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画家@作家 //www.sinovision.net/?342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介绍中国当代的作家与画家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

已有 9648 次阅读2011-4-8 13:10 |个人分类:王正鹏考古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王正鵬

王正鵬(土家族)/編輯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

王生女方彝  商代
王生女方彝,通高29.5cm,寬18.6cm,重4.65kg。彝方體,平底,長方形圈足,足上有四豁口,屋頂形蓋,蓋上有一屋頂形鈕。蓋、腹、足上出八條棱脊,飾獸面紋和夔紋。蓋內側與器內底有對銘王生女。銘文標其所屬,表明此方彝是王的外甥女稱女的器物。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


ㄐ毌父戊方卣  商代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寬21.5cm,重5.78kg。卣方體,斜肩,腹部平直,有蓋,蓋頂上有一屋頂形鈕,有提梁,提梁兩端各有一獸首,蓋、腹、足上均有8條縱向凸棱,肩部正背兩面各有一浮雕獸首。蓋飾獸面紋及夔紋,頸部飾夔紋,腹部飾夔紋及獸面紋,足飾夔紋,通體無地紋。蓋、器有7字對銘:ㄐ毌六六六父戊銘文大意是:該器是為去世的父親戊做祭器,在做器時進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畫符號是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


二祀其卣  商代
二祀其卣,通高38.4cm,寬36.9cm,重8.86kg。傳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陽。橢圓腹提梁卣。蓋、頸、圈足、提梁皆飾夔紋,頸中部兩面飾小獸頭各一。該器外底鑄銘文39字,蓋及內底各鑄亞獏父丁”4字,是現存商代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幾件之一。外底銘釋文如下:丙辰,王令(命)(音義)其兄(貺)麗,殷于夆,田雍。賓貝五朋。在正月,遘於妣丙,肜日,太乙(音是)。唯王二祀。既(音揚)於上下帝。(麗:《周禮·校人》束帛麗皮。《注》兩皮也。指一對獸皮。兄(貺):即賞賜。賓: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諸侯稱使,被使者按例需對使者有所饋贈,饋贈稱 )銘文大意是:商紂王命令其去夆地發佈政令,在雍地田獵,並贈送夆地酋首一雙獸皮。酋首返贈其五串貝。時值商紂王二年正月丙辰日,舉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其對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貢獻。 這件銅器的銘文對研究商代晚期王室與周圍方國的關係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國制度、曆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


十字洞腹方卣  商代
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cm,口徑6.6cm,重3.54kg。卣圓口微侈,長頸,方腹,圈足。有蓋,蓋鈕作立鳥狀。卣肩兩側各鑄一浮雕臥鳥,雙鳥背向,尾上卷與卣的提梁相連。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內部相通的字形孔洞。卣蓋、器腹和圈足上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地紋,均飾以獸面紋。此卣的腹部採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內曲折相連,兩者結合,既有貯酒之功用,又有觀賞之效果,構思巧妙,匠心別具,反映出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5


貝鴞卣  商代
貝鴞卣,通高17.1cm,寬14.2cm,重1.18kg。卣為雙鴞相背而立形,蓋為鴞首,兩側各出一尖喙,頂有一菌形鈕,器底下有四矮蹄形足。腹部飾浮雕翼紋,頸部飾雕浮雙獸首。蓋、器對銘二字。“”通箙,指箭囊。為族徽。表明器之所屬是一個武官氏族。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6


山婦觶  商代
山婦觶,通高17.5cm,口徑8.6cm,重0.66kg。觶侈口,束頸,鼓腹,圈足。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上飾火紋,蓋面飾乳丁雷紋一周,頸、足部飾夔紋。器內底有銘文山婦二字。山婦婦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之族名,作為自己私名的一位貴族身份的婦人。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7


