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画家@作家 //www.sinovision.net/?342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介绍中国当代的作家与画家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道教-地方俗神

已有 8808 次阅读2017-10-20 21:10 |个人分类:王正鹏考古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道教-地方俗神

王正鹏(土家族)校注

道历4714年丁酉年八月廿九日

道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万象的源泉,包含了天文地理人物万象的记载。

妈祖

妈祖林默(959987), 又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曾祖父莆田人林保吉,参加北宋军队,林保吉参与了作战指挥。妈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妈祖父亲莆田人林愿,林愿(或作惟悫)后辞官回乡。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患不孕,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妈祖母亲王氏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关于妈祖,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绍兴廿年(1150)撰《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宋)撰《三教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陈梦雷(1650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莆田县志》这样写道:林默(959987)出生时,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林默则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高王观世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少年时,一日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偶见一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故长大后,能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若以病告,辄意。这些都是说她有生有异能,少年慕道,精于占卜,长于医术,为民解忧;成年后的妈祖,这些特点更是突出,立志普济众生,坚决不嫁,父母最终也都顺从了她的意愿,使她更能专心致志地做慈善事业。由于平素精研医理,常为众人治病,教众人防疫消灾,也就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尊重,人们无一不感颂她的功德。林默(959987)素来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不图回报的为邻里乡亲们排忧解难,更是常引导人们趋吉避凶,预防海难。邻里乡亲遇到困难,都愿意跟她商量,请求帮助,久而久之,林默(959987)大仁大义的事迹也就逐渐的传开了.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959987),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959987)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航海的人又常见林默(959987)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历代褒封: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赵佶(10821135)赐顺济庙额。绍兴二十六年(1156),宋高宗赵构(11071187)封灵惠夫人。绍兴三十年(1160),宋高宗赵构(11071187)加封灵惠昭应夫人。乾道二年(1166),宋孝宗赵昚(11271194)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淳熙十二年(1184),宋孝宗赵昚(11271194)封灵慈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绍熙三年(1192),宋光宗赵惇(11471200)诏封灵惠妃。庆元四年(1198),宋宁宗赵扩(11681224)封慈惠夫人。嘉定元年(1208),宋宁宗赵扩(11681224)封显卫。嘉定十年(1217),宋宁宗赵扩(11681224)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赵昀(12051264)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宝祐二年(1254),宋理宗赵昀(12051264)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宝祐四年(1256),宋理宗赵昀(12051264)封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开庆元年(1259),宋理宗赵昀(12051264)封显济妃。景定三年(1262),宋理宗赵昀(12051264)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封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封护国明著天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封护国显佑明著天妃。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1307)封辅圣庇民明著天妃。延佑元年(1314),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加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1332)封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至正十四年(1354),元惠宗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1370)封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1328 1398)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13601424)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乾隆二年(1737),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封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嘉庆五年(1814),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祐天后。道光十九年(1839),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咸丰七年(1857),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广泽尊王

广泽尊王郭忠福(923938)圣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尚有郭圣王、郭王公、圣王公、保安尊王诸称。据传广泽尊王,姓郭,名忠福,后唐同光初年(923)出生于安溪金谷,后来机缘得到风水宝地并迁居南安诗山公园龙山宫,十六岁在诗山凤山寺,盘膝于绝顶古藤上,坐化得道成神。据史志记载,广泽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六次敕封祭典。

传说,广泽尊王成神前,是名叫郭洪福的一位牧童(一说为郭忠福郭干),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二月廿二日。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小溪场金谷(今属安溪县)人。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父母皆受雇于杨姓地主,他七岁丧父,家境贫寒,帮忙地主放牧。杨姓地主欲迁徙祖坟,请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风水师(姓名不详,一说崔芸)择地。但地主吝啬成性,并未善待风水师,甚至还将跌落厕所的羊尸煮熟,供应风水师食用。风水师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后,怒火中烧,不但不帮地主选择吉地改葬,反而将难得一见的吉地羊棚蜈蚣穴,告诉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牧童将父亲的遗骨葬在吉地之后,就和母亲离开了杨家,搬到福建泉州南安诗山落脚。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炼,竟然因为父坟风水的庇荫及自身努力,在一次打坐时得道升天,牧童的母亲发觉不对,看到他两脚盘著腿而飞升,于是去拉他的左脚,想阻止他离去,但它左脚被拉下来,依然成仙。故其造像为一脚盘腿,一脚下垂的翘脚造型。

成仙后,郭忠福(923938)经常显示神迹,受到历代皇帝尊封。清代光绪年间的《郭山庙志》记载,宋高宗赵构(11071187)时皇宫火灾,尊王灭火救驾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后宋宁宗赵扩(11681224)、宋理宗赵昀(12051264)都曾敕封,宋宁宗赵扩(11681224)并封其父母为太王太妃。每年旧历八月都会举办广泽尊王封茔祭祖的活动,世界各地的信徒,至闽南泉州安溪县祭拜广泽尊王的祖坟,对尊王先人表示敬意。封茔祭祖时,先祭当年地主杨公墓,以示不忘故主初恩。祭完杨公,信众扶持尊王神像,祭拜尊王祖坟而退。

绿豆兵与芝麻兵

绿豆兵与芝麻兵,广泽尊王郭忠福(923938)成仙后,屡著灵异,凡有祈祷,有求必应。南宋嘉定末年(1224),因显圣兴神兵助战,保卫疆土,建立奇功,受到朝廷封赐。受封以来,为报答皇恩,尊王更加英烈,大显神通,护国庇民。南宋德佑二年(1276)三月,元兵攻入临安(今杭州),俘宋恭帝赵显(12711323)与谢、金两太后北去。同年五月,年仅八岁的宋益王赵頵(10561088)在陈宜中(12341283)、陆秀夫(12361279)的辅弼下,于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时北方元兵铁骑长驱直下,直逼皇城。国难当头,君臣忙着征调各地勤王兵马,陪都的宫殿自然没有昔日临安金銮殿的气派。偏偏上天不佑赵宋,景炎元年(1276)十月间,皇宫失火,当时狂风大作,风助火势,烈火冲天,热浪逼人,官兵逼近不得,宫廷乱成一片。人们眼睁睁看着火神嚣狂,宫殿即将变成废墟。危急之际,突然有万千兵马从四面八方前来灭火,紧接着天空又飘来一片乌云,瞬间降下一阵暴雨,大火即将被扑灭,帝殿无伤。救火的功臣是南安的郭圣王和叶尊王(惠泽尊王)。是年钦差莅临南安,先抵郭山庙封郭圣王,后至魁躔慈济宫封叶尊王。一县同时封两王,皇恩宠赐,荣耀至极,郡邑庶民,欢呼雷动,一时传为美谈。郭、叶二王身蒙圣上眷顾,在异族进犯、国家多难之秋,深感保国护境责无旁贷,于是郭圣王带了三斗绿豆兵,叶尊王带了三斗油麻兵前来勤王。二尊王一到福州,发现火神祝融正在宫中放火,郭圣即刻命令绿豆兵上前灭火,但绿豆兵是绿色的,绿色五行属木,木能生火,故绿豆兵一靠近,反使火焰更猖獗,郭圣王只好采取防守战术,运用神功,极力扼住火势。而叶尊王手下的油麻兵是黑色,黑色五速决,使火神逃窜。郭圣王看到叶尊王的油麻兵个子虽小,但数额多,又变化莫测,进退自如,心中甚是喜爱。灭火救驾功成之后,两王结伴返乡。在半路上,郭圣王对叶尊王说:我有三斗绿豆兵,个子大力量强,一个可对付几个;你的三斗油麻兵,个子小无力气,不如我们来对换,我用你的油麻兵,你用我的绿豆兵,肯定可以助你无限威风。当时叶尊王刚登神位不久,缺少江湖阅历,禁不住郭圣王的恳求,同意互换兵马。绿豆兵到了叶尊王后中,经过一番整顿训练,个个勇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神兵。而油麻兵在郭圣王手中,战斗力虽没有削弱,但也没有加强。与叶尊王兵马相比,已经一丈相差九尺之远。看到这种情况,郭圣王又提出互换兵马。叶尊王说:郭兄,我们二王亲如兄北,镇守在南北二处山头,要驱除一切邪魔鬼怪,保护地方百姓安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力合作。我们应该互相照应才是,不要为此伤害感情。郭圣王认为叶尊王言之有理,也就不再提互换兵马的事了。后来,郭圣王辖境内碰到特大的妖邪病害,就请求叶尊王帮助驱邪扶正。叶尊王也屡次邀请郭圣王入本境共同为民排忧解难,消除疾苦。二王互相支持,庇护黎庶。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尚未登基时,得了严重的天花,药石罔效,群医无策,正病危时,某夜梦见一少年送来降痘丹,问其姓名,答云:泉州郭干,梦醒,果然病愈,遍访其人,始知乃广泽尊王显灵,逐加封为保安广泽尊王。最后一次受封则在清朝同治年间,累积封号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

