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画家@作家 //www.sinovision.net/?342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介绍中国当代的作家与画家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正鹏:中国古代历史简说

热度 1已有 2101 次阅读2011-12-12 00:49 |个人分类:王正鹏考古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中国古代历史简说

王正鹏(土家族)/文

氏族联盟时代:

伏羲氏政权

渭茂,女,在位(公元前5274~公元前5241)。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年号:渭茂元年(戊辰,前5273)。渭茂,女,姓风,名渭茂(此字为同音代用字,原字电脑字库中无),号伏羲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一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十九任帝。

公元前5274年,渭茂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戊辰年(公元前5273)为泽治元年。

渭茂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卒于渭茂三十三年(庚子,公元前5241),终年六十八岁。葬在象城西南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渭茂。

无怀氏政权

苍芒,女,在位(公元前5241~公元前5209)。出生地:怀城(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古城)。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年号:苍芒元年(辛丑,公元前5240)。苍芒,女,姓风,名苍芒,号无怀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二任帝。大伏羲氏族无怀氏执政的首任帝。

无怀氏是燧人氏风姓的一个支脉,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比较大的部落。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焦作市的武陟县和温县一带。武陟县古称怀城,氏族联盟时代结束后,无怀氏部落解体,大多数族人以怀为姓,并建有怀国。西周时,怀国被周武王所征服,成为臣服于西周的诸候国。春秋初年,怀国归郑国所有,战国时期归魏国所属。

公元前5241年,苍芒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辛丑年(公元前5240)为苍芒元年。

苍芒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三年,卒于苍芒三十二年(壬申,公元前5209),享年七十岁。葬在了象城西南的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苍芒。

节曲,女,在位(公元前5209~公元前5175)。出生地:怀城(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古城)。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年号:节曲元年(癸酉,公元前5208)。节曲,女,姓风,名节曲,号无怀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三任帝。大伏羲氏族无怀氏执政的二任帝。

公元前5209年,节曲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癸酉年(公元前5208)为节曲元年。
  节曲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五年,卒于节曲三十四年(丙午,公元前5175),享年七十岁。葬在了象城西南的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苍芒。

无怀氏共历二任帝,执政六十六年。

伏羲氏政权

风和,在位(公元前5175~公元前5151)。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年号:风和元年(丁未,前5174)。风和,男,姓风,名风和,号伏羲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四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任帝。

公元前5175年,风和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丁未年(公元前5174)为风和元年。风和执政期间,对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旧制度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引起了女娲氏部落反对,以风和不尊祖训,不守祖宗章法为借口,拒绝接受风和的管束,从大伏羲氏族中分裂出去。这是伏羲女娲政权成立两千五百年来第一次大分裂,这次分裂使大伏羲氏族从强盛走向了衰弱。

风和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五年,卒于风和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5151),享年七十一岁。葬在了象城西南的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风和。

节氏,在位(公元前5151~公元前5117)。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年号:节氏元年(辛未,公元前5150)。节氏,男,姓风,名节氏,号伏羲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五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一任帝。

公元前5151年,节氏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辛未年(公元前5150)为节氏元年,节氏执政时期,大伏羲氏族女娲部落更加不服,公然向伏羲氏政权挑战,在宛丘西“一溜十八岗”的山地上修建了女娲城,与伏羲氏政权相抗衡。
  节氏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五年,卒于节氏三十四年(甲辰,公元前5117),享年六十七岁。葬在了象城西南的伏羲帝陵(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尊号帝节氏。

太河,在位(公元前5117~公元前5073)。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立都:象城(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迁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年号:太河元年(乙巳,公元前5116)。太河,男,姓风,名太河,号伏羲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二任帝。
  公元前5117年,太河即位后,仍立都于象城。以乙巳年(公元前5116)为太河元年。

太河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卒于太河四十四年(甲辰,戊子,公元前5073),享年七十岁。葬在了宛丘伏羲帝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尊号帝太河。

大耀,在位(公元前5073~公元前5035)。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立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年号:大耀元年(己丑,公元前5072)。大耀,男,姓风,名大耀,号伏羲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七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三任帝。

