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正当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那天,英国《金融时报》却爆出一个消息:台湾驻美国的《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有可能更改名称为《台湾代表处》。虽然还没有得到美国与台湾的证实,这一消息显然引起北京的密切关注和强烈反对。
根据《金融时报》和多家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和“国安会秘书长”顾立雄日前访美,并在距离华盛顿一个小时车程的马里兰州州府安纳波利斯,与美国国安高层举行年度性“美、台特殊管道”对话。台湾在对话中正式提出将目前的“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改名为“台湾代表处”的要求,而白宫国安会印太关系协调员坎贝尔(Kurt Campbell)据说倾向于同意台湾的这一要求。
自从世界各国接受“一个中国”政策,与北京建交并与台湾断交以来,中国同意台湾与世界各国互建“代表处”以保持非官方往来关系,但是其名称必须使用“台北”和“经济与文化”等称号。自从立陶宛和台湾互建办事处,名称以“台湾”代替“台北”,并省略了“经济文化”字眼以来,中方认为是违背了“一个中国”的承诺,虽然没有和立陶宛断交,却立即撤回驻立陶宛大使,并驱逐了立陶宛驻北京大使。
此后不久,《欧洲议会》外交委员会又投票通过了一个“建议”,该“建议”呼吁欧盟国家提升与台湾的关系,尽快与台湾订立“欧盟-台湾双边投资协议”(EU-Taiwan 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并鼓励使用“台湾”的名称来替代“中国台北”。据报道,该建议将于10月份提交《欧洲议会》进行表决。
9月13日,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和立陶宛总理因格丽达·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通了电话,沙利文在电话中,对于立陶宛敢于面对中国的胁迫表示强烈支持。
同日,由国际跨党派议员组成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在推特上贴出视频,包括欧洲议会、立陶宛、英、法、丹麦、瑞典等欧洲多国,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国国会议员在一个视频中发声,表达他们与立陶宛和台湾站在一起对抗中国胁迫外交的立场。
媒体普遍认为台湾驻外机构更名一事,是美国的“切香肠”战术,即在表面上承认“一个中国”,用香肠切片而食的小动作达到最后吃掉整个香肠的目的。中方虽然警告改名举动触犯“红线”,如果立陶宛的行为引起“骨牌效应”,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美国同意台湾的改名要求,其后果轻则双方互撤大使,重则断绝关系,看似小事,有关方面的确需要认真掂量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