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道教-诸天帝君
王正鹏(土家族)校注
道历4714年丁酉年八月廿九日
道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万象的源泉,包含了天文地理人物万象的记载。
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又称“木公”,“东华紫府少阳君”领导男仙,常与领导女仙的西王母并称。姓倪,字君明。在天下苍生未始时,生于碧海之上,创造万物。在东方主理阴阳之气。亦号“东王公”。凡升仙的,要先拜木公(即东王公)后拜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殿,拜太上老君,见元始天尊。在仙界的地位十分高。东华帝君乃是西王母之夫,男神之王。主掌仙籍,凡男子成仙必要先拜东王公,仙人升品也要拜东王公《尘外记》所说与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撰《列仙传》略同,称东王公居方诸山上,并说方诸山在东海之上,其诸司命三十五,所以录天上人间罪福,帝君为大司命总统之。对于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枕中书》称他为元始天尊与太真王母所生。《仙传抬遗》又说他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段成式(803~863)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和(明)王世贞撰《列仙全传》卷一皆称其讳倪,安君明,钟化于碧梅之上,苍灵之墟。
秦汉时,相传海中有三岛,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岛三洲,为蓬莱、方丈、瀛洲;中岛三洲,为美蓉、阆苑、瑶池;下岛三洲,为赤城、玄关、桃源。三岛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凡此三迁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
《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四司,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之气,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也”。因此有“东华紫府少阳帝君”之称。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曰真人,七曰灵人,八曰飞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初次升仙得道之时,都要“先见金母,后谒木公”,此后才得升入九天,入参三清祖师(殿),就是拜太上而观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元始上真众仙记》:“太极方法时,宇宙智慧最美好的母爱精神,形化为太极母亲的形象,以辅佐玉皇开天辟地时化身成的盘古真人。号曰太元圣母……太元圣母生天皇十,合三气治三万六千岁,书为东华帝君、扶桑大帝,号曰元阳父。太元圣母又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王母,为西王母。
葛洪(283~343)撰《枕中书》,书中称之为东华帝君,文曰:“元始,君(玉皇本体是三清祖气,大道根源。)施经一,太元母施纬一,生天皇十,三气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
《仙传抬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真灵位业图》将其排在上清左位,号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显示了其由日神演变而来。
陶弘景(456~536)撰《真灵位业图》将其排在上清左位,号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显示了其由日神演变而来。东王公,号曰“元阳父”。
五方五老帝君
五方五老帝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五老帝君亦暗含五行,见于《周礼·天官·大宰》。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战国成书的、《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贾疏实据两汉纬书,《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
《诗含神雾》等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经学家以纬解经之真面。道教出现后,对纬书之五帝略加修饰而成五方五老。(东晋)撰《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气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上导九天之和气,下引九泉之流芳,养二仪以长存,护阴阳以永昌”;“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号曰赤帝,姓洞浮,讳极炎,字赤熛弩。头戴赤精玉冠,衣三气丹羽飞衣。常驾丹龙,建朱旗,从神丙丁,官将三十万人。上导泰清玄元之灵化,下和三气之陶镕,令万物之永存,运天精之南夏”;“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姓通班,讳元氏,字含枢纽。头戴黄精玉冠,衣五色飞衣。常驾黄龙,建黄旗,从神戊己,官将十二万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灵,天地守以不亏,阴阳用之不倾”;“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姓上金,讳昌开,字曜魄宝,一字白招拒。头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飞衣。常驾白龙,建素旗,从神庚辛,官将七十万人。……上导洪精于上天,下和众生于灵衢”;“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姓黑节,讳灵会,字隐侯局,一字叶光纪。头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衣。常驾黑龙,建皂旗,从神壬癸,官将五十万人。上导五帝之流气,下拯生生之众和,护二仪而不倾,保群命以永安。”。
葛洪(283~343)撰《五符本行经》也作了类似的叙述,并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后学而成真者。”,刘一明( 1734 ~ 1821 )撰《道书十二种》称有“赤书玉篇真文”五篇,由此五老君掌管。南宋道教学者金允中在论述五老君的存在时,以道教气说加以解释。他说:“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见于天文者,则为五星,或为五帝座。凝质具体,遂为五岳,是为五岳之帝。下至于物,为金木水火土,于事为帝,于人为五脏,皆此五气也”。故“以理言之,莫若随五气之所寓而称,在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岂不通理而易行。
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五方五帝
