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总布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在东总布胡同东段北侧,南北沟通东总布胡同与金宝街,长约400米;胡同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先晓胡同,西侧从南往北依次与小羊宜宾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后赵家楼胡同、向春胡同、盛芳胡同相通。清乾隆时称"城隍庙胡同",宣统时称"城隍庙大街",1947年改称"北总布胡同"。
《燕都丛考》记载:"城隍庙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东总布胡同东口,因街内有城隍庙,故名。此城隍庙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彼时香火甚盛,嗣经二十六年拳匪事变,香火渐萧条。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以此庙有碍交通,遂拆毁,但街名至今未改。"
北总布胡同24号,旧时的门牌曾为北总布胡同3号,在胡同中段东侧。该院房屋的现状是:院子当中是一座后建的三层楼房,20世纪80年代在金鱼胡同建台湾饭店时,著名画家叶浅予曾被拆迁安置在楼房的一层居住;西厢房的后檐墙临街,已被改造成为坐东朝西的铺面房,现在是个餐馆;一排北房还是旧时的建筑,后檐墙兼充宅院的北院墙;屋宇式街门(俗称"大门道")建在胡同东侧凹进去的小夹道的北侧,即:院子的西南角。小夹道东端有一随墙院门(俗称"小门楼"),现在的门牌是北总布胡同26号。据房屋档案记载,北总布胡同24号和26号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个院子,门牌是北总布胡同3号。从1930年到1937 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此院7年。《重访梁思成与林徽因故居》的作者陈光中,根据林徽因所绘的院落平面图和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的回忆及实地考察,绘制了一幅该院的立体效果图。陈光中绘制的是一座很考究的三进宅院,广亮大门.
面南建在"巽"位,即宅院的东南方向,外院由正院和东跨院组成,东跨院是门房和厨房;正院由5间倒座南房、5间腰厅②和西厢房组成,腰厅沟通外院和里院。里院3间正房举架高大,前廊后厦,东里间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卧室,西里间便是著名的"太太的客厅";正房两侧各有耳房1间,东耳房是林徽因工作室,西耳房是梁思成工作室;里院的东、西厢房也都是带廊瓦房。后院有5间北房,习惯称作"后罩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当年便住在后罩房。
陈光中认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与其他许多故居有所不同,那处地方十分明确"。而且,引用美国学者费慰梅和中国学者萧乾的回忆文章为佐证。费慰梅回忆:"1930年秋天,梁思成把林徽因、他们的小女儿梁再冰和徽因的妈妈都搬到靠近东城墙的北总布胡同3号一处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里,这里将是梁家今后7年里的住房。"箫乾回忆:"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从文)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如此说来,认定梁思成寓所当年的门牌是北总布胡同3号,持之有据,言之凿凿。
不过,据"记事约截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燕都丛考》记载,"东总布胡同之东有南北胡同,曰城隍庙大街,又东曰宏(弘)通观,又东曰大牌坊胡同。"如今,"城隍庙大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弘通观"改称"弘通巷";"大牌坊胡同"则一分为二,南段称"南牌坊胡同",北段称"北牌坊胡同"。又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记载,"北总布胡同……宣统时称城隍庙大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称北总布胡同。"如果以上两条记载无误的话,那么,梁思成与林徽因当年的住址应该是"城隍庙大街3号",而不应该是"北总布胡同3号"。
梁思成当年的寓所与他当年供职的单位--中国营造学社相距不足200米;中国营造学社社址在赵堂子胡同甲2号(今赵堂子胡同3号),与梁思成住所之间有一条长100多米的后赵家楼胡同将两处沟通。中国营造学社存在了7年,梁思成、林徽因在这个院子里也住了7年。因为,中国营造学社存在期间,梁思成始终被社长朱启钤聘为法式组主任,而林徽因作为学社校理协助丈夫工作。7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朱启钤说:"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上,在美术史上皆有历劫不磨之价值。"
梁思成、林徽因在这个院子居住期间的成果是丰大的,生活是多彩的,尤其是林徵因的那间"太太的客厅"更为人称道,至今仍是文人骚客经常谈起的话题。张洁宇在《林徽因的客厅》一文中写道:"这七年里,梁、林夫妇与其他很多知识分子一起,分享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安宁自由与文化繁荣,同时也以其自身的参与和成就,成为了这一辉煌文化史段落中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