广泽尊王郭忠福(923938)得道升天之后,娶妻妙应仙妃,生了十三个儿子,号称十三太保,以辅佐其庇乡佑民。自古以来,王公太子总是要分封,于是十三太子就分封到各地,其中:大子顾祖,二子顾墓,三子顾半路。大子顾祖,因郭圣王乃山头城人氏,故大太子封于祖地,即山头城(诗山)龙山宫;二子顾墓,因郭圣王父母葬于安溪金谷乡,故二太子分封于此;三子顾半路,即三子以下分封于各地,有如下:三太子食邑南山旧门鳌山宫、四太子食邑溪头、五太子食邑殿坂、六太子食邑大庭、七太子食邑宫下、八太子食邑溪东、九太子食邑山兜、十太子食邑坑柄、十一太子食邑罗埔、十二太子食邑古宅、十三太子食邑社坛仙境。广泽尊王历代封爵:後唐同光元年(923),郭忠福诞生於二月二十二日,祖籍安溪清溪村。後唐长兴二年(931),郭忠福为葬父卖身于安溪河内乡杨家为奴。後晋天福三年(938),郭忠福於八月二十二日在郭山古藤上蜕化为神,乡人以其生平事亲至孝,因感其孝道,於坐化处筑祠祀之。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赐将军庙。宋绍兴年间(11311162),加封威镇广泽尊候并敕建威镇庙。宋乾道年间(11651173),陈邑尉等因高宗赐额,廓大其,陈抚干记之。宋庆元年间(11951120),加封威镇忠应孚惠广泽候。嗣後,又加封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或又作开庆元年)。宋嘉定十六年(1223),本都人士增其所未备,则有殿寝、庙庑、门庭、层阶诸胜,王(胃)教授有记之。明隆庆元年(1567),庙火於倭寇,(据《郭山庙记》载:嘉靖辛壬之季(15311532)…火焚庙宇殆尽),重为创建。明万历八年(1580)再次拓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再复广其庭,曲其磴以增其幽胜,事详在陈(学伊)佥事、叶氏二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清道光七年(1827)僧人玉环、邑人筹募,郡守刘炳、邑令涂贤彭率绅庶捐建落成,裏人吕孝廉为记。清道光十年(1830),四众善信募修西桥(乐捐芳名详见碑记)。清同治九年(1870),永春知州翁学本、南安知县吴光汉奏请敕加封号,获准钦颁匾额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

惠泽尊王

惠泽尊王叶森(11891208)即大宗惠泽尊王。大宗惠泽尊王圣号为忠应威武英烈惠泽尊王,简称惠泽尊王,此外尚有祖伯公、叶圣王、叶尊王、祖王诸称。惠泽尊王宝姓叶氏讳森谥广德侯,为凌云叶氏始祖三翁公的第十一世孙。宋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初十日出生于南安眉山高田。嘉定元年(1208)二十岁羽化登仙。据史志记载,惠泽尊王成仙登神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成为民间高级神祇。自宋至清,获历朝皇帝五次敕封祭典。惠泽尊王惠施天下尊千世,泽布人间王万年,英名远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南安高田云山寺(前身古庙慈济宫在今寺下方,建于宋代)真祖宝殿惠泽尊王金尊神像,头戴王帽,身着五龙袍,左手按膝头,右手拍案桌,脚穿官靴,丁字状蹬在踏座上;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脸形,古时是赤红色经过香火熏陶有点暗红,慈眉善目,含唇沉思,不怒自威。尊王的左右侍从、部属均按王的级别配套,文官风度翩翩,武将挺胸凸肚,阵容整齐,庄严肃穆。自宋至今,惠泽尊王金尊神像历经八百二十多年沧桑,香火供养,几经坎坷辗转,尤其渡过文化浩劫一关,更是不易,为凌云叶氏无价珍贵的历史珍宝,现已被列为历史文物。

南安县城北去八十里,有座凌云山。高峻挺拔,若插云霄,亦称朝天上。凌云山峻岭之中辟有田数十亩,故又得名高田山。此处气候温润,四时如春,风景秀美雄奇。(清初)进士叶献论曾为凌云山写生:陡起为腾空朝天,逶迤而西,屹然高峙者,凌云也。吞九气,连五色,位置高大与众山不同。惜古人不建刹造塔,栽种柏松,引客开径,声色甚晦。独幸其中多奇石,山之顶貌类狮子。中有穴,莫能瞰其所底。訇訇然,风声从穴中出。其空也,为洞;其架也,为亭;其浅也,为庭;其低洼也,为池沼;其曲折也,为荒径;其伫而立也,为老佛;其古而净也,为禅床;其摇影也,为菩提树;督邮争界,旷女望夫,虎卧犬伏,种种奇态俱焉。其实,凌云山岂止以崇隆雄奇饮誉,更以孕育神奇的惠泽尊王称闻。尊王姓叶讳森,南安魁躔凌云人,宋教谕叶迅的十一世孙。其父名廷显,其母陈氏,其弟名三复。凌云叶始祖迅公卜居魁躔后,家业蒸蒸日上。到了迅公的第十世孙叶廷显,家族繁荣昌盛,人丁兴旺。叶廷显偕妻子陈氏勤俭兴业,乐善好施,为人排忧解难,积德其厚,因此很受乡人的爱戴。遗憾的是,叶廷显夫妇虽心地善良,但膝下尚无子女。宋淳熙十六年(1189),有一天夜里,叶廷显老爷梦见天色异象,三棵桂树枝枝相交,叶叶相连,突然一颗闪星疾飞入居室。叶老爷惊醒了,只见天已大亮。推开房门,满庭紫气祥云环绕,香气迎面扑鼻.颇为惊奇.经高人指点,知必有贵祥降临,不久,夫人有孕了,举家欢喜。积德之家,必有余庆。是年十二月初十日,陈夫人生下一子,廷显公联想奇异构境,便取其名为,希望长成后能成为社稷的栋梁之才。叶森自幼十分聪颖,倍受父母和族亲好友的疼爱和器重。在叶公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叶森知书达礼,富有同情心,十分关心穷苦人家,且丈义行仁,人人对叶森称赞有加,都说叶森堪比豪杰。叶森实在与俗人有许多的不同。他深居简出,不仅体恤穷人,也十分怜爱动物,从不吃荤,生活极其清淡简朴。喜净,避烦喧,诚心向善.奇怪的是,他具有奇特功能,未卜先知,预言吉凶福祸,远近乡人纷纷慕名前来问事。

