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道教-诸部正神
王正鹏(土家族)校注
道历4714年丁酉年八月廿九日
道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万象的源泉,包含了天文地理人物万象的记载。
四大天师
“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岐伯的尊称,后世道教徒称寇谦之为天师。“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34~156)、葛玄(164~244)、许逊(239~374)、萨守坚(1227~1297),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张天师
正一真人是元代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授与他的封号。(元)陈采(1293)撰《清微仙谱》、(宋)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和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撰《列仙传》传其为汉留候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建武十年(34)(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旦。张道陵(34~156)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二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曾为巴郡江卅(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张道陵(34~156)撰《三皇内文》、张道陵(34~156)撰《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
顺帝时(126~144),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连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王世贞(1526~1590)撰《列仙全传》称,张道陵(34~156)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三清众经、符箓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者,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二年(156),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道陵(34~156)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六年(747)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李儇(862~888)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赵昀(1205~1264)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1307)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洪武元年(1368)改封天师为“真人”。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撰《庄子•杂篇·徐无鬼》文日:“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110~169)撰《蜀记》称张道陵(34~156)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谦之(365~448)天师,刘宋有陆修静(406~477)天师,唐有杜光庭(850~933)天师,宋有萨守坚(1227~1297)天师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34~156)的,最早见于房玄龄(579~648)撰《晋书·郝超传》云:“愔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张道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张道陵(34~156)为鬼道的创始人,加之其是道法高深、镇魔伏妖、神通广大,白日飞升的仙人,故在正一派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又为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奉祀一直至今。
许天师