三羊尊  商代
三羊尊,高52cm,口徑41.2cm,重51.3kg。尊為大口廣肩型,厚唇外折,細頸上有三道凸弦紋。肩部等距離地裝飾三隻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頭,間以回形紋為地的目形紋飾。腹部較肥碩,紋飾更為華麗,在回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增加了肅穆莊重的氣氛。圈足較高,上邊有兩條凸弦紋,中間有三個等距離的較大圓形孔,這是商代銅器的典型特徵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紋地上飾有六組獸面紋。全器圖案佈局錯綜複雜,繁而不亂,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同類器物中之最大者。這件尊是經過兩次鑄造而成的,先鑄尊體,並在肩部相應的位置上預留孔道,然後在孔道上再搭陶範,鑄制羊頭。這反映了三千年前我國先民的智慧與技巧,表現了當時冶鑄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準。從大口、廣肩、低體、高圈足以及圈足上的三個大孔和繁縟的紋飾、華麗而又莊重的造型等特點來判別,此尊應屬於商代晚期器物,其時代相當於西元前十三世紀左右。三羊尊造型端莊富麗,製作精美,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的佳作之一。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8


作尊彝尊  商代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寬22.5cm,重3.35kg。尊圓體,侈口,直頸,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飾三層紋飾:上層飾四牛紋,牛曲腿而臥,嘴微張,目視前方,二牛間各飾一個半浮雕獸首;中層飾四條錐形凸棱,間飾四隻目紋,目紋四周為四瓣葉紋;下層飾單首雙身龍紋。此尊通體紋飾均採用半浮雕藝術手法,無地紋襯托。器內底有銘文13字:作尊彝。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9


青銅壺 西周
此壺形體較小,銘文自名為飲壺,故為飲酒器。整器呈橢圓形,垂腹,圈足,蓋頂有捉手。器、蓋四邊皆有勾曲的棱脊,蓋沿和圈足各飾對稱彎曲的蛇紋,器頸飾對稱的鳥紋,蓋面及腹部飾對稱的變形卷體龍紋。全器以細雷紋裝飾。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0


厚趠方鼎 西周
此鼎為飪食器。口沿外折,雙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漸有收分,下有四條細長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飾獸面紋,獸面紋長角下垂於兩側,體軀省略,圖式稀見。內壁有銘文五行三十四字,記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饋贈的事蹟。該器鑄作精細,在宋代即已著錄,流傳保存至今,實屬罕見。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1


妊簋  西周

西周早期(西元前11世紀),妊簋的圈足下設有四條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為了取食方便而進行的特殊設計,但與一般圓形器用三足的習慣有所不同,比較罕見。器身兩側設置象頭形的雙耳,長鼻翻卷如垂耳,極其生動。簋的腹部飾有百乳雷紋,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紋飾,沿用至周初。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2


德鼎  西周
西周早期(西元前11世紀),德鼎是西周早期遺存的少數青銅大鼎之一。這一時期的鼎發現很少,在重視食器的當時,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較商代晚期已發生變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穩的氣質。鼎的花紋仍採用帶地紋的獸面紋,但構圖趨於簡略,層次也不甚豐富,表現出周人獨特的簡約風尚。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3


鳳紋卣 西周
西周早期(西元前11世紀),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數目倍于商,並且有多種式樣的變化。這件卣紋飾特別精美,蓋和腹部的回顧式大鳳紋羽冠逶迤交纏,華美異常,範鑄技術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難得的精品。此卣出土於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為春秋戰國之際的青銅器。在春秋戰國之際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銅器,顯示了他們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4


父庚觶 西周
西周早期(西元前11世紀),父庚觶是圓體垂腹的觶,頸部飾蕉葉紋和分尾的鳥紋,腹部則為對稱的鳳鳥紋,昂首垂尾,華麗而精美。從西周初年起,鳥紋裝飾逐漸增多,並常作為主題紋樣,且形式日漸華美,尤以康王、昭王時代最為著稱。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5


保卣 西周
高蓋沿,圈形捉手,垂腹,圈足,獸首提梁。 蓋、沿下、圈足各飾龍紋、聯珠紋、蟬紋。器蓋對銘46字,記召公太保受王命伐殷東國五侯。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6


史頌鼎 西周
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和足上分飾變形獸體捲曲紋、波曲紋、獸面紋。銘文62字,記史頌受周王之命省視蘇國。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7