叶森(11891208)成仙后,屡著灵异,凡有祈祷,有求必应。南宋嘉定末年,因显圣兴神兵助战,保卫疆土,建立奇功,受到朝廷封赐。受封以来,为报答皇恩,尊王更加英烈,大显神通,护国庇民。南宋德佑二年(1276)三月,元兵攻入临安(今杭州),俘宋恭帝赵显(12711323)与谢、金两太后北去。同年五月,年仅八岁的宋益王赵頵(10561088)在陈宜中(12341283)、陆秀夫(12361279)的辅弼下,于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时北方元兵铁骑长驱直下,直逼皇城。国难当头,君臣忙着征调各地勤王兵马,陪都的宫殿自然没有昔日临安金銮殿的气派。偏偏上天不佑赵宋,景炎十月间,皇宫失火,当时狂风大作,风助火势,烈火冲天,热浪逼人,官兵逼近不得,宫廷乱成一片。人们眼睁睁看着火神嚣狂,宫殿即将变成废墟。危急之际,突然有万千兵马从四面八方前来灭火,紧接着天空又飘来一片乌云,瞬间降下一阵暴雨,大火即将被扑灭,帝殿无伤。救火的功臣是南安的郭圣王和叶尊王。郭圣王,俗名郭忠福,南安诗山郭山人。幼小家贫,7岁丧父,为人牧牛奉母,事亲至孝。16岁时,盘膝于绝顶古藤上坐化。后人念其孝,立庙奉为神明,以将军仪礼祀之。蜕化后的忠福威灵显赫,宋高宗赵构(11071187)绍兴年间(11311162)被敕封威镇广泽侯,并赐庙额威镇庙,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开庆初年(1259),加封威武英烈广泽尊王。是年钦差莅临南安,先抵郭山庙封郭圣王,后至魁躔慈济宫封叶尊王。一县同时封两王,皇恩宠赐,荣耀至极,郡邑庶民,欢呼雷动,一时传为美谈。

五大家仙

五大家五大仙之一被民间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民间对动物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对五大家的崇拜上,这是一种对妖仙的崇拜,同样源于万物有灵的思想。民间普遍认为五大家是与人类长期伴生的,属于亦妖亦仙的灵异,如果侵犯了它们,使它们受到损害,它们就能以妖术对人类进行报复,使人类受到不同程度灾难的惩罚;倘若人们敬奉它们,则会得到福佑。因此,民间许多家庭中都供奉五大家。

狐仙:五大家仙中唯一列入十大魑魅魍魉的家仙。在中国神话中,狐狸透过修炼、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最终达至不死之狐仙狐仙尾。(战国)撰《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身。张鷟(658730)撰《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一说狐狸要幻化成人形需要作法,段成式(803863)撰《酉阳杂俎》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一说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 狐妖多变为美女,以勾引壮丁或少女,李昉(925996)撰《太平广记·张立本》一则记女子被狐狸魅惑之后的情状:女即浓妆盛服,于闺中,如与人语笑。其去,即狂呼号泣不已。。至于善良的妖狐,沈既济(750 797 )撰《任氏传》中,狐精任氏守贞洁,持家有道,因此沈既济感叹:异物之情也,有人道焉!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李昉(925996)撰《太平广记·计真》中,计真的妻子死前告诉丈夫自己是狐狸,但计真依旧爱她至死不渝。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里,作品中常叙述善良的狐仙与凡人相恋的故事。在中国北方则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祐食物年年不断。民间也多有狐仙下马的说法,即指七窍全开之人被狐仙附身后,可预测凶吉,除妖灭鬼。孙光宪(901968)撰《北梦琐言·沧渚民》载:(狐狸)或于村落鸣,则有不祥事 张读(10661145)撰《宣室志·李揆》记李揆见白狐在庭中捣练石上,当时被认为是祥符,后来果然官至礼部侍郎。九尾狐主条目:九尾狐妖狐每修行五百年,其尾巴会裂为两半,成为两条尾巴,故九尾狐可以被认为是妖狐修炼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为知名的九尾狐是妲己(公元前1047年前后在世)。妲己(公元前1047年前后在世)原是商朝诸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被九尾狐附了身,使纣王帝辛(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变得残暴,最终导致商朝亡国。日本传说中认为,周幽王姬宫湦(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的宠妃褒姒是妲己死后,九尾狐的另一个化身。

黄仙:即黄鼠狼,被民间唤作黄二大爷,旧时在天后宫中供有其塑像。它被人崇拜,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同狐狸一样体态颇为美丽而又性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与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有关。这种精神错乱的疾病叫癔病,民间俗称状克。人们认为一旦黄鼠狼附了体,就会发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郁者为多。这种病症发病时哭哭啼啼,连说带唱,诉说一些玄妙的事情或生平中的不平之事。有的人还会唱出一些美妙诗句。得癔病者发病时不识家人及亲朋,且说话语调也与好时不同。还有人说病者的皮下有滚动的小球,用针将它扎住就能置附体的黄鼠狼于死地,一般用针刺病人的人中就可治疗。而且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传说只要医生、巫师或打过黄鼠狼的人在门外一咳嗽,发作立即停止,形同正常人。这种癔病虽然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很难彻底治愈,易多次发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对黄仙的崇拜逐渐失去传承。

白仙:即刺猬。对白仙的崇拜,民间说法不一,大部分人将它当作进财、防病的吉祥物,民间传说的白老太太就是由刺猬演化的神灵,主要是为人治病,而且精通巫术。旧时,天后宫中曾供奉白老太太的塑像。

柳仙:又名蛇仙,人们对蛇仙的崇拜也来自远古,传说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神人。蛇常常被认为是龙的化身女娲,因此在十二生肖中若属蛇的人,则说是属小龙。人们认为蛇有灵气,它的形体奇异,能蛰伏潜藏蜕皮变化,而且行动诡秘灵敏,法力比狐狸还要大,也能形成人形,有千里摄物的法术。冯梦龙(15741646)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陈六龙撰《雷峰塔传奇》、() 撰《义妖传》、田汉(18981968)撰京剧、昆曲《白蛇传》民间传说故事,将白娘子和青儿描绘成善良可爱的蛇仙。在天津的民间老会、圣会表演中常常出现蛇仙的影子。特别是在高跷表演中,一定少不了这二位蛇仙,白蛇一身素妆,青蛇一身青妆,都佩戴宝剑,模样俊俏,柔媚中带有刚毅,令人瞩目。