许天师,为晋代道人许逊(239~374),字敬之,号旌阳,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许逊生于吴赤乌二年(239)正月十八日。按胡慧超(? ~ 703)撰《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幕至道。”,(宋)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许逊生于吴赤乌二年(239)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风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据(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记载:一次许逊去打猎,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适时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一会便死去了。许逊见状,心中非常难过,怅然感悟,折其弓矢,锐意神仙之道。晋太康元年(280),许逊举为孝廉,时年四十二岁,拜为蜀地旌阳县令。从政期间,公正廉明,吏民悦服,民众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后来晋室纷乱,连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同阴止王敦作乱。郭璞被王敦处刑后,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邪擒妖之道法。不久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精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许逊道法大显,声名遗迩,求拜弟子甚多。
东晋宁康二年(374)举家从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日“圣签”。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政和二年(1112)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升观为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绍兴间(1131~1163),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许逊(239~374)撰《飞仙度人经》、许逊(239~374)撰《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道士黄元吉(1271~1355)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239~374)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
萨天师
萨天师,又称萨真人,崇恩真君。相传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1227~1297),号全阳子。(元)赵道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自称汾阳萨客。萨守坚少时本为医生,因医术不太高明,开错药而吃死了人,于是弃医从道。曾师从于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1092~1127)、林灵素(1075~1119)及王恃宸。据(宋)撰《三教搜神大全》卷二、王世贞(1526~1590)撰《列仙全传》卷八、(明)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记载,虚靖先生张继先(1092~1127)传其咒枣秘术,王侍宸传其雷法,林灵素(1075~1119)传其宝扇一把。萨守坚(1227~1297)学成秘法后,用咒枣术济贫拔苦,用雷法铲奸除害,用宝扇为民报冤。于是道法大显,闻名遐迩。后被称为“崇恩真君”,又被玉帝封为“天枢领位真人”。相传萨守坚(1227~1297)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收其为部将,传其符箓秘诀。然而在民间王灵官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明永乐(1403~1425)中,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香火盛极一时。
葛天师
天师姓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时的方士,据葛洪(283~343)撰《抱朴子》记载,曾经从左慈(156~289)学道,修炼道术,受左慈(156~289)撰《九鼎丹经》、左慈(156~289)撰《太清丹经》、左慈(156~289)撰《金液丹经》等,并受诸秘诀,后以之俱传郑隐,相传他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饵,擅符咒诸法。道教尊其为“葛仙公”,又称“太级左仙公”。传说他的修行感动了太上老君、太极真人降临,传授给他真经36卷,从而使他成了道教灵宝派的创始祖师。
道教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能使顽石走路,蛤蟆、昆虫、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能画符箓为民祈雨,有的说他能拿妖捉怪,曾经在酒店鞭打妖邪,为一秀才解除蛇精缠身,焚邪庙恶小鬼,有的说他曾随孙权(182~252)出游,沉于江中,数旬而归,有的说他曾给屈家二女仙丹,使二人服后成仙而去,有的说他曾在石壁炼食丹药,不小心掉下一粒,一鸟吃后,即成仙鹤,有的说他功行圆满后,东华帝君录其名入仙籍。总之,其仙迹十分广泛。宋徽宗赵佶(1082~1135)崇宁三年(1104)封为“冲应真人”, 宋理宗赵昀(1205~1264)淳祐三年(1243)封为“冲应孚真君”。
四值功曹