齊侯匜 西周
西周晚期(西元前9世紀-771年),匜為盥洗器。此器平蓋,龍首鋬,四獸形足。通體飾較密的橫條溝脊紋。腹內底有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記齊侯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為齊侯夫人。在青銅匜中,以此形制為最大、最重。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8


青銅方尊 西周
西周早期(西元前11世紀),尊也是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這件尊為圓口方體。器上的裝飾以獸面紋為主,肩部四周各飾有立體的大象,象鼻高高翹起,莊嚴中略帶詼諧。尊的四角有鏤雕棱脊,雕工精細。此器形體雖不大,而其氣度則深厚雄健,仿佛大器。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19


鄂叔簋 西周
西周早期(西元前11世紀),簋是一種盛放飯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開始出現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個小鈴,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動即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方座表面飾鳥紋,極工整。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0


有盤鼎  西周
有盤鼎,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此鼎圓形淺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盤。頸部飾獸面紋帶,獸面中間凸起一道扉棱,恰似獸面的鼻子。在以往的考古發掘品和傳世藏品中,帶盤鼎較少見。此種形制的鼎在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1


寓鼎   西周
寓鼎,高26.5cm,寬22.2cm,重3.76kg。鼎為深圓腹,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飾獸面紋帶,紋帶的上列有一排旗狀圖案。內壁有銘文430字:唯十又二月丁醜,寓獻佩于王,王賜寓曼絲。對揚王休,用作父壬寶尊鼎。銘文大意:在十二月丁醜這一天,寓獻給王后佩飾,王后賜給寓美絲。為答謝王后的美意,特做此寶鼎,用以紀念死去的父親壬。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2


史斿父鼎  西周
史斿父鼎,通高41cm,寬19.5cm,重2.52kg。此鼎口微侈,有立耳,分襠,實足。頸部飾列旗獸面紋,獸面中部附飾浮雕犧首。內壁鑄銘文39字:史斿父作寶尊彝鼎。七五八。記史游父做鼎。銘後所附數位是八卦符號,表明鑄造此鼎時曾經進行過一次占筮。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3


嬴霝德鼎   西周
嬴霝德鼎,通高10.5cm,寬8.3cm,重0.36kg。此鼎平沿外折,深圓腹,二直耳,三柱足較短,腹飾二道弦紋。腹內鑄有銘文26字:嬴霝德,作小鼎。做鼎自銘小鼎者,較少見。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4


堇臨簋  西周
堇臨簋,高16.7cm,寬33.5cm,口徑21cm,重3.66kg。器圓形,侈口,大腹,雙耳,圈足。雙耳上飾獸頭,耳身飾鳥頭,長珥上雕鳥尾及足,腹前後各飾一大獸面紋,口及圈足各有一帶漩渦紋,間以變體夔龍紋,中間有一凸雕獸面紋。器內底鑄銘文18字:堇臨作父乙寶尊彝堇臨是佔有這件銅器的主人,堇臨作這件銅器是為祭父乙。堇臨簋腹部獸面紋簡潔洗練,簋耳卻十分複雜,生動的圓雕極為罕見。此簋原為清代內府藏器,曾藏頤和園。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5


頂卣  西周
頂卣,通高27.5cm,寬21.3cm,重3kg。此卣為扁圓形體,蓋頂隆起,折沿明顯,圈形捉手。器身子母口,鼓腹,圈足有寬邊。提梁兩端之獸首似羊形,面飾蟬紋。蓋與器身四面有較高的扉棱,蓋面和器腹飾無地紋的分解式獸面紋,頸部飾相對回顧的卷尾夔龍紋,以浮雕獸首相隔。蓋沿和圈足飾兩兩相對的四組以分尾夔紋組成的獸面紋。蓋和器對銘,均417字:頂作母辛尊彝。頂賜婦曰:用於乃姑宓。記頂為其死去的母親辛做祭器。頂賞賜婦,說:用來在你婆婆的宓廟(求子廟)中祭享。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6


