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近千年的建都历史发展中,商业、文化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以“诚信为本,质量上乘,服务优质,文明经营”的老字号商家店铺。每当漫步徜徉于王府井、前门、西单、东四、琉璃厂、鼓楼等商业文化繁华之地,老字号门楣上那一方方各具风采、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或古朴拙正,或洒脱飘逸,无不令人驻足欣赏。它既是一幅美妙绝伦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个展示老北京深厚商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老北京的商家铺户对字号和题匾是相当重视的。往往在买卖正式开张之前,便开始琢磨起什么字号。其实,早年间许多做买卖的人并没有多少文化底子,但是这并不耽误他们起字号。因为那会儿的文人墨客跟一些买卖家保持着密切关系。开买卖的人自己不会起字号,可以向文人墨客去求个字号。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大栅栏的内联升鞋店。创办这字号的店主赵廷肚里没多少墨水。鞋店开张前,为了起个好字号,他不惜重金,四处求人,最后选定了内联升。
三字有讲儿:内指大内,也就是朝廷;联,与连谐音,体现这个字号与大内有关系;升,有步步高升、连升三级之意。这个字号历经140多年,保留至今,依然让人回味,现存的北京老字号几乎都有讲儿。老北京的字号,除了有吉祥如意等文化内涵,还有直接以人的姓名做字号的,如王致和、王麻子、馄饨侯、烤肉宛等。此外,还有以地名和名胜古迹做字号的,如丰泽园、玉华台、柳泉居等。另外,也有顾客叫出来的字号,如砂锅居最早的字号叫和顺居,取和和顺顺之意,因为它用一口明代的大砂锅煮肉,肉味奇香,食客盈门,一来二去的北京人几乎都知道他这儿有个大砂锅,称其为砂锅居,后来店家索性把字号改成了砂锅居。如果追根溯源,老北京的字号本身大凡都有一番来历。
比如天福号,相传这个字号是捡来的。乾隆年间,店主刘凤翔在旧货摊上见到一块旧牌匾,上面写着天福号三个颜体楷字,笔锋遒劲,刘氏开熟肉铺,正缺块匾,觉得这是上天赐福,便把它买回来,粉刷了一番挂出来,此匾引来一些文人墨客品评,字号慢慢叫了出去。桂香村的字号来历也颇有传奇。当年创办稻香村的安徽人汪荣清制做糕点所用桂花,由南方进货。有一天,汪氏发现桂花里有10枚金戒指,汪氏利用这笔意外之财,在1916年开了一家南味糕点分号,因为有意外拾金这个茬儿,分号开张的日子选在了中秋节,所以字号取名桂香村。当然,北京老字号的来历有许多传说成分。字号牌匾上的字也有讲究,通常商家铺户的匾额以饱满端庄的楷书为佳。一来,楷书容易辨认;二来饱满厚润的楷体字,象征着物阜年丰,财源茂盛之意。
纵观京城老字号的牌匾多以楷书为主。那些笔走龙蛇的草书或干瘪枯瘦的字体不宜用于匾额。北京老字号匾额多出自于寿石公、陆润庠、王之笔。王当过状元,写的牌匾最多,当时有学唱无腔不是谭(鑫培),题匾无字不是的说法。现代名人题匾较多的是郭沫若、赵朴初、董寿平、溥杰、启功。现在保存下来有名的老字号牌匾有:大栅栏乐家老铺为寿铠所书。瑞蚨祥鸿记茶叶店为吴春鸿所书。稻香村南货店为寿石公所书。琉璃厂的荣宝斋为陆润庠所书。商务印书铺为郑孝胥所书,韵古斋古玩铺为宝熙所书,中华大药房为冯公度所书,亿兆百货店为张伯英所书,静文斋南纸店为徐世昌所书。步瀛斋鞋店为毛昶熙所书。西鹤年堂的匾,相传是严嵩之子严世藩所书。都一处烧麦馆的虎头牌匾为乾隆所题。
北京的许多老字号牌匾,在文革时被砸,有的已失踪。能保留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许多匾额是后来由名人题写的。现存的老字号匾额由郭沫若题写的很多。在当代书法家中,郭老的字堪称翘楚。郭老题匾从没收过润笔。他为人比较随和,有时请他吃顿饭就能讨块匾。当然,郭老也看字号的名气大小,不是随便乱题。都一处的匾出自郭老之手。有一次,郭老和夫人到都一处品尝烧麦,跟经理栾寿山和几位职工聊起乾隆写的虎头匾的故事。栾经理抖了个机灵说,虎头匾只能挂在店里,我们店门口还缺块匾。说到这儿,他有意卡了壳。郭老明白了他的意思,爽快地说,我给你们写吧,不过,我可没皇上写得好。没过几天,郭老给栾经理打电话,让他来取字,都一处的匾就这么挂出去了。
数百年过去了,可老字号和它的书法牌匾仍然代表和传承着老北京深厚的商业文化精髓,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的标志,它将继续保持并不断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