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秋节后,我陪着四位美国职业摄影师逛了两天北京,我英语其实挺好的,26个字母不比美国人认识的少,可思想交流还是有困难,所以我只说说接触中实际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些东西。 第一天去了颐和园、故宫和天坛三个景点,第二天跑到160公里外看了金山岭长城,所以这两天纯粹就是游玩,不是所谓的“摄影采风”。和他们一起边走边看边拍,我感觉他们的兴趣在拍人而不是拍景,我说:“I think you like focusing to people.(我发现你喜欢把焦点对准人)”,Edward先生说:“Yes, I like to shoot people in environment; faces, figures, environment together.(是的,我喜欢拍环境中的人,面孔、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
这个问题对影友来说很重要,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比如说去了纽约,一个著名景点顶多待几个小时,你很难赶上日出日落的那半小时,赶上了也不一定有漫天彩霞,就算你赶上彩霞,你也不一定就能找到最好的机位。匆匆旅途中拍纯风景很难抓到感人至深的画面,那还不如把注意力对准风景中的人,这时匆匆而过就变成了一种优势,因为你有一种新鲜感,或者叫文化陌生感,很容易感受到和你家乡不同的气息,你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
这几位摄影师的职业素质非常好,他们善于和人沟通,对被摄者非常尊重,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善良的微笑、幽默诙谐的动作能够轻松获得被摄者的好感与信任。还有一些事先准备工作也值得借鉴,比如Edward两年前来过北京,他就用极具北京特色的照片做名片背景,还在手机里存了一堆上次在北京拍的照片,我们逛天坛时,他把这些照片给跳舞的市民看,结果他们认出了好几个一起玩的朋友,大家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他们的抓拍技巧也不一般,在公园遇到有趣的小朋友时,单手提着相机,错身之间就拍了下来。在天安门前,他们不是拍摄一座巍峨的建筑,而是关注出现在那里的人,例如整理草坪的工人(我想中国影友可能很少会拍这位园丁)、在金水桥前拍留念照的各地游客等,一位摄影师举起相机对准华表旁岗台上英姿飒爽的执勤士兵拍摄,士兵当即伸出手说:No photo!摄影师笑笑就走开了,我看着他笑了一下,他说:我已经拍完了。我一看画面,构图严谨,布局得当,主体大小、位置以及和背景的关系恰到好处。所以我想,在他实际举起相机之前,这个画面就已经在他脑子里了。
我经常和朋友说,我们拍的照片很多都是没用的,所谓没用,是指不能直接交换为名和利,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它们每一张都是有用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道练习题,好比小学生做了无数道四则运算,长大了街边摆摊儿卖菜,望见大盖帽心里发慌也不会多找人家钱。所以啊,有事儿没事儿就瞎拍,哪一天在街上在地铁偶遇谁谁时就游刃有余了。
他们用的相机有5D2和D700,镜头有28-300、24-70、70-200等,另外还有富士便携机和索尼微单,他们还喜欢用手机拍照。他们常用镜头都固定装在一台机身上,我没见到他们在外面临时换镜头。他们不十分在意相机,经常把相机放在地上,我还挺远看见一位摄影师用衬衣角儿擦镜头,可惜没抓下来。图17的镜头没有破损,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捆个红布条,布条上写着个网址(我加了一张镜头局部图),貌似破损的痕迹我觉得是原来为遮光贴了一块黑纸后来没撕干净,后来又有影友说是为了粘牢遮光罩防止脱落。
(我原来做过俄语翻译,英语最高水平学过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和许国璋英语第一册,许国璋英语第一册学了两遍,结果还是没达到第二册的水平。在文里,我说:“I think you like focusing to people.(我发现你喜欢把焦点对准人)” ---- 我知道这句话不规范,好像好几个错误吧,不过他们听懂了,在美国时我也听有人说one people、two people 呢,不过说话的是拉美裔美国人,大家互相也能知道什么意思,请会英语的影友告诉我正确的说法啊,谢谢啦!)(后补:在电视剧《纸牌屋》里我听到了“eighteen people”,还专门暂停看了一下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