魯侯爵  西周
魯侯爵,高20cm,寬16.2cm,重0.76kg。爵體略長而優美,流尾上翹,爵壁較直,無柱(唐蘭先生認為:附柱,柱折後被磨平者。),鋬較小,飾有獸頭,圓底,刀形足外撇。腹上下飾二層雲雷紋帶,中間隔以凸起的弦紋。尾部口壁內鑄有銘文210字,是爵中銘文較長者。魯侯作觝,甹,用尊臬盟。銘文大意:魯侯做了這個爵,用來放置祭祀父親的廟裏的酒和聘禮、盟禮。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7


榮簋  西周
榮簋,高14.8cm,寬28.8cm,重1kg。簋為淺圓腹,平沿,高圈足。四獸耳,每耳的獸頭均高出口沿,並有下垂的長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飾獸尾、獸足,使耳與小珥在構圖上成為一個整體。腹部飾圓渦紋和夔紋,夔作倒置狀。圈足飾有四組獸面紋。簋內底鑄有銘文530字:唯正月甲申,榮格,王休賜厥臣父榮瓚、王祼貝百朋。對揚天子休,用作寶尊彝。銘文大意:在正月甲申這一天,榮到了這裏。他是王的叔父,同時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稱其為臣父榮。王賞賜他一個玉勺以及王用於祭祀的貝一百串。為答謝天子的美意,榮做了這件用於祭祀的寶貴的彝器。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8


團龍紋簋   西周
團龍紋簋,高15.8cm,寬27.3cm,重2.24kg。此簋侈口,圓腹,圈足。腹有二獸耳垂珥。腹飾浮雕團龍紋。龍張口,雙齒外露,鼻上卷。龍紋兩兩對峙。圈足飾弓身卷尾蠶紋。通體以細雲雷紋填地。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29


叔卣   西周
叔卣,高19.3cm,寬21.6cm,重2.82kg。卣為橢方體,方口四角發圓,大腹,圈足,有蓋,蓋頂作喇叭形捉手。器頸與蓋沿均四面鑄有貫耳,兩兩相對,貫耳是穿系的地方。蓋面與器頸部均飾獸面紋帶,圈足飾細弦紋兩道。卣蓋內與器底有對銘,均532字:唯王宗周。王姜史叔使于太保,賞叔鬰鬯、白金、芻牛。叔對太保休,用作寶尊彝。銘文大意:周王在宗周行祭。王后的史官叔被派出使太保,太保賞給叔浸過香草的酒、白色的青銅、經過豢養的祭禮用牛牲。叔為答謝太保的美意,做了這件寶貴的彝器。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0


伯盂   西周
伯盂,高39.5cm,寬53.3cm,重35.8kg。此盂圓腹,卷沿,有二附耳,圈足。頸部前後飾浮雕獸首,獸首兩側飾夔首鳥身的變形夔紋,也稱夔鳥紋。腹部飾寬葉紋,圈足上飾對角夔紋。盂內底有銘文215字:伯作寶尊盂,其萬年孫子子永寶用享。大意是說:伯做了這件寶貴的盂,希望後代子孫永遠享用,並以此為寶。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1


微師耳尊   西周
微師耳尊,高25.7cm,寬23.2cm,重3.48kg。尊為圓筒形,侈口,鼓腹,圈足。頸下與圈足上部均飾弦紋兩道,腹部上下兩周紋帶均飾以雙線勾勒的變形夔紋,夔紋帶上下用圈帶紋鑲邊。尊內底有銘文752字:唯六月初吉辰在辛卯,侯格于耳,侯休於耳,賜臣十家。微師耳對揚侯休,肇作京公寶尊彝,京公孫子寶。侯萬年壽考黃耉,耳日受休。銘文大意:在六月第一個吉日辛卯這一天,侯到了耳的住處。侯讚揚耳,賜給他十家奴僕。微師耳為答謝侯的美意,做了這件紀念先祖京公的寶貴彝器,希望京公的後代子孫永以為寶,並祝願侯萬年長壽,耳日日得到侯的好處。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2