公元前5073年,大耀即位后,仍立都于宛丘。以己丑年(公元前5072)为大耀元年。
  大耀称帝以后,增设了后宫,并且在后宫娶妻纳妾。他向各部落公开宣称,帝和各部落大酋长享有婚姻方面的特权,男性的可以多妻,女性的可以多夫。自大耀开始,帝都宫廷的性质原来专门用于处理国家政务的办公场所,如今变成了帝王的私家宅院。

大耀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卒于大耀三十八年(丙寅,公元前5035),享年七十九岁。葬在了宛丘伏羲帝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尊号帝大耀。

节芒,在位(公元前5035~公元前5008)。出生地: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立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年号:节芒元年(丁卯,公元前5034)。节芒,男,姓风,名节芒,号伏羲氏。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七十八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二十四任帝。

公元前5035年,节芒即位后,仍立都于宛丘。以丁卯年(公元前5034)为节芒元年。称帝以后,与一部分部落的大酋长密切交往,物色了数十名美女入宫,后宫房舍不足,他便向各部落征调人力和物力,扩建宫室。
  节芒即位后不久,女娲部落的大酋长公开宣布称帝,立都于宛丘西一溜十八岗的女娲城(今河南周口市西华县境内)。大伏羲氏族出现了二帝并存的现象,一百多个部落分成了两大阵营,一部分支持伏羲氏的节芒,一部分支持女娲氏。
  公元前5008年,炎帝氏族的队伍向大伏羲氏族发起了全面进攻,有许多部落投降。

节芒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卒于节芒二十七年(癸巳,公元前5008),享年七十二岁。葬在了宛丘伏羲帝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尊号帝节芒。

炎帝魁隗氏政权 公元前5008公元前4766,历六任帝,传国虚记二百四十三年。这六任帝是:
  1    魁隗,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八年(公元前5008公元前4951年)。
  2    炎居,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951公元前4918年)。
  3    节并,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公元前4918公元前4876年)。
  4    戏器,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年(公元前4876公元前4827年)。
  5    祝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公元前4827公元前4781年)。
  6    共工,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公元前4781公元前4766年)。

 炎帝魁隗氏政权在公元前4766年时虽然失去帝位,但其宗族所属部落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一直与执政的神农氏相对抗。
  共工失去帝位后,仍为本部落大酋长,继续执政二十五年后去世,卒于公元前4740年,终年六十岁。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后土,后土为魁隗氏第七任大酋长。
  后土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公元前4740公元前4696年),卒于公元前4696年,终年六十五岁。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噎鸣,噎鸣为魁隗氏第八任大酋长。
  噎鸣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公元前4696公元前4676年),卒于公元前4676年,终年四十二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信,姜信为魁隗氏第九任大酋长。
  姜信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676公元前4643年),卒于公元前4643年,终年五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赤召,赤召为魁隗氏第十任大酋长。
  赤召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一年(公元前4643公元前4603年),卒于公元前4603年,终年六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墙夷,墙夷为魁隗氏第十一任大酋长。
  墙夷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603公元前4584年),卒于公元前4584年,终年四十三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捷个,捷个为魁隗氏第十二任大酋长。
  捷个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公元前4584公元前4557年),卒于公元前4557年,终年四十七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大笪,大笪为魁隗氏第十三任大酋长。
  大笪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57公元前4535年),卒于公元前4535年,终年四十七岁。死后传位于族弟姜大汉,大汉为魁隗氏第十四任大酋长。
  大汉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公元前4535公元前4515年),卒于公元前4515年,终年五十岁。死后传位于族子(侄子)姜夸父,夸父为魁隗氏第十五任大酋长。
  夸父在位执政虚记三年(公元前4515公元前4513年),于公元前4513年被黄帝政权所灭。