道教所奉的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这四神分别是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在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中,与之有关的神明很多,四值功曹就是其中之一。功曹本是名人间官吏的称。在汉朝是洲郡长官的帮手,有功曹,功曹吏等名目。主要的工作是考察记录功劳,掌管功劳薄。后代沿用,到明代才废除。道教理论家在编织神仙天廷世界时,也给玉帝等高级神明配备了这一官职。民间常有祭祀众神的活动。道教中的“四值功曹”是专管公文传送的官职,他也是凡人与众神灵间的联络者,所以必须祭祀,以确保众神灵通晓凡人的请求。如果还愿仪式中缺少了此环,那么整个仪式就毫无意义了。祭四值功曹跟祭物相差无几,但祭品却增加了一个,那就是红包。人们认为四值功曹在凡人与众神间游荡,需要路费。所以人们将其看得合情合理。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总部为神雷玉府,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都是九尊手下,诸司中有36名雷公,代天打雷,均照九尊命令。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他下辖一个复杂结构的雷神组织。张廷玉(1672~1755)撰《明史·礼志四》载:(弘治元年)“尚书周洪谟(1421~1492)等言: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
许仲琳(1560~1630)撰《封神演义》明代小说则称闻仲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其率领之雷部催云助雨护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道观内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邓元帅忠,银牙耀目辛天君环,飞捷报应张使者节,左伐魔使苟元帅章,右伐魔使毕元帅环等天将,还有陶天君荣、庞天君洪、秦天君完、赵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
关于雷声普化天尊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道教典籍中说:雷声普化天尊,在大罗天界,为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在九天天界,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传播大道智慧,在中国古文明开端时,显化为黄帝。而玉清真王,在大罗天界,为南极长生大帝,在九天天界,为神霄玉清真王,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传播大道智慧,在中国古文明开端时,显化为炎帝一世(神农氏)。炎帝帝位传承到炎帝八世(帝瑜冈),天下道衰。于是黄帝显化,以传大道文明薪火。炎黄一脉相承,在道教古籍中,有黄帝为炎帝九世的描述。《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诚图》谓: “轩辕,主雷雨之神也。”,(明)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卷四:“(黄帝)封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所居神霄王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雷公印入雷泽而为神者也。力牧敕为雷师阳翁。三十六雷,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相传上古时期,有次三界大乱。妖魔横行,人间灾祸重重,玉皇也很是焦虑,眼看天下大乱,怎么办呢?正好人间的华夏民族出现了轩辕黄帝,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心地善良,英勇善战,武艺高强,无人不尊敬,无人不佩服,与蚩尤大战没有一点畏惧之色,说话时候,声音洪亮。打仗时也有雷声相助,玉皇很看中他,就命九天玄女接上天宫,把与雷有关的事情交给他,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意思是三界、六道、四生、十方的雷事,雷人,雷仙,五雷令,雷令,天雷,地雷,水雷,妖雷,神雷,社雷。都归他管,每次有与雷有关的事情,都要他批准,才可施行。真可谓全职能!他最后把那些做祟的妖魔用雷轰灭,而那些好的妖点化之。这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成了大家公认的大雷无上上天天尊,又是尊敬,又是交好。因为有些非常难办的事情,可能在大天尊这就如鸿毛飞天一样简单。凡是凡人要施道数(此字是否为术),都必须经过神宵府第。
(北宋) 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经文为雷声普化天尊所说。此神为上天神霄府九辰之一,是总司五雷,普化群生,赏善罚恶之神。经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至道”。内称:“道者以诚而人,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又曰:“惟其忘而不忘,忘无所忘,无可忘者,卽是至道。”第二节论“气数”。认为人之禀受不同谓之气,智愚清浊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学道之士若为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则不得眞道。经文又述消灾解厄之法。谓凡遇三灾九厄,可依法持诵经文,若默念普化天尊之号,卽有诸神消灾解厄;若归命此经,可以长生。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玉清天中,与十方诸天帝君,会于玉虚九光之殿郁萧弥罗之馆紫极曲宻之房,阅太幽碧瑶之笈,考洞微明晨之书,交头接耳,细议重玄,诸多陪臣,左右踧踖。
天尊宴坐朗诵洞章,诸天帝君长吟步虚,彩女仙殊散花旋绕,复相引领,游戏翠宫。群仙导前,先节后钺,龙旂鸾辂,飘颻太空,并集于玉梵七宝层台。时有雷师皓翁,于仙众中越班而出,面
天尊前,頫音府顖音信作礼,勃变长跪,上白