師旂鼎   西周
師旂鼎,高15.8cm,口徑16.2cm,重1.92kg。鼎圓淺腹,腹傾垂,二直耳,三柱足。頸飾一周長身分尾垂嘴的鳥紋。器內壁鑄銘文879字:唯三月丁卯,師旂眾僕不從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引以告于伯懋父。在,伯懋父迺罰得、 顯、古三百鋝。 今弗克厥罰,懋父令曰:義,厥不從厥右征,今毋,其又內於師旂。引以告中史書,旂對厥於尊彝。(:指師旂管轄的一些人。友:這裏指同事或下屬。內:交納、上繳。這裏指交納一定的罰款。)銘文大意是:這是三月的丁卯日,師旂因為他屬下的許多僕官不跟王去征方雷,派了他的屬僚引把這件事告到伯懋父那裏。說:在的時候,伯懋父曾罰得、顯和古三百鋝,現在沒有能罰。伯懋父命令說:依法應該放逐像這些不跟右軍一起出征的人,現在不要放逐了,應該交罰款給師旂 引把這件事告知中史寫下來。師旂對揚這個判詞,鑄這件彝器。(唐蘭釋文解說)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3


師趛鬲   西周
師趛鬲,高50.8cm,口徑47cm,重48.8kg。此鬲是傳世品,表面經打磨上臘,顏色黑中透亮,器極精緻美觀。本器侈口,折沿,束頸,附耳,分檔袋形腹有扉,蹄形足。全器紋飾由三種紋樣組成,腹部以回形紋為地,上以凸起的六隻巨大的回首夔龍紋為主體紋飾;頸部飾雙首夔龍回曲紋帶;附耳內外兩側均飾以重環紋。器內壁鑄銘文529字:唯九月初吉庚 寅,師趛(音甘)作文考聖公、文母聖姬尊趛。其萬年子孫永寶用。趛。銘文的大意是:在九月第一個吉日庚寅這天,師趛為其已故的父母鑄造了這件大鬲鼎。願其子孫萬代永遠寶用。銘末一字是師趛家族的族名號。師趛鬲造型雄偉,作為祭祀重器,其採用了巨大的獸形花紋,寓動於靜,顯示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同時,本器也是迄今為止所知鬲中最大且最華麗的一件,愈增加了其作為國寶的價值。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4


豆閉簋   西周
豆閉簋,高15.1cm,寬32.5cm,重5.06kg。簋弇口,圓鼓腹,圈足,腹兩側有獸首銜環耳.器身自上而下滿飾平行的瓦棱紋。簋內底鑄銘文992字: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王格於師戲大室。邢伯入佑豆閉,王呼內史冊命豆閉。王曰:閉,賜汝戠衣、、鑾、旂。用乃祖考事,俞邦君馬弓矢。閉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用作朕文考叔寶簋,用賜壽萬年,永寶用於宗室。銘文大意:在周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日,王到達師戲的宗廟大廳,邢伯進來作豆閉的佑者,王呼內史宣佈對豆閉的冊命。王的冊命辭說:閉,賜你玄色的上衣、環形的圍裙、還有車上的鑾鈴和旗幟。繼續你祖父和父親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馬和弓矢。豆閉拜,叩頭。為答謝和宣揚天子這一重大、顯赫和美好的冊命,豆閉做了紀念死去的父親叔的寶簋,祈望他能賜給萬年長壽,使這件簋能永遠在祖廟中供放。這篇銘文較完整地記錄了一次任命官員的典禮過程。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5


仲柟父簋  西周
仲柟父簋,通高25.5cm,寬38.8cm,重7.66kg。此簋圓鼓腹,二獸耳,弇口,圈足下有三獸首足。器有蓋,蓋頂為圓形捉手。蓋面與器腹均飾平行瓦棱紋,蓋沿及器頸各飾竊曲紋帶。簋蓋和器內均有銘文439字:唯六月初吉,師湯父有仲柟父作寶簋。用敢饗孝于皇祖考,用祈眉壽,其萬年子子孫孫其永寶用。大意為:記在六月第一個吉日,師湯父的下屬官吏仲柟父自做寶簋,用來祭享死去的偉大父祖,以求長壽。仲柟父的後代子孫萬年永寶用此簋。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6


