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一档节目,节目请了几位搞胡同游活动的先生做嘉宾。提到胡同游的活动中向游客介绍老北京的胡同及它的年代和历史时,有位嘉宾提到德胜门内的“刘海”胡同,读音直白,没有儿化音。我认为应该读成“刘海儿”胡同,按地道的北京地名读音,同是一个字,就有儿化和不儿化之别,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不加以区别,就不足以显示出地道的京味来。作为胡同游活动实际是一个文化活动,它的特色不单是依古建、历史这些硬件的基础托着,更要有京味的文化氛围熏陶着。
老北京约定俗成的儿化音,使用上多有不当,乃至失掉京味。其实,北京的儿化音自有其多年形成的特点,不能以一概全,随意滥用,下面例举一些供大家参考:
园,比如:和平门外琉璃厂附近的东南园、东北园、西南园、西北园等胡同,园字不儿化。而与这些胡同近在咫尺的大小沙土园、前后孙公园以及稍南的梁家园等巷,园字可儿化。
街,比如:前门大街、地安门大街、杨梅竹斜街、烟袋斜街、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白米斜街、一尺大街、下斜街等,街字不儿化。南长街、北长街、煤市街、兴隆街、宽街等,街字可儿化。有人这样解释:大的通衢如某某大街等,街字不儿化。实则不然。即如上举的一尺大街,在东琉璃厂与杨梅竹斜街之间,虽名大街,实际等于过道,名曰一尺,其短可知。可见街名儿化与否,并不在于大小。
寺,比如:白塔寺、护国寺、能仁寺、净土寺、圆恩寺、华嘉寺的寺字不儿化。舍饭寺、给孤寺的寺字则儿化。有人以为白塔寺、护国寺等庙宇宏伟,寺字不儿化以示尊崇。言似有理,但也不尽然。如上举的华嘉寺,在西城锦什坊街,规模很小,但寺字不儿化。
庙,比如:帝王庙、马神庙、火神庙、药王庙的庙字不儿化。宣武门外的三庙、五道庙、西单牌楼迤北的白庙、宏庙胡同的庙字则儿化。
房,比如:油房、糖房、报房、大小酱房等胡同的房字不儿化。东官房、石板房、饽饽房、妞妞房的房字则儿化。
口,比如:阜成门内宫门口的口字不儿化。珠市口、菜市口、磁器口、蒜市口、山涧口的口字则儿化。
巷,比如:东西交民巷、南北锣鼓巷的巷字不儿化。果子巷、陕西巷、南北柳巷、大门巷、方巾巷的巷字则儿化。
沿,比如:西河沿、潘家河沿的沿不儿化,南北沟沿、南北河沿的沿字则儿化。
池,比如:金鱼池、莲花池的池字不儿化。豆腐池的池字则儿化。桥,比如:东大桥、高梁桥的桥字不儿化。太平桥的桥字则儿化。
当然,北京地名的例子要琢磨就多了,但是通过以上的例举,已经大概说明了北京地名读音所具有的特殊人文所在。游着北京城,听着地道的北京音儿,这会使喜爱北京的人们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