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北京四合院 //www.sinovision.net/?3442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一座城,两扇门,几座院落,数条胡同,组成历史的记忆。这才是我熟悉的北京,挥之不去的记忆!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的一环路在哪里?

已有 1603 次阅读2014-1-17 13:28 |个人分类:话说北京| 一环路, 北京 分享到微信

北京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在地图上已经出现了令人惊叹“蜘蛛网”。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甚至七环路,环环相套,放射的高速公路向四方延展。但许多人一直不明白,最里面的那条环线为什么叫二环,那一环在哪里?
在广安大街道路规划说明中我们还能再次看到北京市环路规划的思路:
“1992年,北京市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对广安大街的功能作用也作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总体规划中指出:广安大街是城市内环路的一部分,对中心城区起着一定的屏蔽作用。广安大街是南城地区唯一的贯通东西的主要干道,是北京市东西向六条主要交通干道之一,是南城地区交通集散的必经之路。广安大街是内环与二环路、三环路之间的联络线,是内城与外城之间的联系通道。北京市街道分布格局是以故宫为中心的,外部方格网式的街道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环(其就像北京四合院中院与院相通的回廊)。广安大街从菜市口至磁器口一段是内环路的一部分,其与平安大街、西单(西四)南北大街、东单(东四)南北大街共同组成的“回廊”,把北京旧城的内城、外城分隔成相互独立院落,同时又使它们相互联系。“回廊”上人和车在流动,而“院落”却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衬托出院内院外亦静亦动的效果。(作者: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郭占全) ”
在解放初期的规划图中,甚至可以看到,在这条内环路的主要路口还设计了立交桥,甚至可以理解为一条环状的快速路。但由于拆迁、文物保护、古都风貌等原因。内环的建设远远慢于二、三、四、五、六环的建设。内环北段的平安大街1999年9月才建成通车,南段的广安大街2001年7月通车,东单、西单大街现在仍未改造完成。原有设计的立交桥,也已经取消。比如:西单路口曾设想修立交桥,因顾虑破坏长安街的整体一致性,就提出了“立交平座”的概念,结果1999年底建成西单“平面立交”路口。

关于一环,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当年有轨电车的路线。
明清的北京,城内无一条环路。20世纪20年代,继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改善京都交通在北京打通了许多路之后,1921年北京修了有轨电车路。1924年12月18日通车。分别称1、2、3……路。之后,有一条有轨电车路。从天安门前开始,往西到西单;折向北,过西四,到平安里(现改为平安大道);折向东,到地安门;折向北,到鼓楼;折向东,过交道口到北新桥;折向南,过东四到东单;折向西,回到天安门前。长17公里,称环形路。这就是北京的第一条环形路。20世纪50年代中,北京拆除了有轨电车线,这条路还称环形路。
在50年代的北京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循着城墙,北京城还有一条环城铁路,在城外形成一条运输线,它与前门东西的两座车站连成一体,直达外埠。后来随着城墙的拆除,铁路也渐渐消失了,在原北京凸字城城墙的旧址上修建了第一条快速环形路。因北京已有了一条路称为环形路(虽然它不是快速路),因此这条新建的快速环形路称为二环路。在二环下修建了今天的二号线地铁。
第二种说法是紫禁城周围的的一号路
这种说法认为,一环路在明初紫禁城建城时,就出现了。环绕紫禁城转的路为“一号路”,也叫“一环路”。
明代北京城内城城墙是1420年在元大都城的位置建立的。周长合今制35.5公里。但北京内城内,还有紫禁城、皇城两层城。紫禁城在最中心,是皇帝办公及皇帝和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周长3.42公里,周围修有护城河。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皇宫、宫城。清皇帝溥仪迁出后,人们称为故宫。于紫禁城外,围绕紫禁城又修了一城,就是皇城,周长9公里。为皇室服务的32种不同的作坊和专为勋戚、宦官、皇室设置的内市也都建在皇城内。皇城建四门,南门就是今天的天安门。
明朝皇帝围绕紫禁城的护城河边上修了一条“一环路”,其实是专供皇帝和他的群僚众妃游玩服务的。“一”为所有数字之首,为大为天。环,即圆,环形路,乃圆形路也。
第三种说法是,先有三环路再有二环路,没有一环路
从修建历史看,北京最早出现的是三环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有了,当时只有人民大学往东经牛王庙(今三元桥)再往南经大北窑、分钟寺再往西到木樨园这么一段,分别叫北环路、东环路、南环路,统称三环路(也许这就是三环路名字的由来)。从木樨园往西经玉泉营、公主坟到人民大学的南三环西段和西三环是七十年代末期完成的。当时还没有立交桥。1994年9月完成全封闭、全立交。
二环路是在修环线地铁后才出现的,最早出现是在七十年代初期,先出现西直门到复兴门、东直门到建国门两段。在此之前根本没有道路,是城墙或者护城河。在出现道路的时候同时出现了北京最早的立交桥。1992年 9月完成全封闭、全立交,成为全国第一条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路。
四环路最早出现的是学院路到四元桥一段,是八十年代后期为迎接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配套工程。完成全封闭、全立交是在2001年6月。
五环路一开始就是按高速公路设计、施工的。全线通车是2003年11月。
一环路,一直就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在城市规划中也见不到。可能是因为最早的环路叫三环路,在那以后出现的、在三环之内的环路就顺理成章地被叫做二环路,在三环之外的分别叫四环路、五环路。而在二环之内,再也容不下这么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城市快速路,所以实际上北京是没有一环路的。当然,在二环以内是市区,道路密集,你可以随便找几条路形成一个圈把它叫做一环路。最好是把故宫包在中间,保持对称和同心的统一风格。
在城市规划中找到一环路
一篇偶然的新闻稿,让我终于找到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真正的一环路。
2001年7月5日“横跨崇文和宣武两区的广安大街建成后,将和东单、西单大街的延长线及北边的平安大街一起,构成北京路网的“内环”——内环“环”起来之后,老北京内核部分的交通拥堵状况将得到改善。”
原来,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一直存在着一条内环,就是因为这条内环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二环路,而内环路,就是一环。
 

