,便离般若波罗蜜。”
  佛言:“如是,菩萨闻是或能恐怖。若有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或作是念言:‘般若波罗蜜空,般若波罗蜜无有坚固,般若波罗蜜侵欺人。’作是念者便能远离般若波罗蜜,以是因缘菩萨便远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信般若波罗蜜者,为不信何等法?”
  佛言:“信般若波罗蜜,为不信色,为不信痛、想、行、识,为不信六情,不信色、声、香、味、细滑、法,为不信十八性及十二因缘乃至五波罗蜜,亦不信内外空及有无空,亦不信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佛十种力,不信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亦不信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信萨云若。”
  佛告须菩提:“若不有五阴及萨云若者,为不信般若波罗蜜。以是故,须菩提,信般若波罗蜜者,为不信五阴诸法及萨云若。若不有五阴及诸法者,为不信般若波罗蜜。信般若波罗蜜者,为不信诸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为大度。”
  佛言:“于意云何?何以知般若波罗蜜为大度?”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亦不使五阴大,亦不令五阴小,亦不使五波罗蜜大,亦不令五波罗蜜小,从内外空至有无空亦不令大亦不使小,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令大亦不令小,至道及佛法亦不令大亦不令小,亦不聚五阴亦不散五阴,乃至佛法亦不聚亦不散亦不平相,五阴亦不不平相,乃至佛法亦不平相亦不不平相,亦不广五阴亦不狭五阴,乃至佛法亦不广亦不狭,亦不使五阴强亦不使弱,乃至佛法亦不强亦不弱。世尊,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为菩萨之大度。
  “世尊,若新发意菩萨未习六波罗蜜者,闻是五阴及六波罗蜜无所增减、无有广狭,闻是语者或能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以般若波罗蜜故,五阴及佛法有大有小;不以般若波罗蜜故,五阴及佛法有强有弱。
  “世尊,行般若波罗蜜,欲求大小五阴,欲强弱佛法,是为大累。何以故?道初无有累想。何以故?众生不生,般若波罗蜜不生,当作是见,当作是知,五阴亦不生,佛法亦不生。当作是观,观般若波罗蜜所有,如观众生所有;观般若波罗蜜所有,当如观五阴所有;观佛所有,当如观般若波罗蜜所有;观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亦如观五阴无所有;观般若波罗蜜无所有,如观佛无所有;观般若波罗蜜无所有,如观众生亦无所有;观般若波罗蜜寂,观众生亦寂;观般若波罗蜜寂,观佛法亦寂,观五阴亦寂;观般若波罗蜜亦寂,观般若波罗蜜亦无有绪。当知众生亦无有绪,五阴及佛法亦无有绪,般若波罗蜜亦无有绪。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当知众生亦不可思议,五阴亦不可思议,及佛法亦不可思议。众生不败坏,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坏败。众生不逮阿惟三佛,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逮阿惟三佛,当知五阴亦不逮阿惟三佛,佛亦不逮阿惟三佛。众生力不具足,当知般若波罗蜜力不具足,五阴力不具足,佛力亦不具足。以是世尊大度者,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泥犁品第四十二

  舍利弗白佛言:“唯,世尊,菩萨摩诃萨解般若波罗蜜者,为从何所来而生是间?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几何间?为更见供养几如来?行六波罗蜜为几时?云何解般若波罗蜜导入深义?”
  佛告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供养十方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从彼来生是间。是菩萨从发意以来不可计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亦不可计,来到是间,从是以来不可复计,常供养诸佛而来生是间。是辈菩萨见般若波罗蜜时,如见世尊无有异。若闻般若波罗蜜时,如闻世尊所说亦无有异。是菩萨摩诃萨解般若波罗蜜导入深义,不以想入、不以二入而无所倚。”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
  佛言:“不可得见闻。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亦非见事亦非闻事,般若波罗蜜者亦无所闻亦无所见,以诸法聋故;五波罗蜜者亦不见亦不闻,以诸法聋故;内外空及有无空无所闻无所见,以诸法聋故;三十七品、十种力、十八法无所见无所闻,以诸法聋故。须菩提,道及佛亦无所见无所闻,亦如聋法故。”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久如当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佛语须菩提:“是事应当分别:
  “须菩提,有因缘令菩萨适发意便应深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不见诸法荣冀,终不诽谤,终不离六波罗蜜,终不离诸佛世尊。若复欲作诸善之本供养承事诸佛世尊者,即如意愿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终不复受母人胎生,终不离五通,不与诸垢相近,亦不与声闻、辟支佛意相近,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菩萨如是行者为应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复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见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诸佛,行六波罗蜜而有所倚,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便弃舍去。如是菩萨更生慢意,便离诸佛世尊,便不得闻深般若波罗蜜。”
  佛语须菩提:“不乐闻深般若波罗蜜者,今亦在会中坐。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时,从本闻深般若波罗蜜不乐舍去,用是故今闻深般若波罗蜜,不乐复欲舍去。与身口意不和,积无黠之罪,以是罪重故拒逆深般若波罗蜜。拒逆深般若波罗蜜者,为拒逆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萨云若已,以逆萨云若罪故断萨云若,用断萨云若罪故当入泥犁中见煮,无央数百千岁从一泥犁出复至一泥犁,至劫尽火烧时,当复至他方大泥犁中,他方劫尽当复从他方一泥犁中复至一他方泥犁中,如是遍诸他方泥犁,以用是断法罪故当复更来生是间泥犁中,当受泥犁中剧痛之罪,至劫尽当堕他方畜生中;如是展转遍堕十方诸畜生中,从畜生中出当生炎楼,受薜荔形极剧勤苦;如是久后才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生盲家,或生杀人家,或生鱼猎家、屠杀家,或生下贱乞丐人家,或盲,或聋,或无手足,或喑哑不能言,受是罪已当复生边地无佛、无法、无弟子处。作是断法者皆当具足受是上罪。”

