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报界宗师张季鸾与自然门宗师杜心五的秘史
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
知道张季孪(1888~1941)先生与杜心五(1869~1953)先生两位先生为密友,其中有几位先生的告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张季鸾(1888~1941)先生的笔记中根本找不到与杜心五(1869~1953)先生交流的片纸半语,而在《杜心五自传》中也只找到“杜心五(1869~1953)居北京西直门酱房大院6号时,其同学、天津《大公报》社长张季鸾(1888~1941)介绍四川气功师刘神仙到杜心五(1869~1953)家,向他传授气功和医术多年。”一句话,到底张季孪(1888~1941)先生与杜心五(1869~1953)先生是不是密友?还得从张季鸾(1888~1941)先生说起。
张季鸾(1888~1941)的祖上曾是清朝名将湘军刘锦棠(1844~1890,字毅斋,湖南湘乡人)统领手下一位职员,深受刘锦棠的厚爱,张季鸾(1888~1941)先生于1901年随母亲扶父亲灵枢归榆林后,刘锦棠(1844~1890)统领的后人又资助了一部分学费让张季鸾(1888~1941)先生于1905年到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睡在张季鸾(1888~1941)先生同室的杜心五(1869~1953)先生,张季鸾(1888~1941)先生1905年到日本,1908年回中国到上海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任记者,在日本求学时间记录十分清晰,同时清晰的还有就是同为孙中山(1866~1925)先生的同盟会会员,查孙中山(1866~1925)先生的同盟会为洪门香山堂,而张季鸾(1888~1941)先生则是陕北香山堂负责人之一,杜心五(1869~1953)先生则是湘西香山堂负责人之一。
近日拜访张季鸾(1888~1941)先生纪念馆,其实也是寻找我父亲说过的一些人名和地名,寻找湘西张家界境内人与陕北境内人的友谊脉络,没有这种友谊脉络,任何的友谊都是淡薄的。
自从美国记者民国时期到陕北延安采访以后,美国有一位大学的女教授专门在中国采集青帮、洪帮的有关资料,尤以张家界、陕北两地的资料不惜万金购买,当我在十多年前发现这一线索之后,我就在寻找这其中的原因,好在不是很难找,一下子找到了贺龙(1896~1969)先生两次在慈利县开香堂的事,首次在慈利县三官寺胡家坪胡风琴家开香堂,有会员31人,胡风琴为三哥,贺龙(1896~1969)为五弟。第二次在国太桥磺厂,有会员60人,温练之为大哥,贺龙(1896~1969)为五弟。而杜心五(1869~1953)开香堂只有一次,是在三官寺乡云台寺,会员人数不详,时间是1943年前后的一年。贺龙(1896~1969)先生1913年被孙中山(1866~1925)先生任命为湘鄂川黔联络使,贺龙(1896~1969)先生1923年11月被孙中山(1866~1925)先生任命为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
我在陕北丢开朋友后,独自寻找一些特殊的符号,尤以民国时期的一些符号,这种符号被美国记者海伦·斯若收入《延安采访录》中,当然这种符号还没有被破坏,还是容易找到。
杜心五(1869~1953)先生,1904年夏东渡日本,先在东京百科学校补习日文,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农科。留学期间,经宋教仁(1882~1913)先生、覃振(1884~1947)介绍加入同盟会。1921年6月18日,杜心五(1869~1953)先生居北京西直门酱房大院6号时,其同学、天津《大公报》社长张季鸾(1888~1941)先生介绍四川气功师刘神仙(1789~1925)到杜心五(1869~1953)先生家,向他传授气功和医术多年。杜心五(1869~1953)先生于1941年3月被蒋介石(1887~1975)先生委任中国抗日群众动员委员会主任。
按帮会规定,贺龙(1896~1969)先生1923年11月时被孙中山(1866~1925)先生任命为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而杜心五(1869~1953)先生于1941年3月时才被蒋介石(1887~1975)先生委任中国抗日群众动员委员会主任,蒋介石(1887~1975)先生是孙中山(1866~1925)先生的晚辈,所以贺龙(1896~1969)先生为长辈。
张季鸾(1888~1941)先生,名炽章,字季鸾,笔名一苇、老兵。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任孙中山(1866~1925)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因反袁世凯被捕。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26年12月4日的《大公报》社评《跌霸》(一骂吴佩孚),文中说:“吴氐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1927年11月4日的《呜呼领袖之罪恶》(二骂汪精卫),指斥汪精卫“特以‘好为人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1927年12月2日发表的《蒋介石之人生观》(三骂将介石)社评。1934年张季鸾(1888~1941)先生让《大公报》附刊《国闻周报》连续刊载《赤区土地问题》,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苏区的土地革命情况,指明了苏区人民有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并非“土匪”和“流寇”的作法。1935年7月张季鸾(1888~1941)先生派出记者范长江前往西北采访,1935年9月开始连续报道了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系列红军通讯,真实、公正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这些通讯被辑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公开出版,深受中外广大读者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重视和欢迎。1941年5月23日张季鸾(1888~1941)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社评《读周恩来先生的来信》,表明了统一抗战的立场,并向延安的毛泽东(1893~1976)先生发出了邀请到重庆与蒋介石(1887~1975)先生商谈共同抗战的建议,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共同抗战起到了决定性的建议作用。
毛泽东(1893~1976)先生对张季鸾(1888~1941)先生的评价:“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1898~1976)先生对张季鸾(1888~1941)先生的评价:“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悠哉游哉的气概,如游龙飞虎,游刃有余。”。蒋介石(1887~1975)先生对张季鸾(1888~1941)先生的评价:“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