灰仙:灰仙即老鼠,对老鼠的崇拜是因为它昼伏夜出活动于黑暗之中,令人莫测其踪迹,因而被认为有很高的智慧而被神化。还有的将其视为仓神,在民间填仓节时祭祀。另有认为鼠能预知未来,会算卦,也能使人致富,故又将其视为财神,希求它在黑暗中为主人家运来财宝。民间还把鼠的世界想象同人世间一样,创造了许多民间故事和艺术作品,其中在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及剪纸等艺术作品中都有《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等作品流传于世。

保生大帝

吴夲(9791036),字华基,北宋福建白礁乡(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白礁村)人。曾任宋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吴夲(9791036)撰《吴夲本草》一书。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9791036)的保生大帝祠堂,保生大帝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本名吴夲(9791036),字华基,别号云衷。绍兴二十年(1150),宋高宗赵构(11071187)颁诏立庙白礁,以祀吴真人。据()杨浚撰《白礁志略》云:绍兴二十年(1150)诏立庙白礁,即今之祖庙也。绍兴二十一年(1151)乡尚书颜定肃公师鲁请于朝,复立庙祀青礁,即修炼处,今之东宫也。。乾道二年(1166),宋孝宗赵昚(11271194)赐号慈济真人。此后传说大道公屡屡显灵圣护国佑民,宋明两朝对其封赠不断晋级。相传开禧年间(12051207)漳泉大旱,漳泉民众聚集慈济祖宫祷求大道公,幸受庇佑,连降雷雨,五谷大丰。宋宁宗加封英惠候。明永乐十七年(1419)敕封保生大帝。据说,白礁慈济祖宫供奉的开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镇白礁祖宫,二大帝分迁台湾学甲,三大帝享祀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学甲慈济宫沿革》云:保生大帝台湾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位于台南学甲之市区中心。主神保生大帝神像,乃八百年前宋化之开基祖神像(开基二大帝),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清顺治十八年)护佑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之部分忠贞军民,自大陆渡海来台,在学甲西方四公里外之将军溪头前寮登陆。先民定居学甲后,先建简易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显赫,香火益盛,乃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改建为堂皇庙宫。

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陈靖姑(767792)又称大奶夫人、顺懿夫人。福建和台湾闽南籍民崇奉的女神。据传,神姓陈名靖姑,或名进姑。一说福建古田人,一说福州人。生平事迹,记载纷歧。吴任臣(16281689)撰《十国春秋》、吴任臣(16281689)撰《退庵随笔》等谓其为五代十国闽王鏻(或作璆)时人。临水夫人陈靖姑(767792)姓陈名靖姑,或名进姑。一说宁德古田人,一说福州下渡人。传说她与林纱娘、李三娘义结金兰,并一起赴闾山学法,师承许旌阳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后,合称三奶夫人。闾山派中,有一批道士,奉临水夫人等三位结义女神为宗师,以红头巾作为标记,称作三奶派夫人派,又称红头法师。而另一部份道士则将法主公奉为宗师,并以黑头巾作为派系之标记,台湾人称之为乌头法师。临水夫人能降妖伏魔,扶危济难。二十四岁时,因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牺牲。传说临水夫人在保护妇幼上颇有奇效,因而被人民称为救产护胎佑民女神。这是道教中救助妇女难产之神,又被称为顺天圣母,一直受到许多人的信仰,尤其是妇女。传说临水夫人陈靖姑(767928)生于大历二年(767),卒于贞元八年(792),享年仅二十四岁(虚岁)。家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省福州,本名叫陈靖姑。她从小就很聪明,长大后与一个姓刘的人结了婚,不久怀孕了。几个月后,她所在的地方遭受到很严重的旱灾,人们十分焦虑。为了解救百姓的苦难,她自愿堕胎来专门祈祷求雨。神被感动了,就下了雨,人们对她非常感激。但是,她却因为劳累过度,24岁时就死去了。临终前,她表示希望死后能当神仙,来拯救难产的妇女。她的娘家在福州仓山的下渡,但她的婆家在古田(丈夫刘杞是古田人);她为民除害、慷慨捐躯之地也在古田(临水洞),后来人们在她殉难之处建立的临水宫(即龙源庙,顺懿宫),则是海内外公认的纪念这位妇女儿童保护神的祖殿母宫。正因为这样,流传于古田境内的关于陈靖姑的民间故事,自然特别丰富生动。以后,就有许多关于她的传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临水夫人的信仰逐渐盛行。到13世纪时,皇帝又进一步提高她的地位。后来当人们有什么愿望,特别是希望生个儿子时就向她祈祷。

吴任臣(16281689)撰《十国春秋》卷九十九云:陈守元,闽县人。”“靖姑,守元女弟也。常饷守元于山中,遇馁妪,发箪饭饭之,遂授以秘篆符箓。与鬼物交通,驱使五丁,鞭笞百魅。永福有白蛇为孽,数害郡县,或隐迹宫禁,幻为人形。惠宗(王鏻)召靖姑驱之,靖姑率弟子作丹书符,夜围宫,斩蛇为三。蛇化三女子溃围出,飞入古田井中。靖姑围井三匝,乃就擒。惠宗诏……封靖姑为顺懿夫人,食古田三百户,以一子为舍人。靖姑辞食邑不受,乃赐宫女三十六人为弟子。后数岁,逃居海上,不知所终。。梁章钜(17751849)撰《退庵随笔》云:夫人名靖姑,古田县临水乡人。闽王璘时,夫人兄守元有左道,隐居山中。夫人尝饷之,遂受秘箓符篆,役使鬼神。曾至永福诛白蛇怪,璘封为顺懿夫人。后逃处于海上,不知所终。。清同治十年撰《福建通志》、《西洋宫碑记》、《台湾县志》等谓其为唐时人。清同治十年撰《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临水夫人,古田人。唐大历二年(767)生。归刘杞。夙慕元修,年二十四卒。邑临水有白蛇洞,常吐气为疫疠。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蛇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遂不见。乃知其神,立庙洞上。凡祷雨旸,驱疫求嗣,无不灵应。宋淳佑(12411252)间,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八闽多祀之。,《台湾县志》云:夫人名进姑,福州人陈昌女。唐大历二年生,嫁刘杞。孕数月,会大旱,脱胎祈雨,寻卒,年只二十四。卒时自言:吾死必为神,救人产难。建宁陈清叟,子妇孕十七月不娩,神见形疗之,产蛇数斗。古田临水乡有白蛇洞吐气为疫疠,一日,乡人见朱衣人仗剑斩蛇,语之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言讫不见。乃立庙于洞侧。自后灵迹甚着。宋淳佑中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后又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宋)撰《三教搜神大全·大奶夫人》条,所记更与上大异。称其祖籍福州府罗源县下渡,生于唐大历二年(767),父谏议,拜户部郎中,母葛氏,兄陈二相。,陈二相曾用瑜伽法破蛇怪,不幸为蛇所困。时进姑年十七,为救其兄,乃往闾山学法,得洞王女即法师传度驱雷破庙罡法,打破蛇洞取兄,斩妖为三。,又称:唐王皇后分娩艰难,乃至危殆,奶乃法到宫,以法催下太子。宫娥奏知,唐王大悦,敕封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建庙于古田,以镇蛇母不得为害也。,又有记载说,她与林纱娘、李三娘结义,同学法于闾山许真君,故称大奶夫人。还说她们三人创立三奶教,为台湾红头司公之教主。据以上记载,陈靖姑(767792)之事迹,不外斩蛇和保护妇女生产二事,故旧时福建和台湾民众多以之为地方守护神和送子娘娘,立庙奉祀之。同治《丽水县志》卷十三云:顺懿庙在太平坊鹤鸣井者,香火尤盛。凡求子者,必赴庙虔祷。儿生,自洗儿及弥月、周岁,必设位于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遗事,曰唱夫人。每岁上元前二日,司事择妇人福寿者数人,为夫人沐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礼。士女焚香膜拜,络绎不绝。至夜,舁夫人像巡行街市,张灯结彩,鼓吹喧阗。小儿数百人,皆执花灯跨马列前队,观者塞路。至元夕,南国管痘夫人出,亦如之。,现台湾仍有多座临水夫人庙,以在台南市者香火最盛。信奉者多为福州籍民。当地民众称其为台南助国夫人,顺天圣母,或称临水奶,夫人妈。传说正月十五日为神诞日,是日庙中举行祭典,十分隆重。