  舍利弗白佛言:“是断法者为入五无间罪。”
  佛言:“如是断法之罪不可具说。说是般若波罗蜜时,若断他人言:‘是非律,是非尊教,是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教。’自不修学,复断他人令远离之,自丧其意复丧他人意,自毒其意复毒他人意,为自亡失复亡失他人,自不解深般若波罗蜜而弃舍去,复教他人令远离之。
  “舍利弗,是曹之人尚不当闻其音声,何况当与共从事而同处坐起?何以故?当知是辈人法中之大患,当知是人为堕衰冥。若闻是辈人所说有信受者,亦当复受不测之罪。舍利弗,断般若波罗蜜之人,当知是为法中之大病。”
  舍利弗言:“世尊,是谤法之人在所生处受其身形,宁可说不?”
  佛言:“置是谤法之人所生受形。何以故?是人傥闻其身热血从口中出,其人愁忧或病、或死、或痿黄,熟受是苦痛糜死之罪。若使无是辈罪者,世尊终不使舍利弗发是问也。有如是痛者所受身形,以是故如来不为舍利弗说。”
  舍利弗言:“世尊,当说是断法之人所受身形。世尊,所说者当为后世而作大明。”
  佛言:“我属所说诽谤断法所可受罪,所更泥犁展转劫数,受畜生身、受薜荔形所更劫数,以受人身盲、聋、喑哑、下贱、乞丐所更如是,则为后世作大明。已闻是教者,则不敢复断法诽谤。”
  舍利弗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各当自念:‘我闻是语其心恐怖,我终不敢有是辈事,尽我形寿终不敢断法诽谤。如彼我若诽谤,或堕恶处勤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常当摄身口意行,意当念言:‘我等不当受是坏法之罪,不见如来而不见法、不见众僧,或生无佛处,或堕贫家,或生抵突不闻法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以口行故便受坏法深重之罪耶?”
  佛言:“如是,以口过故便受坏法深重之罪。须菩提,当来之世或有愚人,于善法教为我作沙门,反诽谤远离深般若波罗蜜。诽谤远离深般若波罗蜜者,为已诽谤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道;已诽谤如来道者,则为诽谤远离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萨云若;已诽谤萨云若者,则为远离法;已远离法者,则为远离僧;已远离僧者,则为远离世间正见;已远离正见者,则为远离三十七品、萨云若已;离萨云若者,则为受不可计阿僧祇劫之罪身;受是罪身者,则为受不可计阿僧祇劫愁悲苦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愚痴之人远离深般若波罗蜜为有几事?”
  佛言:“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为魔所使;二者、不信不解,深法不爱不乐;三者、与恶知识相得,不应顺行,入于五阴,以是三事远离深法;四者、是愚痴人多行瞋恚,喜自贡高訾蔑他人。以是四事故,愚痴之人远离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深般若波罗蜜难了。何以故?解不随顺,不应善本,恶友相得。”
  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汝所言。”
  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罗蜜难了难知?”
  佛报言:“须菩提,五阴不缚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痛、痛自有性,想、想自有性,行、行自有性,识、识自有性。六波罗蜜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罗蜜所有无所有故。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内外空亦无所有故。
  “须菩提,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乃至萨云若、萨云若事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所有者皆无所有故。五阴过去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诸阴过去空、过去空故。
  “须菩提,乃至萨云若过去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萨云若过去空故。
  “须菩提,当来五阴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当来五阴空故。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现在五阴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现在五阴空故。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
  须菩提言:“世尊,解不随顺,无有善本,恶友相得,懈怠之人,无慧进者,喜乱志者,是辈之人不能解深般若波罗蜜。”
  佛言:“如汝所言,是辈之人不能解说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五阴净者则道亦净,以道净故所得果净。
  “须菩提,以五阴净则般若波罗蜜净,般若波罗蜜净则五阴净,以五阴净则萨云若净,以萨云若净则五阴净,五阴与萨云若则一无有二,亦不破亦不坏。
  “须菩提,五阴无有二净,萨云若亦无二净,一法无二;众生、知见、寿命亦净,众生亦净,萨云若净,一净无有二。
  “须菩提,吾我净,萨云若净,知见、寿命净,五阴、萨云若一净无二,亦不断亦不破。
  “须菩提,淫怒痴、五阴、萨云若净,一净无二。
  “须菩提,痴净,已痴净则行净,已行净则识净,已识净则名色净,已名色净则六入净,已六入净则触净,已触净则觉净,已觉净则爱净,已爱净则受净,已受净则有净,已有净则生净,已生净则死净,已死净则六波罗蜜净,已六波罗蜜净则内外空及有无空净,已有无空净则三十七品净,已三十七品净则萨云若净,萨云若净是为一净无有二,亦无破亦无断。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净,五阴净,萨云若净,一净无二净。五波罗蜜净,萨云若净;内外空及有无空净,萨云若净;三十七品净,萨云若净;十八法净,萨云若净。
  “须菩提,萨云若净乃至般若波罗蜜净等无有异。
  “须菩提,有为净、无为净,一净无有二。
  “须菩提,过去净、当来净、现在净,过去、当来、今现在净,一净无二,亦不坏亦不断,以是故为净。”

明净品第四十三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净为甚深。”
  佛言:“常净。”
  舍利弗言:“世尊,何以故常净?”
  佛言:“五阴净故常净。舍利弗,三十七品、十种力及十八法、道净、佛净,萨云若、萨云若事净故净甚深。”
  舍利弗言:“明净,世尊。”
  佛言:“常净故。”
  舍利弗言:“何以故明净?”
  佛言:“六波罗蜜净,萨云若净,是故明净。”
  舍利弗言:“世尊,泥洹净耶?”
  佛言:“常净。”
  “世尊,何以故泥洹净?”
  佛言:“以五阴无边福,亦无来无去,萨云若无边福,亦无来亦无去故。”
  舍利弗言:“世尊,净无所著。”
  佛言:“常净。”
  “世尊,何谁无所著净?”
  佛言:“以五阴性猛无所著常净故,至萨云若性猛无所著常净故。”
  “世尊,无所逮、无所得净耶?”
  佛言:“常净。”
  “世尊,何以故无所逮、无所得净耶?”
  佛言:“五阴无所逮、无所得净,至萨云若无所逮、无所得净。”
  “世尊,无所生净。”
  佛言:“常净。”
  “世尊,何以故无所生,无所生净?”
  佛言:“无所生者是无所生净,至萨云若无所生,无所生净。”
  舍利弗言:“世尊,不生三界净耶?”
  佛言:“常净。”
  “世尊,何以故不生三界净耶?”
  佛言:“不有三界所有故不生为净。”
  “世尊,无所知净。”
  佛言:“常净。”
  “世尊,何以故无所知净?”
  佛言:“诸法聋故无所知净。”
  “世尊,知净。”
  佛言:“常净。”
  “世尊,云何五阴无所知净?”
  佛言:“五阴相空故无所知净。”
  “世尊,诸法皆净耶?”
  佛言:“常净。”
  “世尊,云何诸法净故净?”
  佛言:“诸法无所得故诸法净。”
  舍利弗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于萨云若,亦不作增事,亦不作损事净。”
  佛言:“常净。”
  “世尊,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于萨云若不作增损事净?”
  佛言:“法常住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净诸法无所取?”
  佛言:“常净。”
  “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净诸法无所取耶?”
  佛言:“法性不动转故。”

