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旅游考察 //www.sinovision.net/?34811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助力旅游设计,促成企业合作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博文

任见:牡丹文化史话-原创

已有 1535 次阅读2021-3-28 07:53 |系统分类:摄影| 任见, 牡丹, 文化 分享到微信


  
牡丹文化史话 【原创】 

任见

   01

  “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所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宋。

  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洛阳牡丹业已溶入了中国牡丹的花海之中,并且香飘海外。

  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国;公元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公元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开始引进。

   02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千百年来,牡丹的观赏与种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

   03

  近代生物学先驱、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曾对中国牡丹从野生到家养的演化过程作了认真的研究,并把中国以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证写入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作为他生物进化论学说的论据。达尔文还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建都洛阳并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奇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红、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矫等名贵品种。”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可见隋炀帝对牡丹的喜好。《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民间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04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作为陪都的洛阳,牡丹的种植更加广泛,洛阳牡丹品种更加丰富,并出现了从事牡丹专业人员。当时牡丹至少有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同时出现了重瓣品种。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种植植牡丹千种,红白斗艳,“人不能知其术”,成为植牡丹名家,被唐玄宗李隆基召至骊山,种了一万多本,品种花色各不相同。皇上赐金千两。宫廷内皆称他为花师(《龙城录》)。

  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吟咏牡丹的佳句。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牡丹裁培的盛况。

   05

  唐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唐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女皇武则天也好牡丹。据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说明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且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许多品种,因此命令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京师长安。后来,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

  杨贵妃尤好牡丹。唐开元年间,宫廷内更加重视牡丹,并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时,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开元花本记》中载:“杨国忠以贵妃专宠,上赐以牡丹数本,植于家。”这里“专宠”两字即道出杨贵妃对牡丹珍爱的程度。

   06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北宋时,洛阳牡丹规模为全国之冠。牡丹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谓天下真花独牡丹”。“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

  北宋时洛阳人养牡丹、赏牡丹已成为民风民俗。其时,牡丹的栽培技艺普遍提高,在播种繁殖的同时,用嫁接的方法固定变异,牡丹“不接则不佳”,使得新品种不断出现。当时,姚黄出自洛阳司马坡的姚氏家,魏花出自晋宰相魏仁溥家。洛阳地方留守钱惟演赏之曰:“人谓牡丹花王,‘姚黄’真可谓王,而‘魏花’乃后也”。

  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北宋又出现了牡丹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善散文、诗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这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员院,遍植牡丹日盛于世。欧阳修大为感动,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07

  北宋周师厚于神宗熙宁三年路过洛阳,“精蓝名圃,赏及牡丹”。元丰四年,又一次来到洛阳时,他看到李德裕《平泉花木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及范仲淹的花谱,就依照这些文字记载,在洛阳各处寻讨不同的花品,元丰五年二月写成《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在四川彭县的丹景山及当地民间,广为搜访,著《天彭牡丹谱》(1178年),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大抵花品近百种”。

   08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

   09

  宋代以降,除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邦基《陈州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外,还有张峋的《洛阳花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明人高濂的《牡丹花谱》、王象晋的《群芳谱》,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的《广群芳谱》、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余鹏年的《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牡丹种植有了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洛阳市先后建立了各种牡丹生产管理机构以及牡丹栽培基地,并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收集失散品种,扩大繁殖,改良栽培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高接换头及嫁接繁育、扦插繁殖、盆栽及盆景制作、促成栽培和抑制(延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获得了百余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技、展出成果奖。

   10

  目前洛阳有牡丹品种和亚品种千余个。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正式命名牡丹为洛阳“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振兴洛阳”的方针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洛阳牡丹也更加闻名于世。洛阳牡丹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远涉重洋,走进世界各地,成为连接名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纵观洛阳牡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历代兴亡的演变史。难怪北宋文章大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叹曰:“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侯于园辅之废兴”,此言甚见精要。

  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牡丹文化渗透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生物学、药物学、园艺学、地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旅游学、民俗学等特点,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任见,著有《西欧史传》(6卷)《圣十字军》《中国宫城建筑文化论析》《巫文化诠讲录》《帝都传奇》(10卷)《牡丹传奇》(10卷)《丝路密码》(2卷)等约80种3000余万字,在美、德等媒体开设过文化专栏,曾有院线公映电影及供央视电视剧,另有大量书画、雕塑、建筑、摄影、园景、博物评论等。 

  

任见:唐代履道里,洛阳白氏园【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