五方五帝,即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称为五帝、五方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早在周朝时,依据周公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1043年)撰《周礼》,人们就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六辂祭祀: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其中,昊天上帝为自然上帝,即苍天;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五帝有先天五帝和后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为统治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之天神、天上之帝,即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中央黄帝轩辕。后天五帝即天下之帝,为华夏上古五位圣王贤君,即伏羲、炎帝(姜石年)、黄帝(姬轩辕)、少昊(玄嚣)、颛顼(乾荒)。人们相信其死后亦成为神,辅佐昊天上帝和先天五帝统治五方。先天五帝在儒教和道教信仰中有不同的称呼。依中华传统,祭祀五方上帝是极为重要的宗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种规则等级的祭祀,魏徵(580~643)撰《隋书·礼仪》载:“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五方上帝紧随昊天上帝并列为大祀。以郑玄为代表的神学体系认为上帝为天之别名,总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与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为一方天帝,分别为中央土德黄帝含枢纽、东方木德青帝灵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纪。以王肃为代表的宗教系统认为五行人帝可称为上帝,但不可称为天;昊天上帝则可称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称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称天。魏徵(580~643)撰《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撰《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撰《五经通义》:“天皇大帝亦曰太一。”,郑玄(127~200)云:“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即五方上帝为昊天上帝佐。五方上帝分别配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黄,白帝少昊金德、青帝太昊木德、玄帝颛顼水德、赤帝火德、黄帝土德。五方上帝又称五行帝,又皆为人帝,故又称五行人帝。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信仰)尊奉的三位天神。尧、舜、禹,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李耳(公元前574年~公元前460年)撰《道德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郑玄(127~200)撰《仪礼·觐礼》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道陵(34 ~156)创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在道教神系中,有几位出现时间比三清尊神还早,且神阶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其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生活,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如郑玄(127~200)撰《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其注疏燔柴为:“升、沉、瘗”祭礼,是天子。在国行会同之礼及诸侯之盟神也,晋氐族苻坚和羌族姚苌(329~393)等笃信“三官”, 唐南诏国(738~902)国王异牟寻(?~808)与唐使订盟《盟文》时开始“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滨,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权,朝野黑暗,人民灾难深重,反抗情绪激烈,于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34 ~156)弃官入川,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并结合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书,馥革当地民族原有的巫道,开创五斗米道。因其最初主要以道术祷祝和赳鬼,并以符水为人治病,故被称为道教符箓派,又因道教徒尊称张陵为天师,故五斗米道以后又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一方面尊老子为教祖,祭酒传授老子《道德经》;另一方面以天、地、水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请祷。祷请方法主要见于陈寿(233~297)撰《三国志·张鲁传》注引(三国·魏)鱼豢撰《典略》书中说:“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认为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后来明朝的罗贯中(1330~1400)撰《三国演义》第五十九目介绍太守张鲁时,就详细叙述了其祖张陵宣扬三官敬仰之事。此后这种信仰一直盛行到唐代。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顶上发现一通唐武则天(624~705)时的金简,内窖即为乞求“三官九府”,为武则天(624~705)兑罪祈福之用。这正是其一上于天,著山上“请祷法”的印证。另外有一种说法,说三官为金、土、水三官,(清)陈梦雷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蠡梅集》曰:“金为生,候地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故曰三官也。”,若将其具体化则是守卫天门的唐、葛、周三将军,据(清)姚福钧撰《铸鼎余闻》记载:三官俱周幽王谏巨,号天门三将军,死后为神,各地多有庙。也有说三官指尧、舜、禹的,(明)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云元始天尊:“复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合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雷,从口中吐出婴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这三子就是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后来元始天尊吐气化成的尧、舜、禹被人们封“三官大帝”。
北魏时,寇谦之(365~448)改革天师道,清整“三张伪法”,于是将三官与三元相结合。(明)徐道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蠡梅集》日:“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月之望候之。……三元正当三归宫,故曰三官也。”故以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宋)陈伀撰《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因缘经》:“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同时,刘宋陆修静还有“三官所执,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说。又与“三清境相”结合,(宋)陈景元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三元品诫经说》:“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其中宫名元阳七宝紫徽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黄之清而成,其中宫名洞灵清虚宫,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宫号扬俗洞泉宫,一曰青华方诸宫,总水帝扬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还和道教元气说结合,(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至于三官神的职掌范围,宋明以后又自于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一般认为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但民间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来,各地建有许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庙等。