諫簋   西周
諫簋,高21.2cm,寬29.5cm,重5.28kg。簋圓形,斂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小足,腹部兩側獸耳下垂小珥。隆蓋,頂有圓形捉手。蓋頂和器腹飾瓦紋,頸部與蓋沿飾竊曲紋,圈足飾三角雲紋。蓋器對銘,器銘文9102字,蓋10101字: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師錄宮。旦,王格大室,即位。馬共佑諫入門,立中廷。王呼內史先冊命諫曰:先王既命汝王宥,汝謀不有聞,毋敢不善。今餘唯或命汝。賜汝攸勒。諫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文考惠伯尊簋。諫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大意:在五年三月第一個吉日庚寅那一天,王在周地的師錄宮。天剛亮,王到大廳,坐定位子。司馬共帶領做器者諫進入廟門,站立於庭院中間。王召呼史官內史先冊命諫,說:我的先輩周王既然已經任命你兼管王的宴樂之事,你不能思慮有所不周,不能不善待其事。現在我繼續任命你管理原來的事情。賞賜給你一套馬籠頭。諫拜,叩頭。為答謝和宣揚天子偉大顯赫的美意,諫因此做了祭奠其死去的父親惠伯的簋。諫的後代子孫萬年永寶用這件簋。這篇銘文說明,在西周時代的官職任用制度中規定,即或是不增減任命,只是重申前王的任命,也需舉行一次冊命典禮。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7


小克鼎  西周
小克鼎,高35.4cm,寬33.6cm,重12.54kg。鼎圓形,碩腹,雙立耳,蹄形足。耳上飾三頭夔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雲紋帶,足上部飾獸首紋。器內壁鑄銘文872: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捨命于成周,遹正八師之年,克作朕皇祖季寶宗彝。克其日用朕辟魯休,用介康、純祐、眉壽、永命、靈終。萬年無疆,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大意是: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舊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東部新都成周洛陽發佈命令,整肅王的部隊成周八師。就在這一年克作了這批紀念其偉大祖父季並置於其宗廟中的寶貴彝器。克每日用它來祭享祖先,同時也就每日在宣揚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來祈求康順、福佑、老壽、長命、善終。願克萬年無疆,克的子孫後代永遠寶用這批彝器。小克鼎傳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的青銅器之一。銘文中所述器主人為膳夫克,故稱克鼎,又稱膳夫克鼎。為與大克鼎區別,也稱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渾厚重,花紋粗獷流暢,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銅鼎。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8


大克鼎 西周
西周孝王(西元前10世紀末) ,大克鼎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內容主要敍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冊命和大量土地、農人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在上博屬於鎮館之寶之一,所以具體說明一下它的來歷:大克鼎,也可稱作善夫克鼎,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發現於陝西扶風。出土當時為一個器群,計有小克鼎七具為列;克鐘五枚成組,另有克鎛、克盨等多件器物,而大克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克器群在重見天日後即被拆散,並從此天各一方。晚清的金石大家,如端方、吳大澂等人均曾收藏過小克鼎等克群器物。時至今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大學圖書館以及日本的書道博物館;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國的芝加哥美術館等處都分別收藏有小克鼎;克鐘、克鎛、克盨等克器 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時,善夫克為追述其祖父師華父輔佐周王的功績;頌揚周天子並感謝大王對自己的重用和賞賜而作的重型禮器。大克鼎造型為雙立耳;口沿寬闊;頸部飾三組獸面紋,六出脊;器腹稍垂,飾以大波曲紋;下承三粗壯蹄足,足上部亦飾有獸面紋。整體感覺莊嚴凝重;氣宇軒昂。器的內壁鑄有銘文28行,計290字。通篇銘文佈局在整齊的網格之中,每格一字,美觀端莊。大克鼎重光後,首先為津門人士柯劭忞收藏,而柯氏是為潘祖蔭的門長。未幾,潘氏得知柯有大克鼎入藏,欣羡不已,親往求讓。稍加協商,大克鼎即易主歸了潘祖蔭所有。三十年前,潘已藏有大盂鼎,於今又得大克鼎,兩大禮器至尊齊聚潘府,可謂壯觀,潘氏的金石聲名也由此益盛。盛名之下,不免引來諸多文人雅士及顯貴上門,以求一睹二鼎的尊容。但潘氏奉二鼎若拱璧,不予示人。為此潘家還真得罪了不少人。孰料,潘祖蔭在得到大克鼎的當年即撒手人寰。潘本人無後,而潘家也再無當朝為官之人。潘祖蔭的弟弟潘祖年,雖不為官,但也深知官場險惡。怕哥哥的去世使潘家失去庇護,遲早會遭人暗算。於是經過族內商議,決定舉家回遷故鄉蘇州。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鐘鼎珍玩就此隨潘家離開京城,落戶到了蘇州。在此後的日子裏,大克鼎、大盂鼎等潘家珍藏歷經端方強索、國民黨當局誘騙以及日本佔領軍搜查等諸多磨難。終於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獲得新生。潘家後人於1951726日將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獻給國家。從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至今大克鼎已在此公展了半個多世紀。而大盂鼎卻於1959年為支援北京歷史博物館開館,調撥到了北京。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39


