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北京四合院 //www.sinovision.net/?3442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一座城,两扇门,几座院落,数条胡同,组成历史的记忆。这才是我熟悉的北京,挥之不去的记忆!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老舍故居:那些老北京的事儿和柿儿

已有 1470 次阅读2014-2-18 14:15 |个人分类:北京胡同| 老北京, 老舍 分享到微信

        老舍的北京生活前一半在西城,后一半在东城。这里让他看惯了老北京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此下笔如有神。话剧《四世同堂》去宝岛巡演前,导演田沁鑫特地到两处老舍故居“饯行”:“有您家俩柿子垫底,我们这《四世同堂》一定柿柿如意!”
 

        小羊圈胡同:
        正红旗的《四世同堂》
        熙熙攘攘的新街口南大街路东,有条逼仄的小巷。从入口处朝里望,半截小巷只有三块方砖宽。但一看门牌居然还有名有姓:小杨家胡同。往里走不了20步,迎面出现一间房子的侧墙,沿着墙根向左一转弯,再走上几步,眼前便豁然开朗——这里北、东、南三面全是小四合院,中间是一块空场。
        这不禁让人想起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开场的描写:“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像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漂浮着的东西才敢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
        原来,这小杨家胡同就是《四世同堂》里的小羊圈胡同,精确的描述至今丝毫不差。如此熟悉,难道老舍先生在这儿住过?岂止是住过,他当年的出生地就是《四世同堂》里位于“葫芦肚”5号的祁家大院(现8号),父亲是皇城正红旗护军。“我也是满族正红旗,这西直门内正是昔日正红旗的领地。”抚古思今,田沁鑫唏嘘不已。“要这么说,北边那俩院子,应该就是冠家和钱家了。”这里往南一墙之隔,就是昔日西城最热闹的护国寺,除了庙会,“那里收留没有家的人”——在《四世同堂》中,这句台词的主人钱默吟和陷害他的冠晓荷,都曾先后在那里栖身。
        但如今亲眼所见的祁家大院却不是小说中的老北京中产阶级住宅,而是典型的贫民大杂院。里边南北两侧各一溜房子,在一座南房的前边长着一棵柿子树,它在《小人物自述》里可是位明星。虽然很粗壮,但树身却和胡同一样——打了几个弯儿,很艰难地从南北两排房檐间向空中探出头,在房顶上撑起了一个巨大的伞盖。
        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腊月二十三,正是过小年的日子。“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后来的历史证明,的确如此。但自古英雄多磨难,次年,老舍的父亲舒永寿就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永寿”了。幼年失祜,孤儿舒庆春开始了在夹缝里讨生活的日子:他在北面不远的正觉寺的义塾完成了初等教育,在正觉寺和护国寺的粥场里讨过嚼裹儿,然后考上南边不远祖家街的北京三中,接受免费的初中教育。直到15岁,他考上管吃管住还发生活费的北京师范,才彻底离开了这个饱尝辛酸的院子。
        丹柿小院:
        人民艺术家的悲欢晚年
        解放后,老舍响应号召回国定居,不知是不是因前半生饱受蜗居和流离寄居之苦,在那个不兴买房的年代,知天命之年的老舍毅然拿出500美元稿费买了当年“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一处院落。“我这所小房是周总理批准买的,我是作家自己掏钱买私房的头一名!”
        如今这里是老舍纪念馆,不少人力车夫拉着老外过这门口时,总要自豪地说上一句:“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老北京人!”这里依然保持着昔日的格局:北屋正房三间中有两间是当客厅用的,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东耳房的墙外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倒座南房则是孩子们的居室和客房。
        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老舍先生在这间屋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有趣的是,老舍之前的作品都是以其生长的西城为主要背景,最重要的话剧作品《茶馆》正是发生在这附近的王府井、灯市口一带,众所周知,这里茶馆、酒肆林立,商业文化发达,各色人等自古鱼龙混杂。而《茶馆》的写作,正是在解放后他迁居东城这处宅子之后的事了。
        这处老舍故居,可谓是精华在屋外。也许正是幼年家中的柿子树,让这位人民艺术家一生都有柿柿如意的情结。老舍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自己的院子就可以去大自然中创作了。他搬进来不久就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老舍女儿、老舍纪念馆馆长舒济回忆:“种的时候只有拇指粗,不到10年,树干直径已超过海碗。春天柿花开时,招来蜜蜂数千只,全院一片嗡嗡声,重如轰炸机。秋天满树硕果,非常壮观。”他的画家夫人胡青还将其命名为丹柿小院、给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双柿斋”。如今二位先贤已作古,只留两棵大树伉俪情深。
        去小羊圈辞行之前的几小时,田沁鑫刚率《四世同堂》剧组在丹柿小院召开了发布会。不大的院子被挤得水泄不通,但依然挡不住逼人的柿子香气。“这柿子恐怕你们都没见过,品种很特殊,是河南的‘火柿子’,皮薄、无核,倍儿甜。”热情的馆员介绍说,“你们没见过的可能还有这影壁——五彩的,北京现在没处找去;还有这比门还大的缸,必须是建院子之前就在里面,那起码一百年了。”
        “田导,送你十个柿子,祝你们的《四世同堂》演出‘柿柿’如意!”舒济、舒乙姐弟从其父母手植的两株柿子树上郑重摘下十个柿子作为饯行礼,这让田沁鑫受宠若惊。待到众人散去,却发现这位才女导演还留在院子里,手捧一个柿子对着老舍雕像怅然若失。“我得一个人陪老舍先生待会儿,我们爷儿俩有缘啊!都是老北京,都是满族正红旗,他的小说《四世同堂》如今成了话剧,导演又是我。”说到这里,田沁鑫肃立在雕像之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或许老舍先生在天有灵,真会保佑话剧《四世同堂》“柿柿”如意呢。
        周边逛逛
        平民美食解馋皇城根下怀古
        从小杨家胡同西出新街口,这是老北京传统的平民潮地,各种外贸商铺林立,特别是乐器商店很有特色。旁边的护国寺街里坐落着四九城闻名的护国寺小吃,想给老北京小吃补课的,不能错过“护小”的种种美味。适逢冬季,正觉胡同的西安驻京办餐厅的泡馍和各种汤面,也适合暖身贴膘。此时吃菌子也正当时,新街口南大街上的哨哆哩也不像城中其他云南菜那般高高在上,价格颇为亲民,味道和民族歌舞表演却够正宗。
        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选址的眼光,丹柿小院东邻王府井,西靠皇城根,但闹中取静。从院子出来,往东血拼王府井的攻略毋庸多言,还是往西更能继续体验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天气晴好时皇城根遗址公园正适合遛弯怀古。而遛累了,到丰富胡同口对正面的民福居,要上几碟老北京的小吃、一壶花茶,您是愿意当常四爷呢?还是秦二爷?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