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时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清代,三官信仰更为普遍,“天官赐福”的年画、民惜画,多种多样。画中天官,身著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虬须,面窖慈祥,一派雍窖华贵的气质。一些图中,天官还慈祥地携带五个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过去民间每逢新春时,皆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长寿。有时天官还被当作财神。清代流行一种“赐福财神”,图中间为天官手执如意端坐元宝之上,金山、银山、花卉、云龙和一个大“福”字陈于上方,聚宝盆、手持“日日生财”旗子的童子位于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财仙官、利市仙官立于两旁。画中充满着福气和财气,表达了人们渴望天官赐福、财神送财的富裕理想生括。近代,天官又和员外目郎(表官禄)、南极仙翁合称为福、禄、寿三星。旧时农历新年,三星图常挂于堂中,象征“三星在户”,显示多福、多寿、喜庆临门。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括的共同心理。如今“三星”图像和“三星”工艺品喜进千家万户,成了颇受欢迎的装饰品。现在台湾的庙宇中,一般称三官大帝为三界公,据说敬奉的人特别多。
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
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即在中国道教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162~219),五虎上将之首,字云长,美须髯,武勇绝伦,与刘备、张飞结义于桃园,即所谓桃园三结义。平定西蜀,督师荆州,曾经大破曹军,他的忠义大节,永垂青史。民间宗教信仰自汉朝以来,渐渐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为一的民间信仰。然而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道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但是,关帝圣君乃儒、释、道三教均尊其为神灵者,在儒家中称为关圣帝君,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称,佛教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尊他为护法伽蓝神、盖天古佛,於道家中,由于历代封号不同,有协天大帝、翔汉天神、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爷、关壮缪、文衡圣帝、崇富兵君等,民间则俗称恩主公。关圣帝君是中国最有名的神之一,也是最受尊敬的神。因为他不但在民间受到崇拜,在宗教中也被纳入了信仰体系,而且他还得到了中国几代朝廷政府最大限度的敬拜。从文化的意义说,他几乎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团体象征。
关羽(162~219)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生于中国北方的山西省,曾经是很有名的战将,后来被杀害。但是关羽(162~219)死后影响却越来越大。作为神关羽(162~219)被各种宗教吸收,官方也不断授予关羽(162~219)各种称号。在民间他被称为“关帝爷”;儒家称关羽(162~219)为“山西夫子”,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8年)并列;官方称关羽(162~219)为“伏魔大帝”,为关羽(162~219)建立了无数的神庙,把关羽(162~219)看作民族英雄。过去几乎中国的每个村庄都建有关帝庙;道教中关羽(162~219)被尊为“协天大帝”,几乎与最高神并列;甚至在来自外国的佛教中,关羽(162~219)都被当作一位重要的神,称关羽(162~219)为“盖天古佛”,在寺院建筑中,有关羽(162~219)的画像,有时还称关羽(162~219)为菩萨(仅次于佛的神)。还有一种传说,曾经有一位地方首领送给关羽(162~219)许多金钱,以收买关羽(162~219)的效忠,而这位首领是关羽(162~219)的结拜兄长的敌人,结果关羽(162~219)抛弃那些金钱逃走了。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关羽(162~219)看成财神,受到商人的广泛崇拜。另外,关羽(162~219)还被看作是预防灾难之神、平安之神、地狱之神、天堂守护神等等。
关羽(162~219)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称为神,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圣。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封关羽(162~219)“前将军”“汉寿亭侯”;汉后主景耀(260)追谥关羽(162~219)为“壮缪侯”;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立关羽(162~219)“伽蓝之神”。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追封关羽(162~219)为“忠惠公”;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进封关羽(162~219)为“崇宁真君”;北宋大观二年(1108)复封关羽(162~219)为“武安王”;北宋宣和五年(1123)再封关羽(162~219)为“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封关羽(162~219)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关羽(162~219)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封关羽(162~219)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关羽(162~219),并於洪武廿七年(1394)敕建南京关羽(162~219)庙;明宪宗敕令重建关羽(162~219)庙;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赐关羽(162~219)庙曰“ 忠武”;;明神宗万历十年(1528)封关羽(162~219)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後敕赐解州关羽(162~219)庙为“英烈庙”;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羽(162~219)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阳关羽(162~219)关帝庙为关羽(162~219)金身加衣饰,任陆秀夫(1236~1279)、张世杰(?~1279)为关羽(162~219)左右丞相,岳飞(1103~1142)为元帅,尉迟恭(585~658)为伽蓝,封关羽(162~219)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羽(162~219)长子关平(178~220)为竭忠王,关羽(162~219)次子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关羽(162~219)“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封关羽(162~219)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圣祖康熙时封关羽(162~219)“伏魔大帝”;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亲临关羽(162~219)故乡解州拜灵题匾;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追封关羽(162~219)曾祖父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亲为“成忠公”。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3)。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关圣大帝”;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关圣大帝”;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加封关羽(162~21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五岳大帝