  须菩提白佛言:“吾我、五阴净耶?”
  佛言:“常净。”
  须菩提言:“世尊,何以故吾我净、五阴净?何以故常净?”
  佛言:“吾我无所有、五阴无所有故常净。”
  须菩提言:“世尊,吾我净,六波罗蜜净,三十七品净;吾我净,十力净,十八法净。”
  佛言:“常净。”
  须菩提言:“何以故吾我净乃至十八法净?”
  佛言:“吾我无所有乃至佛十八法亦无所有故净。”
  “世尊,吾我净,须陀洹净乃至罗汉、辟支佛净;吾我净,道亦净。”
  佛言:“常净。”
  “世尊,何以故吾我净,声闻、辟支佛净乃至道佛道亦净耶?”
  佛言:“诸法相空净。”
  “世尊,吾我净,萨云若净。”
  佛言:“常净。”
  “世尊,云何吾我净、萨云若净常净耶?”
  佛言:“无有相不变故。”
  须菩提言:“世尊,二净无所得、无所逮。”
  佛言:“常净。”
  “世尊,云何二净无所逮、无所得常净?”
  佛言:“不著不断故。”
  “世尊,吾我净,无所陷溺。”
  佛言:“无所生净。”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吾我五阴净、无所生常净耶?”
  佛言:“空无边际故。”
  须菩提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作是知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常净。”
  “世尊,云何作是知为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常净。”
  “世尊,云何作是知为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知道事故。”
  须菩提白佛言:“假令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者,作是念:‘色亦不知色,痛、想、行、识亦不知识,过去法亦不知过去法,未来法亦不知未来法,现在法亦不知现在法。’”
  佛语须菩提:“得般若波罗蜜行沤和拘舍罗菩萨,不作是念,行六波罗蜜言‘我布施,持是施,为是施’,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亦不言‘我作功德,我有功德’,亦不言‘我当得菩萨道’,亦不言‘我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亦不言‘我逮萨云若’。诸行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者,亦不有是念‘内空、外空至有无空’,无是念故,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为无所著。”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何等为著?”
  报言:“拘翼,行菩萨道者,有意想,有施想,有六波罗蜜想,有内空、外空及有无空想,有三十七品想,有十八法想,有十力想,有诸佛如来想,有供养诸佛功德想,都卢计之合之,持是想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拘翼,善男子行菩萨道者是为著,不能得无碍慧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五阴性不可旨有所造设,乃至萨云若性亦不可旨有所造设。
  “拘翼,菩萨摩诃萨所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诸众生劝助众生,为众生行檀波罗蜜,念众生故亦复劝助他人,使为众生行檀波罗蜜,不当作想行六波罗蜜,亦不当想行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亦不当想行三十七品,亦不当想行道。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行,复劝助他人令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作是劝助者为不自堕落,亦不令他人离诸佛之劝助。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离诸际著。”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令诸菩萨解诸际著。须菩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更为汝说微妙著。”
  须菩提叉手言:“唯,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想念如来。须菩提,适有想念便著于诸如来,从发意至于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皆作想念,作是想念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随其想念则为著诸佛、弟子众及诸众生所作功德,持是想念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所想如所著。何以故?不当以想念诸佛之功德。”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
  佛言:“诸法性寂故。”
  须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大有名字。”
  佛言:“般若波罗蜜,无有作者,无能成者,无能得者,亦无能逮者,亦无能觉者。”
  须菩提言:“世尊,一切诸法无能逮得者。”
  佛言:“法性无二也。须菩提,诸法性无有若干一性,一性者则非性,非性者则非作,非作者亦不造。须菩提,法性一非造作。”
  佛言:“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非作非造,则弃一切著际。”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难晓难知!”
  佛言:“亦无知者,亦无见者,亦无得者,无有识者,亦无逮觉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不可思议。”
  佛告须菩提言:“亦非意所生,亦非五阴所生,亦非三十七品所生,亦非十力、十八法所生。”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

西晋三藏无罗叉共竺叔兰译

 

无作品第四十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为无所作。”
  佛报言:“无有作者故。须菩提,乃至诸法亦无所有。”
  “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云何行?”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痛、想、行、识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无所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于五阴不念有常无常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亦不念有常无常为行般若波罗蜜;于五阴无苦无乐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亦无苦无乐为行般若波罗蜜;于五阴不有我无我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亦不有我无我为行般若波罗蜜;于五阴无净无不净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亦无净无不净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五阴者,亦不见有常无常,亦不见有苦有乐、有我无我、好不好,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行五阴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不具足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五阴不具足为非五阴,不作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不具足为非萨云若,不作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可奇特!行菩萨道者善说菩萨著。”
  佛言:“如是,如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善说菩萨著不著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五阴无所著,为行般若波罗蜜;眼、耳、鼻、舌、身、意,于六情无所著,为行般若波罗蜜;于六波罗蜜无所著,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不著,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作如是行者,便知五阴著不著,亦复知萨云若著不著,知须陀洹道著不著,知声闻、辟支佛道著不著,知三耶三佛道著不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法甚深乃尔,说亦不增亦不减,不说亦不增亦不减。”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须菩提,譬如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尽寿称誉虚空亦不增,若谤毁虚空亦不减。譬如称誉幻人亦不增,若毁訾幻人亦不减,闻善亦不喜,闻恶亦不怒。须菩提,诸法之法亦复如是,若说若不说亦不增亦不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念般若波罗蜜甚难甚难!
  “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怯,应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复动转。何以故?世尊,念般若波罗蜜者为欲念虚空,虚空亦无有六波罗蜜,虚空亦无有五阴,亦无内外空及有无空,亦无三十七品,亦无十力,亦无四无所畏,亦无十八法,亦无须陀洹道,亦无斯陀含道,亦无阿那含道,亦无阿罗汉道,亦无辟支佛道,虚空亦无三耶三佛道。
  “世尊,菩萨摩诃萨作是僧那僧涅者,当应为作礼。
  “世尊,为众生精进、为众生展力、为众生斗、为众生作要誓者,为欲为空作精进,为欲为空作要誓。
  “世尊,为众生作要誓者为欲度空,是菩萨为大要誓。为虚空等众生作要誓者,为欲举空著虚空中。诸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为建大精进力。
  “世尊,菩萨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为建大誓已。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大勇猛为虚空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世尊,假令三千大千刹土,其中所有尽为如来,譬如丛林、甘蔗、竹苇、稻麻、草木、药果、诸树尽为如来,一一诸佛各说经法或至一劫复过一劫,一一如来各度众生无央数众不可复计,不觉众生之性有增有减。何以故?众生无所有寂故。
  “世尊,置是三千大千国土,十方恒边沙一沙为一佛国,尔所佛国其中所有皆为如来,教化众生不可计量、不可称度,众生之性无增无减。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皆空寂故。是故众生无始无终与空等故。
  “世尊,以是故我作是说,欲度众生者为欲度空耳。”