皇城:这里是北京的“一环”
       
   

图一
对于皇城城门历来说法不一。有“四门”说、“六门”说两种。因为如今皇城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古籍记载中寻找线索。明代编纂的《大明会典》中记载“皇城起大明门,长安左右门,历东安、西安、北安三门”。这也就是“六门”说的起源。而到了清乾隆七年编修的《国朝宫室》则有皇城“有天安、地安、东安、西安四门”的记载。这也就是百姓谚语中,“里九外七皇城四”的来源。
甭管六门还是四门,其中的天安门,甭说是北京人,全国人民都知道那是祖国的象征。可北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天安门成为皇城的“首席”城门,甚至是国门,地位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的。
这还要从天安门的发展历史说起了。原来在明代,天安门并不是如今巍峨耸立的高大城楼,而是一座黄瓦飞檐的牌楼,被称为“承天门”。这座牌楼为木制,开五间,三层楼式,四面透风——把牌楼说成门,其实有点勉强。一直到了明天顺元年,也就是英宗复辟皇位后不久,承天门遭遇火灾,牌楼烧毁。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警告,不祥之兆,因此就没有复建。一直到成化元年,新皇帝登基,才责成工部重修承天门。为了有新朝气象,也为了防火考虑,这次重修扩大了承天门的规模,新建筑改为城台楼阁形式。下面是高大的楼台,上面为宫殿建筑,大体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新建的承天门与皇城城墙相连接,使得皇城又多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城门。
到了清朝入关,改承天门为天安门,同时改皇城后门北安门为地安门,希望大清王朝能安定天下。赋予了政治地位之后,天安门正式升级为皇城的正门。而明朝重要的大明门在清朝改成大清门,与长安左右门一起,成为拱卫天安门的罩门,不再是皇城的大门。至此,天安门与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一起成为皇城的四门。
  