五岳大帝是指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认为山情水秀,云缠雾绕,地大物博,高峻雄伟,神秘莫测,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惧。于是人们祀之为神,顶礼膜拜。从汉代开始,对五岳的祭祀开始形成制度,据班固(32~92)撰《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然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形成观念却在汉武帝前后,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祀典。(清)王仁俊撰《重修纬书集成·礼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则五谷丰,雷雨时至,四夷贡物。应劭(153~196)撰《风俗通义·山泽》称东岳泰山尊日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融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日合冻,腊月日涸冻,正月日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南岳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满县”。西岳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在弘衣华阴县”。北岳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岳嵩山名日嵩,嵩者,高也,庙在颍川阳城县。以后随着神仙信仰的发展和深入,五岳不断被神化,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如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名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名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并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这种观念认为东方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东晋葛洪(283~343)撰《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东岳大帝
东岳泰山居五岳之首,(明)冯应京(1555~1606)撰《月令广义·图说·五岳真形图》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明)沈津(1368~1644)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说: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可见秦汉以前,古人认为泰山峻极于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极,都必须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隆长久,尊泰山之神为东岳大帝。对于东岳大帝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汉代)撰《重修纬书集成·龙鱼河图》曰:东方泰山神,姓圆名常龙。张华(232~300)撰《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收(507~572)撰《魏书·段承根传》则称泰山神之子与段晖同学。道教创立后,亦十分尊崇泰山神,并对其神历作了详细的概括。如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神异经》称: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有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后称东毕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又(明)沈津(1368~1644)撰《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被尊为太华真人。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见东岳大帝当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赵正(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到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历代均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祀活动。所谓封禅,据(唐)张守节(736)撰《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有鬼道矣。简单地说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同时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积土筑方坛祭后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即表: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帝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明)查志隆(1586)撰《岱史·历代儒臣封禅论》日: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因此,封禅被帝王视为国家旷世盛典。秦始皇赵正(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统—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就曾亲自率领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禅礼。
秦始皇赵正(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逝世后,秦二世赵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据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撰《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二世东巡历泰山礼祠之,而刻勒秦始皇赵正所立石书旁,以彰秦始皇赵正之功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先祭华山、嵩山,又东巡,夏四月封泰山。此后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又多次封禅泰山,对后世帝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57)、东汉章帝刘炟(57~88)、东汉安帝刘祜(94~125)均曾柴告岱宗。隋文帝杨坚(541~604)虽没有封禅泰山,但东巡时曾因祭泰山。
