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花门在北京应用很广泛,从宫廷建筑到民间四合院都可见到。一般来说,一个屋顶的前檐后檐都有柱子,檐柱上面支撑屋顶,下面顶在柱础上,但是垂花门的前檐柱相当于在一人多高的地方给截断,下半截不要了,上半截从前檐两侧悬下来,悬下的柱头做成花瓣状或吊瓜状,并饰以美丽的图案和色彩,而前檐的枋额(两个柱子间位于屋檐下的木构件,横木不起承重作用就叫枋,枋和枋及垫板等组合构成的外立面)一般有精美的镂空装饰或彩画。最典型的垂花门应该是一殿一卷式勾连搭,也就是两个小屋顶前后连在一起,前面屋顶是带正脊的硬山或悬山类,后面屋顶是没有正脊的卷棚式,今天看的宜芸门(宜芸馆的大门)屋顶是卷棚悬山式勾连搭,前后屋顶都没有正脊。选择主要看这个门,是因为它好久没有维修,看起来比较有历史感。
1,宜芸门外景。
2,门楼。匾额是慈禧题字。
3,方形吊瓜状垂花。
4,方形吊瓜状垂花。
5,方形吊瓜状垂花。
6,从院内侧面看宜芸门,它的两个门楼不一样大,前面的小,后面的大。
7,站在门内向后看,后门洞两侧立着绿色门板,还有两扇门板向外打开了。在过去时代,正常情况下后门洞的四块门板都是关闭的,起影壁的作用,人们进出时走两边的台阶或游廊。
8,这是从门的西侧的游廊向东拍。
9,这是从门的西侧的游廊向东拍。
10,后侧屋顶的状况。因为是卷棚顶,所以屋脊处有两个并列的檩。吊灯杆上的节能灯泡肯定是新的,但这个吊灯杆也许是清末的,因为清末颐和园引进了电灯。
11,这个彩画的位置,就是前后屋顶相交的地方,我们前面已经看到了,前屋顶的进深很短。
12,苏式彩画。
13,后屋顶的最高处。
14,中间的大横木叫大梁,上面两个瓜柱(很短的、立在其它梁上而不是地上的柱子,位于正脊之下时也叫童柱)支撑着一个次梁,次梁支撑着两个脊檩。画面右侧的圆木是两个屋顶共用的檐檩。最左面顺着画面的是后屋顶外侧的檐檩。大梁下面红色薄板是垫板,垫板下面的方木是枋,檩下面的方木也是枋。
15,看看悬山顶悬出来的地方。
16,四步垂带踏跺。
17,抱鼓石,也就是门墩儿。这个石头构件做成这个样子就叫抱鼓石,抱着一个石鼓,实际上在门框底下固定门框的建筑部件叫门枕,门框和门槛枕在这个部件上。
18,从内侧看宜芸门。正面也是四步垂带踏跺,但是两侧还各有一个三步如意踏跺(没有斜坡垂带石)。
19,在古代从这里是看不到外面的,四扇门都会关闭。我听过往的导游说,这四扇绿门也叫二门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的这个门,我也不知说的对不对。
20,这是颐和园清华轩的垂花门,是最典型的一殿一卷式。和图1对比观看,这个门靠外的屋顶有正脊。
21,这是颐和园
云松巢小院儿的垂花门,它是标准的歇山式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