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慈利县悬棺有古文字
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
悬棺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方式,称升葬。悬棺葬与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有悬棺葬的地方,就有天文学、地理学、风水学、符咒学、丧葬礼仪学、文字学、民俗学、陶瓷制造技术、青铜器制造技术、色彩搭配技术等等一切技术。
慈利县悬棺葬的地方,有古老文字,是早于[殷商]甲骨文字(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100年)的一种文字,这种古文字刻于悬棺葬的下方不远的石壁上,用尖硬器先凿刻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方块,在长方形方块中阴刻约15个不规则的古文字,由于年代久远,自然脱落严重,加上古文字与[殷商]甲骨文字(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100年)似乎没有传承关系,用《甲骨文字典》很难破释,因处于土家族中心区域,可以说是土家族上古文字的一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慈利县悬棺葬,处于沅水与澧水流域的中间带,以慈利县高桥镇、洞溪乡、阳和乡、溪口镇、甘堰乡、许家坊乡为集中存在。慈利县高桥镇9棺,洞溪乡14棺,阳和乡13棺,甘堰乡12棺,溪口镇5棺,许家坊乡2棺,共计55棺。以阳和乡、甘堰乡两处有上古土家族文字。
慈利县以崇拜上古女娲娘娘(公元前3245年~公元前3080年)为祟拜对象,到处供奉有上古女娲娘娘(公元前3245年~公元前3080年)庙,及神像。也崇拜玄武大帝(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玄武大帝(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即颛顼帝(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到处供奉有上古颛顼帝(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庙,及神像。
巫祝(傩系文化)在慈利县是广泛的传承至今,这种傩系文化现象传自上古的慈利县悬棺葬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东汉]武陵郡太守应郴(131~135在任)之子[东汉]武陵郡太守应奉(153~157在任)十分了解了武陵郡的风俗习惯,经常告知其子[东汉]应劭(153~196),[东汉]应劭(153~196)在撰《风俗通》 “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青色、白色、红色、黑色、黄色五色续命丝即用以升葬时用以升棺木的绳索,棺木则用黄荆子木,黄荆子木芳香,蚊虫蚂蚁不蛀,防腐烂。[东汉]戴德(?~公元前33年)撰《夏小正》载:“此日(五月五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南北朝·梁]宗懔(501~565)撰《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南北朝·梁]宗懔(501~565)撰《荆楚岁时记》“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说明,五月五日这一天慈利县古人上山采药时要系五色续命丝,才能在悬崖峭壁上采得到珍贵的药,这种药如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岩耳、子上叶、岩白菜、岩防风、岩骨碎补等等之类,只有从小学习系五色续命丝绳,从小学习识别珍贵药材,才有可能增强个人的体质达到长命百岁的功效。
慈利县的悬棺葬,是在几处已经考古发掘证明了璞榔岗遗址(位于慈利县溪口镇桃坪村澧水南岸,面积约700平方米,1986年被发现。文化堆积厚约0.7米,采集有[屈家岭文化]的泥质黑陶、泥质红陶、夹沙红陶;纹饰有弦纹、镂孔;器形有钵、杯、器盖等,对研究湘北原始文化有重要价值。)、象鼻嘴遗址(位于慈利县甘堰乡勤中村澧水北岸,1986年被发现,面积约2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5米。采集陶片有[屈家岭文化] 的泥质灰陶、灰沙红陶;纹饰有乳钉纹、弦纹;器形有豆、鼎等。)、康家溪遗址(位于慈利县岩泊渡星明村康家溪,1986年被发现,面积6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7米。采集陶片有[商代]泥质黑陶、泥质灰陶;纹饰有席纹、云雷纹等。)的三大遗址附近,从而证明了约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600年之间的慈利县土家族是有自己的陶瓷制作技术、采药治药技术、青铜器制作技术、丧葬礼仪、符咒文字文化等等。
慈利县有早于[殷商]甲骨文字(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100年)古老文字的悬棺葬,是不可多见的文字文明象征,他向世人揭开了土家族是有文字的直接证明,其价值是十分的重大,应该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并开发利用其文化价值,来告知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