魁隗氏政权

魁隗在位公元前5008公元前4951。出生地:常阳(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立都:陈仓(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年号:魁隗元年(癸巳,前5008)。魁隗,姓姜,名魁隗,又名柱,号魁隗氏。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的首任帝。
  魁隗的远祖是燧人兹合雄氏,简称燧人兹氏。
  赤水氏部落(今贵州遵义赤水市)年轻的女首领听也看中了他的才华,恳请魁隗嫁给她,魁隗当上了赤水氏部落的大酋长。一年后,他率领赤水氏部落族众,沿长江流域东征,先后征服了大小数十个部落,势力大增。他很快被推举为男方各部落氏族联盟的大酋长。于是,魁隗自称赤帝,与活动在中原黄河流域的伏羲女娲政权相抗衡。
  公元前5008年秋天,赤帝魁隗乘大伏羲氏族内部混战之际,率领长江流域数十个部落北征,大伏羲氏族因洪水之难和氏族内部的纷争原本已经衰落,如今见强敌压境更是十分恐慌。魁隗的部队很轻松地攻占了帝都宛丘,并在宛丘正式宣布称帝。魁隗称帝后,宣布“以火德王天下”,把帝号的“赤”字改成“炎”字,始称炎帝。以羊为炎帝族的图腾,以姜姓为炎帝族的国姓,以癸巳年(公元前5008)为魁隗元年。
  魁隗称帝后不久,便废弃了伏羲氏的都城宛丘,迁回到故乡陈仓,在那里重建都城,正式立都。从此,炎帝政权控制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魁隗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八年,卒于魁隗五十八年(庚寅,公元前4951),享年七十九岁。葬在陈仓炎帝陵(今陕西宝鸡市东),帝号魁隗,尊号炎帝。

炎居在位公元前4951公元前4918。出生地:固川(今陕西宝鸡市北)。立都:古浪(今甘肃武威市东南)。年号:炎居元年(辛卯,公元前4950)。炎居,姓姜,名炎居,号魁隗氏。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的二任帝。
  公元前4951年,炎居即位后,将帝都迁到了祁连山以东古浪河畔的古浪镇。古浪今属甘肃武威市,是中原地区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之地。主要活动区域在今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贵州等地,而中原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仍由伏羲女娲后裔统治和管理着,只是臣服于炎帝政权而已。当时虽然四方各氏族联盟共尊炎帝,但各族团的管理方式仍各行其道。有的部落以农耕为主,有的部落以田猎为主,有的部落以捕鱼为主,有的部落以畜牧为主。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专门生产陶器的制陶业,生产麻布类的织造业,生产骨器的制骨业等。
  炎居为帝时,除继承了先帝所创立的一切德政外,在天文观测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他在利用表木观测判断日晷阴阳变化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在丘墟上立石圭,南北两侧各立标杆(表),以根据日影的长短变化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炎居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卒于炎居三十三年(癸亥,公元前4918),享年七十八岁,葬在居延海(今甘肃武威市境内),帝号炎居,尊号炎帝。

节并,女,在位公元前4918公元前4876。出生地:西吉(今宁夏固原市西)。立都:偏城(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东)。年号:节并元年(甲子,公元前4917)。节并,女,姓姜,名节并,号魁隗氏。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三任帝。
  公元前4918年,节并即位后将帝都迁至今宁夏固原市以西的偏城,以甲子年(公元前4917)为节并元年。
  节并执政时期,以六盘山为立表木观天象之圣地,活动范围大体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三个省区。
  节并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卒于节并四十二年(乙巳, 公元前4876,终年六十四岁,葬在六盘山,帝号节并,尊号炎帝。

戏器,在位公元前4876公元前4827。出生地:将台堡(今宁夏固原市南)。迁都:不周山(今宁夏六盘山的钟山)。年号:戏器元年(丙午,公元前4875)。戏器,男,姓姜,名戏器,号魁隗氏。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的第四任帝。

公元前4576年,戏器即位于偏城,以丙午年(公元前4875)为戏器元年。戏器即位后不久,便使人在不周山上筑城。城筑好后,他下令将帝都迁至不周山的新城。戏器在不周山首创六合历法。六合历根据季节的变化,将每年的十二个月分成六组,称作“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六合历法使人们能够准确地掌握季节交替的变化,适时安排生产和生活。
  戏器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年,卒于戏器四十九年(甲午,公元前4827),享年七十二岁。葬在不周山(今宁夏六盘山的钟山),帝号戏器,尊号炎帝。