  有异比丘意念言:“当为般若波罗蜜作礼!于般若波罗蜜中,亦无法可生者,亦无法可灭者,而于中有戒性、三昧性、智慧性、解脱性、见解脱慧性,而于其中现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耶三佛,而有三宝有转法轮。”

  于是,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菩萨习般若波罗蜜,为习何等?”
  耆年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学般若波罗蜜者为习空。”
  释提桓因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读念习行中事者。世尊,我当为作何等护?”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拘翼,汝颇见法有可护者不?”
  “唯,尊者,实不见法有可护者。”
  须菩提言:“拘翼,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罗蜜教住者,则为已得护,不离般若波罗蜜教,若人、若非人终不得其便。如般若波罗蜜教住者,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离般若波罗蜜。若有人言‘我欲护菩萨摩诃萨’者,当知是人为欲护空。
  “拘翼,宁能护梦及热时炎、幻、化、影、响,宁能护是辈事不?”
  释提桓因言:“不能护。”
  “拘翼,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拘翼,宁能护佛及佛所化不?”
  释提桓因言:“不能。”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无能与作护也。拘翼,能护法性、真际、不可思议,能与作护不?”
  “唯,须菩提,不能。”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无能与作护者。”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云何觉知梦法、幻法、热时之炎法、响法、化法,而不贡高?”
  须菩提言:“拘翼,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念五阴,于五阴不贡高,至萨云若亦不念亦不贡高,于梦法乃至化亦不念亦不贡高。”

  佛之威神,令三千大千国土诸四天王乃至首陀会天,各持天上碎末栴檀遥散佛上,散已来诣佛所,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却住一面。
  尔时,诸四天王,诸释提桓因,诸梵天王及诸首陀会天,承佛威神各各意念:“今我曹等当请十方面各千佛使转般若波罗蜜品。”
  诸四天王、释、梵、诸尊天适作是念已,应时十方面各千佛应时悉现,皆说般若波罗蜜品,其弟子者亦如须菩提,其难问者皆如释提桓因亦如是问,与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等无差特。
  佛言:“弥勒菩萨摩诃萨,亦当于是处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阿惟三佛,亦当于是处说般若波罗蜜。是贤劫中当来诸佛,亦当于是处成阿耨多罗三耶三佛,亦当于是处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以何事、以何象、以何意,弥勒菩萨摩诃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佛说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言:“弥勒菩萨摩诃萨成作佛时,亦不说五阴有常无常,亦不说五阴有苦有乐、有净不净、有我无我、好不好,亦不说五阴有缚有解,亦不说五阴有过去、当来、今现在,五阴常净当说五阴常净,乃至萨云若常净当说萨云若常净。”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清净,世尊。”
  佛言:“以五阴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世尊,云何以五阴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五阴亦不生亦不灭,亦不著亦不断,以是故五阴清净。须菩提,虚空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世尊,云何虚空清净,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虚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是故虚空清净。”
  “世尊,云何虚空无所有,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虚空不可护持故,般若波罗蜜清净。如虚空事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世尊,云何如虚空事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如虚空无二寂,以是事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如虚空无行,般若波罗蜜清净。”
  “世尊,云何虚空无行,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以虚空无所行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以虚空无所倚,般若波罗蜜清净。”
  “世尊,云何虚空无所倚,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如虚空无所累故,般若波罗蜜清净。须菩提,以诸法不生不灭、不著不断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世尊,云何诸法不生不灭、不著不断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以诸法常清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讽诵读习行中事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病,目耳鼻无病,虽身有老终不久衰,随其寿终,终时不乱身意安隐,终不毒病误妄恶死,常有诸天随侍拥护。诸四天王至首陀会天常皆随护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若月十四日、十五日说般若波罗蜜时,尔时诸天皆悉来会。善男子、善女人作是说般若波罗蜜时,所得功德不可复计、不可复称量、不可思议。”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六斋以说般若波罗蜜时诸天来会,所得功德不可计量。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者,极大珍宝。
  “须菩提,于般若波罗蜜珍宝中,断三恶趣,断人中贫,施人天道、人道,使一切人得生大姓、梵志、长者家,得生四王天上至三十三天,施人须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施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道。何以故?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十善事,于中学已,便知有刹利、梵志、大姓、长者,知有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便知有须陀洹道、声闻、辟支佛道,便知有三耶三佛道,便知有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及十八法、四无所畏,便知有六波罗蜜,知有内外空及有无空,便知有萨云若,以是故名为珍宝度,名为般若波罗蜜。于珍宝度中,亦无生者亦无灭者,亦无著者亦无断者,亦无取者亦无弃者。所以者何?亦无有法有生灭者、有著断者、有取放者。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有善法亦无恶法,亦无道法亦无俗法,亦无漏不漏、亦无有为法亦无无为法。以是故,须菩提,珍宝波罗蜜无所倚。是珍宝波罗蜜,无有法能染者,无有法能逮者。所以者何?不可得法与相近者,是故无能染者。”
  佛告须菩提:“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作是知、不作是念、不作是倚、不作是戏,为行般若波罗蜜,为念般若波罗蜜,为礼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从佛国至佛国供养承事礼敬诸佛,教化众生净佛国土。
  “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无有法可见者,无有不可见者,亦不取亦不放,亦不生亦不灭,亦不著亦不断,亦不增亦不减,亦不过去、当来、今现在,亦不使欲界过亦不使住,亦不使形界过亦不使住,亦不使无形界过亦不使住,亦不与人六波罗蜜亦不教人弃,亦不与人内外空及有无空亦不弃,亦不与人三十七品亦不弃,亦不与人十力及十八法亦无所弃,亦不持声闻、辟支佛上至萨云若有所与亦不使弃。
  “复次,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亦不持罗汉法有所与亦不弃凡人法,亦不持辟支佛法有所与亦不弃罗汉法,亦不持佛法有所与亦不弃辟支佛法,亦不持佛法有所与、有所弃。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不持无为法有所与亦不弃有为法。何以故?有佛无佛,法性住如故。法性者则是法身,亦不以妄住,亦不以损住。”

