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画家@作家 //www.sinovision.net/?342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介绍中国当代的作家与画家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世界上最早的颛顼观星台

热度 10已有 5384 次阅读2015-3-17 11:57 |个人分类:王正鹏考古研究|系统分类:杂谈| 观星台, 天文台, 中国, 云朝山, 历法 分享到微信

世界上最早的颛顼观星台

王正鹏(土家族)/

    【独立考古学者王正鹏】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先生建议“中国历法由公历改用农历”, 这是对中国实施独立学术成果和发展中国独立学术的最好的建议。

    什么是农历?说白了就是中国境内上古的天文学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测算得出的结论,这种记事法有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六十花甲记年” 术,而公历则是中国以外的国家使用的通俗“公元记年” 术,根据这个定义,我们首先要知道“ 字“ 零” 的记算数法是何时引进中国的。

    《全唐书》“开元十二年(724)四月二十三日,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黄河南北平地测量日晷及极星,各地同时于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候之。如量得(一)阳域晷(日影)长一点四八尺弱,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点四度。朗州晷长零点七七尺,极高二十九点五度。朗州今湖南常德。

    朗州和澧州的接境之处在今张家界市慈利县广福桥镇的见明山(唐代澧州与朗州的州界处,澧州刺史时为石门县人向环,朗州刺史时为慈利县人雷满。见《旧唐史》、《新唐史》,及公元886619日的文物四将军碑)。从“朗州晷长零点七七尺,极高二十九点五度。”上知朗州与澧州交界线上有唐代天文学家的测星点。

    张亮(634642年在任沣州刺史(《旧唐书》有记)。沣,音读礼,通澧(见《资治通鉴》彭王沣州刺史李元则)。而在北周沣州刺史首任是郭彦(557564)年在任。第二任北周沣州刺史无记。第三任北周沣州刺史蔡泽(572577)年在任。

    隋至前唐沣州刺史分别是冉仁才(632639年在任)、裴怀感(640641年在任)、张亮(634642年在任)、李元则(643652年在任)。

    唐代首置沣州都督府的时间是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十三日,由燕然都护李素立兼任沣州刺史,首建沣州都督府(遗址在慈利县七相坪村,时建有卧龙渠,今遗址存卧龙渠。卧龙渠出水口渠头立两条桩巴龙,今存桩巴龙文物一条,属全国唯一之文物)。

    张亮(634642)年在任沣州刺史时,沣州龙潭寺公元641年从广州南海神庙走出了住持僧哲禅师(僧哲禅师,慈利县人。文殊菩萨始倡信者,从今斯里兰卡请回释迦摩尼指骨舍利)、弟子大津禅师(译经家,留学印度那烂陀寺,奉义净禅师令送回《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及佛经,其中有印度历法《九执历》)、灵运禅师(在印度那烂陀寺专业学习佛教绘画与佛教雕塑艺术,从印度那烂陀寺请回了释迦摩尼佛祖雕塑一尊及绘画五幅。现分别收藏在美国一件,英国四件。中国收藏了释迦摩尼佛祖雕塑一尊。),另有僧哲弟子一人姓名生平无记。僧哲禅师四人于公元691年四月二十五日返回了澧州龙潭寺,并将从印度那烂陀寺请回了释迦摩尼佛祖雕塑一尊及绘画五幅、印度历法《九执历》、从今斯里兰卡请回释迦摩尼指骨舍利供奉在澧州龙潭寺。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印度僧人瞿昙悉达Qútán XīdáGautama Siddha奉敕翻译印度历法《九执历》,这种印度历法《九执历》得到了当时僧人一行禅师的反对。一行禅师认为中国古代有颛顼颛顼历》【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年颛顼在今星子山、观果山、五雷山、云朝山古观星测量群点量得晷长度创制了《颛顼历》历法。《颛顼历》历法后见史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落下闳公元前156~公元前87《太初历》、刘歆公元前50公元23《三统历》、刘洪130210《乾象历》、李淳风602670《麟德历经》、傅仁均公元619《戊寅元历》的六种中国历法书。