祝融,在位公元前4827公元前4781。出生地:隆城(今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立都:不周山(今宁夏六盘山的钟山)。年号:祝融元年(乙未,公元前4826)。祝融,男,姓姜,名祝融,号魁隗氏。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的五任帝。

公元前4827年,祝融即位后立都于不周山,以乙未年(公元前4826)为祝融元年。主要活动在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中原地区的大伏羲氏族各部落虽然臣服于炎帝政权。祝融娶骊山氏女子为妻,生长(太)子长琴。祝融晚年欲立长琴为帝位继承人,但共工氏不服,引发了内乱。
  祝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卒于祝融四十六年(庚辰,公元前4781),享年七十一岁。葬在不周山,并在临潼(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设灵台,帝号祝融,尊号炎帝。

共工,在位公元前4781公元前4766。出生地:蒲水(今甘肃庆阳市南肖金镇)。立都:西川(今甘肃庆阳市环县西北洪德镇)。年号:共工元年(辛巳,公元前4780)。炎帝共工,男,姓姜,名共工,号魁隗氏。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六任帝。  
  帝祝融死后,长子长琴即位称帝,共工不服,率本部族众征讨,双方进行了一场恶战,结果,共工击败了祝融之子长琴,然后自立为帝。
  共工氏虽然以武力征服了祝融氏,但祝融氏族并不服输,仍与共工氏所对抗,双方经常因为生活和生产上的一些事情发生争斗。
  氏族内部的不合动摇了魁隗氏政权的统治地位,帝共工十五年(乙未,公元前4766),崛起于中原的炎帝系神农氏一支强大起来,神农氏第九代大酋长姜农以讨伐叛乱为由,率中原各部落联合西征,击败了魁隗氏族,六任帝共工兵败,只好让出帝位。神农氏在中原各大氏族及所属部落的支持下,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帝位。
  共工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时失去帝位。他失位后,仍任本部落大酋长,继续执政虚记二十六年时,病死于西川。

共工前后共执政虚记四十二年,卒于神农二十六年(辛酉,公元前4740),终年六十岁。葬在西川城外(今甘肃庆阳市环县西北),帝号共工,尊号炎帝。

炎帝神农氏

神农氏的先祖与魁隗氏的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比皆以姜为姓。

神农氏的第一代为伏羲女娲政权的大典氏,为柱下史,号神农氏。在位虚记约三十二年(公元前5032公元前5001)。
  神农氏第二代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公元前5001公元前4966)。
  神农氏第三代在位执政虚记约三十七年(公元前4966公元前4930)。
  神农氏第四代……在位执政虚记约三十五年(前4930—前4896)。
  神农氏第五代位执政虚记约四十年(公元前489公元前4857)。
  神农氏第六代在位执政虚记约三十年(公元前4857公元前4828)。
  神农氏第七代在位执政虚记约二十三年(公元前4828公元前4806)。
  神农氏第八代在位执政虚记约十九年(公元前4806公元前4788)。
  神农氏第九代在位执政虚记约二十二年(公元前4788公元前4767)。
  公元前4767年,神农氏第十代即位。联合中原地区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公元前4766年,炎帝魁隗氏被击败,第六任帝姜共工被迫让出帝位。神农在中原各大部落联盟的支持下坐上了帝位,建立炎帝神农氏政权。
  炎帝神农政权的统治区域,鼎盛时期南至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区),北至幽都(今北京市一带),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东至谷(今东海沿岸地区)。是远古时代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统一,东西南北大小数千个部落共尊炎帝神农氏,史称“万国共朝”。

