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āi]
字义
◎ 悲痛:悲~。~求。~叹。~鸣。~思。喜怒哀乐。~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 悼念:~悼。默~。
◎ 旧时称死去母亲:~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 怜悯:~怜。~矜。~其不幸。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哀《唐韵》乌开切《集韵》《韵会》《正韵》於开切,音唉。《说文》闵也。《玉篇》哀伤也。《书·大诰》允蠢鳏寡哀哉。《诗·豳风》哀我人斯。 又《尔雅·释训》哀哀凄凄,怀报德也。《诗·小雅》哀哀父母。 又怜也,爱也。《吕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 又《庄子·德充符》衞有恶人焉,曰哀骀它。《注》哀骀,丑貌;它,其名。 又《諡法》恭仁短折曰哀。 又姓。《风俗通》鲁哀以後,因諡为姓。《前汉·王莽传》梓潼人哀章。《姓谱》宋有哀长吉。《正字通》明嘉靖进士哀贞,上命攺哀为衷。 又国名。《後汉·南蛮传》哀牢人皆穿鼻儋耳。 又叶於希切,音衣。《诗·小雅》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山有蕨薇,隰有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1]
词性变化
◎ 哀 āi
〈动〉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慰问;哀悼[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mourn or grieve for the deceased] (为……而哀叹)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生死无暇,荣哀兼备。——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4) 又如:哀文(哀辞)
(5)哀求[supplicate;beg]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care for;cherish]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哀叹[bemoan;bewail] ,伤心,悲痛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名〉
姓
哀的谜语
谜语:新衣中间破大洞(打一字)[2]——哀
谜语解析:“衣”字中间加上一个大洞——“口”,即为“衣+口=哀”。
哀的成语
哀哀父母āi āi fù mǔ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哀哀欲绝āi āi yù jué 绝:断气,死。形容极其悲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不,~!不要乐,要哀,何小姐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啼笑因缘续集》一0回)
哀而不伤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哀感天地āi gǎn tiān dì 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哀感顽艳āi gǎn wán yàn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
哀感中年āi gǎn zhōng nián 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语王右军(王羲之)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是恶。’” 神丹浪说解还童,~遇谢公。(清·丘逢甲《东北感春诗》)
哀告宾服āi gào bīn fú 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后泛指归顺、服从。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哀鸿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一片凄凉。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众亲戚已到,商量在本族亲房立了一个儿子过来,然后大殓治丧。蘧公子~,极尽半子之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哀梨蒸食āi lí zhēng shí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哀莫大于心死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说:“~。”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巴金《家》二回)
哀丝豪竹āi sī háo zhú 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颂英烈,此是北昆跃进花。(茅盾《观北昆剧院初演〈红霞〉》)
哀思如潮āi sī rú cháo 哀伤的思绪如同潮涌一般。形容极度悲痛。
哀天叫地āi tiān jiào dì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平儿丰儿等哭的~,贾政心中也着了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哀痛欲绝āi tòng yù jué 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宝庆给大哥唱了一曲挽歌,直唱得泣不成声,~。(老舍《鼓书艺人》十七)
美学“哀”
日本美学范畴。蕴含了极为多样的情感意味。
初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1730-1801)提出。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1799)中,对这一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做了详尽的阐述。
认为凡哀者,本来是耳闻、目睹、感触到外在事务时,内心有所触动而发出的叹息声,不单指悲哀、高兴、有趣、快乐、可笑,但有“啊”“哦”之叹,都是哀。认为“知物哀”至少有“心(精神)”、“情(感情)”和“意(意味)”三种“心”的参与。三者作为“物”之内在的、使“物”“动”起来的要素,在直观“表象”方面(“表象类比性”)彼此相连。“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物哀”,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哀作为美的概念、美的范畴,着重强调的是情感主体的价值关系、情感主体在特定场合涉及的特定的客体对象的价值关系以及此主体与客体共通的适合于普遍客观的价值关系。“哀”的精神态度一般是一种预想的达致静观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所带来的“爱”、“感动”、“观照”、“静观”、“咏叹”等几个方面。因此,“哀”是一个具有特殊心理意味的范畴,它不同于狭义的悲哀怜悯,是直观与感动融合的审美意识。
中国印谱全书 五体书法字典 雨盦書翰集 药盦医案全集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古籍 太极拳图说 上海书店 一门虎痴:张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