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唐]灵运禅师制作羊脂玉十八罗汉像
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坐鹿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坐鹿罗汉,高68.5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双手交叉护于胸前,身着红色团花兰草花上衣,下穿蓝色团花兰草花裤,双脚站在金色墩上,脚后卧有一条鹿,鹿头向右,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欢喜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欢喜罗汉,高69.5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站在鎏金假山上,身着绿色团花兰草花长袍和红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右手向前,左手托钵,有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举钵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举钵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站在假山上,身着青色团花兰草花纳衣,戴有双耳环,双手托钵,有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托塔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托塔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左手托塔,双脚站在金色假山上,身着红色团花兰草花外衣,下穿蓝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静坐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静坐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站在鎏金假山上,身着蓝色团花兰草花外衣袍和红色裤子,左手贴于右手背上,有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过江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过江罗汉,高69.5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左手拿起一只鞋,右手找着一根木棍,棍上挂有一只斗笠和书卷。汉罗身着酱色团花兰草花上衣和蓝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骑象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骑象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右脚站在金色假山上,左脚下卧着一只象,左脚站在象头上,双手拿着书卷,身着蓝色团花兰草花外袍和红色团花兰草花裤,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笑狮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笑狮罗汉,高69.5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站在金色假山上,身着蓝色团花兰草花衲衣和红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双手托狮于胸前,有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开心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开心罗汉,高69.5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双脚站在金色假山上,双手呈于上衣口边,胸前刻有一个佛象,上穿有红色团花兰草花袍,下穿有青色团花兰草花裤,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探手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探手罗汉,高69.5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站在金色墩上,双手向前,戴有双耳环,左手无名指上挂着一拂尘。