  是时,诸天众于虚空欢喜踊跃大笑,持天忧钵罗华、拘勿投华、分陀利华而散佛上,俱发声言:“我等今于阎浮提再见法轮转。”所以者何?无央数天子于空中得无所从生法忍故。
  佛告须菩提:“转法轮亦不二亦不一。般若波罗蜜者,亦不为法故转,亦不有所为故不转,以有无空故。”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有无空故,般若波罗蜜有所转、有所逮?”
  佛言:“六波罗蜜空以六波罗蜜空空,内外空以内外空空,及有无空以有无空空,三十七品空以三十七品空空,十力空以十力空空,佛十八法空以十八法空空,声闻、辟支佛空以声闻、辟支佛空空,萨云若空以萨云若空空。”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所谓空者,是菩萨之大度。菩萨有般若波罗蜜一切空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亦无所逮觉而转法轮,亦无有法可为转者,亦不复转还,亦不见法。何以故?索法可为转者亦不可得,以诸法常无所有故。何以故?空、无相、无愿,亦无所转亦无所还者。般若波罗蜜有是教说,有是施设,有是分别分部,有是宣示分流。般若波罗蜜有是教者,如是为大清净教。般若波罗蜜教,亦无说者,亦无受者,亦无取证者;若无说无受无证,如是为无般泥洹者;若无般泥洹者,于是教法中,亦为无有尊祐福田。”

等品第四十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有底。”
  答言:“虚空无有际故。”
  “世尊,波罗蜜等。”
  答言:“诸法等故。”
  “世尊,波罗蜜寂静。”
  佛言:“常空故。”
  “世尊,波罗蜜无能伏者。”
  佛言:“诸法无所有故。”
  “世尊,种种波罗蜜空。”
  答言:“亦无字亦无身故。”
  “世尊,波罗蜜空。”
  答言:“呼吸出入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事行。”
  答言:“无所觉、无所行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字。”
  答言:“痛想念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去。”
  答言:“诸法无有来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等。”
  佛言:“诸法无所取故。”
  “世尊,波罗蜜消。”
  答言:“以诸法常尽故。”
  “世尊,波罗蜜不生。”
  答言:“诸法无所生故。”
  “世尊,波罗蜜无所为。”
  答言:“无有作者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智。”
  佛言:“智者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所越。”
  答言:“索生死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所败。”
  答言:“诸法无有坏故。”
  “世尊,波罗蜜如梦。”
  答言:“梦中所有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如响。”
  答言:“无有闻声故。”
  “世尊,波罗蜜如光影。”
  答言:“面像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如炎。”
  答言:“水流不可得故。”
  “世尊,波罗蜜如幻。”
  答言:“术事不可得故。”
  “世尊,波罗蜜无著。”
  佛言:“绪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不断。”
  答言:“无有绪故。”
  “世尊,波罗蜜不出。”
  答言:“无有窟故。”
  “世尊,波罗蜜不戏。”
  答言:“诸戏已灭故。”
  “世尊,波罗蜜无贡高。”
  答言:“诸贡高已灭故。”
  “世尊,波罗蜜不动转。”
  答言:“法性住故。”
  “世尊,波罗蜜无住。”
  答言:“诸法审尔等故。”
  “世尊,波罗蜜无所住立。”
  答言:“诸法无念故。”
  “世尊,波罗蜜寂。”
  答言:“诸法想行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淫。”
  答言:“淫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恚。”
  答言:“无有恚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不痴。”
  答言:“灭诸冥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垢。”
  答言:“无有狐疑故。”
  “世尊,波罗蜜非众生。”
  答言:“无有众生故。”
  “世尊,波罗蜜无所除。”
  答言:“诸法无所处故。”
  “世尊,波罗蜜两际不灭。”
  答言:“离于际故。”
  “世尊,波罗蜜不破。”
  答言:“诸法不受故。”
  “世尊,波罗蜜无所[打-丁+此]。”
  答言:“度诸声闻、辟支佛地故。”
  “世尊,波罗蜜无所分别。”
  答言:“诸法无有择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限。”
  答言:“诸法不可平相故。”
  “世尊,波罗蜜虚空。”
  答言:“诸法不可计故。”
  “世尊,波罗蜜无常。”
  佛言:“诸法坏败故。”
  “世尊,波罗蜜苦。”
  答言:“诸法无有党与师子战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我。”
  答言:“诸法无所入故。”
  “世尊,波罗蜜空。”
  答言:“诸法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想。”
  答言:“诸法无所出生故。”
  “世尊,波罗蜜内空。”
  答言:“内空不可得故。”
  “世尊,波罗蜜外空。”
  答言:“外空法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内外空。”
  答言:“内外空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空空。”
  答言:“空空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大空。”
  答言:“诸法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至竟空。”
  答言:“无为法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有为空。”
  答言:“有为法空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常空。”
  答言:“常空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有际空。”
  答言:“无有际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所作事空。”
  答言:“所作事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性空。”
  答言:“有为性法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诸法空。”
  答言:“内外空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自相空。”
  答言:“自相寂故。”
  “世尊,波罗蜜有无空空。”
  答言:“有无空不可得故。”
  “世尊,四意止波罗蜜。”
  答言:“身痛意法不可见故。”
  “世尊,四意断波罗蜜。”
  答言:“善恶法不可见故。”
  “世尊,神通波罗蜜。”
  答言:“四神足不可见故。”
  “世尊,五根波罗蜜。”
  答言:“五根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力。”
  答言:“五力不可得见故。”
  “世尊,波罗蜜觉。”
  答言:“七觉意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道。”
  答言:“八字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愿。”
  答言:“愿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空。”
  答言:“空事寂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无相。”
  答言:“静事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脱。”
  答言:“八惟无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定。”
  答言:“九次第禅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檀。”
  答言:“妒嫉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戒。”
  答言:“恶戒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羼。”
  答言:“忍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惟逮。”
  答言:“精进、懈怠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禅。”
  答言:“定以乱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慧。”
  答言:“恶智与慧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十力。”
  答言:“诸法无有可伏故。”
  “世尊,波罗蜜勇悍。”
  答言:“通事慧不可见故。”
  “世尊,波罗蜜分别智。”
  答言:“一切慧无碍故。”
  “世尊,佛法波罗蜜。”
  答言:“过诸法故。”
  “世尊,如来波罗蜜。”
  答言:“所说无有异故。”
  “世尊,波罗蜜自然。”
  答言:“般若波罗蜜自然诸法中得自在故。”
  “世尊,佛法波罗蜜。”
  答言:“诸法事阿惟三佛故。”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五

西晋三藏无罗叉共竺叔兰译

 