唐朝时虽只有唐高宗李治(628~683)和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二位帝王封禅泰山,但封泰山神为王的帝王却不少,如武后武则天(624~705)垂拱二年(686)七月初一日封东岳为神岳中天王,万岁通天元年(696)四月初一日又尊封为天齐君,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开元十三年(725)加封为天齐王。然对泰山封禅超历史规漠还是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真宗赵恒(968~1022)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十五日,称天书降于泰山,对泰山进行封禅,时迎接天书的仪仗就有1600多人,仪式中诏封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又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从宋真宗赵恒(968~1022)后,金、元明、清几代虽然没有对泰山进行封禅,但都相继给泰山神较高的封号以荣神之威势。
南岳大帝
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撰《史记·封禅书》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日南岳。这个南岳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当时也称潜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岳。唐以后改安徽南岳霍山为湖南南岳衡山,据陈梦雷(1650~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明)邓云霄(1613)撰《衡岳志》日:唐太宗贞观(627~650)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唐)王恶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岳衡州衡山县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阳市,衡山县即今之衡山县。对于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重修纬书集成·龙鱼河图》载: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一云衡山君烂洋光。(唐)王恶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神异经》云:南岳神姓崇,讳。(元)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至于南岳大帝的神职,(元)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认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称: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道教沿袭这种信仰,据道经(南北朝)撰《太仙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南北朝)撰《上情众经诸真圣秘》等道经记载:南岳君讳祝昌,南岳衡山君,姓讳洋光,头建八朗宝光玉冠,衣赤锦飞裙,披神光绯文之表,带封灵制魔之章,乘赤霞飞轮,从南岳仙官十二人。(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卷七亦曰: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龙。并称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皆为赤色,这是因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赵恒(968~1022)大中祥符四年(1011)五月廿五日,追尊号日:司天昭圣帝,与景明皇后配祀。
西岳大帝
西岳大帝为五岳大帝之一,至于其来历,陈梦雷(1650~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经》引(明)邓云霄(1368~1644)撰《恒岳志》曰:“西岳华山。终华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引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神异经》又称神姓善,讳。《重修纬书集成·龙鱼河图》亦云:“西方华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一云华山君浩元仓。”,其中浩即是昊。(宋)洪适(1166)撰《隶释》卷二称东汉光和二年(179)《樊毅修华岳碑》谓:“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祯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阵。因渎祭地,岳以配天。”,至于西岳大帝的神职,陈梦雷(1650~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张君房(1012)撰《云笈七箓》曰:“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秉之分野。”,(明)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岳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禽之类。”西岳大帝的形象,据张君房(1012)撰《云笈七羲》卷七称服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宋真宗赵恒(968~1022)大中祥符四年(1011)五月廿五日,追尊为金天顺圣帝,配享肃明皇后。民间流传有华山神之了华山三郎的故事。
中岳大帝
中岳大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战国)撰《山梅经·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可见中岳神的形象是半人半兽,这种形象很符台早期人类自然崇拜的特点。由此还可以知道中岳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因其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故在五岳中地位较高。同时也赢得古代帝王的尊崇,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元初五年(118)吕常撰《中岳嵩山太室石阀铭》曰: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恩。圣朝肃敬,众庶所尊。中岳大帝的名称,《重修纬书集成·龙鱼河图》曰: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昔生。陈梦雷(1650~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五引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五岳真形图》云:中岳恽。引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神异经》云:神姓恽,讳善。宇文邕(543-578)撰《无上秘要》云:中岳嵩山君,姓角讳普生。陈梦雷(1650~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所引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五岳名号》、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神异经》中还记载了中岳大帝的神职。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五岳名号》称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撰《神异经》则称:中岳者主于世界地泽川谷沟渠山林树木之属。道教吸收了中岳大帝的信仰后,在张君房(1012)撰《云笈七箓》卷七中称中岳嵩高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并说中岳为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无上秘要》亦云:中岳嵩山君,头戴黄龙衣冠,衣黄锦飞裙,被黄文裘,带黄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黄霞飞轮,奏真仙名录,上言于帝。