送子娘娘

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据说是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全称尊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送子娘娘,旧时厦门城隍庙、东狱庙都有祭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女子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生娘娘赐子于她。然后搏签”,求得吉签,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于她,即起身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据说无不灵验的。得子后,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因此,香火十分旺盛。那些婚后久不生育的妇女多向送子娘娘烧香求子。

七星娘娘

七星娘娘也叫七星妈、七娘妈或七星夫人,是中国南方和台湾一带民间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神。指的是天帝的女儿,有的说法特指织女,有的则是指天帝女儿中不包含织女在内的六个姊妹。人们认为幼儿能成长到十六岁,期间受了神仙的庇祐,所以满十六岁时,要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参加成年礼,以感谢神明的保护并宣示小孩已经长大。相传七娘娘是天帝的第七掌珠,是儿童的保护神,特别是女孩子。客家人有拜契娘的习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传七星娘娘有七位,自从织女离开后,只剩下六星在一起,由于没有固定祭祀的庙,所以在神格上属于闲神,平时下凡来游游闲闲。相传七星娘会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给她作契子,以保平安。客家人祭祀七星娘时也不用七娘妈亭,而是一张印就的七星娘图,以香炉压住。为子女求七星娘絭的父母须手持杯茭,口念:红(白)花枝某姓某名,身体欠安,容易惊吓,现在要作你的契子,带你的絭,以后若有遇到,就不要随便摸他,如蒙允许,请赐一杯茭。直至七星娘允许圣杯为止。一般相信16岁以下的儿童都受到七娘妈的护佑,所以婴儿出生满周岁时即由母或祖母抱到寺庙去祈愿,并用古币、锁牌、银牌,串上红绒线为絭,系在颈上,直到满十六岁时才在那年的七月初七拿下。相传在每年七夕的时候,七星娘娘会把凡间满16岁青少年的品德修养造册呈报给月下老人,月老检点后,便仔细审察各人的品貌、脾气秉性,尤其是之间的缘分,把未婚男女排列组合为最佳配偶,然后登入婚书。并说月老还要用黏土将每对情侣捏成泥人,然后用红线把他们的脚拴上,晾干后再放入配偶堂,算是完成了任务。于是七星娘娘在民间又被称为情侣的保护神,保护情侣间能百年好合。

民间信仰七娘妈者,皆于七夕此日黄昏供祭。供品有软粿、圆仔花、鸡冠花、茉莉花、树兰、胭脂、白粉、鸡酒油饭、牲礼、圆镜。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座纸扎的七娘妈亭,家有刚满十六岁者,特供粽类、面线。祭后,烧金纸、经衣、并将七娘妈亭焚烧,无法焚尽的竹骨架丢至屋顶,此称出婆姐间(婆姐,传即临水宫夫人女婢),表示该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丢至屋顶,一半留下自用,据称可使容貌与织女一样美丽。

祈愿时一般都会宣誓:子女如果能顺利长大,等到子女年满十六岁成年时,我一以猪、羊等为供品祭拜,或演戏娱神,或捐款给慈善事业。等到子女十六岁成年时,就要在七月初七这天还愿,从此才算脱离七娘妈的保护,称为脱絭。家中有十六岁的子女则要做作十六岁的仪式,由双亲捧着七娘妈亭(又称七星亭),立于神案前,年满十六岁的子女由亮下匍卜穿过,男孩起身后须往左绕三圈,称出鸟母宫,女孩则往右绕三圈,表示出婆妈,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妈的佑护下,已经长大成人。然后再将七娘妈亭投入火中,奉献给七娘妈。有些人的外婆家在做十六岁的仪式时还准备衣服、手表、项链、脚踏车等物品,为其男女外孙做十六岁。过去的中上人家在祭拜完七娘妈后,还要设席宴请亲友,大肆庆祝一番。台南的开隆宫每年都会为满十六岁的人举办此一仪式,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

此外,七娘妈还能授予子女给无子女的家庭,有子女的他则能治子女的病。有许多母亲还让孩子认七娘妈为干妈,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农业社会时代因为劳力的需要,一般家庭都养育许多子女,为了让每个子女都平安长大,许多父母将子女送给七娘妈或靖姑娘妈、佛祖等神作契子,祈求神明保佑孩子好摇饲。凡给七娘妈作契子的孩童,在七夕黄昏须在门口设供桌准备鸡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刈金、婆姐衣等祭品,并以铜钱系上红丝线挂在孩童颈部,称为挂志,此后每年七夕都须拜七娘妈并更换红丝绵以示换志,直到十六岁脱志出花园为止。

七娘妈的信仰,在闽南及客家两个方言群中又有着不同的传说。

闽南的传说中织女的姐姐们由于同情牛、女两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两个孩子,使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由此才发展出七娘妈是儿童保护神的说法。为人父母者,为了能让神保佑其子女,就把子女送给七娘妈为义子或义女,称为拜契。台湾民间曾盛行成年礼,子女年满十六岁时,由父母备丰盛供品,率子女往七娘妈神前祈福,并环绕七星三圈,父母即将七星投于火中焚化,献与七娘妈,再令子女匐匍钻行供桌下三圈,谓之供桌,爬起来即表示成年,亦有出人头地之意。此外,从事布类、车缝女红等等,皆拜织女娘娘为祖师爷,祈求事业顺利七娘妈亭是以竹片、和纸糊成,有一层、二层、也有三层,通常与金纸、经衣一并焚烧供献,此称出婆姐间,表示子女成年。七味碗是祭祀七娘妈时特有的祭品,乃指七碗不同的粿食或糕点,如汤圆、米糕、鸡酒、油饭、桂圆、红蛋、莲子、花生等,内容不限。鸡酒油饭是糯米饭、胡麻油、酒、鸡等合做的饭,为生育礼俗的特殊食品,如满月时祭祀孩童的守护神或七娘妈、注生娘娘。

