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承载着现代生活里的文化乡愁,乡愁升起,就像忧伤而欢乐的音乐响起,甜蜜而苦涩!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亲总是伴着童年的记忆、年的味道、浓浓的乡愁。能够撩拨起春节里的乡愁的都有哪些代表性的标识呢?在首都国际机场国际出口,有一座观象仪,每日每夜目送着华夏儿女从这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现在,出外留学人员日趋低龄化,曾经的娇宝宝,如今十五六岁的翩翩少年,两三件简单的行囊,伴着他们,行走在大洋彼岸,放飞着青春梦想。当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时候,漫漫长夜,梦中魂牵梦萦的是乡村的小桥流水还是城市的胡同里弄?是白墙灰瓦的江南古镇还是糖葫芦、老字号这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零食小吃、商家店铺?
说到观象仪,我的家就曾经居住在元代郭守敬建造的古观象台下。北京东城区东裱褙胡同第一次在公开出版物上进入我的视线,是拜读著名作家李辉在去年7月出版的《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书中记录了1983年8月16日他第一次走进诗人艾青家的经历:“他的家则在东裱褙胡同里一个往南拐进去的小胡同—丰收胡同……裱褙胡同不宽,但很长,在北京胡同里它虽不著名,但仍有夸耀之处……东裱褙胡同东端,耸立着著名的古观象台。早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曾在此居住,观察天象,研究历法。”
寥寥数语,就把我带回到儿时的岁月。其实,在李辉走进艾青家不久,东裱褙胡同连同北京站东北方向的一大片胡同就都被拆除了,耸立起来的是中国海关、恒基中心这些与乡愁无关的现代建筑,如今想带着儿子追寻儿时的故居足迹,也无处可寻了。
我居住的东裱褙胡同22号,院子里有一棵臭椿树和一棵枣树,从宽大的窗口望出去,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这里住过飞行员、儿童文学作家。过年的时候,我家的年俗是混搭的:姥姥姥爷来自山东,不吃饺子不叫过年,于是拌馅儿、和面、擀皮儿、包饺子、下锅,是过年时一个都不能少的系统工程;爸爸来自浙江,用糯米、红果条、红枣、桂圆、豆沙、果仁做成的八宝饭也是餐桌上的必需。这种混搭的年俗伴了我40多年。今年外甥春节前出发到海外留学,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妈妈提前包了饺子,爸爸提前蒸了八宝饭,不知那香香的饺子、甜甜的八宝饭能否让他记住年的味道、亲人的祝福?
在北京站东北方向这一片消逝的胡同里,古观象台与我的生活关系并不大,虽然我可以说长在观象台下,而且这座建筑作为一种标志会长久留存下去。因为这里当时不对外开放,我从来没有上去过,倒是古观象台下的一个小酒铺给我的印象深刻。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提着军用水壶到这里打啤酒。还有这里的格局颇像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游击队员教育改造汉奸的那个酒铺,因为胜利在望而充满自豪的经典台词仿佛曾在这里回荡:“今天给你们上一堂政治课……”手拿匣子枪、头缠白毛巾的威武的游击队员和瑟瑟缩缩的汉奸形象随之跃然眼前。
那片胡同现在所剩无几,不过仍有留存。如今从东长安街自西向东行驶,接近建国门桥时,还会看到一个路牌“大羊毛胡同”—那是我们儿时买菜的地方。每次看到它,都会感到,多么熟悉!那么亲切!当年赶着高头大马的菜农挥舞着马鞭,吆喝着牲口,多么威风!那么有范儿!
“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怎么就老了?”这普世的悲愁让我们倍加怀恋乡愁,因为那里有童年的欢笑、少年的朦胧、青年的梦想,还有,节的味道、家的氛围、亲人的疼爱呵护……
你爱你的童年,是因为你的童年很幸福,至少其中有幸福的种子,这幸福的童年,像那时你吃的蛋糕和苹果一样,想起来是甜的。这就是乡愁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