天尊言:天尊大慈,天尊大圣,为群生父,为万灵师。今者诸天咸此良觌音敌,适见天尊阅宝笈,考琼书于中秘赜,不可缕计。唯有玉霄一府所统三十六天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有司,各分曹局,所以总司五雷天临三界者也。
天尊至皇,心亲庶政,此等小兆,以何因缘得以趋服,愿告欲闻。
天尊言:雷师皓翁,尔等仙卿,储勋夙世,累行昨生,故得玉府登庸,琼宫简录。今兹勋行,视夙昨多,尔其悉力,雷司委心火部。日复日,岁复岁,勋崇行著,性霁神融,克证高眞,卽阶妙道。惟是雷部鬼神,昼劳夕役,动有捶楚。大则考戮屑云雕雪,无有已时,檄龙命鸦,此息彼作,彼所因故尔其耳焉。雷师皓翁及诸天诸仙,耸耳而默。
天尊所坐九凤丹霞之衣音倚,手举金光明之如意,琅风清微,绮云郁丽,
天尊寂然良久。
天尊言:吾昔于千五百劫,以先心逢此道,遂位上眞,意酿此功,遂权大化。尝于
大罗元始天尊前,以清净心发广大愿,愿于未来世,一切众生,天龙鬼神,一称吾名,悉使超涣。如所否者,吾当以身身之。尔等洗心,为尔宣说。
天尊言:尔诸天人,欲闻至道,至道深窈,不在其他。尔即欲闻,无闻者是无闻,无见卽是眞道,闻见亦泯,惟尔而已。尔尚非有,何况于道,不闻而闻,何道可谈?
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眞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卽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
天尊言:吾今于世,何以利生?为诸天人演此妙宝。得悟之者,俾跻仙阼。学道之士,信有气数。夫风土不同,则禀受自异,故谓之气。智愚不同,则清浊自异,故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气数所囿,天命所梏,若得眞道。愚可以智,浊可以清,惟命俾之。愚昏昏,浊冥冥,亦风土禀受之移之。天地神其机,使人不知,则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则亦曰自然。自然之妙,虽妙于知,而所以妙,则自乎不知。然于道则未始,有,以愚之浊之。诸天闻已,四众咸悦。
天尊言:吾今所说,卽是玉枢宝经。若未来世,有诸众生,得闻吾名,但冥心默想作是念,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一声,或五七声,或千百声,吾卽化形十方,运心三界,使称名者,咸得如意。十方三界,诸天诸地,日月星辰,山河草木,飞走蠢动,若有知若无知,天龙鬼神,闻诸众生一称吾名,如有不顺者,馘首刳心,化为微尘。
天尊言:吾是九天贞明大圣,每月初六及旬中辛日,监观万天,浮游三界。若或有人欲学道,欲希仙,欲逭九玄,欲释三灾,当命正一道士,或自同亲友于楼观、于家庭、于里社,釂水馈花,课诵此经,或一过,三五过,乃至数十百过,卽得神清气爽,心广体胖音盘。凡所希求,悉应其感。
天尊言:身中九灵,何不召之?一曰天生,二曰无英,三曰玄珠,四曰正中,五曰子丹,六曰回回,七曰丹元,八曰太渊,九曰灵童,召之则吉。身中三精,何不呼之?一曰台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呼之则庆。五心烦懑音闷,六脉抢攘,四肢失宁,百节告急,宜诵此经。
天尊言:若或有人,五行奇蹇,九曜嶔巇,年逢刑冲,运值克战,孤辰寡宿,羊刃劒锋,劫杀亡神,鬼门?绞,禄曹破败,马落空亡,动用凶危,行藏坎壈,卽诵此经。上请天官解天戹,地官解地戹,水官解水戹,五帝解五方戹,四圣解四时戹,南辰解本命戹,北斗解一切戹。
天尊言:沉痾伏枕,痼疾压身,积时弗瘳,求医罔效,五神无主,四大不收。或是五帝三官之前,泰山五道之前,日月星辰之前,山林草木之前,灵坛古迹之前,城隍社庙之前,里巷井灶之前,寺观楼塔之前,或地府三十六狱冥官七十二司有诸冤枉,致此牵缠,或盟诅呪誓之所招,或债垛负偿之所致。三世结衅,累劫兴仇,埒其咎尤,厍其执对,皆当首谢,卽诵此经。
天尊言:天官符,地官符。年月日时,各有官符。方隅向背,各有官符。大则官符,小则口舌,是有赤口白舌之神以主之,凡诸动作兴举,出入起居,不知避忌。如遇官符口舌,则使人击聒。晓夜煎煼音妙,多招唇吻。面是背非,动致口牙。盟神诅道,始于谤讟音渎,终于诟诋。由是狱讼生焉,刑宪存焉。若欲脱之,卽诵此经,遂得口舌潜消,官符永息。
天尊言:土皇九垒,其司千二百神,土侯土伯,土公土母,土子土孙,土家眷属。若太岁,若将军,若鹤神,若太白,若九良,若劔锋,若雌雄,若金神,若火血,若身黄,若撞命,若三煞,若七煞,若黄旛豹尾,若飞廉刀碪,如是等土家神煞。若人兴修卜筑,一或犯之,卽致病患,以迄丧亡。纔诵此经,则万神皆起,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百无禁忌。
天尊言:世人夫妇,其于婚合,或犯咸池,或犯天狗,三刑六害,隔角交加,孤阴寡阳,天罗地网,艰于嗣息,多是孤独。若欲求男,卽诵此经,当有九天监生大神,招神摄风,遂生贤子。于其生产之时,太乙在门,司命在庭。或有冤愆,或有鬼魅,或有禁忌,或有凶戹,致令难产。请诵此经,卽得九天卫房,圣母默与抱送,故能临盆有庆,坐草无虞。凡有婴孩,在于襁褓,为栴檀神王座下一十五种鬼,加诸恼害,因多惊痫音闻,宜诵此经。
天尊言:若人居止,鸟鼠送妖,蛇虫嫁孽,抛砖掷瓦,惊鸡弄狗,邀求祭祀,以至影胁梦逼,及于奸盗。而敢据其所居,以为巢穴,遂使生人被惑。庭户不清,夜啸于梁,昼瞰于室,牛马犬豕亦遭瘟疫。祸连骨肉,灾及孳生,淫祠妖社,党芘神奸,吊客频仍,丧车叠出。若诵此经,卽使鬼精灭爽,人物咸宁。
天尊言:九天雷公将军,五方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莫赚判官,发号施令,疾如风火。有庙可伐,有坛可击,有妖可除,有祟可遣。季世末法,多诸巫觋,邪法流行,阴肆魇祷。是故上清乃有天延禁鬼录奸之庭,帝由束妖考邪之房。能诵此经,其应如响。
天尊言:天瘟地瘟,二十五瘟。天蛊地蛊,二十四蛊。天瘵地瘵,三十六瘵。能诵此经,卽使瘟瘟清净,蛊毒消除,劳瘵平复。亦有其由,或者先亡复连,或者伏尸故气,或者冢讼墓注,或者死魂染惹,或者尸气感招。凡此鬼神,或悲思,或恚恨,牵连执证,并缘注射乘隙伺间,乃得其便。故此经者,上通三天,下彻九泉,可以追荐魂爽,超度祖玄,太上遣素车白马大将军以监之。
