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点糖果,在京城生活饮食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京城人们生活中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年间,逢年过节,走亲戚串门,总要拎个“点心匣子”。里面的点心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1
2
3
京城经营糕点糖果铺,虽然有许多,但其中最出名并且形成了最著名的老字号的有:稻香村、桂香村、正明斋、大顺斋、通三益、春华斋、信远斋、公兴顺,共八大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稻香村。
稻香村其名,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食品店的字号,多见于长江流域的城镇。据《清裨类钞》中说:“……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苏人呼曰青盐店。”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初春,金陵人郭玉生带着几个伙计来到京都,把“稻香村”这株江南奇葩移植到北国大地,在前门外观音寺挂起了“稻香村南货店”的招牌,同时,也把江南精细香甜的姑苏月饼奉献给了皇城脚下的京都人。由于做工精细,经营有方,稻香村开业后,一直红红火火,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国著名作家鲁迅1912年5月到北京,住在宣武门菜市口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经常外出路过稻香村门店,是稻香村的常客。作为中国一代文豪,他频繁光顾稻香村,除了反映鲁迅先生的故乡情结之外,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稻香村在北京的声誉之高。
1911年,稻香村的门人汪荣清和朱有清另立门户,打出了“桂香村”的字号;没过几年,在稻香村派系学到南味食品制作手艺的张森隆(别号春山)也从稻香村独立出来,在东安市场打出了“稻香春”的字号。这样,在北京就形成了几家南味食品派系竞争的局面。
稻香村的来历传说很多,据考证,把“稻”和“香”连在一起并咏叹不已的当属宋代辛弃疾,他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直流传至今。而在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也有关于“稻香村”的细致著述,这又给了稻香村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并寓示着美好太平、五谷丰登的名字。
稻香村对原料的挑剔可以说是近乎苛刻。比如,核桃仁要到山西汾阳去买,因为那里的桃仁色白肉厚,香味浓郁,嚼在嘴里是甜的;玫瑰花要用京西妙峰山的,因为那里的玫瑰花花大瓣厚,气味芬芳;龙眼要用福建莆田的;火腿须用浙江金华的;桂花要用苏杭的;黑芝麻须用江西乐平的;松籽要用东北的。
也正因如此,“稻香村”得以名誉京城,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