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还没有最后结束,但是我们已经能够从已经知道的情况来对比中、美两国的抗疫措施。
中国的疫情特点是首发、抗疫措施是硬性的,疫情时间短,病死人数少,不到4000人,美国的疫情特点是后发、抗疫措施是柔性的,疫情时间拖的比较长,预期的病死人数可能高达6万多人。
从病死人数这个角度来比较,毫无疑问,中国的抗疫表现是成功的。很多人怀疑中国的病死人数远超过官方公布的数字,我认为即便放大10倍来考虑,也仍然是成功的,中国毕竟有14亿人口,医疗条件还比不上美国。
从美国预期病死人数高达6万这个角度来比较,美国的抗疫成绩显然不如中国,但是能不能说美国的抗疫措施是失败的?我认为不能,因为如果美国采取中国式的抗疫措施,美国公众不仅不可能接受,还会因此产生更大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只能说,中国的方式适用于中国,美国的方式适用于美国,各得其所。
美国人为了维持自己的价值观,宁可付出较高的生命代价,这一点,令《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感到不解,他注意到西方国家在疫情下病死情况如此惨重,国家领导人的支持率不降反升。
西方发达国家的抗疫方式基本一致,美国是如此,欧洲国家也是如此,因此,从死伤惨重的后果来看,也都是一致的。如果在这些国家中进行比较,德国最好,美国其次,意大利和西班牙最惨。
从某种意义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抗疫方式都属于“群体免疫”概念。这种概念首先承认大部分国民都可能感染病毒,最终虽然有少部分人病死,但是是少数,大部分国民都存活下来,具有抗病毒的免疫能力。
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病毒“举白旗投降”、“不作为”、“听其自然”。当英国首先对新冠病毒提出了“群体免疫”的说法后,立即引起英国社会的强烈反应。
根据媒体报道,德国权威病毒学家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在向媒体解释病毒传播原理时,提到在60%至70%的人感染病毒后,人群的自然免疫力将导致病毒无法继续传播。德罗斯滕后来解释称,这其实是在传染病学基础上的数学推算,具体到新冠病毒,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是一种现实的可能。
支持实现"群体免疫"的学者包括德国汉堡Eppendorf大学附属医院院长罗泽(Ansgar Lohse)表示,目前提倡群体免疫的前提是把65岁以上高危人群隔离开来,他指出,德国目前所追求的"让感染人数曲线平缓"的做法,其实已经走在了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上。他还认为,让中小学重新开课是在可控的情况下允许感染发生,实现群体免疫的一步。因为新冠病毒对年轻人的伤害最小,而且他们大部分人的家长和老师也都不属于65岁以上高危人群。罗泽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在更加有效保护高危人群的同时,允许低风险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实现群体免疫。
德国总理默克尔承认德国将有2/3国民感染病毒,但是德国并没有投降,目前德国的抗疫成绩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最优秀的。
胡锡进认为这是一条“血腥之路”,他认为“群体免疫实际上是用无数尸体铺出人类的未来,我认为它只是抗疫失败的一个好听名称,是块遮羞布。它是对人道主义的背叛。” 在他看来,群体免疫是21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资本主义正对这样的罪恶念头半推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