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4
日本的《富岳》以每秒442千万亿次再度位居第二。这台由《理化学研究所》和《富士通》开发的日本超级计算机在 5 月份的排名中输给 Frontier之前,曾连续四次高居榜首。芬兰的《Lumi》系统仍然位居第三。
“500强”的前10中,美国占据了5位,除了第1外,还有第5、6、8、9。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在过去的“500强”中曾经多次排名第一,在现在的“500强”中,中国有两台“超级计算机”进入前10:《神威太湖之光》排名第7,《天河-2A》排名第10。
“超级计算机”是数据密集型任务的关键,例如人工智能的开发。像谷歌和微软这样的美国科技巨头都有自己的系统来帮助运营。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正在竞相采用采用量子技术的超级计算机,这是计算领域的下一个前沿领域,距离实际应用还很遥远。
60年前,我在北京《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以“触发器”为主题,这是一种不是0就是1的“双稳态”元件,也是电子计算机的最基本元件,一个“触发器”相当于一个“二进位”数码,即1 bit。当时的“触发器”用的不是半导体,而是电子管(真空管),一个“触发器”的大小相当于一本厚厚的书的尺寸,那个时候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到要占据整个房间,就好像现在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其功能也许不如现在最起码的个人电脑。
40年前,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时,那时早已进入“半导体”时代,我的第一台“个人电脑”,如下图所示:
我的第一台个人电脑,为《DEC》公司(后来被《Compaq》公司收购)产品
如今被当作“古董”存放在我家地下室内
这台电脑的体积大到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冷藏柜,在当时的价格为2万美元,没有硬盘,只有两个8英寸大的软盘驱动,其功能不如现在一台200美元的小PC机,但是很可能比60年前《清华大学》一个房间大小的电子计算机的功能更为强大。通过这台电脑,我得以进入《纽约时报》的数据库搜索资料了。
电子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运算速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这一切也许都是芯片“细微化”的结果。不难想象,今天那台占据整个房间的“超级计算机”,20年后很可能缩小到今天一台普通PC机的大小,而且每个家庭或个人都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