炎帝神农氏政权前后共传十七代(前九后八),有天下五百二十年(公元前5032—公元前4513)。公元前4513年,炎帝神农氏政权被黄帝姬芒所灭。

神农在位公元前4765公元前4733。出生地:(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大莘店)。立都: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年号:神农元年(丙申,公元前4765)。炎帝神农,姓姜,名神农,又名纥号神农氏。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首任帝。神农出生之地名tan)渚,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境内。泉,古时又称井。古书上说,“神农即诞,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指的就是九龙沟之泉。渚之南有九皋山(又名鸣皋)。渚东有鲧的妻子有莘氏之女女志故城遗址。九龙沟状如九条火舌,自渚上腾,如烈焰之势。中央一沟名叫龙头沟,又名常山。北有常川乡。沟中有巨形天然石龙,有一条河流发源于龙头沟,取名常水。龙头沟北边的村子叫龙王屯,西有九龙洞,南有神龙庙,东有九龙朝凤。大莘店村东有小龙庙。龙头沟全长九华里,皆为黄土,唯独神龙为巨石形成。
  神农跟随母亲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他知道了天地日月星宿,知道了山川溪流湖泊,知道了鸟兽鱼虫类别,也知道了花草树木的种属。母亲告诉他,山上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植物无毒。无毒的植物可以供人充饥,有毒的植物会把人毒死。母亲细心地传授他如何区别那些有毒和无毒的植物。把平生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后来神农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了医药研究上,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医药学说。
  神农十七岁时,母亲见他热心于医药事业,便把他送回到神农氏祖先的发祥地秦岭,让他去那里专门研究医药。当时神农居住在秦岭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每日虚心向父辈学习,不辞辛苦翻山越岭采集各种植物进行研究。古时的秦岭动植物丰盛,有各类动植物数千种,是一处天然的生物园。神农在这里先后考查了上千种各类动植物,多次爬上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也是关中群山的最高峰,不仅山势险峻,还时常有虎豹豺狼等猛兽出没,在山上采集十分危险,神农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三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发现了数百种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用这些动植物的药用部分为人、畜治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后来他把每次治病的经验用刀笔刻写在特制的陶片上(陶书),形成了中国远古最早的医药书籍。
  当时神农所刻写的“陶书”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符号文字至黄帝时期便明令废除了,黄帝推广和使用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禁止使用符号文字,符号文字便逐渐失传了。后来神农的后人曾用象形文字译出了一部分,但还有大部分没被译出来,这些陶书有的被毁坏,有的伴随着他们的主人深埋于地下,成了永远的秘密。
  古史传说中记载,说炎帝神农出生在礞峪(今陕西宝鸡市北约5公里),经专家学者考证,实属误传。神农之世十七代,除第一代是出生在秦岭,其余皆出生在洛水流域。礞峪出生的神农很可能是第一代,但第一代神农并未称帝,更与炎帝扯不上关系,因此只能是因同为神农称号而误传。
  神农二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匆匆赶回洛水河畔的出生地,与族人以简朴的古礼将母亲安葬在伊水河畔,尊称她为彭婆。其地如今仍称彭婆镇。

神农是一位心中只有天下和人民的圣人。为了造福于人类,他在深入研究医药学的基础上,又开始研究粮食的种植和生产工具的改革。在神农以前虽然已经有了早期的农业,但种植的粮食作物很稀少,只有麦类和水稻,而这两种作物又只适应土质肥沃的平原和水源充足的地区,山地和高原丘陵之地根本无法种植。
  神农离开烈山独身往各地各部落走访,先后考察了大小数百个部落,行程数千里,他学习和吸收各地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了五谷(稻、黍、稷、麦、菽)的种植和栽培方法,然后向各部落推广。神农的名声很快便传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周书》上说:“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谷藏实。”《拾遗记》中说得更神:“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五谷的种植虽然是神农总结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但他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把一切功劳都归给天和神,这不仅抹杀了神农的功绩,也完全忽视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神农不仅传播和推广了五谷的种植,还发明了耕种用的农具。史书记载:他“削木为耜,揉木为耒”,制造出了人类最早用来耕地的犁。他指导人们开荒种田,从事农业生产,使中国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曾多次冒险出游,足迹踏遍了两河(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大川。

这是种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不要说高山峡谷中悬崖峭壁毒蛇猛兽之险,单是那些巨毒的植物就随时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说他在品尝草药过程中曾多次中过毒。西汉学者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也许有些夸张。而晋朝的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又未免埋没了神农所付出的艰辛与危险。