据宋祁(998~1062)撰《旧唐书·礼仪志四》记载,武则天(624~705)垂拱四年(688),雍卅永安人唐同泰伪造瑞石于洛水,献给武则天(624~705)。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624~705)于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馥嵩山为神岳,授中天王,并为之置庙。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时,改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宋真宗赵恒(968~1022)大中祥符四年(1011)五月廿五日时封为中天崇圣帝,元(1206~1368)时加封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北岳大帝
北岳大帝在五岳中地位较低,其山指山西浑源县的恒山(高氏山)。但在清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以前,帝王所祀的北岳并不是高氏山,而是河北曲阳的恒山。恒山又叫常山、大茂山,据刘锦藻(1862~1934)撰《清朝续文献通考·都社考》十载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才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关于北岳大帝的来历,说法亦不一,陈梦雷(1650~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引(清)张崇德撰《恒岳志》曰: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纬书集成·龙鱼河图》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荫。(明)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亦云:“北岳无虑山(太乙总玄)郁微洞洲无极真君晨颚。”,(宋)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还记载了北岳大帝的神职,文曰: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同时明)徐道撰《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济径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蝓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道教对北岳大帝亦加尊崇,在张君房(1012)撰《云笈七箓》卷七中称: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宋真宗赵恒(968~1022)大中祥符四年(1011)五月廿五日时追尊为安天玄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神霄九宸大帝
神霄九宸大帝亦称“神霄九宸上帝”,或称“高上神霄九宸上帝”。 (明)张宇清(1422)撰《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记述说:“吾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其次则有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上清紫微碧玉宫太乙大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司丈人真君,九天采访真君,是为神霄九宸。”,(明)(1378~1448)撰《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五亦曰:“九宸,曰长生大帝、青华大帝、普化天尊、雷祖大帝、太乙天帝、洞渊大帝、六波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即元始九气化生也,故号九宸上帝。代天以司造化,主宰万物。”这九位大神多系神霄派的新造,为神霄派雷法之本尊,总号“雷霆九宸高真”。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简称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大帝(简称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简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简称雷祖大帝);清紫微碧玉宫太乙大天帝(简称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简称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简称六波帝君);可韩可丈人真君(简称可韩真君);九天采访真君(简称采访真君)。
三十二天帝
道教天神。其三十二天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和“四方各八天的三十二天”两种排列。每天都有帝王治其中,其天帝为:欲界六天帝,主长生之箓,度魂更生等。太皇黄曾天帝,太明玉完天帝,清明何童天帝,玄胎平育天帝,元明文举天帝,七曜摩夷天帝。色界十八天帝:主炼度朽体,炼仙成真,应化一切等。
虚无越衡天帝,太极蒙翳天帝,赤明和阳天帝,玄明恭华天帝,耀明宗飘天帝,竺落皇笳天帝,虚明堂曜天帝,观明端靖天帝,玄明恭庆天帝,太焕极瑶天帝,元载孔升天帝,太安皇崖天帝,显定极风天帝,始黄孝芒天帝,太黄翁重天帝,无思江由天帝,上揲阮乐天帝,无极昙誓天帝,无色界四天帝:主领箓魔王等。
皓庭霄度天帝,渊通元洞天帝,翰宠妙成天帝,秀乐禁上天帝,种民四天帝(也称四梵天帝):主召集仙真等。无上常融天帝,玉隆腾胜天帝,龙变梵度天帝,平育贾奕天帝。
九垒三十六土皇君
土皇分为九垒,垒各有名。每垒分设四名土皇,共三十六名土皇。据《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南宋)蒋叔舆(1163~1223)撰《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在列举各土皇名号时,在各名号前加有“后土”两字,表明南宋道教视“土皇”为“后土”的下属神灵,其职能是职掌阴阳,化育大地,消释幽暗,抬引神明。
第一垒色润地:第一土皇君姓秦讳孝景椿,第二土皇君姓黄讳昌上文,第三土皇君姓青讳玄文基,第四土皇君姓蜚讳忠阵皇。
第二垒刚色地:第五土皇君姓戍讳神文光,第六土皇君姓郁讳黄母生,第七土皇君姓玄讳乾德维,第八土皇君姓长讳皇明。
第三垒石腊色泽地:第九土皇君姓张讳维神,第十土皇君姓周讳伯上人,第十一土皇君姓朱讳明车子,第十二土皇君姓庚讳文敬士。
第四垒润泽地:第十三土皇君姓贾讳云子高,第十四土皇君姓谢讳伯无元,第十五土皇君姓己讳文泰阵,第十六土皇君姓行讳机正方。
第五垒金粟泽地:第十七土皇君姓华讳延期明,第十八土皇君姓黄讳龄我容,第十九土皇君姓云讳探无渊,第二十土皇君姓蒋讳通八光。
第六垒金刚铁泽地:第二十一土皇君姓李讳上少君,第二十二土皇君姓范讳来力安,第二十三土皇君姓张讳李季元,第二十四土皇君姓王讳驷女容。
第七垒水制泽地:第二十五土皇君姓唐讳初生映,第二十六土皇君姓吴讳正法图,第二十七土皇君姓汉讳高文彻,第二十八土皇君姓京讳仲龙首。
第八垒大风泽地:第二十九土皇君姓葛讳玄升光,第三十土皇君姓华讳茂云长,第三十一土皇君姓羊讳真洞玄,第三十二土皇君姓周讳尚敬原。
第九垒洞元无色刚维地:
第三十三土皇君姓极讳无上玄,第三十四土皇君姓升讳灵元浩,第三十五土皇君姓赵讳上伯玄,第三十六土皇君姓农讳勒无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