罗汉身着酱色团花兰草花外袍和青色团花兰草花裤,有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沉思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沉思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站在金色墩上,头向左微偏,右手放于颈下,左手提起右边衣边。罗汉身着蓝色团花兰草花袍和红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挖耳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挖耳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挖耳罗汉站在金色墩子上,左脚站立,右脚弯曲,右手护于胸前,左手挖耳,头部向左偏扭,上穿红色团花兰草花袍,下穿青色团花兰草花裤,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布袋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布袋罗汉,高69.5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站在酱色花布袋上,右掌向前,左手套于袖内,身着红色团花兰草花袍和蓝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芭蕉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芭蕉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双脚站在金色假山上,身着红色团花兰草花袍衣,右手握着念珠,左手拿着一匹芭蕉叶,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长眉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长眉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双脚站在金色假山上,右手握着黑色长眉,左手拿有一根龙头拐杖,衣着酱色团花兰草花衣和蓝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看门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看门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右手拿着一根金色的锡杖,头向左侧偏,站在金色的假山上,身穿绿色团花兰草花外衣和红色团花兰草花裤子,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降龙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降龙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降龙罗汉右手握着一条金色龙,左手拿着一粒白色珠子,身着红色团花兰草花长袍。下有穿绿色团花兰草花裤子,降龙罗汉站在金色墩子上,衣服上有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名称:[唐]十八罗汉之伏虎罗汉
年代:[唐]武则天(624~705)时期
材质:羊脂玉
简介:[唐]十八罗汉之伏虎罗汉,高69.00cm,宽27.00cm,厚18.00cm。整块羊脂玉雕刻成,罗汉右脚站在假山上,假山左边卧有一只老虎,罗汉左脚站在虎背上,上披红色团花兰草花披风,下穿蓝色团花兰草花裤。罗汉右手两指向虎头,左手握有一圆圈,多处鎏金,脸、双手、双脚尖有五处可见羊脂玉。[唐]武则天(624~705)时期,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唐]灵运(?~729)禅师制作。
慈利县澧州龙潭寺名称变更粗记:
