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三年来,美国试图说服盟国抵制“华为”,收效甚微,特别是欧洲国家,不听美国的指挥。美国甚至威胁盟国,如果不排除“华为”,可能影响美国与盟国的“情报共享”,但是欧洲国家的反应,充其量是提高审查“华为”的安全标准,提高门槛,但不肯公开宣布排除“华为”参加5G竞标,不愿意堵死对“华为”开放的大门。真正和美国站在一起的,似乎只有“五眼联盟”中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家,两外两家是加拿大和英国,始终没有明确表态。欧洲方面,明确和美国站边的,似乎也只有波兰和捷克等东欧小国,其他如英、德、法等欧洲经济大国,态度都很模糊。
无奈之下,美国终于使出“釜底抽薪”的狠招,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把“华为”列入“黑名单”,既不允许“华为”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也不允许美国企业向“华为”提供技术和产品。
美国白宫和商业部的禁令发表之后,最令我感到惊异的是美国这一政令的畅通无阻,似乎没有“政令不出中南海”之类的弊病,也没有“反非法移民”政令执行中法院从中作梗的重重困难。相关的美国企业虽然很不满,但是几乎都发了内部通知,遵照执行,“谷歌”不得不公开宣布断供其应用系统,因为这些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
美国政府的政令,甚至影响到美国以外的企业,凡是产品的美国技术含量超过25%的,也都在管制范围以内,其中最积极的,是英国的ARM公司,该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提供设计芯片用的专利架构。任何公司产品的美国技术含量究竟有多少,是否超过25%,是个很有弹性的问题,ARM公司的迅速倒戈,使很多人怀疑其中有政治因素,因为ARM公司多年前被日本孙正义的“软银”所收购,而日本有求于美国。
如果以上说法属实,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台积电”是否也可能因为台湾有求于美国而倒戈呢?“台积电”的做法比ARM高明得多,他们聘请美国律师进行分析论证,证明其产品的美国成分低于25%,在这一基础上“台积电”宣布将继续保持对“华为”的正常供货,但是将来是否会受到台湾政府的干预,仍然是一个暂时无解的疑问。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华为”的软肋,在芯片设计上依靠“ARM”的支持,在芯片制造上依赖“台积电”的供货,“华为”在芯片这个关键部件上究竟有多大的独立自主能量,由此可见一斑。有人说,“华为”已经购买了ARMv8架构的“永久使用权”,但是谁敢相信高科技有什么“永久性”?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究竟有多大效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美国的意图何在。我不认为美国的目的是整死“华为”,但是美国要把“华为”挤出国际市场,主要是5G市场,这个目标是清晰的。
从这个目标出发判断美国制裁令的效果,应该承认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一次,不再是由各国政府做主,而是由“华为”产品的消费者或使用方做主。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实际问题是:缺少了美国的技术支持和零部件,失去了谷歌的应用程序,你还敢买“华为”的手机和其他产品吗?美国的制裁毫无疑问给“华为”产品度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谁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冒险购买一个“前途不明”的产品呢?
“华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的屠宰,销售份额正在明显而逐步的减退中,这就是美国制裁令的效果。
到目前为止,“华为”的反击力度令人失望。首先,“华为”的反击目前只停留在口头上,“备胎一夜转正”、“美国低估了我们”、“不怕美国的制裁”、“不需要美国的芯片”......等等,但是除了已经开发成功的“麒麟”芯片外,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备胎”能够在一夜之间转正,而呼声最高的“操作软件”,目前也只是商标注册,出台时间是在今秋明春,即便出台了,没有“谷歌”的那几个应用程序,在国际市场上如何和其他产品相竞争?“华为”对此没有明确的答案。
昨天香港出现“华为”手机集体死机的传闻,据说香港“华为”门店前出现排队的长龙,手机操作系统无法更新,无法正常使用,后来虽然可以恢复使用,但是一些功能和数据出现丢失。有关信息即便是谣言,也是对消费者信心的严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