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道教第五十山福地星德山考
王正鹏(土家族) 读史辑文
地德山,星子山,星德山,为唐代史籍中的朗州地德山,宋代史籍中的星子山,明代及当代的星德山。是道教第四代天师张盛(约220~226年曹丕在位时离职修道。)之弟地师张巨(约220~226年曹丕在位时到达地德山修道。)的祖庭。
星德山的历史可上塑到帝颛顼时期,帝颛顼(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年),主管北方的天帝,创作颛顼历,定九州,作《承云》乐曲。汉初以前的历法是用颛顼历,《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创制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制作曲《承云》。
唐代司马承祯(647~735)《天地宫府图》中说:“第五十三(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仙人张巨”何许人也?查史知是留侯张良后裔,道教两大支派(正一派、全真派)的正一派祖师张道陵(张道陵与葛玄、许逊、萨守坚共为道教的四大天师。)的曾孙,正一派第四代天师张盛之弟张巨,张巨居(地)德山之后,自称地师,开始在民间大肆创办正一教,或五斗米教等,他们信奉两个星斗(即北斗星和南斗星,南斗星主生,北斗星主死的说法。)。
李吉甫(758~814)《元和郡县图志》:“善德山在(武陵)县东九里,本名枉山。隋开(581~604)中,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尝居此,改名善德。”,据李吉甫(758~814)《元和郡县图志》中介绍的《舆地纪胜》中称“德山又称地德山”。唐代李吉甫特别注明善德山不是地德山。
地德山就是仙人张巨所居之山,属道教第五十三福地。
在地德山周围唐代司马承祯(647~735)《天地宫府图》中又说:“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又说:“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界。”。又说:“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澧陵县北,属臧先生治之。”,《直隶澧州志》“中武当山者,真武祖师修真度化之所也。唐人感其德化,建庙崇祀。”。中武当山,即观国山,唐司马承祯称彰龙山。中武当山观祖师殿殿中供真武祖师神像,金身铜铸,重250公斤,神坛上一石,黄质系黑,谓之落星石(《史记》“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有陨石下东郡,至地为石。”)即此石。真武祖师,即帝颛顼(颛顼,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年,主管北方的天帝,创作颛顼历,定九州,作《承云》乐曲。汉初以前的历法是用颛顼历,《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创制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制作曲《承云》),谢真人即谢允(谢允,字道通,号谢罗仙。位列地仙之列。在326~334年之间辞罗邑宰相入武当山,为武当山道士孟盛子徒弟,执掌桃源山洞道教。臧先生指燕王臧荼之子臧衍,于公元前196年后在关山观任住持。
绿萝山道士沈羲,公元前305年在绿萝山下去往女婿卓孔宁家的路上得道成仙。绿萝山则是仙人沈羲的香火道场。见晋葛洪(284~364)《神仙传·沈羲》、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史记·老子八十一化图·第五十五化》。南北朝南齐黄闵(武陵人)撰《武陵记》:“有绿萝山。侧严垂水。悬萝百里许。得明月池。碧潭镜澈。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肃穆。莫不静畅。至四日朝。众贤各去。余既乐野室。”。
唐杜光庭(850~93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朗州桃源山白马玄光洞天,七十里,在朗州武陵县。”又说:“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北。”,说明朗州境内的两座道教福地是古有的道家道场。
茅山道教第十五代宗师黄洞源(?~730)曾率弟子黄山宝、胡清镐、朱神静,道童谭伯进、陈景昕,道友朱灵辨等人到桃花洞修真。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辰溪瞿童(字柏庭)到桃源观师事黄洞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五月十三日晨瞿童辞师“白日飞升”,观旁石崖留下八个趾印。
由于朗州的桃源观、绿萝山在古历就是道教福地,加上澧州慈利县地德山又是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公元35~公元156年,天师道第一代祖师,第二代张衡,第三代张鲁,第四代张盛)的曾孙张盛之弟地师张巨的祖庭,张巨除了供奉张道陵、张衡、张鲁三位天师外,还要供奉留侯张良。天师道张道陵是留侯张良的八世孙,九世孙为张衡,十世孙为张鲁,十一世孙为张盛、张巨。澧、朗、荆州之地信奉张巨的天师道,自然而然的就供奉了留侯张良了,由是在地德山的周围到处就流传了许多有关留侯张良隐居的传说。
北宋苏轼(1037~1101)在《直隶澧州志·卷三·舆地志·三山·慈利县》称“星子山有石莹然,望之若星。”。
从唐代的地德山,再到北宋的星子山,其实都是讲的道教第五十三福地天师道张巨地师的地德山。
唐宋名家如张旭、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韩愈、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都到过桃源观、绿萝山、地德山的道教三大福地,他们等都有吟咏存世,存世最多的是刘禹锡在地德山附近大维山学习创作的《竹枝词》了,而且将《竹枝词》带回了洛阳京师。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道教龙门派名师张道会在地德山修筑了三元宫,并将苏轼所说的星子山更名为星德山。张道会之后又在星德山修筑了几座道教宫殿,自从龙门派名家张道全在星德山开设道场以来,就将唐代司马承祯(647~735)《天地宫府图》中所说的:“第五十三(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道教第五十三福地抹掉了,将北宋苏轼(1037~1101)在《直隶澧州志·卷三·舆地志·三山·慈利县》所说的: “星子山有石莹然,望之若星。”的“星子山”抹掉了。自从抹掉之后,到星德山从事道教的文人墨客少了,道教名师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