犧尊 春秋
春秋晚期(西元前6世紀上半葉——476年) ,犧尊的整體造型是一基本寫實的牛,凝重壯健。背上有三個孔穴,中間一穴放置一隻小鍋,用來盛酒;牛的腹部中空,與前後兩個孔穴相通,可以注熱水,是用以溫酒的溫酒器。其形制獨特,是一件極為珍稀的器物。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0


交龍紋鼎 春秋
春秋晚期(西元前6世紀上半葉-476年),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紋上均出現了較明顯的地域特色,此鼎為典型的晉地作品,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顯得十分精細。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1


變形龍紋盆 春秋
春秋中期(西元前7世紀上半葉6世紀上半葉),根據文獻的記載,盆在古代主要用於盛水,但出土青銅盆的銘文卻表明它主要用於盛食,應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較晚時期才出現新型的食器,盛行於春秋時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製作十分精良。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2


秦公簋 春秋
春秋早期(西元前7707世紀上半葉),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為春秋早期秦國國君的禮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類器物的遺風,斂口,鼓腹,蓋有大捉手。器身裝飾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殊為奇特。器、蓋對銘5字,記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3


鳥獸龍紋壺 春秋
春秋晚期(西元前6世紀上半葉-476年),壺是容酒器。此壺圓體,寬頸,深腹外鼓。蓋及兩耳已失。器物主體紋飾是人首鳥體的怪獸和龍相互纏繞。在紋飾之間還有虎、牛、豹等動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飾一周雁群紋,雁作昂首曲頸狀,體現了晉國青銅鑄造業的高度水準。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4


吳王夫差盉 春秋
春秋晚期(西元前6世紀上半葉-476年),吳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條弧形的提梁。整個提梁是一條龍,龍體中空,是由無數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的形式組成,稱為透雕交龍紋,腹部呈扁圓形,飾變形的龍紋。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面紋。盉的肩上有一周銘文,銘文大意是吳王夫差用諸侯敬獻給他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了這件盉。此盉是至今為止發現的吳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銅禮器。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5


獸面紋龍流盉 春秋
春秋中期(西元前7世紀上半葉--6世紀上半葉),盉為調酒器。此盉呈鈍三角形,長流作龍形,以張開的龍口為流口;蓋頂是一個盤旋而出的龍頭,與流口的龍頭層疊趨前,呈雙龍繼起的姿態。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並加以創造的傑作。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6


吳王夫差鑒 春秋
春秋晚期(西元前6世紀上半葉-476年),鑒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兩側有虎頭狀獸耳,兩耳間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緣器口,作探水狀。通體飾繁密的交龍紋三周。器內壁有銘文兩行十三字,記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鑒,為吳王夫差宮廷中御用之物。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7


