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野拂老禅师为慈利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莫俦的后裔
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
争论了一个世纪的清代野拂老禅师到底是谁?笔者王正鹏在二十年前就开始注意了,先是凝凝惑惑的听从了慈利县名士周保林先生的李自成部将侄子李过之说,因后来笔者王正鹏在四十八寨及云朝山,为期一年半的实地考察中,并没有发现李自成活动的生活史料,后来发现李自成部将侄子李过在平江县撰写的大量史料后,才重新对清代野拂老禅师到底是谁重新考证,基本认定为北宋慈利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莫俦的后裔之墓。
关于莫俦的身世,百度辞条“莫俦(1089~1164),字寿朋,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一说湖州乌程(今浙江省湖州)人,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科状元。历任承事郎、校书郎、起居舍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后投靠金国,赵构称帝后他因此获罪。”。在《直隶澧州志》 “宋代的莫俦,是澧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莫俦(1089~1164),字寿朋,是当时的澧州慈利人,是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的状元。当年他高中状元时,年仅22岁。莫俦中状元后,因才华出众,便得以入仕任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不久,又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接着又被刘贵妃言听计从的徽宗提拔为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年),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徽宗、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后,莫俦无奈投靠金国,但其引金国使臣检视府库,往返奔走,积极为金人传旨立张邦昌为帝,被京师人称之为‘捷疾鬼’。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 皇帝,莫俦被封为尚书右丞相。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流放全州(今广西全州)。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位至宰相,放其自便。后来,莫俦死于潮州,终年76岁。莫俦是位才华横溢的人,除书画技艺精湛之外,还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传世。”。《澧州举要》“莫卞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住进一个旅馆,有人来报说姓莫的人中了状元。他出门迎接,报信的说是莫俦中了状元,但此时莫卞并没有儿子。谁想,就在这一年(1088年)莫卞登科,做了进士,第二年又生得儿子。于是,他给儿子取名为莫俦,24年之后,他的梦果然应验,儿子莫俦中了状元。”,《直隶澧州志》“莫俦,卞子,政和辛卯(1111年)状元及第”。《澧志举要》“俦,慈利人,兵部郎中莫卞之子。举政和中廷对第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岳州府志》“政和壬辰莫俦,是科榜首,后为张邦昌劝进书科目之玷也,慈利人。”,《湖南教育史》“莫俦,慈利人,生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宋徽宋政和二年壬辰科状元。莫俦中状元时,年仅22岁。……莫俦在国难当头时投降敌国,后为伪‘大楚’ 政权的重臣,这对极重操行的儒士来说,其行为是极为卑劣的,也有愧于‘状元’ 这一崇高的称谓。”。
儒士的气杰,是儒士学习的榜样。莫俦虽为慈利县历史上第一个中状元的人,他在国难当头时投降敌国,后为伪‘大楚’ 政权的重臣,是被慈利的儒士们所不耻,故莫俦明清的后人虽在当时建有重功,也不为朝廷重用,莫俦在明清时的后裔也不愿提及自己,故野拂老祖师无真名,就连慈利县的云朝山临济正宗的祖庭也入不了,只好结茅为庵了,连起义者李自成的门庭也入不了,只好以野拂(佛)自居。
野拂,即莫俦后裔莫拂。莫拂,生于明,终于清,中过进士,身材高大,善使剑,在明,为把总,剿吴王起义军吴八月;在清,为副都统,剿李自成部谢应龙。虽有功,明不封仕、清不封仕,随弃官隐云朝山修佛,使康熙十八年(1679年)废寺置云朝山防隘处,莫拂无处居,后隐零阳履阳洞。
上图为野拂墓志碑,下面为野拂墓志文:
皇清临济正宗圆寂始祖僧(上)真(下)修野拂老和尚墓
(墓碑高89公分、宽45公分、厚10公分)
衣钵永传
老禅师武夫也,生于明,终于清。壮志轩昂,丰姿凜烈。抱经天纬地之才,久恨权阉;乘捣海翻江之势,敢逐冠林,枕戈待旦,方期恢复中原;拨剑登坛定,欲扫平寰宇。战吴王于桂州,追李闯于澧水,无如戎马屡乘,莫展风云之路;是以逐鹿不事,竟甘泉石之棲爰。乃来零阳履响洞,于茅为庵,架木为刹,基地初创,田园渐恳(垦)。心之明也,在于斯;性之见也,在于斯;而旷野于以拂焉矣,而天真于修焉矣。序。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二十一日龙岗撰。
徒子:如星。徒孙:性见、性元。徒曾孙:海悟。徒来孙:照禅。徒昂孙:普安、普洁。徒仍孙:通愿、通(玄)?。徒云孙:?真。
咸丰十一年(1861年), 临济正宗野拂一脉: 野拂—(传) 如星--(传) 性见、性元--(传) 海悟--(传) 照禅--(传) 普安、普洁--(传) 通愿、通(玄)?--(传) ?真, 共计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