1,令尹子文祠,令尹子文于(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37年)为楚国令尹,公元前637年令尹子文传位给子玉(成得臣)。子文,若敖族人,斗鬭氏, 名豰於菟(gou wu tu),字子文。楚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后所生,生下后弃在七星山下,被七星山野兽母虎所抚养,当时慈利县人称虎为“於菟”, 称喂乳叫“豰”,意思是“虎乳育的”。 楚国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在七星山出猎时觉得很惊奇,就抱回泉鞠养。子文当上楚令尹后,对楚国的北上争霞和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退休后在慈利县七星山下居住,卒后葬七星山下。楚惠王熊章(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08年)时令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建造了令尹子文纪念祠,每年三月初一始祭。令尹子文祠由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筑立于慈利县七星山下,每年三月初一公祭于令尹子文祠,众人分为三等:一为土民,二为书吏,三为衙役;土民敬祭共王及太保(即令尹子文神),书吏敬祭判官(即令尹子文的文书神),衙役敬祭毛、杨二将神。
公元前489年在七星山下令尹子文纪念祠旁,楚国王、白国王白胜(公元前523年~公元前479年)筑驿站边卡巫江渡。
公元前504年楚国王、白国王白胜被周敬王姬匄(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6年在位)封为白国郡王,公元前489年筑白国都城白公城、建太子建庙、筑白云城,楚国王、白国王白胜妃贞姫(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17年),姬氏生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楚国王、白国王白胜殁,携子张在白邑城守夫墓,因贞顺有嘉,入《烈女传》,卒于周威烈王九年(公元前417年),与楚国王、白国王白胜合茔于太子建庙。
公元前479年左丘明著《左传》公元前519年冬十月甲申日,楚太子建之母在郧,召吴人而启之。冬十月甲申,吴太子诸樊(公子光)入郧,取楚夫人(太子建母亲)与其宝器以归。楚司马薳越追之,不及。将死,众曰:“请遂伐吴以徼之。”薳越曰:“再败君师,死且有罪。亡君夫人,不可以莫之死也。”,楚国司马薳越因为使楚君夫人被俘虏,乃自缢于薳澨。
公元前239年吕不韦撰《吕氏春秋·慎行论》:费无忌先是任楚国太子建少师,为了达到任太师之目的,不断施计离间楚国楚平王与太子建的父子关系,公元前526年费无忌升太子珍太师后,因不断进谗言终使楚平王赶走太子建逃亡郑国,太子建公元前522年在郑国被郑大夫公子侨杀害。
从公元前519年冬十月甲申日知:吴王僚的太子诸樊夺得楚国太子建的母亲与郥地宝器回国,对于太子建是极大的侮辱,公子白胜也目暏了袓母被掠时凄残的全过程,加上公子白胜又目暏了父亲太子建被郑国公子侨残酷杀害的全过程。这对公子白胜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打击,故,所以公子白胜要誓死报仇雪恨。
公元前506年农历11月18日,吴国攻楚国湖北境內都城郢都,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农历11月29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吴军攻占郢都后,进行了屠城,到处烧杀抢掠,将楚国令尹叶公子高(沈诸梁)其母及其弟后臧俘至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引起了楚人的仇恨。伍子胥进入郢都后,寻得楚平王之墓,开棺并鞭楚平王尸体三百鞭。
公元前504年四月,周敬王姬匄见吴国有灭楚国之势,就封公子胜为白国国君,封地在鄢国边境西南部,与白国接境。时公子胜逃亡在河南息县,所以认为是白胜封地为息县。公元前504年四月十五日,吴国太子终累打败了楚国的水军,俘虏了潘子臣、小惟子和七个大夫。楚国大为恐惧,害怕灭亡。从这时楚国把都城湖北郢都,迁到安徽鄀地,仍然称郢都,改革政治,来安定楚国。以示不忘其旧。公元前489年白公胜遣家将石乞筑白国都城白公城于零水之畔,又在白公城西筑太子建庙,及筑白云城(戍城,现蛮王城),用白国白胜君以御楚国西境的蛮境巴、蜀诸国。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令尹子西召白胜回国,“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 巢在此封国白国之地,又指已建成的白公城,为白公谋反的贬义词巢窟,又指白胜不仅是白国的郡王,又是楚国的大夫,在称呼上仍称郡国的国王封号白公。时白公甠流亡在吴境,令尹子西就在吴境宣读了楚惠王的诏书。实为楚惠王诏白公胜入楚御敌。公元前489年十一月十七日,楚昭王在城父军中逝世。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子西将楚平王之子太子建(楚惠王伯父)的儿子胜(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任命他为楚国大夫,驻守楚国西境的附庸国白国,训练兵丁,以石乞督练三千水军,以熊宜僚督三千陆军弓箭手,楚大夫白胜仍称为白公。