鑲嵌狩獵畫像豆 春秋
春秋晚期(西元前6世紀上半葉-476年),豆是一種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描繪巨獸中箭,各種禽獸飛躍奔走,而獵人處於獸群之中勇武行獵的情景。整個圖像結構基本上改變了商周以來的模式,成為戰國畫像藝術發展的先驅。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8


鄭義伯  春秋
鄭義伯,春秋前期,通高45.5cm,口徑14.7cm,重9.66kg。侈口,細頸,碩腹,附獸耳。有蓋,蓋口納於頸中,蓋鈕如繩,蓋頂面及邊均飾一道重環紋。器口下飾回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鱗紋,鱗紋上下各飾一道相向的瓦紋。蓋口外沿有833字,器頸部有32字,蓋、器銘文大意相同。器頸部銘文為環行排列:鄭義伯作尊,以行,以順我鄭囗。我用以為粦順,我以囗獸。用賜眉壽,孫子唯永寶。大意是:鄭義伯自做祭祀用,持之以行,可以順我鄭國。我用它來和順鄰邦,用它在林中狩獵。祈望能降賜長壽,子孫永寶。該器造型莊重,紋飾肅穆,有西周晚期青銅器的遺風,是春秋前期青銅的代表作。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49


鑄子叔黑簠  春秋
鑄子叔黑簠,高17.8cm,寬27.6cm,重4.24kg。器斜壁,腹較淺,有簡化的獸首形環耳,器與圈足的底邊均有“”形缺口。蓋可卻置。器、蓋對銘,各417字:鑄子叔黑(音夷)肇作寶,其萬年眉壽,永寶用。銘文大意為鑄國公子叔黑自作寶簠,祈望萬年長壽,永寶用之。傳此器為清光緒初年出土於山東桓台。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50


陳侯鼎  春秋
陳侯鼎,高23.6cm,口徑31.6cm,重5.58kg。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雙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環飾竊曲紋帶。器內壁鑄銘文421字:唯正月初吉丁亥,陳侯作嬀四母媵鼎,其永壽用之。該器的鑄造時間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鑄器者為陳侯,物主為“□嬀四母其永壽用之為祈語。器物主人嬀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陳侯王室,嬀字前無法辨認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從器物的特徵看,陳侯鼎的盂腹較似以毛公鼎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類器,但已變淺,蹄足也向細長發展,竊曲紋筆道略見粗疏。銘文在佈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時也考慮左右之間的交替,筆道流暢,遒勁有力,從銘辭內容看屬媵器之類。上述各項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類器及其它類別的青銅禮器共有的時代特性,故定陳侯鼎為春秋早期器。該鼎原為前清翰林院編修陳介祺舊藏,《簠齋藏古冊目並題記》著錄。陳氏手拓其銘,傳之於世。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51


番君鬲  春秋
番君鬲,高11.8cm,寬16cm,重1.46kg。鬲口沿寬且外折,束頸,突肩,有凸棱,襠部趨平,足呈獸蹄形。肩飾變形竊曲紋。口沿有銘文17字:唯番君伯自作寶鼎,萬年無疆,子孫永用。銘文意為:番君伯自作寶鼎,祈望萬年無疆,子孫永用。西周晚期,束頸鬲開始逐漸消失。春秋早期的鬲多沿襲西周晚期的式樣,此器是當時尚遺存的一件典型的束頸鬲。又由於鼎、鬲形近,所以此鬲又名為鼎。

王正鵬: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_图1-52


毛叔盤  春秋
毛叔盤,高17.2cm,寬52.5cm,口徑47.6cm,重14.26kg。盤敞口平緣,斂腹,外侈圈足下加飾三個牛形附足。雙耳起自腹部,上飾鳥紋和蟠虺紋,腹、圈足飾蟠虺紋。器內底有銘文423字:毛叔媵彪氏孟姬寶盤。其萬年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保用。銘文記述毛叔送給女兒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寶盤,希望她萬年長壽無疆,子孫後代永遠享用。

巧識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