图二
绕城
红墙绿水 皇帝专属
遗址: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
皇城四门,三门不存,而连接城门的城墙更是损毁严重。明清两代皇城的城墙建于明永乐四年,据史料记载,皇城墙身为红色,顶为黄色琉璃瓦。此规格说是城墙,其实更像是皇家院墙。这样的城墙弱化了防御功能,却强调了皇家与平民的界限。它像是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圆圈,无形间隔绝了里外联系。而被保护在圆圈中的则是比唐僧还要金贵的皇帝。
明朝的皇城城墙继承的是元代遗迹——元代时,皇城墙被叫做“萧墙”,成语“祸起萧墙”用的就是这两个字。明皇城在元皇城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只沿用了元皇城的西城墙。北、南、东,三面依次向外扩展了一里地,规模更为宏大。皇城完全是皇帝专属,而皇帝一旦消失,保护他的城墙也就失去了意义。
民国后,从1911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因市政工程的需要,皇城墙被北洋政府陆续拆毁,至今只留下很少的一段,如今坐落在故宫博物院与王府井之间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就是其中的一段。如今这里以城墙为主体,建成了一座开放式的街心公园,配上参天古树,茵茵绿草。犹如一条曲折蜿蜒的绿带,镶嵌在街道中。
北京素来缺水,但昔日的红墙内却是沟壑纵横,水路畅通。像位于东长安街畔的菖蒲河,就是明清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一部分。当年外金水河的河水从西苑太液池南端流出,折向东南,经天安门前,往东汇入御河。既是西海三苑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穿过太庙的出水道。清代将外金水河河道中,长安左门以东的一段叫做菖蒲河。因此,菖蒲河也可以理解为外金水河的“区间车”。
原来这河上还有座石台木板的牛郎桥,因此,百姓也叫菖蒲河为银河。入民国之后,将这座桥改为了石拱桥。菖蒲河两岸也逐渐盖起了密密麻麻的民房,形成了东、西银丝套两条胡同。而当年静谧的皇家水系也成了垃圾场和污水沟。到了20世纪60年代,河道被完全填平,改为土路。菖蒲河也就一度在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直到2002年,政府出资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挖出菖蒲河古道,恢复了水面。沉寂了40余年的菖蒲河再次重见天日。恢复后的菖蒲河畔还建起了公园和大批仿古建筑。更有皇城艺术馆、东苑戏楼等一批文化建筑入驻其间,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图三
殇城
两场大火 两门湮灭
遗址:皇城根遗址公园下沉广场
(东安门基址)
天安门贵为国门,地安门虽然“没门”了,但也是“不用在午夜问路”就能走到的老地方。相比之下东安门、西安门就湮没无闻了。东安门是皇城四门中最早消失的一座。它的具体位置在今天东华门大街东端,与故宫的东华门相对而建。因此老百姓也叫它外东华门。明朝永乐年间,东安门是皇城的东门。明初御河也在东安门东,皇城之外。御河是明朝北京城重要的运输通道。每日里船只穿梭,商贾往来。到了明中期,将御河圈入到了皇城里,成为皇家专用的漕运通道。东安门内御河上建起了一座东安桥,又称皇恩桥。桥上建有一座真武庙,庙名“皇恩桥玄真观”。因此形成了“桥上有庙,庙里有桥”的老北京奇观。民国初年将桥身掩埋,改为大路。真武庙也随之北迁了。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约束袁的权力,提出定都南京,并派蔡元培北上迎袁南下。袁世凯为抵制孙中山要求,密令曹锟部发动兵变,围攻蔡元培,上演了一幕烧杀抢掠的惨剧,混乱中燃起的大火吞噬了东安门。这座面开七间,黄顶琉璃瓦的城门就这样消失在了北京的地图上。如今在翠明庄宾馆的对面、皇城根遗址公园里有一座下沉广场。那里便是当年东安门之所在。如今,只有大门的基址保存了下来,供后人凭吊。
东安门先毁于大火,西安门也没能逃过一劫。西安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元朝的皇城西门被称为“红门”,门内有隆福宫、兴圣宫等宫苑建筑。明永乐年间重修皇城时就将红门改成西安门了。大体位置在如今的西安门大街与西皇城根北街、西皇城根南街相交的十字路口附近。西安门为宫门式建筑,青白石城基,面阔七间,高度达12米,可谓威武庄严。西安门在明清两代是皇帝出宫去西山休养所必经的城门,因此意义非常。
民国时,皇城墙逐渐拆除。西安门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城门。当年八旗护卫驻守的班房也被清洁队占据,堆积了不少易燃物品。城门两旁有许多小生意人做买卖,逐渐形成了长300多米的棚户区,杂乱异常。
1950年12月1日凌晨,不知道哪一家棚户不慎起火,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一瞬间就上演了“火烧连营”的惨剧。等消防队赶到时,三百多棚户已是一片火海。经过四个多小时抢救,大火逐渐熄灭,而被棚户包围的西安门也早已化作一片灰烬。西安门火灾,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烧毁古建筑的火灾,值得后世反思。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