熊宜僚驻守白云城(现蛮王城,蛮王城,现存有金银洞有金锅金甑的传说,洪龙洞是熊宜僚军火库的传说),白公胜喜欢用兵而能礼贤下士,不思用兵抵御他国入侵楚国,总想为父亲太子建报仇。于是在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令尹子西不发兵。公元前481年,令尹子西救援郑国后又接受了郑国贿赂。公元前479年秋七月,白公胜很生气,于是就和家臣石乞等人在朝堂上突袭杀死令尹子西、司马子綦,趁机劫持楚惠王,把楚惠王囚禁在高府。白公胜自立为楚王。公元前479年秋九月楚国令尹叶公子高(沈诸梁)由郢都北门楚王白胜将箴尹固叛叶公子高(沈诸梁)入破郢城,楚王白胜与家臣逃回白公城,在白公城箴尹固和申鸣各自刺中楚王肚腹一剑,白公城破,楚王白胜卒,白国代王白燕及白胜王妃贞姬葬楚王白胜于太子建家庙中,自此白燕代白国郡王,至12年后,留下贞姬与公子张后,白燕代王带领白澍寻找白乙、白丙、白降,至洛阳而止,居洛。白燕卒后葬胡北荆山,就是白居易移葬到洛阳龙门的白公。
慈利县城的楚太子建,及楚王白胜,楚王妃贞姬、公子张,除了公元前428年白澍携妻和儿子白圭一干子孙赴白邑(慈利)祭祀太子庙(楚王白胜葬此),至荆山谒白公(应为白燕)墓一次以外,再也没有见到有楚王白胜的后人到慈利白公城祭祀太子建和楚王白胜的文字记录,连楚王白胜的儿子白乙、白丙、白降的后人都是跑到洛阳去祭祀叔祖白公白燕袓,而将自已的亲祖荒于慈利县白公故城。《岳州府志·慈利县》(公元1488年明代弘治版)“白公城,在县东五里,四面有门,相传楚白公胜所筑。”,《大清一统志》(公元1838年撰)“慈利之白公城,周时白公胜所筑”。根据公元前479年左丘明著《左传·楚白公胜传》、《国语·楚语》知:楚王白胜是公元前479年秋七月自立为楚国国王的,并兼任楚附国白国国王,白国国王:一是周敬王于公元前504年四月封,封邑在楚都郢都西境,白国东境郢、鄢,西境庸,北境郧,南境鄾,按周礼《礼记•王制》白胜享诸侯郡王礼,白胜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白胜为诸侯国王,称白胜为白公,白胜(公元前523年~公元前479年),生于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父太子建为郑人所害,遂避吴。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被周敬王封于白邑,称白公,公元前489年筑都城白公城,建太子建庙,筑白云戍城。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授楚大夫,封白邑,号白公,以邑为氏,乃白氏之始。公秉性孝悌,为父立庙,请兵伐郑,以雪父仇,惠王推辞未果。适晋伐郑,令尹子西受赂与郑盟,公怒,遣部将石乞、熊宜僚斩子西于朝,劫楚惠王,踞郢都,自立为楚王。《左传》、《史记》有传。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葬白邑太子建庙。姬氏生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白公殁,携子张在白邑城守夫墓,因贞顺有嘉,入《烈女传》,卒于周威烈王九年(公元前417年),与白公合茔于太子建庙。
2,沣州龙潭寺(澧州龙潭寺),沣州一名,始于北周郭彦(557~564)任沣州刺史时,之后,北周蔡泽(572~577)任沣州刺史时延用。唐代沣州刺史冉仁才(632~639)、唐代沣州刺史裴怀感(640~641)、唐代沣州刺史张亮(634~642)、唐代沣州刺史李元则(643~652年四月初七日)、唐代沣州刺史李素立(649年三月十三日~650)、唐代沣州刺史李炅(664~689年十二月丙寅)、唐代沣州刺史汪爽(688~725)、唐代沣州司马李邕(726年十一月十四日~735年十二月十日)延用“沣州”之名称。唐代澧州刺史李絿(651~663)、唐代澧州别驾卢杞(784~785)、唐代澧州刺史裴汶(807~811)用“澧州”名称。
唐代沣州刺史汪爽(688~725),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武则天(624~705)女婿,授意沣州龙潭寺助武则天(624~705)称帝。天授二年(691)四月二十五日沣州龙潭寺住持僧哲禅师、灵运禅师、大津禅师师徒四人从印度请回沸祖释迦牟尼佛舍利子及雕塑佛像(见文物释迦牟尼佛雕塑佛像),及绘画佛诸菩萨,沣州龙潭寺为佛教绘画之祖庭(见唐代义净禅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著《大唐高僧西域求法高僧传》、《佛学辞典》等)。
