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杂志创办人Wakley威克利
在网上浏览时,无意之中发现,去年《柳叶刀》Lancet杂志与《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在中国联合设立Wakley- Wu Lien Teh Prize(威克利—伍连德奖),公开征集论文。
《柳叶刀》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医学杂志之一,已有200年历史,威克利是《柳叶刀》的创办人,可是伍连德是何许人也?到网上查查,才发现原来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抗疫大功臣,今天的很多抗疫措施其实都来自他。
今天大家谈起湖北和武汉的“封城”、“隔离”、“阻断交通”等措施,似乎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规模抗疫行动,足以使中国在全世界感到自豪,却不知道早在100年前,中国的东北曾经爆发“大鼠疫”,有可能蔓延到全世界,而当时领导抗疫并在短短4个月内奇迹般的成功控制疫情的,就是伍连德博士,而他所采用的抗疫措施,和今天的没有什么两样。
1910年11月,中国东北所爆发的“大鼠疫”(Plague,又称“黑死病”,死者皮肤呈现黑斑),是从俄国沿“中东铁路”经满洲里蔓延到中国东三省来的,疫情中心就是哈尔滨,由于爆发“鼠疫”,每天几百人病死而不知道病从何来,当地的日本和俄国医生都束手无策。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向清廷推荐伍连德,那一年的大清王朝,虽然面临覆灭,却作出了非常正确和果断的决定,全权委托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前往东北治理“鼠疫”,后来又支持伍连德在当地的抗疫措施,并打破中国的文化传统,首次批准实施尸体的“火葬”。
根据网上资料,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1879年生于马来西亚(当时为“英属马来亚”),1896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专攻传染病和细菌学,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应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即副校长职)。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时,疫情已经非常严重,伍连德为了搞清瘟疫传播的渠道,首先解刨尸体,发现是通过人的呼吸道传染的,从而首创了“肺鼠疫”的提法,以区别于传统的通过跳蚤传染的“腺鼠疫”。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成本费仅需当时国币2分半钱,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倡使用口罩的人。
就疫情而言,那时的东三省,相当于今天的湖北,那时的哈尔滨,就相当于现在的武汉。但是,100年前的中国,没有互联网,信息的流通非常迟缓。人民缺乏科学头脑,对于尸体的“解刨”和“火葬”,还有很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多地方行政长官对现代检疫、防疫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伍连德后来回忆:“正是这种无知导致了形势的复杂化,并使疫病向更远的南方蔓延。”
当时和现在一样,没有预防的疫苗,也没有治病的特效药,唯一的手段就是“隔离”,而为了防治瘟疫向中国其它地区蔓延,他同样使用了“封城”和“阻断交通”等手段。
据说伍连德动用120多个火车车厢,建成临时的隔离医院,他说:“这是一种最有效的隔离方式,在铁路附近的任何地方,都能很快建立起来。” 此外,伍连德还实行分区分片的隔离管理,借用了几千名士兵,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他在当年的奉天(今沈阳)建立关卡,凡需南下入关的,必须先在这里接受为期5天的观察,如果没有症状,才被允许南下,据说就连“钦差大臣”也必须遵守。100年前伍连德所建立的这套抗疫措施,和今天的实际上大同小异。(点击这里)
伍连德所采取的抗疫措施,很快就取得效果,这场发生在中国东北的大瘟疫,在当时那种极其落后的条件下,竟奇迹般地在四个月内完全扑灭,没有蔓延到中国其它地区。
1911年初,他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
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11个国家的专家参加的“国际鼠疫研究会”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担任会议主席。伍连德的抗疫经验,得到国际上的赞扬和认可,他本人也成为中国提名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后来“西班牙流感”大爆发期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抗疫措施都借鉴了伍连德的经验。
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倡使用口罩的人,是第一个有记录的“解刨”尸体的人,第一个提倡“火葬”的人,第一个建立全套抗疫系统的人.......
1918年,伍连德创办了《北京中央医院》,即今《北京大学附属医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西式医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伍连德回到马来西亚,开了一个私人诊所,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82岁。
1959年出版的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一书序言中,伍连德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1910-1911的东北大鼠疫虽然被成功扑灭,后来又多次反扑,而由于伍连德所建立的抗疫系统,这些反扑都被及时扑灭,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直到今天,“鼠疫”仍然高居《中国疾控中心》“甲类传染病”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