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北京人懂礼好面儿,见了面都爱主动的打招呼。就是现如今的北京城,南腔北调的人们到了这地界儿,见了面“张哥”“李姐”的也都透着近乎。再早几年人们相互间的官称习惯叫“师傅”,再往前数那阵儿时兴叫“同志”。现在说是讲究文明礼数,搁早先里就说是懂礼嘴甜咯。可您知道老北京人见了面是如何打招呼的吗?今儿咱就聊聊这段儿。
人们常说咱们的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此话还真不是虚言妄说,老年间,只要您是这四九城圈儿子里的人,那就一定得讲究个规矩礼儿面儿的。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的。规矩呢都是从一小立下的,搁现而今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老年间,就算您家里紧巴窄巴的过日子,可这些个礼儿面儿的却不能少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街面儿上常听北京人说埋怨人的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的外场规矩都不懂啊。”说的就是这事儿。
说了半天儿礼儿面儿的,那规矩讲究都有啥呀?这么跟您说吧:接您早清儿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直到您晚半晌儿熄了灯躺下,全都躲不开个规矩讲究。
挨这儿,咱先说说那外场语言类的礼儿面儿。
早清儿,您出了家门,无论您在胡同口儿或是街面儿上碰上谁,老街旧邻也好,同学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打招呼:“起了您那?”(“那”字音在这儿念neì。)
“起了。”
“喝了吗您?”
“今儿个早清儿有点儿赶罗,还没喝呢!”
“得,我那儿刚沏上。没喝,上我那儿喝去”(“去”字音在这儿念qiè。)
您瞧诶,就这么几句话,就透着那么近乎。
有个肯节儿,在这儿得跟您絮叨几句掰哧清楚了。咱老北京人一大早的头档子事儿是喝茶,可不是吃早饭。这几句简单的对话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礼儿。拿现而今的话说,就是“和谐”。
快晌午头儿上了,街坊哥儿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二哥诶,您做着那?”
“可不兄弟,正掂配呢。炒个豆芽儿熬锅粥,有俩窝头搁屉里一熥就得活。”
“得,您忙着,我也张罗去。”
“要不您就这儿对付点儿,咱哥儿俩喝口?”
“不介啦,我那儿有剩的,一热就得活,省事。那什么,二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第二个“那”字音在这儿念nèi。)
“好您那!好您那!”
您瞧见没,够客气吧,听着也舒坦呀。您听明白了吗,这得是过了早清儿,到了晌午头儿才问吃没吃那。老北京人早清儿见了面儿都是问:“您早起来啦?”或是“您早喝茶啦?”只是四九城的人们的问法不大一样,比方说:西城的人们问;“您喝过啦?”而东城的人们问:“您喝茶了吗?”
老年间,人们见面儿打招呼是不兴问好的,得问说吉祥。俩朋友在当街碰着了,那得是先道吉祥后请安。您比方说:张三爷碰上李五爷。张三爷赶紧作揖“呦呵,五爷吉祥!我这儿给您请安啦!您家里都挺好的您那?”(“里”字音在这儿念lòu。“那”字音在这儿念neì。)
“挺好的,挺好的,还承您惦记着。您家里也都挺好的?赶哪天我去府上拜望拜望老祖儿去,您回去给怹带个好儿呀!”(“里”字音在这儿念lòu。)
“得嘞您那,这好一定给您带到,谢谢您那!谢谢您那!”(第一个“那”字音在这儿念neì。“这”字音在这儿念zhèi。)
“回见您那。”(“那”字音在这儿念neì。)
当然,挨这儿个给您说的是典型的老北京人打招呼,也不能全一样不是,类似的说法还有许多,您比方说:
“您出门儿啊!”
“来了您那?”
“早呀您那!”
“转转呀您那?”
再省事儿的说法就是“嘛去”(“去”字音在这儿念qie的轻声。)
回答人家的问候,也有很多种说法,一般都是礼貌性的附和。比方说:“偏过您啦。”这句回话的意思是:我比您先吃过了,不太好意思的。实际上说的是句客气话,回话的人不一定比问话的人先吃过饭啦。
很多很多,句句都透着那么亲切友善彬彬有礼儿,那么融洽近乎。
老北京人见面打招呼讲究的地方还有很多。咱就单说家里大人教给孩子们:在家门口、院儿里、胡同里,遇见大人们,甭管认识不认识的都得主动去打招呼“叫人”。如果孩子们见着大人不言语,人家就会说这孩子少家教,回家就ping等着挨家大人呲嘚吧。
老街旧邻的父一辈子一辈,一块堆儿住了几十年了,整天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还甭说吵架骂街的事儿,就是上过脸儿的事儿都很少见,这不正是咱们如今追求的和谐社会吗,这也是咱们传承民俗文化的目的。
传统的民俗跟现代的共识,本就不是犹如冰炭不能共器、寒暑无法同时的,是可以很好地融会贯通的。历史跟现实更不能一刀两断地截然分开。咱们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咱们。如果历史跟咱们无关的话,也就不是咱们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