唐代沣州司马李邕(726年十一月十四日~735年十二月十日),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在澧州龙潭寺石刻上古法书,727年正月二十五日刻《端州石室记》,与时刻王羲之《兰亭集序》称“龙象书法”,澧州龙潭寺石刻称《澧阳帖》。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端州石室记》、开元十五年(727)夏《晴热帖》、开元十七年(729)《龙兴观碑》、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麓山寺碑》、开元十八年(730)十月《臧希让(怀亮)碑》、开元十九年(731)七月十五日《东林寺碑》、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八日《秦望山法华寺碑》;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始刻于沣州龙潭寺上古皇帝(50帖)、名臣法帖(135帖),规范了篆、隶、行、草、楷书法分类,后世称沣州龙潭寺书法拓本为《澧阳帖》,《澧阳帖》为中国书法帖学最早见史的法帖,《澧阳帖》为帖学鼻祖,沣州龙潭寺为帖学祖庭。
沣州(沣,音读礼。又称澧州,州治在今慈利县城七相坪)司马李邕,开元十四年(726) 十一月十四日,唐玄宗李隆基在东都汴京召见陈州刺史李邕,令陈州刺史李邕作诗歌颂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之事,因溪州司马覃行璋(湖南溆浦县人)“开元九年‘辟所在闲田,随宜收税,毋得差科征没’大括溪州大户之酷税于开元十二年七月起义抗捐,唐玄宗李隆基遂命监门卫大将军杨思勖为黔中道招讨使,率兵五万进剿溪州,至开元十四年(726) 十一月十四日监门卫大将军杨思勖不克溪州司马覃行璋(湖南溆浦县人),因命陈州刺史李邕于开元十四年(726) 十一月十五日赴沣州(又称澧州),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开元十四年(726) 十一月二十四日擒溪州司马覃行璋(湖南溆浦县人),敕覃行璋为洵水府别驾(在今陕西省商县境内,从七品。),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暂代溪州司马(未颁诣),又有朗州星子宫为唐代测景台,太史监南宫报称‘朗州晷长零点七七尺,极高二十九点五度。’”。李邕于开元十四年(726) 十一月二十四日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兼代溪州司马(未颁诣)。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作《端州石室记》“日者托宿秘篆,寄傲神府,撰奇讨异。注灵通感,冥搜海臧,遐瞩坤极,敞金阙,疏玉堂。河汉未目祭其源,今昔尝聆其语。曷若宛此山郭?介在江坟,薄人寰,腾物外。妙有特起,灵表秀开,绮田砥平,锦嶂壁立。肇允洞穴,延袤中堂,蹙怪形以万殊,砑地势以千变。伏虎奔象,浮梁抗柱,激涛海而洪波沸渭,叠杳窱而群峰嵯峨,飞动逼人,屹耸惊视。密微微而三分地道,风萧萧而一变天时。窦乳炼于玉颜,石床列于仙座。隔阂尘境,矫集福庭。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使营魄九升,嗜欲双遣。体若振羽翼,志若摩云天。秦汉之间,莫知代祀;羲皇之上,自谓逍遥。当是时也,慕名者执雌而退,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息虑而凝,怀书者陋古而默。有若邦伯毕公守恭,广孝闻家,至忠观国。政门尤迹,谈者不容于口;义心厚行,游者每籍于名。故能吏修其方,人乐其业;流冗归止,介特乂安。于是命友僚,挟琴酌,一歌一咏,以遨以游。莫不解榻于斯,张乐于斯。腾驾五龙,遗士驷马,岂直避暑窟室,缔赏林峦,击石如钟,酌泉如醴?固亦转丹灶,掇紫芝,迹参寥之远心,惟习隐之幽致者也乎。
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 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 《端州石室记》刻石于沣州(又称澧州)龙潭寺,时与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刻于沣州(又称澧州)龙潭寺龙潭寺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龙象书法”。与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在沣州(又称澧州)龙潭寺龙潭寺刻的上古名书法被称为《澧州帖》。开元十五年(727)夏,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书《晴热帖》 “三数日晴,顿热,若为自适也。仆少理,欲使小儿入京,当从澧州去,有书不?