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两位高级代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结束了在北京与中方的贸易谈判。会后没有联合公报或记者招待会。
据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两位欧盟代表,还亲自参加了会谈,气氛友善良好。遗憾的是,本次会谈并没有任何突破。
据《金融时报》报道,冯德莱恩在到访之前已经对媒体发表谈话,表示中、欧之间存在严重的贸易不平衡,称:“欧洲领导人不会长期容忍贸易关系失衡”,本次到访大有登门“兴师问罪”之势。
她所称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欧盟对中国高达4000亿欧元(2022年度)的巨额贸易入超赤字、欧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存在不公平待遇,以及中国的“产能过剩”。
其实欧盟国家对中国的不满,不仅仅是“贸易失衡”问题,更因为中国至今拒绝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行为而感到不满。
根据媒体的反应,双方在会谈中虽然没有“唇枪舌剑”地进行“口水战”,但是中方明显拒绝了欧盟代表的指责,并表示今年(2023)的贸易不平衡已经在明显改善中。此外,中方指责欧盟一方面希望中国增加进口,另一方面却针对中国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另一方面,中方呼吁恢复与欧盟签订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该协定于2020年签订,却因为“新疆人权”问题被搁置。最近德国《大众汽车》委托第三方对该公司在新疆的工厂进行调查,就在本次中、欧会谈之前发表了调查报告,根据报告,该公司的新疆工厂并不存在“侵犯人权”问题。
冯德莱恩既然扬言欧洲“不会长期容忍下去”,那么欧洲能对中国采取什么行动?
欧盟已经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结论。其实西方国家也在对各自的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施加各种“保护主义”的补贴。
我们看到当前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和几年前美国特朗普政府所发动的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贸易逆差”问题开始,最后发展到“加征关税”。拜登政府上台后,至今拒绝取消这些关税。
几年下来,我们看到这些关税对于改善“贸易失衡”问题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对于“通货膨胀”却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因为政府所施加的关税最后都成为消费者的额外负担了。
不过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的确在减少之中,部分原因是美国正在以“避风险”和“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若干制造业回归美国,尤其是芯片、电池、稀有金属、药物等行业,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欧盟国家目前也在采取类似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