黄大仙

黄大仙黄初平(328386),后世称为黄大仙,著名道教神仙,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兰溪黄湓村,一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义乌赤岸。原是当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宋代敕封为养素净正真人。在港澳台,东南亚流传甚广。今得道升仙地建有浙江金华黄大仙祖宫,广州和香港等地建有黄大仙祠。香港亦有为纪念他设立的黄大仙区。18岁开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黄大仙,故号称赤松仙子。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金。传说因为炼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药方度人成仙,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黄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庆坛的创建人——梁仁庵道长传入香港,其后蓬勃地发展。香港著名的黄大仙祠就是供奉他的,终日香火不断。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十五岁时他去放羊,有个道士见他本性善良,把他带到浙江金华山石室中,收他为徒。一学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都在寻找他,经过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他。后来在街市上看到一个道士在占卜,黄初起就问他弟弟在哪里?道士说:金华山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黄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听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华山寻找。兄弟相见后悲喜交集,哥哥问弟弟道:羊在哪里?黄初平指着白色的石头说:就在那儿,并喊:羊起来于是白石头都站起来变成山羊,有数万头。初起惊讶不已,便跟初平学道。他们俩个都成仙了。黄初平(328386)别号赤松子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主要是潮汕及台湾民众所奉的守护神,并广泛流传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信仰。三山国王指的是广东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独山、西南面的明山和东面的巾山的三位山神。宋太宗赵炅(939997)封此三山神为国王,故有此称。三山国王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隋文帝杨坚(541604)时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潮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韩愈(768824)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768824)撰《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

据清朝同治三年(1864)撰《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乡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开基以后,刘韔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然雷电以风,助王师之讨伐,刘韔兵败,南海以平。宋太宗赵炅(939997)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宋太宗赵炅(939997)。宋太宗赵炅(939997)即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为“明贶”。岁时合祭。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府志称,宋代末年,宋恭帝赵显(12711323)被北掳去。文天祥(12361283)立宋益王赵頵(10561088)于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压境时,张世杰(?~1279)奉宋益王赵頵(10561088)南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宋益王赵頵(10561088)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踪影。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此三山即为独山、巾山和明山。

三山国王源自广东潮汕一带,建于隋文帝杨坚(541604)的广东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就是三山国王祖庙。三山国王原本是揭阳县内的三座高山,分别叫巾山、明山、独山。古人对天地万物有敬畏之心,于是将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读,并演绎出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三山国王,曾襄助隋文帝杨坚(541604)完成帝业,被封为开国驾前三大将军。此外,相传唐代中期,韩愈(768824)贬任潮州刺史,适逢潮州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于是韩愈(768824)便向三山国王祈求。果然,三天后雨过天晴,韩愈(768824)随即尊奉三山为神。到了宋朝,这三山神协助宋太宗赵炅(939997)打天下,使得宋师太原大捷,受到宋太宗赵炅(939997)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报国王,封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封独山惠威弘应丰国王,并赐庙名曰明贶。而在元初,张世杰(?~1279)奉宋益王赵頵(10561088)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显灵救助少帝突围。经过历代帝王的褒封,三山神由将军、元帅、护国王等嬗变为三山国王,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忠义烈士的推崇和民众对英雄豪杰的感佩。到了北宋,潮汕三山神因助宋太宗赵炅(939997)征北汉刘继元(?~991)有功,宋太宗赵炅(939997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仁宗赵祯(10101063)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汕。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法主公

法主公,全称为都天荡魔监雷御史张圣法主真君,简称为法主圣君、都天圣君等,俗称法主公,客家人称圣君爷。道教正一道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将他归类于佛教化的道教闾山派。闽、粤相信,法主公有监察神的神格,代表天帝监察民众,会在每月朔望到天庭禀报人间善恶,然后惩罚恶人,缉拿邪魔。该神信仰,流行于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广东潮州、梅州等地。法主公信仰,在17世纪经安溪闽南人传入台湾,以台北最为盛行。高雄市美浓区则是客家族群信奉法主公的主要地域。据考证,法主公意为法术高强的神明。法主公确有其人,一称是张慈观、萧朗瑞、章朗庆等结义三兄弟共称的法主三公,是以法力闻名的道教三大神。不过民间较普遍的说法,为单指张慈观。

张慈观,幼名自观,别名沙。福建永泰县道士(一说为闽清,10241069),相传在世有神通,能除妖伏魔。清乾隆年间著《德化县志》载:炼性于蕉溪山石鼓岩,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因往其处。魅方于人家迎妇,舆徒甚盛。观出掌,令人从指缝窥之,魅悉现形。张慈观曾经在结义弟兄辅助之下,跃入九龙潭石牛洞的潭水之内,以剑刺杀为患福建永春已久的毒蛇精,故许多庙宇的法主公塑像,是一手持剑,一手握蛇。张慈观神通颇为出名,也因为去除蛇妖的功绩,被视为降妖伏魔的大神,物化后被当地人奉为当地神明,因为张慈观以神通、法术著称,因此被尊为法主公。据说,明武宗亦曾敕赐张慈观为张圣法主真君。闾山派有说法认为护法神五营神将中的东营张将军,即是法主公;中营的统帅则是哪吒太子。不只有除蛇妖,福州与闽南一带也有法主公计降螃蟹精、盗雨、捉雷神、送瘟神等救民的传说。

五福大帝

五福大帝投井自尽以保民,五福大帝又名五灵公、五瘟神,曾经为救世人免受温疾而牺牲生命,后人感念其德,因此就立庙供奉。在台庙宇称为全台白龙庵五灵堂,除了五位主神之外,还有著名的八家将。所指五人为张元伯、锺士秀、刘元达、史文业和赵光明。相传五人夜游,因见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书示警而死,后人感念其舍身救人而建庙祀之,后经天界玉皇大帝封张为显灵公,锺为应灵公,刘为宣灵公(也称刘主公),史为扬灵公,赵为振灵公,合称为「五灵公」,专为阳界驱瘟除疫,保境安民。另一说,五人欲将此事告知乡民,但恐他人不信,又因应考未第,无颜返乡,乃决议牺牲自己,留书示警。居民为报恩情,故建庙祀之。再一说,早期一个村庄内,因五个小孩子为了告诉全村庄的人村庄里的井水有毒,就以身试毒来告知村民,因为做了这一件大大的善行,因此玉皇大帝封他们为五毒大神。最早为福州一带的乡土保护神。这项传说成为“五瘟神系”的由来。