示之”, 刻石于沣州(又称澧州)龙潭寺龙潭寺內,后收入《澧阳帖》中,《晴热帖》后又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中。《澧阳帖》收刻汉至唐帝王十九人书,计50帖,有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收刻汉张芝至唐陆柬之,苍颉至唐张旭,王献之、王羲之《兰亭集序》、李邕《端州石室记》、《晴热帖》、晋丞相桓温《大事帖》、丞相王导《省示帖》、司徒王珣《三月帖》历代名臣八十二人书,计135帖。《澧阳帖》为中国最早见史的法帖。开元十六年(728),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开元十七年(729),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书《龙兴观碑》(为河南省南阳市龙兴寺神会禅师所邀书)1360字,《宝刻类编》。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书《麓山寺碑》:“夫天之道也,东仁而首,西义而成,故清泰所居,指于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动,岳镇而安,故耆阇所临,取于安定者已。兹寺大枑,厥旨玄同,是以回向度门,于廓右,仰止净域,列乎岩巅。宝堂岌业于太虚,道树森梢于曾渚。无风而林壑肃穆,不月而相事澄明。化城未真,梵天犹俗。名称殆绝,地位尝高者,不其盛欤! 麓山寺者,晋太始四年之所立也。有若法崇禅师者,振锡江左,除结涧阴,尝与炎汉太宗长沙清庙栋宇接近,云雾晦冥,赤豹文狸,女萝薜带。山祗见于法眼,窦后依于佛光,至请旧居,特为新寺。禅师洎翌日,弘聚谋界众表之。明诏行矣。水臬有制,丘墟尽平。太康二载,有若法导禅师,莫知何许人也。默受智印,深入证源。不坏外缘,而见心本。无作真性,而注福河。大起前功,重启灵应。神僧银色化身丈余,指定全模,标建方面。法物增备,檀供益崇。广以凌云之台,疏以布金之地。有若法愍禅师者,江夏人也。空慧双铨,寂用同辔。慈目相视,净心相续。综覈万法,安住一归。注大道经,究上乘理。永托兹岭,克终厥生。逮宋元徽中,尚书令湘州刺史王公讳僧虔,右军之孙也。信尚敬田,作为塔庙。追存宝相,加名宝山,矧乎弓冶笔精,陶甄意匠。留书藏石,缄妙俟时。候法宇之仾,期珍价以兴葺。远虑将久,遗事未彰。梁天监三年,刺史夏侯公讳祥。了义重玄,别构正殿。绍泰二年,刺史王公讳琳、律师法贤,或在家出家,或闻见眼见,建涅盘像,开甘露门。长沙内史萧沆,振起法鼓,弘演梵言。继楗槌于景钟,纳贝叶于曾阁。陈司空吴明彻,随侍中镇南晋,安王、乐阳王,并佛性森然,国桢秀者。壮回廊以云构,蔚悬居以天覆。开皇九年,天台大禅师守护法庭,澄清悲海,严幢标耸,智火融明。袭如来堂,坐法华定。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有若昙捷法师者,伐林及树,染法与衣。不坠一滴之油,有沾大根之雨。总管大将军齐郡公权,公讳武。福德庄严,喜慧方便。疏写四部,镇重百城。有若智谦法师者,愿广于天,心细于气。诵习山顶,创立花台。有若摩诃衍禅师者,五力圆常,四无清净。以因因而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有若首楞法师者,文史早通,道释后得。远涉吴会,幽寻天台。法界图于剡中,真诀论于湘上。具究竟戒,敷解说筵。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方等有以复悔,双林有以追远。并建场所,乐为住持。惟慧龙禅师者,迹其武,凭其高,超乎云门,绝彼尘网。深以为性有习,道有因,止于心,反于照,习也者。坐乎树,居乎山,因也者。固,习而无因,则不往;因而无习,则不证。是以沤和正觉,阿若冥搜。想息而精进,甲坚,受除而烦恼壳散。百川到海,同味于咸;千叶在莲,比色于净。起定不离于平等,发慧但及于慈慧。故能闻者顺其风,观者探其道。牧伯萃心,洊臻。启焚香之上缘,托成佛之嘉愿。上座惠杲寺主,惠亶都维那兴哲等,皆静虑演成,妙轮转次。因差别而非法,随品类而得根。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咸以形胜之会如彼,修行之迹如此。而丰碑未勒,盛业不书,安可默而已哉?将何以发挥颂声,披扬宿志者也?司马西河窦公,名彦澄,硕德高闱,绍贤远识,器宇岳厚,检操冰清。属以师长阕官,摄行随手。以家,而形于孝友;以己,而广于诗书。以重,而雅俗自兴;以明,而至道丕若。且犹归心净土,膜拜佛乘。摧乔慢之外幢,兴开示之真语。建谋群吏,乃命下寮。顾蚊山之易疲,叹龙宫之难纪。”。开元十八年(730)十月,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书《臧希让(怀亮)碑》。开元十九年(731)七月十五日,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书《东林寺碑》“古者将有圣贤,必应山岳。