天尊言:若或有人治装远行,贼盗骋奸,五兵加害。陆行卽虎狼魈蜮磨其牙,水行则蛟龙鼋鼍张其颐。或滩濑有幽枉之魂,或风涛有劫数之会。前亡后化,捉生代死。能于此经归命投诚,故得水陆平康,行藏协吉。
天尊言:亢阳为虐,雨泽愆期,稽颡此经,应时甘澍。积阴为厉,雨水浸淫,稽颡此经,应时朗霁。祝融扇祸,飞火民居,赤鼠游城,惊爇黎庶,此经可以禳之。海若失经,鱼鼈妄行,洪水稽天,民生垫溺,此经可以止之。
天尊言:世人欲免三灾九横之戹,卽于静夜稽首北辰。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其星并躔,形如双目,叠为三级,以覆斗魁,是名天阶。若人见之,生前无刑囚之忧,身后不沦没之苦。斗中复有尊帝二星,大如车轮,若人见之,留形住世,长生神仙。归命此经,投心北极,卽有冥感。斗为天枢,中有天罡,在内卽为廉贞,在外则为破军。雷城十二门,并随天罡之所指。罡星指丑,其身在未,所指者吉,所在者凶,馀位皆然。若人见之,寿可千岁。
天尊言:世衰道微,人无德行。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友兄弟,不诚夫妇,不义朋友,不畏天地,不惧神明,不礼三光,不重五谷,身三口四,大秤小斗,杀生害命,人百己千,奸私邪淫,妖诬叛逆。从微至著,三官鼓笔,太乙移文,卽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斩神诛魂,使之颠倒。人所鄙贱,人所嫌害,人所怨恶,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驱其卷水,役其驱车,月覈音怀旬校,复有考掠。一闻此经,其罪卽灭。若或有人为雷所嗔,其尸不举,水火不受,卽称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作是念言,万神稽首,咸听吾命。
天尊言:此经功德,不可思议,往昔劫中
神霄玉清眞王长生大帝所曾宣说。至士授经,皆当剸金置币,盟天以传。雷师皓翁,长跪拜兴,重白。
天尊言:是经在处,当令土地司命,随所守护,雷部按临,以时稽审。若人家有此经,至诚安奉,卽得祥烟满庭,庆云荫轩,祸乱不萌,吉福来萃,于其亡殁,不经地狱。所以者何?死卽往生,生归善道,承
天尊力,有此灵通。出入起居,佩带此经,众人所钦,鬼神所畏。遇之险难,一心称名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悉得解脱。于是,雷师皓翁对天尊前,而说偈曰:无上玉清王,统天三十六。九天普化君,化形十方界。披发骑麒麟,赤脚蹑层冰
。手把九天炁,啸风鞭雷霆。能以智慧力,摄伏诸魔精。济度长夜魂。利益于众生,如彼银河水。千眼千月轮,誓于未来世。永颺天尊教,时雷师皓翁说是偈已。
天尊言:此经传世,世人未知。吾今所治九天应元府,府有九天雷门使者,以纠录典者、廉访典者佐之。复有四司:一曰掠剩司,二曰积逮司,三曰幽枉司,四曰报应司,各有大夫以掌其事。吾之所理,卿师使相,咸賛元化。
天尊说是经毕,玉焚七宝层台天花缤纷,琼香缭绕。十方诸天帝君,咸称善哉。天龙鬼神,雷部官众,三界万灵,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雷公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传说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雷公名始见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撰《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所传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后状若力士,坦胸露腹,背插双翅,额生三目,脸赤色猴状,足如鹰鹯,左手执楔,右手持锥,呈欲击状,神旁悬挂数鼓,足下亦盘蹑有鼓。击鼓即为轰雷。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雷公,亦作“靁公”。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撰《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班固(32~92)撰《汉书·郊祀志下》:“东方帝太昊青灵勾芒畤 及靁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於东郊兆。”,王充(27~97)撰《论衡·雷虚》:“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纍纍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韩愈(768~824)撰《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齶反。” ,洪深(1894~1955)撰《贫民惨剧》第四幕:“阿弥陀佛,雷公爷要打的,人打坏了没有?”雷公信仰起源很古。至战国,(战国)撰《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战国)撰《大荒东经》则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皆为半人半兽形。王充(27~97)撰《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
