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中國文學史詩》的突出特色
丁國成
[《作家报》王正鹏主编专稿]初讀《中國文學史詩》,讓人大為驚訝!文學史難道還有這樣寫的嗎?厚厚兩大冊擺在面前,這就是詩人、文學史詩家臧修臣的獨特創造:以詩寫史,史被詩化。
中國文學有史,無須考證始自何時,反正年代已經久遠,著作汗牛充棟,版本豐富多彩。但在此前,我所見到的文學史書,包括古今中外,一律都是語作書寫,全部皆為學術著作。變語體為詩體,轉學術作文學,臧修臣則是首創。這在一般人看來,無異于超越常規,簡直是打破習俗,確實是破天荒頭一遭。足見作者有膽有識,不為舊套所拘。其獨出心裁的創新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既然稱“史”,必然要記文學歷史、創作現象—敍事無論如何不能免掉;同時還要品味作家,褒貶作品—評論不管怎樣無法回避。這對作者起碼提出了兩大挑戰,而且相當嚴峻:敍事、評論如何詩化?因為這關係到史詩的寫作成敗與否。
通讀了《中國文學史詩》,我們完全可以說,作者取得了很大成功,不僅創造出了全新版本的、融學術文學於一體的文學史著作,而且開拓了一片史學寫作的嶄新領域。
對於上述兩大挑戰,作者可謂應付裕如,自有高招。
全書從頭到尾採取詩的形式,只不過多為古風(亦可稱為新古體詩)、也有騷體而已。主要使用的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古風。有的一章一體,有的一節一體。基本以節為詩體單位,字句整齊,韻律和諧,或一韻到底,或中間換韻。但不甚調換平仄,不大講究對仗,也不避忌三平調、三仄尾,也不限制詩句數量,更無粘連一說,因而不是格律詩、包括五七言排律。此書所用七言詩體,與《中華史詩》、《鄧小平史詩》一樣,均屬古風,即新古體詩;有人說那是“七言排律”,則將古風與排律弄混了,排律講究過多,不太適合長篇巨著。臧修臣同志選用古風,確是明智之舉,不必讓繁瑣而又嚴謹的詩詞格律捆住手腳。
書中敍事,不是冷冰冰地鋪陳其事,而是同熱辣辣的抒情緊密結合起來,作者情動于衷而形之於言。史事,亦即文學歷史事實,能否化為詩篇,融於情中是個關鍵。詩的本質,專在抒情。無情不成其為詩作。因此,作者想方設法調動自己的感情,並且投到敍事之中。其情真如酵母一般,遂使那些平淡無奇的文學史事,頓含詩味。原本時過境遷的往古歷史,作者都有情有味地娓娓道來,或者如喜如狂,或者如歡如舞,或者如泣如訴,或者如怨如怒。作者敍事追求客觀準確,又力爭浸透激情,以使作品不僅具有古風的詩歌形式,而且富於詩的意味。
書中評論,也不是乾巴巴地單純說理,而是伴之以活潑潑的生命律動,即如古人所言:“議論須帶情韻以行”([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所謂“情韻”,就是指的激情、韻味。也就是說,詩不排斥議論,但忌呆板乏味;詩不禁絕說理,但忌僵化無情,倘與敍事相比,評論詩化更難一些,即要傾情其中,又要注味內裏。《中國文學史詩》努力做到論析寓理於情中,褒貶寄意於味外,情味交至,促理生輝,從而使作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人以知識,予人以趣味。詩歌之所以不同於學術論著和哲學講義,就是因為它注重言志抒情,講究韻味,能夠引人入勝,而不是催人入睡。
在此書中,我們看到,作者將有根有據的史實陳述,同鮮明的是非判斷與熱烈的好惡言情融在一起,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毫不吞吞吐吐;同時,好其所好,惡其所惡,也不遮遮掩掩。而且,作者儘量擺脫純粹個人的愛憎好惡與完全偏狹的是非褒貶,力求運用客觀的、科學的、公眾認同的評價標準,來做曲直衡量和成敗論斷,因而基本達到了一能信實,二能動人,三能服眾。而這,正是兼具學術品格與文學特性的《中國文學史詩》所應實現的最佳社會效果。
當然,作品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缺憾。有些地方,由於融情不足而顯得淡乎寡味,缺少詩意;有些段落,因受形式限制而未能展開筆墨—或者只有粗線條勾勒,缺乏精雕細刻,或者只是一味突出重點,難以做到條分縷析;有些語言,因為推敲不夠而有湊字、湊韻之嫌。如此等等,不一而是,皆屬白壁微瑕,非是巨害,倘能再版,或可改進。
[注]丁國成,著名詩歌理論評論家。歷任中國國家文化部藝術局幹部,中國國家出版局版本國書副主編。現為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及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常務副主編、《詩國》主編,《中國新時期爭鳴詩精選》主編、《中華詩詞十年評論選》主編,《中華詩歌精萃》(上、下冊)參與主編、《歷代名詩一萬首》(上、下冊)參與主編,《畫家作家》雜誌社名譽主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