尼丘启于夫子,鹫岭保于释迦,衡阜之托思,天台之栖顗,岂徒然也!故知土不厚,则巨材不生;地不灵,则异人不降。阴骘潜运,玄符肇开,宿根果于福庭,大事萌于净土,其来尚矣。东林寺者,晋太元九年,慧远法师之所建也。世居雁门楼烦,俗姓贾氏。童妙神悟,壮力精博。初涉华学,不读非圣之书。中留梵经,尤邃是田之说。尝就恒岳,觏止道安,如火遇薪,玉成于器,虽根种诸佛,而果得一时。狮子吼言,载闻顺喻。维摩诘答,更了空门。安住四依,修舍二法。和尚叹曰:“吾道行者,唯此人焉!”属朱序寻戈,缁徒逃海,道由兹岭,冥契宿诚,谓其徒曰:“是处崇胜,有足底居。居地若无流泉,曷云法宇?”大雄神庙,特异莲峰。结跏一心,开宗五力。以杖刺地,应时涌泉。既荷殊祥,因立精舍。坚持禁戒,弘演妙乘。浮囊毒流,木铎正教。首唱南部,转觉后人。以智慧力,断烦恼锁。由是真僧益广,妙供日崇。隘其本图,弘其别业。乃进自香谷,集坂安栖。即昙现之门生,邻慧永之阿若。相与撰平圃,逾层岩,在山之阳,居水之右。经其始而未究其末,有其所而未虞其劳。当是时也,桓玄司人柄,干国钧,以福庄严,因憻檀施。书日力之费,尽土木之功。缭垣云连,厦屋天耸。如来之室,宛化出于林间。帝释之幢,忽飞来于空外。至若奥宇冬燠,高台夏凊。玉水文阶而碧沙,瑶林藻庭而朱实。琉璃之地,月照灼而徘徊。栴檀之龛,吹芳芬而馝馞。相事毕集,微妙绝时。罗什致其澡瓶,巧穷双口。姚兴奉其雕像,工极五年。殷堪抠衣而每谈,卢循避席而累赞。道弘三界,何止八部宅心。声闻十方,足使诸天回首。观其育王赎罪,文殊降形。蹈海不沉,验于陶侃。迫火不爇,梦于僧珍。愿苟存诚,祈心通感。既多雨以出日,乍积阳以作霖。则有影图西来,舍利东化。或塔涌于地,或光属于天。谢客欣味而成文,刘斐诋诃而覃思。所以山亚五岳,江比四溟。地凭法而自高,物因词而益重。洎梁有崇禅师者,传灯习明,安心乐行。指拳犹昔,薪尽如生。次有果、暀二法师,僧宝所钦,克和止观,法物为大,用继住持。上座昙杰、寺主道廉、都维那道真等,皆沐浴福河,栖止静业。诸结已尽,白黑双遣。众生可度,名色两忘。綦盛名于旧人,启新意于今作。重建雅颂,远托鄙夫。代斲有惭,岂云伤手。握笔余勇,曷议齐贤。但相如好仁,慕蔺名而激节。伯喈闻义,读曹碑而羡能。倘青色于蓝,冰寒于水,非曰能也,固请学焉。其词曰:灵山兆发,真僧感通。刺泉有力,呵神致功。法曹外演,禅心内融。性除偏执,门开太空。瞻礼云集,底居峰薄。越岭图胜,降平规博。信臣檀施,护供兴作。大起重阶,广延阿阁。严幢涌出,宝塔飞来。尊客月满,法宇天开。化城改筑,道树移栽。松清梵乐,石蔽华台。金容海游,法宇山荐。毒龙业消,渔子心变。万里西传,一时东现。华戎异闻,穹厚惊盼。远实法主,谢惟文伯。光颂累彰,德名增益。助起江山,声流金石。一言可追,千载相激。了性了义,或古或今。止持绍律,定慧通心。睹物情至,怀远道深。敢凭净业,永纪禅林。” 开元二十年(732),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赴河南省滑台县大云寺参加“神会禅师与山东崇禅师的正宗传法论辩会,助神会禅师一脉正出。”。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十五道,秦川久雨米贵,沣州(又称澧州)属关内道,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督米入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二月十日,秦州发生7级大地震,压死官吏四千余人,准祭山川,李邕祭于沣州(又称澧州)龙潭寺。五月二十八日,李林甫为吏部尚书。李邕仍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八日,李邕任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书《法华寺碑》又名《秦望山法华寺碑》。不久,沣州司马(又称澧州司马)李邕起任括州剌吏。
李邕在任沣州司马(726年十一月十四日~735年十二月十日)9年时间雕刻的开元十五年(727)以前古代书法石刻,《端州石室记》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端州石室记》、开元十五年(727)夏《晴热帖》、开元十七年(729)《龙兴观碑》、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麓山寺碑》、开元十八年(730)十月《臧希让(怀亮)碑》、开元十九年(731)七月十五日《东林寺碑》、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八日《秦望山法华寺碑》;《澧阳帖》收刻汉至唐帝王十九人书,计50帖,有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收刻汉张芝至唐陆柬之,苍颉至唐张旭,王献之、王羲之《兰亭集序》、李邕《端州石室记》、《晴热帖》、晋丞相桓温《大事帖》、丞相王导《省示帖》、司徒王珣《三月帖》历代名臣八十二人书,计135帖。《澧阳帖》为中国最早见史的法帖。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始刻于沣州龙潭寺上古皇帝(50帖)、名臣法帖(135帖),规范了篆、隶、行、草、楷书法分类,后世称沣州龙潭寺书法拓本为《澧阳帖》,《澧阳帖》为中国书法帖学最早见史的法帖,《澧阳帖》为帖学鼻祖,沣州龙潭寺为帖学祖庭。