真知识品第四十六

  尔时,释提桓因意念:“善男子、善女人闻般若波罗蜜过耳者,皆是过去佛时作功德人,为已与真知识相得,何况受持讽诵读说行中事者!是人已更供养若干诸佛,能为人问,能为人解,今复受持般若波罗蜜如其中教。善男子、善女人闻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者,其人已于若干百千劫中行六波罗蜜中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不怯不惧,闻已便能受持讽诵行其中事,当视是辈菩萨当如阿惟越致。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甚深故,未能行六波罗蜜者终不能解。如是,世尊,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訾毁般若波罗蜜者,其人本以轻易般若波罗蜜已。所以者何?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不信乐故。未曾从佛及弟子众闻行六波罗蜜所致,不闻内外空及有无空所致,不闻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及十八法所致。”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般若波罗蜜有何等奇特?新学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云何解六波罗蜜?云何解内外空及有无空?云何解三十七品、十种力、十八法?”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者有大名称,诸不恭敬般若波罗蜜者,为不恭敬萨云若慧。”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拘翼,不恭敬般若波罗蜜者,为不恭敬萨云若慧。何以故?诸佛如来萨云若慧皆于中生。拘翼,善男子、善女人欲住萨云若者,当住般若波罗蜜;欲发道慧者,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离诸习绪,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转诸佛法轮者,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罗汉、辟支佛道、三耶三菩佛道者,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总持比丘僧者,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菩萨云何住六波罗蜜?云何习六波罗蜜?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习内外空及有无空?云何行三十七品、四无所畏、十八法?”
  佛告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拘翼,承佛威神乃能作是问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住于五阴,如五阴不住者为习五阴;不住于眼、耳、鼻、舌、身、意,不住于色、声、香、味、细滑、法,不住十二衰者为习十二衰;不住六波罗蜜者为习六波罗蜜;不住内外空及有无空者为习内外有无空;不住三十七品、四无所畏、十力至十八法者为习十八法。何以故?不见五阴有可住可习者,乃至十八法亦不见可住可习者。
  “复次,拘翼,菩萨于五阴不合者为习五阴,乃至佛十八法不合者为习佛十八法。何以故?菩萨索过去五阴不可得见,当来五阴不可得见,现在五阴亦不可得见,乃至佛十八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
  佛言:“五阴如亦甚深。舍利弗,乃至十八法如亦甚深。”
  “世尊,般若波罗蜜甚深,难持难受!”
  佛言:“五阴难持难受故,般若波罗蜜难持难受,乃至十八法难持难受故,般若波罗蜜难持难受。”
  “世尊,般若波罗蜜不可平相。”
  佛言:“五阴不可平相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平相,乃至十八法不可平相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平相。”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深五阴,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法深不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以五阴深为非五阴,乃至十八法甚深为非十八法。”
  佛言:“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五阴难持难受,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若五阴难持难受者为非五阴,若十八法难持难受者为非十八法。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不可平相五阴,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若五阴不可平相者为非五阴,乃至佛十八法不可平相者为非十八法。”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不可平相,不当于新学菩萨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闻者或恐或怖,狐疑作碍,不信不乐;当为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说是深般若波罗蜜,闻是终不恐怖,终不疑碍,闻则信解碍。”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正使于新学菩萨前说深般若波罗蜜,有何等过?”
  舍利弗语释提桓因言:“若于新学菩萨前说者,便能恐怖,便能诽谤,便不得度脱,便受剧恶之罪,更倍久难乃能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颇有未受记莂菩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者不?”
  舍利弗言:“有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者,今受记莂不久,不过更见一佛、两佛便受记莂。”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有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者,当知是辈菩萨摩诃萨人发意,已久行六波罗蜜,已久供养诸佛,所行转转出于本所闻所行者上。”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者,我已解所言。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意者,若于梦中行六波罗蜜,若坐于佛座,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悉于梦中所作如是,当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久,何况行六波罗蜜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而不疾成三耶三佛!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能奉行者,于善本功德为已成就,已曾供养过去无央数诸佛,为与真知识相得,受持讽诵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记莂不久。当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复动转,今现在信者亦当如是,甫当来信者亦复如是。
  “世尊,譬如有人,若行百俞旬、若二百俞旬至四百俞旬,所经过处饥馑、贼寇、梗涩、剧难,遥见树木若放牧之地,当知居家去是不远,便自欢喜‘今我为得脱此诸难’,不复恐畏,不复饥饿。受持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菩萨为已受记,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复久,是菩萨不畏当堕罗汉、辟支佛地,是者则菩萨摩诃萨应成之兆。”
  佛语舍利弗:“汝所说辩才者皆是佛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欲见大海,便发往趣大海不懈止,亦不见树,亦不见山,便作念言:‘今近大海不久。’虽不见大海于中生想言:‘如我所见相,知我今至海不久。’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闻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读者,虽不面于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前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劫数之记,然自知成三耶三佛不久。何以故?已得见般若波罗蜜受持讽诵故。
  “世尊,譬如人见春天诸树痱癗含气,当知是树枝叶华实将生不久。何以故?是树先有瑞应故,阎浮提人见瑞应莫不欢喜者。世尊,菩萨得见闻般若波罗蜜,闻已受持讽诵念习行中事,当知是菩萨功德已成满,已供养若干百千诸佛,逮前功德之所扶接,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天上诸天曾见诸佛皆欢喜言:‘前过去诸菩萨皆受记莂瑞应亦如是。’
  “世尊,譬如母人怀妊稍稍长大,坐起不安行步无便,气力转微食饮损少,卧起不宁稍稍觉痛,厌本所习皆受诸恼,异母人观见瑞应,知是妇人今产不久。菩萨摩诃萨已作善本,供养若干百千诸佛从久远作行,常与真知识相得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行诸功德故,便得般若波罗蜜已,便受持讽诵习行中事如法住者。世尊,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记莂终不复久。”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乃作是问者,皆是佛事。”