    瞿昙悉达Qútán XīdáGautama Siddha官至太史监于公元718年将印度数字 (零)引入中国,以此来代替算筹。

    印度历法《九执历》卷一〇五集录了从中国先秦古六历到唐代神龙历为止共二十九种历法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一行禅师更认为印度历法《九执历》就是抄袭中国李淳风602670《麟德历经》历法,于是一行禅师就印度《九执历》历法和中国《麟德历经》历法重新选择阳域、浚仪岳台、蔚州、朗州、交州(今越南国河内市境内)五个观星点测算,开元十二年(724)四月二十三日太史监南宫说在阳域量得晷(日影)长一点四八尺弱,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点四度;在浚仪岳台量得晷长一点五尺微强,极高三十四点八度;在蔚州量得晷长二点二九尺,极高四十度。蔚州今河北蔚县。已知由朗州至蔚州,南北距离三千六百八十八里九十步,晷差(二点二九——零点七七)一点五二尺,极差(四十——二十九点五)十点五度;在朗州量得晷长零点七七尺,极高二十九点五度;在交州(今越南国河内市境内)量得晷出表南零点三三尺的所有各地数据实际结论,一行禅师做出了新的历法《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729起施行一行禅师《大衍历》。

    验证印度历法《九执历》与中国《麟德历经》精准度采用了中国古代颛顼(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年)颛顼历》今星子山、观果山、五雷山、云朝山古观星测量群点,唐代朗州观星点即今星子山、观果山、五雷山、云朝山古观星测量群点,云朝山的金顶即颛顼的仰仪观星测量台,仰仪用金做成,形状似鼎,故名金鼎仰仪,讹传为金顶。

    中国一行禅师《大衍历》,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传入日本国。日本国天平宝字八年(764)采用《大衍历》。

    中国的天文学家最高官先秦称太史令,西汉称太史公、太史令,东汉称太史令,魏晋南北朝称太史局、太史,隋称太史曹、太史监、太史令,唐代称太史局、浑天监、太史监、司天台、太史局令、浑天监、太史监、司天台监。唐代共有824位天文学家在太史局、浑天监、太史监、司天台工作。

    一行禅师《大衍历》历法在唐开元十七年729起施行时,斩杀了太史局太史监南宫说,废除了印度历法《九执历》。

    世界上最早的颛顼观星台,在唐代印度历法《九执历》历法与中国一行禅师《大衍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残存了大量的遗址建筑群。有的重大遗址还面临着随时被毁坏的危险,在此,独立考古学者王正鹏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物遗产保护委员会、中国国家文物局对颛顼观星台古建筑群进行必要的保护。

    古观星台就是今天的天文台。

    今天的天文台,主要有光学天文台、谢电天文台、空间天文台三大类。天文台是专门进行天象观测和天文学研究的机构,天文台主要选择在大气层中没有烟雾、尘埃、灯光、水蒸气波动的高山上,沙尘和烟雾、灯光、水蒸气对观测天空中的物体有巨大的影响,有沙尘和烟雾、灯光、水蒸气污染的地方所测量的天文数据是不准确的。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为了观测天狼星,建立了天狼星观星天文台。中国颛顼(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年)今星子山、观果山、五雷山、云朝山观星测量群点上建立了观星点,创制了《颛顼历》历法。巴比伦在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观星天文台。丹麦国家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于公元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台,它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中国古观星台古观星工具有日晷、仰仪、正方案、景符等工具构成,日晷,是指太阳的影子,是用于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仰仪又称仰釜,一只直径约直径一丈二尺的铜质半球面,它的形状好像一口仰放着的大锅因而得名。仪唇(半球面的边缘)上边刻着时辰和方位,相当于地平圈,上面有水槽,用以校正水平,用为测量天体球面之座标;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先定中心,划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偏布周天度,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景符,以铜叶,博二寸,长加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以方跂为趺,一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耆其一端,使其势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虚梁之中,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旧法一表端测晷,所得者日体上边之景。今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

    云朝山金顶为仰仪观星台。下有古台石基六米多高,用于高于周围的树木,以便得出正确的观星数据。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0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099hnlzl 2015-3-18 15:06
王正鹏: 指南针的发明源于天文学工具正方案
然后应用于航海
回复 王正鹏 2015-3-17 20:12
099hnlzl: 学习了!长见识了!
指南针的发明源于天文学工具正方案
回复 099hnlzl 2015-3-17 16:21
学习了!长见识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