民间自古崇敬雷公,流传许多雷公故事,尤以唐宋为甚。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在这些故事中,沈既济(750~797)撰《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干宝(283~351)撰《搜神记》和(宋)撰《三教搜神大全》将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写成雷神陈文玉的故事。干宝(283~351)撰《搜神记》卷一曰:“旧记云:陈太建(569~582)初,(雷州)民陈氏者,因猎获一卵,围及尺余,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养成,名文玉,乡俗呼为雷种。后为本州刺史,殁而有灵,乡人庙祀之。阴雨则有电光吼声自庙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庙号‘显震’,德佑(1275)中,更名‘威化’”。据刘锦藻(1862~1934)撰《清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宋宁宗庆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为广佑王。庙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宁九年,封威德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显,至是封广佑王。理宗淳祐十一年,再加普济,恭帝德祐元年,加威德英灵”。道教亦尊奉雷神,杜光庭(850~933)撰《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将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850~933)撰《神仙感遇传》卷一《叶迂韶传》载,一次雷雨中,雷公被树枝所夹,不能脱身。后为叶迁韶所救出,雷公“愧谢之”,“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北宋末兴起的神霄、微诸派,以施行雷法为事。声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师、雷公为其下属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师皓翁讲经说法,命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云云。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清)黄斐然撰《集说诠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电母
电母为传说中雷公的妻子,主要掌管闪电。除了一般职务之外,据说当雷公跟电母吵架的时候,天上也会雷电交加。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电母主要掌管闪电。雷电崇拜,起自上古。电母是从雷神信仰中分化出来的,早期雷神兼管雷电,据钱大昕(1728~1804)撰《十驾斋养新录》引陈寿(233~297)撰《三国志·管辂别传》,则当时已经有“雷公电父”之称了。后来,按照人们阴阳对立男女配对的心理特征,电父摇身一变成为女性,电母之称至迟出于宋代,苏轼有诗云“麾驾雷车呵电母”, 宋濂(1310~1381)撰《元史》云“电母旗,画神人为女人形”,明代都昂用易经理论来解释,说“易离为电,为中女阴也,而电出地之阴气,故云母”。神怪小说中都有闪电神(许仲琳(1560~1630)撰《封神演义》中说是金光圣母)、闪电娘子(吴承恩(1500~1582)撰《西游记》)之说,(宋)撰《搜神大全》则说天大笑时开口流光为闪电。除了一般职务之外,据说当雷公与电母吵架的时候,天上也会雷电交加。
除此关于电母的来历又有诸神传说。(清)姚福均撰《铸鼎余闻》云:致道观雷部前殿,列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代军中有电母旗。宋濂(1310~1381)撰《元史·舆服志》称:电母旗,其上形象为:画神人为女人形,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电母形象还出现在吴承恩(1500~1582)撰《西游记》和许仲琳(1560~1630)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后者称其为金光圣母。(明)余象斗撰《北游记》又称电母为朱佩娘娘,雷神曾给予她两面雷电镜,为雷神打人时照明。清代黄斐默《集说诠真》载,清代民间将电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两手各执一镜,号为电母秀天君。其形象应与明代小说有关。总之电母为雷神属部神,与雷神相配,民间信仰中多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兰州金天观中设有雷坛,专门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恃立其下。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撰《史记·殷本纪》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王充(27~97)撰《 论衡·雷虚 》篇称“盛夏之时 ,雷电迅疾 ,击折树木 ,坏败室屋 ,时犯杀人 ” ,“其犯杀人也 ,谓 之阴过 ,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其雷电都具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继承中国古代对雷公电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850~933)撰《道门科范大全集》的多种祈求雨雪的科仪中,都以雷公电母作为主要启请的神灵。北宋以後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赵宜真(?~1382)撰《道法会元》称雷法之基础是“气”, “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吒雷霆” ,而雷公作为主管雷霆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属神灵,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唤、调遣和施雷等事。
