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来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终于签订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按照这个协议,美方继续保持绝大部分已经实施了的关税,今后继续减少购买中国商品,中方本来已经实施了“报复性关税”,目的在于减少购买美国商品,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承诺今后扩大对美国产品的购买,以2017年的购买量为基础,今后两年内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中、美双方都作了让步,但是很不“对等”,主要的让步方是中国。
美国民主党人士,如舒默和佩洛西,都说“中国赢了,美国输了”,特朗普“屈服了,投降了”。但是在中国却有不少人认为“美国赢了,中国输了”。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美经贸协议?
毛主席曾经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问题都可以“一分为二” ,你可以把一件好事看成是坏事,也可以把坏事看成是好事,甚至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因此当美国欺负“中兴”、“华为”时,“正能量”写手周小平却认为是“重大利好”,可以“倒逼”中国发展芯片技术。其实中国早已优先发展芯片技术,何需“倒逼”?真正需要借助美国“倒逼”之力的,却是中国的“结构性改革”。
我对争论“谁输、谁赢”的问题不感兴趣,就是因为你永远有理由把“输了”说成是“赢了”,也可以把“赢了”说成是“输了”。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样的人,即便挨了打,也是“儿子打老子”。
应该如何看待“第一阶段中美经贸协议”?美国官方声称“巨大胜利”,弹冠相庆,中国官方只承认是“双赢”,宣传上基本保持低调,《环球时报》则正式发表评论,题目是《如何看中国大规模增加从美进口》,承认美国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实际上变成了美国手中的政治武器,对中国不利,而今后中国扩大购买美国商品,可以造成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在战略上对中国有利。(点击这里)
《环球时报》的这个说法,听起来很勉强,其实有一定道理,如果早明白这个道理,“贸易战”很可能根本打不起来。也许是因为国内媒体过去“反话”说多了,现在突然说起“正话”来了,变化太快,跟不上,一时上难以令人接受。
我认为讨论“谁依赖谁”,或“谁更依赖谁”,远比讨论“谁输、谁赢”更有深度,因此也更有意义。
大家记得在“贸易战”刚刚开打的那些日子里,有不少人看到美国市场中充满了中国货,美国人过日子已经离不开中国货了。有人甚至做试验,过一天没有中国货的日子,结果发现办不到。这种看法强调美国对中国的依赖性,结论是打贸易战“中国必胜,美国必败”。但是也有人看到了相反的一面,那就是中国商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在供应过剩的市场条件下,买方是上帝,因此打贸易战“美国必胜,中国必败”。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谁对谁有依赖性?其实两种说法都对,因为“自由贸易”导致“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互相依赖,有利于世界和平。
美国的经济有三大支柱,那就是“农业、能源、高科技”,而这三条恰恰是中国的“软肋”,中国的强项是“世界工厂”和14亿廉价劳动力,从长远来看,“谁依赖谁”的问题,答案是明确的。
“谁依赖谁”,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有清晰的显示。试想,如果爆发战争,供应链被掐断,“谁依赖谁”的问题就立马有了答案。
这是真的吗?
附录:下载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美经贸协议》中文版全文(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