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报道(点击这里),昨天刘鹤在一个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大意是外部压力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结构朝长期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他虽然没有提到中、美“贸易战”,但是他所说的“外部压力”显然与此有关,而他所说的“结构性变化”,是指中国的进出口外贸趋于平衡和外需逐渐被内需所替代。
我一向认为,中、美贸易的严重失衡,对两国关系很不利,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贸易战”所带来的痛苦,是“短痛”,目的是避免“长痛”。“贸易战”的最终结果是“双赢”而不是“双输”。
即便是“短痛”,也没有必要加以夸大,对于沃尔玛特、K-Mart、Costco为首的中国商品零售商而言,来自中国的商品价格毫无疑问会上涨,但这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影响究竟有多大,最好还是让数据说话。
从GDP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靠几种力量的拉动,在中国是“三驾马车”,即内需、投资和外贸,在美国是“四驾马车”,即个人消费、政府支出、投资和外贸(是个大约5000亿美元的负数)。两者的计算其实是相同的,其区别在于中国所说的内需,是把个人消费和政府支出合并计算的结果。
美国的年度经济总量大约是20万亿美元,其中个人消费大约是14万5000亿美元,占比72.5%。中国的年度经济总量大约是13万亿美元,按照中国的说法,内需已经高达70%,从占比来看,似乎和美国相差不多了,其实是一种假象,因为中国的内需包括政府支出,不代表真正的民间消费,而美国联邦政府支出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社会保障”,美国地方政府支出中占比最大的是“学校教育”,这两项直接关系到民生。
很多人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商品所加征的关税,最后都将转移到美国消费者头上。简单笼统的计算一下究竟有多大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为5000亿美元,全部加征25%关税后的税金为1250亿美元,这笔关税全部转移到美国消费者头上,和14万5000亿美元的个人消费总额相比,占比仅0.86%,不到1%。
个人消费中的生活必需品是衣、食、住、行,当然还有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和旅行等,我的个人感觉是:中国商品价格的影响力,不如油站汽油价格的升和降,如果美国消费者能承受油价在每加仑2.00-4.50美元之间的波动,我相信也能承受今后中国商品价格的波动。
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过去12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关税对美国经济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从今年1-5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以下,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在2%以内,也就是说,已经实施的关税既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失业率,也没有影响到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我知道有人会说,时间还太短,不足以反映关税的真实影响。对于第一批500亿的影响,现在应该已经显示,第二批2000亿,刚刚开始实施,的确还太早,第三批3000亿,还没有实施。好吧,让我们继续观察,但是,关税对美国消费者究竟有多大影响,最好还是让数据说话,凡是建立在自己主观臆断上的说法,都只是个人愿望的反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