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期,网络“浏览器”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因为一家中国公司自称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完全自主开发了一套独创性的“浏览器”,但是很快被网民揭发是个“骗局”。
一家名称为《红芯》的软件开发公司,在本月15日完成了2.5亿元的融资计划后,宣布该公司的“红芯”浏览器,是完全自主创新开发的,打破了美国在“浏览器”技术上的垄断,产品已经被国内很多客户所采用,例如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等。聪明的网民很快就发现这个“红芯”浏览器其实是套用了《谷歌》的Chrome浏览器的内核,并非自主创新,而所谓的众多客户,经一一核查,几乎无人确认为其用户。网民进一步发现,该公司名称是今年6月份从另一家公司改名为“红芯”的,看来是“中兴事件”之后的赶时髦之举,目的在于骗取巨额科研经费和投资。网民还发现,就连公司创办人的学历也有“哈佛大学”的造假痕迹。
仅仅一、两天功夫,《红芯》就不得不贴出“认错道歉”启事,“闭门思过”,并且删除了公司网站上的“浏览器”下载链接。网民把“红芯”造假事件,比做是“汉芯”造假事件的翻版。其实“汉芯”的造假远比“红芯”要恶劣严重得多,因为是百分之百的骗,而“红芯”虽然使用了别人的“内核”,至少还有一些自己开发的“应用”技术,只是过度宣扬了自己,这是今天中国社会“浮夸”之风的又一证明。
但是“红芯”和“汉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和“芯”有关,都是利用了大家对“芯片”的急切心情。汉芯事件发生在2003年,和“红芯”前后相隔了15年之久,芯片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说明高科技问题是急不来的,也没有什么“弯道超车”的捷径,必须下苦功夫。
说起“浏览器”,这门技术目前的确是美国一家独霸的天下,主要的浏览器只有四家,即《微软》的IE浏览器,《苹果》的Safari浏览器,《Mozilla》的“火狐”浏览器,和《谷歌》的Chrome浏览器,都是“清一色”美国公司的产品,我都用过。据说还有一家挪威开发的Opera浏览器,市场份额太小,我从来没有用过。
“浏览器”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要想在网上浏览,必须先打开“浏览器”,“浏览器”的速度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根据网上资料,中国也自主开发了不少自己的“浏览器”,例如“360度”浏览器和“QQ”浏览器等,但都采用以上四种美国浏览器的内核,无一例外,有的还是双内核。
中国没有完全自主开发的“浏览器”,这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
我的个人电脑最初是PC,用的是IE浏览器,后来用“苹果”,改用Safari浏览器,再后来发现“火狐”好用,改用“火狐”,最后试用《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发现也有特点,因此现在是两种浏览器交替使用,互相取长补短,例如在《美国中文网》的“发表新博文”窗口内,上传的图片和文字无法居中,必须换用“火狐”,才能居中。根据网上资料,如今Chrome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66%,其次是“火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