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的“第一阶段协议”在双方一片“进展顺利”的乐观声中,却始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是怎么回事?
自从10月11日特朗普和刘鹤在白宫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达成口头协议和11月中旬完成协议文本以来,双方一直通过高层次和工作层次的电话联系进行沟通,积极准备协议文本,一度说已经“敲定”,但是这最终供签字用的文本至今没有出现。由于文本未定,签字的日期和地点也就无法确定。
谈判是保密的,但是根据媒体的对参与谈判有关人员的傍敲侧击,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目前遭遇两大障碍:一是中方答应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美方要求把具体购买指标写进文本,中方感到困难,难以接受;二是中方要求美方同意逐步撤销关税,包括已经开征了的关税,从本次协议开始,美方还没有同意。
中方实际上已经开始恢复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除了大豆、高粱、玉米等传统产品,也开始大量购买肉类产品,但是中方不愿意把具体数字写进文本,希望在文字上笼统一些,以免今后被动,甚至还准备用“随时停止购买”作为工具,压迫美方解除关税,而特朗普是个“关税迷”,要他推迟还没有开征的关税,也许有可能,但是要他撤销已经征收了的关税,就如同要从他嘴里把吃进去的肉回吐出来,的确很难。
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相持不下,可能和各方的判断有关。双方都表现了达成协议的愿望,但是谁比谁更想达成协议?特朗普判断中方经济处境困难,比美方更想达成协议,中方也可能判断特朗普在2020的竞选压力下,比中方更想达成协议。誰最先眨眼,作出让步?真不好说,因为双方都可能误判对方。
本次谈判没有定下最后期限,但是大家都知道,实际存在一个期限,那就是12月15日。如果在这个日期前还不能确定可供签字用的最后文本,那么美方就不得不按照原计划加征新关税,甚至恢复10月15日已经推迟了的关税。目前美方已经扬言,如果达不成协议,美方将如期征税。
问题在于,双方能承受再一次的谈判失败吗?半年前已经谈崩了一次,如果这次再谈崩,后果将不堪设想,誰也承担不起。正因为如此,我相信谈成的可能性仍然远大于谈崩,但是可能需要特朗普和习近平直接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