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喜乐花园 //www.sinovision.net/?34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我行我素,此生无悔!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尔街对中国金融开放为何反应冷谈?

热度 13已有 10456 次阅读2019-7-26 06:09 分享到微信

中国的金融开放本来预定在明年内开始实施,有关的具体办法现在提早一年就出台了,共11条,简称“中国金融开放11条”。这应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利好消息,外资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早就垂延三尺,现在机会来了,应该欢欣鼓舞,但是我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华尔街至今反应冷淡,这是为什么?

几天前,即7月20日,国务院推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点击这里)。根据这些措施,大幅度对外开放过去严格限制外资进入的金融行业,例如金融评级、银行、保险、理财、证券、期货、基金等,现在大幅度降低准入门槛和各种限制条件。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些对外开放措施不仅是为了吸引外资,更是为了解决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

过去若干年来,我们也看到外资不断想方设法进入中国金融行业,办法之一就是纷纷入股中国金融业,其实去年8月中国的“银监会”和“保监会”就已经推出新办法,取消或放宽外资在中国金融业内的占股比例和经营期限等限制,允许外资享受“国民待遇”。

金融业是个大大赚钱的行业,现在对外开放,华尔街反应冷淡,这是为什么?

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的金融业虽然开放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和过去相比却大大增加了。根据媒体报道,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增加到GDP的三倍,债务到期而无法偿还的案例正在不断增加,目前的主要解决措施是“借新债还旧债”,实质就是“庞氏骗局”式的恶性循环。在当前这种环境中,过去的“摇钱树”可能变成未来的“陷阱”,外资是否敢于投入,当然成为问题。

过去10年来,实际情况是外资“集体”撤离中国的金融业(点击这里),虽然外资在卖股套现时都大大赚钱,但是他们仍坚持退出,我认为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在过去10年内不断增加的缘故。

德意志银行卖掉华夏银行的股份后,据说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由于金额巨大(涉几十亿欧元),资金汇出发生困难。根据我自己过去在国内投资的经验,要把利润汇出国外,必须扣下一定比例的“再投资”资金,并通过严格的外汇申请和批准手续,这还是在过去外汇比较松动的情况下,现在的外汇管制可能更加严格得多,外资业主出售国内房地产后,要把资金汇出手续非常繁杂,消耗时间很长,难度很大。我认为人民币在各种国际货币中,是流动性最差的一种,距离“国际化”的目标还很远。

国内银行业的最大放贷业务可能是在房地产,而房地产是颗“定时炸弹”,由于其中被炒作的水份太大,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管制压力,最新的措施是征收房产税和卖房时的土地增值税,而卖房的最主要增值部分就是土地,具体措施可能在今、明两年内推出。中国的房地产如果出现问题,首先遭殃的是银行业。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5

握手
2

雷人
1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emark 2019-7-28 21:13
laz: “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增加到GDP的三倍”这种说法和判断是错误的,政府负债和企业、个人借贷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误导他人。企业、个人借贷是以资产抵押来实 ...
他是外行,又不了解中国实情,拿多次打脸的中国崩溃论说事,只能各说各的。
回复 emark 2019-7-28 20:28
这种论调是中国崩溃论的重要部分和所谓重要依据,拿一些所谓机构的数据,又不了解中国情况,得出的结论耸人听闻,不过倒是美国2008年先出问题了,而中国离美国越来越近。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问题,这届领导人非常务实,这几年一直在去泡沫去杠杆,效果不错;倒是好大喜功的特朗普下台(他只管他的四年或八年)后,美国负债会是创纪录的多少呢?
回复 ChasenCC 2019-7-26 23:46
laz: “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增加到GDP的三倍”这种说法和判断是错误的,政府负债和企业、个人借贷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误导他人。企业、个人借贷是以资产抵押来实 ...
老刘说的对,还有一点,金融开放了,美元进来的出不去,就问外资怕不怕
回复 ChasenCC 2019-7-26 23:46
老刘说的对,还有一点,金融开放了,美元进来的出不去,就问外资怕不怕
回复 ChasenCC 2019-7-26 23:45
laz: “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增加到GDP的三倍”这种说法和判断是错误的,政府负债和企业、个人借贷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误导他人。企业、个人借贷是以资产抵押来实 ...
老刘说的对,还有一点,金融开放了,美元进来的出不去,就问外资怕不怕
回复 ChasenCC 2019-7-26 23:41
ksliu: 根据“新浪财经”一年前的报道:“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以及影子信贷的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债务,我们选取了一种相对温和的评估方法,看到 ...
还是缺少公平,公开的大环境
回复 南湾仔 2019-7-26 21:44
美债美元实质就是“庞氏骗局”吧,到哪天美国信用奔溃了,也就玩完了,到处借钱还装逼,这就是美国佬
回复 laz 2019-7-26 21:35
ksliu: 根据“新浪财经”一年前的报道:“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以及影子信贷的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债务,我们选取了一种相对温和的评估方法,看到 ...
“中国的债务总额已经增加到GDP的三倍”这种说法和判断是错误的,政府负债和企业、个人借贷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误导他人。企业、个人借贷是以资产抵押来实现的,主要是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保持增长,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2018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和负债分别为268万亿元和24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5.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3%,低于全球公认的2%安全线。没有一家银行资不抵债。

且企业借贷和个人借贷等那个国家没有呀?如果都计算成国家负债又是GDP的多少倍呀?我不否认这些借贷同样会引发金融危机,如美国2008年二大次级房贷公司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所致。可中国的银行盈利非常可观。

在中国商品房仍然是限购的,随着人口城市化,刚需在短时期是不会变的。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风险最低的,所谓的房地产“崩盘”已经唱衰多年了,连限购都没有放开,能“崩盘”吗?

至于华尔街等从中国一些银行撤资,因为他们的投资主要是财务行为,而不是战略投资者。看到获利巨大就立马清盘退出,现在出台的开放措施就是要吸收长期的战略投资者。

  
回复 ksliu 2019-7-26 14:54
laz: 根据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29万亿元。

中央政府的债券余额接近33万亿元。

中国政府负债(包括地方政府)不到GDP 的57%,  ...
根据“新浪财经”一年前的报道:“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以及影子信贷的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债务,我们选取了一种相对温和的评估方法,看到的数字是目前中国的总体债务水平已经超过了200万亿。”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ond/research/2018-06-07/doc-ihcqccip7385215.shtml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民间机构国际金融协会(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简称IIF)表示,中国债务总规模增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03%。该协会本星期发布报告说,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家庭和政府的债务总和已超过GDP的3倍,去年同期的这个数字为297%。
回复 laz 2019-7-26 14:11
根据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29万亿元。

中央政府的债券余额接近33万亿元。

中国政府负债(包括地方政府)不到GDP 的57%, 是高还是低?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同期美国债务(不包括地方政府)增加了1.36万亿美元,升幅6.6%,目前美国债务为22万亿美元(约151万亿元),超过了美国的GDP。

与此同时,IMF表示,当前日本政府(不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排在全球第二,其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GDP的239%。

印度政府(不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为70%;德国政府(不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为62%

截止2018年全球债务已达到184万亿美元(1266万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球GDP的225%,由此可见,中国政府的债务还是算低的。
回复 cqtbg 2019-7-26 10:36
美国政府负债累累........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