这时,炎帝魁隗氏政权发生内乱,红蛇部祝融氏与青蛇部共工氏为争帝位而打起了内战,使许多无辜的人惨死于战乱之中。
  人类的贪欲和凶残也激怒了天帝。关中连年大旱,饥民遍地,一些地方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天灾人祸是执政者走向灭亡的信号,神农乘机率领两河流域(长江、黄河)的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向炎帝魁隗氏政权宣战。
  共工二十五年(乙未,公元前4766),神农征服了炎帝魁隗氏政权,迫使帝共工让出帝位。神农回师中原,建都于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陈留镇),以火德王天下,国号“炎帝”,族号神农氏。以丙申年(前4765)为神农元年。
  神农五年(庚子,公元前4761),炎帝神农氏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宛丘是早年太昊伏羲氏所建都城,如今已经废弃荒芜。神农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便命人在此重建了都城。
  神农称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宁静,万民安乐。史书上说:“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淮南子。主术篇》)。因为没有人犯罪,连牢狱都空了;天下的习俗统一,没有人再怀奸诈之心。刘安所说过于绝对化,当时也并非天下所有人都听从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如失去帝位的魁隗氏族就始终不愿听命。还有北方的夙沙氏首领,非但不肯臣服,还公开反对神农氏称帝,并扬言要率部落攻打炎帝神农氏。他的大臣箕文劝谏他,他不但不听,还把他杀了。然而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夙沙氏大多数子民都拥护神农氏,他们联合起来驱逐了反叛的首领,重新归顺了神农氏。
  神农不仅是农业和医药业之祖,也是音乐业和商业的创造者。
  “神农作琴。神农氏琴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世本。作篇》) “神农乃命邢天作《扶黎》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后纪三》)(《史记。补三皇本纪》)这是史书上最早有关在城内设立集市的记载。神农命人在城中设立集市,让人们把自家用不完的商品拿到集市上交换别的商品,以物易物,互通有无,这便是中国原始商业的开端。
  神农还采纳了中原伏羲氏对婚姻制度进行改革的做法,规定本部落男子可以迎娶异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嫁给异部落的男子。家庭以男人为主体,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地位平等。这一男婚女嫁的新制度打破了数千年走婚的格局,男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社会制度开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转化。
  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733)夏天,他再次前往秦岭登天台山采药,因误食了含有剧毒的草药火焰子(俗称断肠草),救治无效,不幸身亡。因天气炎热,遗体无法返回帝都,就地安葬了。
  神农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卒于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733),终年六十三岁。葬在秦岭莲花台(今陕西宝鸡市常羊山),帝号神农,尊号炎帝。

 

临魁,在位公元前4733—公元前4692。出生地:具茨(今河南郑州新郑市)。立都: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年号:临魁元年(己巳,公元前4732)。炎帝临魁,男。姓姜,名临魁,又名雨、大隗,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二任帝。

公元前4733年,姜临魁称帝后,认为宛丘是伏羲氏的亡国之都,住在那里不吉利,便重新把帝都迁回了陈留。
  帝神农共有三子,长子临魁初封为烈山氏,帝神农命他迁居关中西部(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和四川部分地区),在那里发展神农氏的势力。次子名叫姜居,被帝神农封为连山氏,命他迁居江南,在江南推广炎帝族的政治主张。三子名叫姜石年,帝神农封他为伊耆氏(又称伊祁氏),命他迁居渭水以西至秦岭一带(今陕西渭南市至宝鸡市),领导当地部落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姜石年后来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专门从事医学研究,使神农氏的医药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姜临魁执政时期正值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黄金时代,史书上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子。通策》)。
  在文化教育方面,神农氏依然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文字结构简单,易于书写,写书记事极为方便。文字主要刻写在陶片上,这种用来写书的陶片,称它为“陶书”。用来刻写文字的工具称作“刀笔”。刀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质地坚硬的岩石磨制而成,一种是用稀有的铜片制成。笔锋坚利,刻写出来的文字很优美。
  上古符号文字为我国的远古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遗憾的是到了黄帝政权时期,黄帝推广使用仓颉氏总结民间文字所创造的图形文字,废弃了符号文字,使中国文字由简单变得复杂。符号文字最初还在民间部分地区流传,执政者不提倡,懂得符号文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便失传了。
  神农氏时期又发明了用犁耕地,把土地打成垅,在垅上种庄稼,即便于田间管理又能防旱排涝,使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使原始农业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男人和女人的分工逐渐明显起来。由于农业生产多是些重体力劳动,身体比较强壮的男人便成了主要劳动者,女人逐渐退居二线,专门从事体力较轻的手工业和饲养业。这时候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居民,已经开始大量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畜禽,有的地区还开始养马和驴,随着家畜饲养业的增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骨器加工。有许多地方陆续建起了专门加工骨器的作坊。人们把大量兽骨加工成生产和生活用品,如骨锄、骨刀、骨针、骨产、骨勺、骨筷子等。此时陶器已在各地广泛生产,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有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在北方还出现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已经有铜制的武器出现,如铜矛、铜枪、铜剑等。
  姜临魁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二年,卒于帝临魁四十一年(己酉,公元前4692),终年六十五岁。葬在中原具茨山(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境内),尊号炎帝。