  须菩提白佛言:“甚奇!甚特!世尊悉豫知菩萨所应。”
  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欲益众生安隐一切及天与人,欲以四事受行菩萨道者。何等为四?一者、施与,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同义。劝彼令行十善,自行四禅及四空定劝彼使行四禅及四空定,自行六波罗蜜劝彼令行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劝令人得须陀洹道,自于内不为劝人行罗汉、辟支佛道,自于内不为不受罗汉、辟支佛证,劝助无央数亿百千菩萨令行六波罗蜜,自过于阿惟越致地劝彼住阿惟越致地,自净佛国土劝彼净佛国土,自具神通劝彼修神通,自净陀邻尼门劝彼令净陀邻尼门,自行具足辩才劝彼令行辩才,自成就身相劝彼令成身相,自成童真地劝彼令修净洁行地,自得佛十力劝彼使行十力,自建萨云若劝彼令建萨云若,自离诸习绪劝彼令离习绪,自转法轮劝彼令转法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普具足作功德行般若波罗蜜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世尊,菩萨摩诃萨念般若波罗蜜,云何当得具足?”
  佛言:“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五阴有增有减,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具足念,乃至萨云若亦不见有增有减,是为菩萨得具足念。
  “复次,须菩提,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见是法亦不见非法,亦不见过去、当来、今现在恶法、善法,亦不见受记莂亦不见不受,亦不见有为法亦不见无为法,亦不见三界,亦不见六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亦无所见,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得具足念。何以故?诸法法之相法不坏空,无坚固侵诳之貌,法亦无生无寿无命故。”
  须菩提言:“世尊所说不可思议。”
  佛语须菩提:“以五阴不可思议故,所说不可思议;六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不可思议故,所说不可思议。
  “须菩提,若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五阴不可思议,则知具足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知不可思议,则具足知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深般若波罗蜜,谁当信解者?”
  佛言:“菩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作诸善本,已供养过去无央数诸佛,已与真知识相随者,是辈菩萨乃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行六波罗蜜作诸善本以来,几时供养若干佛与真知识相得?”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有名五阴,不分别五阴,亦不以想有名分别五阴,亦不有名分别五阴有实及诸六情三界,六波罗蜜、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道慧及萨云若亦不有名分别,亦不以想有名分别有虚有实。何以故?须菩提,以五阴不可思议,乃至萨云若亦不可思议,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作诸善本与真知识相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甚深。以五阴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以萨云若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珍宝之积聚,是须陀洹及罗汉、辟支佛宝之积聚,亦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宝之积聚,亦是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四等、四空定、五神通、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及萨云若乃至诸法宝之积聚。
  “世尊,般若波罗蜜者是清净之积聚,以五阴清净乃至萨云若清净故。
  “世尊,深般若波罗蜜甚可奇怪,于是中云何而有留难?”
  佛言:“有是有留难。善男子、善女人欲书是般若波罗蜜者当疾疾书之,若欲受持若欲讽诵、若欲守行者亦当疾疾为之。所以者何?或未受书行之顷能有留难。善男子、善女人若能一月书成者,若二、若三、若四、若五、若一岁成者,要当书持受之讽诵学习,若一月书成持学受者亦当竟之,若至一岁亦当竟之。所以者何?多于珍宝中起诸因缘有留难故。”
  须菩提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有书持学讽诵守行念中事者,诸魔波旬常念欲断绝之。”
  佛语须菩提:“正使波旬欲断绝者,会不能断绝令不守行书持学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何谁恩,令魔波旬不能断绝学深般若波罗蜜者?”
  佛告舍利弗:“是佛之事,令魔波旬不能断绝;亦复是十方诸佛之恩拥护是菩萨受持般若波罗蜜者,令魔波旬不能断绝。所以者何?舍利弗,菩萨受持般若波罗蜜为佛所护持者,天魔波旬终不能断绝为作留难。何以故?舍利弗,诸有菩萨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念讽诵者,诸佛之法当应拥护,令魔波旬不能中道令有留难者。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当作是念:‘我今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者,皆是诸佛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者,皆为佛恩之所护持。”
  佛言:“如是,如是。”
  舍利弗言:“世尊,十方现在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颇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念讽诵者不?颇持佛眼颇知颇见不?”
  佛告舍利弗:“诸有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讽诵行者,十方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已见已知。诸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讽诵行者,当知是人今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久。
  “舍利弗,若复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讽诵守习行如中事,爱乐供养般若波罗蜜,名华、捣香、泽香、杂香、缯彩、华盖、幡幢所有作是供养者,诸佛以天眼悉见是善男子、善女人已。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书持般若波罗蜜奉行学者,得最大福,得大功德,为得最行。善男子、善女人持善本功德,终不堕恶趣,至阿惟越致终无有离诸佛、六波罗蜜时,终不离内外空及有无空时,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时。
  “舍利弗,如来去之后,是般若波罗蜜当在南方。南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当受学书持是深般若波罗蜜,持是功德终不至恶趣,受天上人中之福,以奉行六波罗蜜、明六波罗蜜已,当复供养承事诸佛,承事之后当以三乘而得度脱。
  “舍利弗,般若波罗蜜所在方面、所至到处,四辈学士亦当受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书持讽诵,持是功德不至恶趣,受天上人中之福,亦当复奉行六波罗蜜、明六波罗蜜已,当复供养承事诸佛,承事之后以三乘法而得度脱。
  “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当转北去。北方四辈亦当复受书持讽诵行深般若波罗蜜,持是功德不生三恶趣,受二道之福,亦当奉行六波罗蜜,亦当承事诸佛世尊,复以三乘而得度脱。
  “舍利弗,深般若波罗蜜是时当行佛事。所以者何?舍利弗,我泥曰后法欲尽时,我已豫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我复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尽意供养般若波罗蜜所有名香、缯彩、华盖,持是功德不堕三恶趣,受二地之善福,行六波罗蜜供养诸佛,以三乘法而得度脱。何以故?舍利弗,如来已见是辈人,已称誉是人,我已署是人所在;十方现在诸佛亦复称誉,亦见是人,亦署是人已。”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后当普在北方耶?”
  佛言:“如汝所说,乃后世时善男子、善女人受学书持行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久发大乘意已,更供养若干诸佛作诸善本。”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后北方面当有几所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解者?”
  佛告舍利弗:“后北方世虽多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者,少有成大乘者耳。
  “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不难不厌而不恐怖。所以者何?善男子、善女人已为见佛,已从诸佛闻深法已。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已为具足六波罗蜜,为已具足内空、外空及有无空,已为具足佛十八法、三十七品,是善男子、善女人多作诸功德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一切众生故。
  “舍利弗,我为是善男子、善女人说萨云若慧,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说应萨云若慧。诸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皆为生老病死故亦复为彼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诸慧之事。是善男子、善女人从小至竟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魔及魔天终不能坏,何况其余有恶行者而欲诽谤深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深般若波罗蜜者,便得最妙欢喜,立多所人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言:“我为菩萨时亦复作是誓:‘我等亦当立无央数众生劝令行菩萨道,我等亦当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动转记。若有菩萨发意者我代欢喜,诸有劝人使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我亦代欢喜。’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者,为已于过去诸佛前作是誓已,今复于我前誓愿众生:‘我当饶益安隐众生,我当劝助一切众生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使不动转。所以者何?过去诸佛亦复代诸发意菩萨作是誓者代其欢喜。’
  “舍利弗,我代欢喜者,善男子、善女人亦为复欲安隐一切,劝助众生使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离于六衰得净妙行,已自清净复以净施,净妙施已便受净妙功德之福,受净妙福已复为众生故分别内外所有,令众生得净妙福,持是功德遍至十方诸佛国土说般若波罗蜜处而得听受,闻受已亦复于彼劝发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
  舍利弗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说,过去、当来、今现在之法无所不知,众生之行无事不知,乃复知诸当来、过去、现在佛事、众僧之事。或有善男子、善女人得六波罗蜜欲讽诵受,或意进退,便不能得学六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求六波罗蜜,意不进退,精进不懈,便能一时具足六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者便得深经,为应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如是深经者为应般若波罗蜜。何以故?用能劝助安立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故。
  “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六波罗蜜不舍生老病死,精进不怠如般若波罗蜜教,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志终不懈怠。”