3,宋代澧州洪凌寺(又称宋代澧州忠佑庙、又称宋代澧州嘉惠庙),即唐代沣州龙潭寺(澧州龙潭寺):《慈利县志》记载“秀峰祠,祀朱梁武平王并罗侯将军及诸将。枕紫霞山,带卧龙潭,面秀峰山。古刹有寝室、正殿、听楼、庑门、记碑、诗碣、扁额、镌联、鳞次争雄其紫霞侧,其故相传鲁班立。”,《慈利县志》“明洪武初征蛮,神显灵,又封康济王,大建祠宇。三月初一,盖神始降日,共祭日,故曰共王,共王和娘娘。及清官。”,《慈利县志》“土民供共王、太保、舍人,书吏供判官,衙役供毛、杨二将神。明末,秀峰寺(洪凌寺)遭兵燹庙废。据说当年火烧洪凌寺时,有一口钟腾飞到河中间去了,过住船人皆见。清初由王魁楚、濮万爵重修建。嘉庆丙子年(1816)生员皇甫应贵、朱万显同众姓重修。”。
《宋会要记》 “忠佑庙,在常德府,神故知州程昌禹,淳熙元年(1174)正月封威显侯。忠佑庙为忠应庙,乃令尹子文之庙,旧庙在县西十里,地名於菟村,宋朝皇佑四年(1052),宋仁宗尝降御香,遣守臣辛若俞祈告,祝版犹在。宋元佑七年(1097),本庙以岁旱祷雨有应具奏,赐忠应庙额。”。
《秀峰嘉惠庙记》原文
作者:【宋】刘子澄 提刑
澧水经慈利东行七里,秀峰、紫霞二山束之于卧龙之湾,湍洑涵漾,神灵所喜舍也。有庙号嘉惠,其神惠烈显应,灵顺公者,发迹甚异。《图志》载宋乾德(963~968)中有石浮澧,至是磨旋不去,忽凭人言:“我故朱梁将武平也,征蛮战没,上帝命血食兹土,其视我所止而祠焉。”。有顷,石跃于秀峰之麓,观者震骇,始即石为位号而庙之。政和年(1111~1117)间,事闻。初命慈应侯,三锡而至今爵。民有疾苦,祷,辄应;慢者罚,使狂自咎,乃愈。县官以水旱祷,顺应弥遽。官吏之饕者、愎者,时出灾警戒之。每岁幕春,拜舞数群,耋稚咸集,谓本神以禊日降故也。道迎至邑,必有怪风灵雨随至,已而天雨豁晴,歌管嗷沸,较艺角力,更奠迭酬,各出方物,贸迁有无,然后归。是虽楚俗尚巫,神亦歆焉。
余尉澧日,尝奉台檄诣慈利,将返而郡止,使摄县。县敝,不可为。且弗获循命,例一腪①祠下,察左右,或附耳曰:“神福令矣,予不知也。”。然自是民徭相安,闾庐廪实,亘千百五里,无祸害。比得脱去,计假事四旬,尔土民依依,如久令,今过祠下,且谢且拜。始诘,左右前语,皆曰:“某时见为炉烟,都覆公体,如五色盖状,故意之。”。予笑曰:“真偶言耳。”,因留私钱数千,属邑士蔡龟鉴。越期,龟鉴书来曰:“庙不加辟,而香火日繁,已率众施钱三千缗拓之,殿庑、门寝、楼观甚伟,乞先生记。”。
龟鉴,信人也,不容却,乃碑之,曰:神能以精灵动石而为凭言之异,非生而豪杰者耶!按五代梁将传无武姓,凯史失传耶?噫!临戎料敌,所愿全胜,然事不如料者岂少哉!进退申禀,节度权分,同列忌功,偏裨违令,又有声援不断,乡道偶差,馈饷愆期,士卒病苦,若是者皆足有累,岂必生对敌哉!故圣人谨战,以器凶事危动履不测耳!神如提军战,得算多寡,已无容考,有如仕遭叔季,师行险组,数者之患,能不乘之,殆哉!成败论人,故其忠义谁录?赖英风烈气,虽死不死,得眷于帝,乃为楚人之司命,帝之赏罚真与世异也耶!神不幸无成,而帝赏,然则无忠义之感,而赏者有不为帝明耶!我朝揆五闰蛮貊,且不异内甸。光显孔鍃,亦合天道,神何憾哉!其福此一方,人勿坠帝命焉耳。因并作迎送之歌,俾仕兹邑者而书之。其歌曰:阴风呜呜兮山鸣水号,公出游兮驾云舆于山椒,待公不来兮我心则劳。忽云收兮日美,公下来兮颜有喜,吹参差兮奠而歌,我酒旨兮公颜酡。阴卒从兮归山阿②,山阿巨石兮润如玉,嵎③得雨兮占得粟,五厉囚兮殄回禄。我民受兮公之福,蛮心化兮天之开。昔稽古兮今不来,愿公再抚兮与民偕。酿布通兮饱岩蜜,得丹漆兮新庙室。庙室新兮公忘归,公之邦兮尝混一而复离,不如楚民兮世世其依,紫霞山兮卧龙水,帝命公兮此焉止,山长峙兮水长流,民祀公兮千万秋。
嘉定五年(1212)澧州提刑 刘子澄
注释:
刘子澄,字清叔,号玉渊子。武陵桃源县人,祖籍江西省吉安泰和。朱熹学生,朱熹《祭刘子澄文》。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嘉定五年(1212)官澧阳县尉。(《澧州群贤堂记》序),嘉定十年(1217),知枣阳。除军器监簿,兼淮西安抚司参议官。端平元年(1234),坐唐州兵败谪居封州。淳祐六年(1236),始北归(《游层岩》)。淳祐十一年(1251),隐居庐山。有《玉渊吟藁》,已佚。《江湖后集》辑有其诗一卷。
秀峰嘉惠庙,即唐代澧州龙潭寺。
①腪:yùn。应门,这里指到祠中拜神的意思。
②山阿:山中曲折。
③嵎: yú。这里指已垦种三种的熟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