五福大帝之源由,干宝(283351)撰《搜神记》,(宋)撰《三教搜神大全》,五福大帝又称五灵公、五瘟神,五福大帝,本为大明崇祯年间,泉州城五县之举子,路过福州南门外白龙山,即住在山上五瘟庙,因五位皆是寒儒,则以庙暂时来栖身,五月初四夜亥子交时,五位举子有疲劳之感,则有睡意,但似眠非眠似梦非梦,突见功曹由天而降,宣读玉旨曰:福州全省城人民,恶多善少,命五瘟庙之神,降瘟疫于省城内外五瘟之神速往全省城,五口水源之大井,投瘟毒于井中,使全省城作恶之人,当受瘟疾惨死。,宣读完毕,此功曹瞬间消失踪影,这五位举人由惶恐惊醒,互相交谈自己目睹情景,竟然一样,在商议之下,就前往功曹所说之,五口大井之处,这五位举人,因恐瘟神将瘟毒投入井中,而全福州灭亡,慈悲心肠,由衷而发,决议之下,五位就跳落五口井自尽,以示全城人民,这五位举人分别是晋江-张生、惠安-锺生、同安-赵生、南安-刘生、安溪-史生。福州人民,见井中有人自尽,不敢取井水饮食,其中锺生中毒甚重,变成尖嘴,全省城百姓感念其恩德,立庙奉祀,瘟神所降之瘟毒,未能完成玉旨,而有人代替福州省城灭绝,玉皇上帝查其本源,方知是五岳之神下凡转世,这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黄元大光含真真君,转世为张元伯,东岳泰山,太灵苍光司命真君,转世为锺士秀,西岳华山,素元耀魄大明真君,转世为赵光明,南岳衡山,庆华紫光注生真君,转世为刘元达,北岳恒山,无极真君,转世为史文业。玉皇上帝念其不忘根本,舍身救人的精神,敕封为瘟部主宰,劝善除恶,解瘟正神五灵。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褒封为五福大帝。张元伯封为显灵公,锺士秀封为应灵公,赵光明封为振灵公,刘元达封为宣灵公,史文业封为扬灵公。张元伯诞生,甲子年七月初十日子时,锺士秀是生於,丙寅年四月十日寅时,赵光明、振灵公,是卯年三月十五日已时降生,宣灵公刘元达出生於,己巳年三月初三日丑时,扬灵公、史文业是在,乙丑年九月一日诞生。福州人民虔诚祭拜,又尊称五灵公为五部大堂,相传,清圣祖又敕封为五部主宰,以隆重祀典祭拜,祈求庇佑福州全省城,三山黎民,在台南奉祀五福大帝的庙宇,称为全台白龙庵-灵堂。相传是在清朝中期,由一位巡按创建於总镇衙内,全台白龙庵的,五福大帝之神像,是由福建福州,白龙庵迎请来台,全台白龙庵五灵堂的弟子,以姓尊称五灵公,张部、锺部、刘部、史部、赵部等以黑、白、绿、黄、红五行色为形,雕刻金尊奉祀主殿。

相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清朝将台湾割给日本人,日军据於总镇为军营,在《马关条约》事件发生之後,日军怀疑抗日义民,在白龙庵起义,就把白龙庵全部拆毁焚烧,结果来自福州的,五尊开基神像,除了史部神像,被日本人带走之外,只剩张部神像,在焚烧中掉落,而由信徒李天赐其父,向日本人乞求索回供奉,台湾民间奉祀之神明,五福大帝,在福州地方信奉最为普遍,街上处处立庙供祠,後奉为瘟神。除了五位主神外,还有名闻全省的八家将。八家将是文武双差,枷锁两大神,左右掌刑,捉拿两神,春、夏、秋、冬、四季神,文武判,奉请五福大帝,来台的巡抚尤崇,弟子尊称为,中军爷,全省奉祀五福大帝,五灵公的庙宇,订定农历三月初三为,圣诞千秋,七月十日为祀日,以上这些就是五福大帝。

五显神

宋代江西德兴、婺源一带祟奉的财神。原为兄弟五人,宋代封为王,因其封号第一字皆为显,故称五显神。(宋)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五显公之神在天地间相与为本始,至唐光启中降临于要源。民间相传本邑之民王喻在城北有一处园林,一夕,园中红光烛天,见五神人自天而降,自称受天之命,当食此方,福佑斯人,言讫,升天而去。王冶与邑人遂聚集百姓,立庙虔供行祷,莫不应验。最初取庙号为五通,大观(11071110)中始赐庙号曰灵顺。其显灵之事,屡闻于朝,此后果有褒封。宣和年间(11191125)封两字侯,绍兴(1131 1162)中加封四字候,乾道年间(11651173)加封八字公;嘉泰二年(1202)封二字王,景定元年(1260)封四字王,因累有阴助于江左,封六字王,景定五年(1264)又告下封八字王。宋理宗赵昀(12051264)改封八字王号:第一位,显聪照应灵格广济王柴显聪,显庆协慧昭助夫人;第二位,显明昭烈灵护广佑王柴显明,显慧协庆善助夫人;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王柴显正,显济协佑正助夫人;第四位,显真昭佑灵祝广泽王柴显真,显佑协济喜助夫人;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柴显昭,显福协爱静助夫人。由此被称为五显神,其庙亦称为五显庙祈之颇灵验,日后香火益盛。王逵(9901072)撰《蠡海集》称九月二十八日为五显生辰,南宋时期影响已不止江西德兴、婺源一带,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亦有其行祠。五显神的传说盖始于唐,见于典籍者,实始于宋。洪迈(11231202)撰《夷坚志》载五显神之事极多,但别于五通神。后世常有五显、五通混淆之事。其信仰始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此后日渐扩散。洪迈(11231202)撰《夷坚志》载:德兴五显庙,为其神发迹处。有福州长溪人林刘,举在国学,将赴解省之际,梦五显神降临,遂被推荐为德兴县尉。灵顺庙始于婺源,后迁杭州,目前婺源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时间还有众多信徒到婺源长径去拜五显大帝,香火旺盛!因为原址在清末已经毁坏,在婺源老城区目前正在重新修建灵顺庙,供奉的仙人就是五显大帝。

武夷君

武夷君,又称武夷王、武夷显道真君,是中国福建武夷山的山神、乡土神。武夷山因此神而得名。古时,凡福建人,入武夷山之前多半会先向武夷君祭祷。武夷君也作为道教中阴间土地所有权的持有之神,古时凡建造阴宅或阳宅,都会向武夷君祈祷,焚烧纸钱,刻划一砖作契约,埋在屋角,世称砖契,与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地基主有关。武夷君其传说,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一说武夷君是神仙,修真于武夷山,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武夷山因此而得名。另一说是彭祖曾隐居于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岁,他有二个儿子,长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时曾遣使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声远播,影响渐大。朱熹(11301200)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武夷图序》)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闽地氏族首领,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唐宋以后,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仅宋代就有四次:绍圣二年(1095)因祈雨获应,敕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1098)因屡降吉祥,加封为显道真君;端平元年(1234)和嘉熙二年(1238)又先后加封为显道普利真君和显道普利冲元真君。武夷山也因武夷君的种种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影响,被道士奉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天,成为福建道教的传播中心。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撰《史记·封禅书》: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武夷君用乾鱼。,司马贞(679732)撰《史记索隐》顾氏曰:班固(3292)撰《汉书·地理志地理志》云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即班固(3292)撰《汉书》所谓武夷君。,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撰《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泰一、皋山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吴栻(17401803)撰《武夷杂记》:又考古秦人《异仙录》云:始皇二年(公元前220年),有神仙降此山,曰余为武夷君,统录羣仙,受馆於此。史称祀以乾鱼,乃汉武时事也。今汉祀亭址存焉。。(清)陈朝俨《武夷游记》:自一曲入,望幔亭峯,缥缈云际,相传为武夷君宴乡人处。。钱谦益(15821664)撰《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七:拂衣归揖武夷君,九曲仙山帝许分。

九天九圣帝

九天圣帝是九天之九位神尊的合称,东周战国时期人士,祂们先后拜服于孙膑真人的门下。秦始皇赵正(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并吞六国后,对列国中之各为其主的忠臣烈士多加予以追封,遂封袁达(大圣帝)、孙燕(二圣帝)、李牧(三圣帝)、田婴(四圣帝)、李欉(五圣帝)、田忌(六圣帝)、马升(七圣帝)、吴胜(八圣帝)、独孤藤(九圣帝)等九人为九天圣帝。民间又称九千岁爷。九天圣帝庙分别座落于台湾中部以北地区,目前全台共有七间庙宇主祀九天圣帝。“九圣帝”是玉皇大帝的分灵,其俗名独孤藤。齐国军师孙膑为保边陲安宁,率兵攻打要塞,并在牌孤山下与独孤藤等几千将士发生大规模的激烈争夺战,独孤藤骁勇善战,迫使孙膑仅在百将口就损失大将上百名。但尽管独孤藤威风凛凛,终究抵挡不住齐国的人海战术及孙膑军师的神机妙算,经过几天交战,三擒三纵独孤藤。终于让他心服口服在九仙山拜孙膑为师,并随其修道,成为孙膑真人的最后一位门徒。而每年农历的十月二十二日,则为九圣帝寿诞。