觉魔品第四十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叹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六波罗蜜者,摄取佛国教化众生,其德乃尔。是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而趣断绝留难?”
  佛告须菩提言:“辩不即生者当知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辩不即发知是魔事?”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久久乃成,以是故菩萨辩不即生当知魔事也。
  “须菩提,菩萨辩才卒起亦是魔事。”
  “世尊,何以故?辩才卒起复是魔事?”
  佛言:“是菩萨行六波罗蜜卒起辩事。所以者何?学无本末,辩起太卒不能究竟,是故当知魔事。
  “菩萨书是经时转相形笑,志乱不定众意不和,如是菩萨则为魔事。书是经时意自念言‘我不得是经中滋味’便舍而去,当复知是魔事。
  “须菩提,说是经时若受持之,贡高绮语隐置他人者,复是魔事。受持讽诵学是经时,各自贡高转相形笑,菩萨当觉是为魔事。
  “须菩提,受是经时各各志乱意不和同者,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不得经中滋味便弃舍去当觉魔事?”
  佛言:“是辈菩萨未曾习行六波罗蜜,不闻般若波罗蜜自生意念言‘我无有记莂于六波罗蜜’,以是故闻般若波罗蜜,不喜乐悦便弃舍去,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世尊,云何菩萨言我无记莂不乐便去?”
  佛言:“未得菩萨道者,终不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莂,是故言‘我无有莂于六波罗蜜’便弃舍去,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若有菩萨意念言:‘我乡里不闻般若波罗蜜,及所生处亦不闻是。’复弃舍去,不复欲学般若波罗蜜,意转一念辄却一劫,随其转意多少之数,当更乃尔所劫,甫当复更学余经,不住萨云若亦不至萨云若。是辈菩萨为弃其根而攀枝条,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经不从萨云若中出,而欲学诵余经?”
  佛告须菩提:“声闻所应三十七品法及三脱门,善男子、善女人住是中,求取须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不取萨云若然自作碍。
  “须菩提,是为舍本攀枝者。所以者何?是菩萨亦复出生于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者亦出道法、俗法。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亦当学道法,亦当学俗法。譬若有狗得大家所食不肯食之,得使人之食而更食之。须菩提,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更弃舍去反攀枝条。须菩提,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譬如有人欲得见象,得象舍去反求象迹。于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当来之世有行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反弃舍去,更学声闻、辟支佛经法。于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当觉魔事。
  “须菩提,譬如有人欲见大海已见舍去,反观牛迹之水,便言:‘海之大小孰愈于此。’于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亦弃舍去,反学声闻、辟支佛经法,于中受学讽诵。
  “须菩提,是辈菩萨当觉魔事。
  “须菩提,譬如工匠,欲以揆则日月殿舍之模,竖立安造作释之殿。于意云何?彼匠虽巧,宁能作不?”
  须菩提言:“世尊,此事甚难,非是凡夫世愚之士所能作者。”
  佛言:“当来之世有行菩萨道者,得学深般若波罗蜜中道而弃舍去,更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欲以具足萨云若、萨云若事。于意云何?是人宁能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言:“所不能成。”
  佛言:“是菩萨当觉魔事。
  “须菩提,譬如有人欲见转轮圣王,见已反观小王谛熟视之,便言:‘圣王之体与此何异。’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少德之人学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学持守行中道舍弃,更受罗汉、辟支佛经法,复言:‘我当于中具萨云若。’于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是为菩萨魔事。
  “譬如饥人得百味食,更念欲得六十味食,舍百味去食六十味。于意云何?是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已,更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求萨云若。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为菩萨魔事。
  “譬如士夫得无价摩尼宝已反比水精。于意云何?是为黠不?”
  须菩提言:“世尊,为不黠。”
  佛言:“当来有学菩萨道者,得深般若波罗蜜已更弃舍去,反持比声闻、辟支佛经法,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欲得萨云若,宁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已,于中他因缘起便不得书,或复有色、声、香、味、细滑、法之留难,或复有檀波罗蜜留难、尸波罗蜜留难、羼波罗蜜留难、惟逮波罗蜜留难、禅波罗蜜留难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皆为作留难。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非是留难,不可思议亦非选择,不生不灭,不著不断,无碍非见非行非倚。所以者何?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是像法。若有菩萨书是经时,若有是辈留难事者,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可得书耶?”
  佛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者其实不可见,至檀波罗蜜实不可见,乃至萨云若亦不可见,诸所有者皆不可见。何以故?无所有故。无所有者不可书也。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作是念言‘是深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者’,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诸行菩萨道者,书是深般若波罗蜜经字已,入是字中便言:‘我书般若波罗蜜。’
  “世尊,是六波罗蜜无有字法。所以者何?六波罗蜜无有文字,五阴亦无有文字,乃至萨云若亦无文字。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从六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作无文字入般若波罗蜜者,亦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般若波罗蜜时,若起想念郡国、县邑、丘聚、村落,若闻父母所尊之声意念父母,若念兄弟姊妹,若念兵贼淫欲之事,作是念已复生余念,魔波旬复益其念作是留难,欲令中断使不书持。须菩提,是为菩萨魔事。若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书持般若波罗蜜时,若供养事起——衣被、财利、饮食、床卧、病瘦医药,言‘我书般若波罗蜜故得是供养’,于是乐者当觉魔事。
  “须菩提,书是经时魔波旬于菩萨前,说种种异深经之事,菩萨有沤和拘舍罗者不受魔所说。何以故?是经不能令人至萨云若故。
  “须菩提,若是菩萨无沤和拘舍罗意者,闻深般若波罗蜜便欲舍去。”佛言,“我广为诸菩萨说沤和拘舍罗事,欲得沤和拘舍罗事者,当从深般若波罗蜜中索之。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乘者,舍深般若波罗蜜,欲从声闻、辟支佛经法中求沤和拘舍罗。须菩提,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