风伯
风伯又称风师、箕伯,名字叫做飞廉,蚩尤的师弟。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头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风伯即指风神(参见姜尚(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撰《太公金匮》“五丈夫”),是人面鸟身的天神。又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姬旦(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105年)撰《周礼·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127~200)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 蔡邕(133~192)撰《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撰《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晋)晋灼撰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 (东汉)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应劭(153~196)撰《风俗通义》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郦道元(470~527)撰《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雨师
雨师,道教俗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传说掌管雨的神,源于中国古代神话,认为是毕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颗星,属金牛座。后有雨师为商羊或赤松子二说。(宋)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雨师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赤松子又作赤诵子,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撰《列仙传》谓其为神农时代的雨师,为一颠狂野人,能化为一条赤龙,随风雨而下,后被元始天尊封为雨师,主行霜雨。民间流传的雨师的典型形象为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陈天君。姬旦(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105年)撰《周礼·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127~200)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 蔡邕(133~192)撰《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当是以星宿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为雨神者。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撰《天问》云“蓱号起雨”。(汉)王逸注称:“蓱,萍翳,雨师名也”。应劭(153~196)撰《风俗通义》称“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玄冥,雨师也。干宝(283~351)撰《搜神记》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 (宋)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鸟为雨师,称“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雨师之名,以“师”名神。据应劭(153~196)撰《风俗通义·祀典》称,“师者,众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万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正是由于风雨滋润,“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雷祖座下侍者:雷声普化天尊座下大弟子雷霆总司神威荡魔霹雳真君,雷声普化天尊左侍者青雷将军,雷声普化天尊右侍者石雷将军。
九司三省
九司、三省主理神霄府之政务。元始天尊敕命太清无上元君许逊判雷霆泰省事,敕命太上玉京左宫仙翁葛玄判雷霆玄省事,敕命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张陵判雷霆都省事,分别掌管和行使神霄雷法;又敕命长春真人丘处机为三大天师的助手,总佥雷霆三省余下事务。另有四府,专司调兵遣将,制邪破狱,收摄群魔,其功能相当于兵部、刑部。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雷部二十四位催云助雨护法天君:邓天君,辛天君,张天君,陶天君,庞天君,刘天君,苟天君,毕天君,秦天君,赵天君,董天君,袁天君,李天君,孙天君,柏天君,王天君,姚天君,张天君,黄天君,金天君,吉天君,余天君,闪电神,助风神。
雷部五元帅