灵安尊王

灵安尊王又称青山公、青山王,是惠安县的主神之一,被奉为惠安境主。他原名张悃,是五代闽国(一说三国)的一名将军,曾率兵驻扎在惠安的青山下,因抵御海寇有功,殁后乡人庙而祀之()嘉靖撰《惠安县志·山川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张悃阴助官兵抗御海寇有功,朝廷赐庙额诚应,封灵惠侯,妻华氏封昭顺夫人。景炎元年(1276)进封灵安王,夫人封显庆妃。至今有司,岁一致祭()嘉靖撰《惠安县志·典祀》)。祭祀灵安尊王的庙宇,统称青山宫,至今惠安县有大小青山宫近百座,台湾省也有5座。自古至今,每逢三月初十(青山王忌日)和十月廿三日(青山王诞辰),惠安群众都举行隆重的祭典。届时,进香群众络绎不绝,庙内庙外人山人海。旧时,举行祭典时,值年炉主要把三个玉环(据说是张悃的遗物)摆在香案上供奉。祭祀后,往往要抬出青山王塑像绕境,沿途铺户张灯结彩,设香案迎拜,供四果香花。俗称青山王的签诗很灵验,故平常到青山宫抽签者颇多。民间传说青山王有两位妻子,即大妈二妈。一般信仰者都说二妈比大妈显,所以乡民请神,常常由二妈降乩。

五年千岁

五年千岁: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时代的英雄。因辅武王克殷,打败纣王帝辛(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有功,受天帝敕命,封为代天巡狩之王爷。以十二地支为顺序,每年轮值降世,巡按人间,监察善恶。世人尊称为千岁爷,并且至汉代张道陵(34156)天师倡行正一道时,显现灵迹。供奉五年千岁的庙宇,会在寅年、午年、戌年作醮,每十二年间,三度作醮。因为每次作醮,相隔四年,若连首尾,即是五年一度,故信徒通称其为五年千岁。五年千岁原是属于瘟神信仰的一种。尔后,逐渐演变成消灾除疫、守护乡里的神祇。

池府千岁

二王姓池名梦彪,陈留人氏,文质仁心,天资聪颖,性情刚直,治军严正,用兵如神。唐高祖入关时,因助唐开国有功,授封中郎将、折冲都尉。贞观17年(643),随唐太宗李世民(598649)亲征高丽国(即后来的韩国),势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将军。

池府王爷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神圣,為何金身造型是黑脸,眼大如豆,看起来威严无比呢?传说池府王爷某夜梦见一位瘟神,奉玉帝旨令下凡降灾、散佈瘟疫,池王知道这件事后,便请这位瘟神到府中饮酒畅谈。瘟神畅饮之后,已有几分酒意,就吐露下凡之意,池王心肠慈悲,害怕百姓受灾,託言借看药粉,趁瘟神不注意时将那包瘟疫粉全部吞下。药粉进入池梦彪腹中,药性发作,随即满脸变黑,两眼突出而亡。瘟神带著池梦彪的灵魂参见玉帝,玉帝感念祂爱民救民的精神,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池府千岁,农历六月十八日為圣诞千秋。

范府千岁

五王范府千岁:讳承业,江苏吴县人,生於隋唐之季。公在丁年时,博通经义,兼资武略,精通医术,时常医人救世,智勇超伦。唐高祖李渊(566635)即位时,曾它七篇文章,高中进士,官拜知府后,升刑部大司寇。素以丹心报国,爱民如命,治绩显著,名闻四海,朝庭甚為器重。昇化后,玉皇上帝膺封显秩,敕“代天巡狩”,以监视人间善恶。

腾风元帅

卢若腾(16001664)於明神宗万历廿八年(1600)生,崇禎十三年(1640)考上进士,当时已41岁。曾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浙东四州,兵部尚书。卢若腾,字闲之,一字海韵,号牧洲,文号留庵,别号四留居士。為人秉性忠贞,仁慈爱民,深得百姓爱戴,遂有卢菩萨之称。卢若腾為官,忠贞耿直,秉性豪迈,不惧权贵,崇禎十五年(1642)陞授兵部武库司郎中,兼统宋卫武学。期间剔奸抑豪,轻赋赎鍰,被誉為卢菩萨,浙人建祠奉祀。永历十八年(1664),郑军失利,郑经(16421681)退守臺湾,於是卢若腾(16001664)又随寧靖王朱术桂(16171683)永历皇帝、王忠孝(15931666)、沈佺期(16091682)等人东渡臺湾。经过澎湖时,停留寓居,后病发而卒,葬澎湖太武山南麓。农历十一月十四日為圣诞千秋。永历皇帝:1,朱由榔(16231662)。2,朱由桢(?~1675)。3,朱术桂(16171683

镇海大元帅

郑成功(16241662)收復台湾时,其先锋营副将--陈酉,在北汕尾岛一役,歼灭荷兰兵士三百余人,居功甚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祠奉祀,以表彰其战功,尊為镇海元帅。镇海元帅---陈酉,台湾人,生长海滨,熟水务,秉性刚直,勇力过人,勤奋自励,人称牛车友,牵牛板车搬运為业,营生海滨受僱运货,际遇大清官船来台,临岸船只搁浅,众卒下海力推不遂,群众簇拥观望,陈酉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单人推船出海,官员赞为台湾奇人,稟奏皇上封官於朝,累升提督镇守台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得知渠其在台,忠君爱国,君纪森严,威震凶暴,护国安民,功勋显赫,下昭回朝,欲加封官,时留传言,陈酉军令峻严,处斩者众,招致奸官谗妄倾轧,於回朝海中莹怀鬱结吞金投海自尽,遗体挺立海上漂泊北汕尾岛(现址四草大众庙)前大海,时飓风骤作,船只出入受阻,当地居民相顾失色,随船官兵,祈愿稟陈皇上建庙奉祀,陈酉遗体遂愿而倒(到下方向既今庙址方位) 皇上获悉,於乎慰以忠肝义胆,正气磅礡,明诏建大众庙,謚封陈酉为镇海大元帅,立庙留名后世膜拜。

孟府郎君

相传南管乐神為五代后蜀孟昶(919965),俗称“孟府郎君”。据说孟昶(919965)通晓音律,并擅制曲,其相关记载见於薛居正(912981)撰《旧五代史》。又据刘温叟(909971)撰《温叟词话》所载:因昶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夫人心尝忆昶,悒悒不敢言,私绘昶像以祠。復扬言於眾曰:奉此神者,多子。,适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见而问之,曰:此何神耶?夫人亦託前言,讳其姓曰张仙以对。帝闻之,即焚香拜祝,传闻后果生子。乃敕封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自是求子者多祀之,迄今不改。,目前臺湾的南管社团,每年仍沿袭旧俗,举办春秋二祭,唯為社团间联谊之便,通常邻近地区之曲馆,多将祭典日期排开,以不在同一天举行為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