指的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帅。邓元帅:名忠。雷部诸元帅中,以邓元帅为首。职掌雷部律令考召。毕元帅:原名田华,原系雷精。玉帝封以雷门毕元帅之职,敕掌十二雷庭,助玄天上帝诛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纠群魅出没,中击不仁不义。刘天君:名后,东晋时人。玉皇大帝其命职掌雷部王府的各种事务。辛元帅:原名辛兴,字震宇,雍州人。玉皇大帝封其为元帅,与毕元帅「共五方事,往来行天,翦幽冥中邪魔鬼恶」。庞元帅:原名庞乔,字长清。玉皇大帝敕为混气元帅,手执金刀,唯天门之出入是命,以降阴魔,除旧恶,秋毫不爽。
雷部三十六神将
正心雷府八方云雷都督大将军,清虚雷府先天雨师内相真君,太皇雷府开元司化雷公将军,道元雷府降魔扫秽雷公将军,主化雷府阳声普震雷公将军,移神雷府威光劈邪雷公将军,皓帝雷府雷师皓翁真君,广宗雷府五雷院使真君,升元雷府报应司总司真君,希元雷府幽枉司总司真君,神霄雷府玉府都判将军,左罡雷府先天风伯次相真君,玉灵雷府雷部总兵将军,洞光雷府雪冤辨诬卿师使相真君
安增雷府万方威应招财锡福真君,极真雷府灵应显赫扶危济急真君,岐阳雷府九垒总司威灵将军,青华雷府祥光瑞电天喜真君,紫冲雷府啸风鞭霆天冲真君,升极雷府延寿保命辅圣真君,元宗雷府水官溪真驱邪使者,元冲霄府水官溪真摄魔使者,定精雷府火部司令五方显应将军,保华雷府火部司令中山真灵将军,天娄雷府五方蛮雷将军,景琅雷府元罡斩妖将军,微果雷府元罡缚邪将军,辅帝雷府雷部总兵使者,敬皇雷府侍中仆射上相真君,庆合雷府威灵普遍万方推云童子,丹精雷府调神御气燮理阴阳司命天医真君,符临雷府传奏驰檄追魔摄怪九天雷门律令使者,变仙雷府总司九龙真炁神变普应将军,历变雷府总司五龙真炁飞腾显应将军,梵炁雷府驱雷掣电照胆追魔纠察廉访典者先天电母秀元君,琼灵雷府统辖八方雷车飞罡斩祟九天雷门使者阿香神女元君 。
五方雷王
东方神运雷王严阜,南方神化雷王卓滨,西方神威雷王高辉,北方动伟雷王吴希,中央动捷雷王赵坚。
五方雷帝
东方轰天震门雷帝,南方赤天火光震煞雷帝,西方大暗坤伏雷帝,北方倒天翻海雷帝,中央黄天崩烈雷帝。
五雷
天雷——主正天序运四时,发生万物,保制劫运,馘天魔,荡瘟疫,擒天妖一切难治之祟,济生救产,疗大疾苦;地雷——主生成万物,滋养五谷,扫灭虫蝗,斩落山精石怪,清扫山岚瘴虐,拔度死魂,节制地抵,祈求晴雨;水雷——亦称“龙雷”。主役雷致雨、拯济旱灾,断除蛟龙、毒蛇、恶蜃、精怪,兴风起云,水府事理;神雷——主杀伐,不正祀典神祗,兴妖作过及山魁五通,佛寺、塔殿、屋室、观宇山川精灵;社雷——亦称“妖雷”。主杀古器精灵,伏原故气,伐坛破庙,不用奏陈,可便宜行持。
五方雷
称呼亦有所别。其一:东方风雷,南方火雷,西方山雷,北方水雷,中央土雷
其二:东方阳雷天君将吴从,南方阳雷天猷将王简,西方阳雷天休将孟璋,北方阳雷天道将孙亨,中央阳雷天医将郭贞。
九天生神上帝
郁单无量天帝,上上禅善无量寿天帝,梵监须延天帝,寂然兜术天帝,波罗尼密不骄乐天帝,洞元化应声天帝,灵化梵辅天帝,高虚清明天帝,无想无结无爱天帝。
九天监生司诸神
九天监生大神,九天卫房圣母,九天定生大神,九天感化大神,九天定胎大神
九天易胎大神,九天助生君,九天顺生君,九天速生君,九天全生君,六甲符吏催生童子,保生童子,速生童子,南昌分胎功曹,南昌主产功曹,九天掌胞胎魂魄脏腑鼓景神。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个神仙,东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西海龙王。四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中有关于龙的来历描述,龙是现今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因为太极(以地球智慧为中心的太阳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为保护太极生灵的神明。龙神的另一使命是保护太极生灵存在的环境不至于毁灭。龙神按职能,大致有天龙神、地龙神、海龙神等,有的地方龙神还兼财神的职能,都具有蕴育阴阳,转化运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在道教典籍中:天龙神辅佐勾陈上宫天皇大帝、雷部众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天神行云施雨,阻挡能损害、毁灭太极的元素与灾害。地龙神辅佐后土皇地祗、南极长生大帝、五岳大帝等蕴育、管理大地上各区域的阴阳、物产,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阴冥众生。海龙神辅佐妈祖管理海洋生灵、是渔民的保护神。杜光庭(850~933)修订《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赵佶(1082~1135)大观二年(1108)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62~1874)同治二年(1863)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四海龙王
东海龙王广德王敖广,南海龙王广利王敖钦,西海龙王广润王敖闰,北海龙王广泽王敖顺。
五帝龙王
东方青帝青龙王,南方赤帝赤龙王,西方白帝白龙王,北方黑帝黑龙王,中央黄帝黄龙王。
四渎源王
黄河灵源弘济王,长江广源顺济王,淮河长源博济王,济水清源菩济王。
五龙神
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五水神
东海姓何名归居君,南海姓刘名嚣君,西海姓裹名漱君,北海姓吴名愚强君,河伯性冯夷字君平。
九江水帝
浙江水帝,杨子江水帝,松江水帝,吴江水帝,楚江水帝,湘江水帝,剩江水帝,汉江水帝,南江水帝(五川江水帝)。
五湖大神
青草湖大神(洞庭湖神),彭蠡湖大神,丹阳湖大神,谢阳湖大神(都阳湖神),太湖大神。
井海王
统管四渎河神,由玉帝派遣的一位仙真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