姜承,在位公元前4692—公元前4655。出生地: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立都:穷桑(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年号:帝承元年(庚戌,公元前4691)。炎帝姜承,男。姓姜,名承,又名号,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三任帝。

公元前4692年,姜承即位称帝,史称帝承。在山东境内的穷桑重建帝都。穷桑原是伏羲女娲政权帝少昊时所建的都城,如今故址虽在,旧城全无。帝承三年(壬子,公元前4689),新都建成。姜承迁都于新都穷桑。新都的王宫建造的宽敞豪华,主副房屋多达数十间,不仅有用于处理政务的议事大厅,和专门用于生活区的后宫,还建造了多处专供他和妻妾们游玩和休息的凉亭和高台。他效仿父亲帝临魁,也娶了三位妻子,每位妻子各居一套宅院。姜承收受外族各部落所赠送的珍奇宝物。
  在姜承的带动和影响下,朝中大臣和各部落首领也都纷纷效仿,都在自己所占居的土地上修建高档次的宅院,借以显示自己的权力和富贵。但是,炎帝姜承有一项明文规定:朝中大臣和和各部落酋长所建宅院,不得超过帝宫,否则即视为叛逆,严加惩处。
  炎帝神农氏政权最初的治国原则是:依然是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分尊卑贵贱,天下人人平等。可是到了第三任炎帝姜承时,性质完全变了,族民开始两极分化,有职有权者逐渐演变成贵族,许多普通族民渐渐沦落为穷人。一些族民对此愤愤不平,他们不甘心受当权者剥削,纷纷提出抗议。姜承怕事情闹大引发族民暴乱,便假借天神之说,向人们广泛宣传唯心主义的天命论,说人间的富贵和贫穷都是由天神所决定,任何人都无法强求,更是无法改变。
  原始封闭的氏族村社生活,使族民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的世界观基本上是静止的,完全看不到社会的变化。在他们眼里,周围的世界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个社会正在悄悄地改变,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逐渐变化了的世界会给他们及其后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们相信了帝姜承的话,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天神所决定。既然是天神的决定,人就没有反抗的理由,就应该顺从天命。于是,他们不再反抗,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地工作着,心甘情愿地接受和服从贵族的统治。
  贫穷族民的无知和善良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使变革中的氏族社会在和平的环境下逐步向阶级社会发展。因此,在帝姜承执政的时间里,炎帝神农氏政权仍处于鼎盛时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家家有余粮,人人有衣穿,被后世史家称为太平盛世。
  姜承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卒于帝承三十七年(丙戌,公元前4655),终年五十七岁。葬在穷桑城外(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尊号炎帝。

姜明,在位公元前4655—公元前4628。出生地: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立都:穷桑(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迁都:鸣皋(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西南)。年号:帝明元年(丁亥,公元前4654)。炎帝姜明,男。姓姜,名明,又名,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四任帝。

公元前4655年,姜明即位称帝,号帝明。姜明即位于穷桑,以丁亥年(公元前4654)为帝明元年。姜明执政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神农氏所创立的父系氏族制度,规定:族中后代一律从父计算世系;女人居从属地位。女人结婚必须嫁到男方去,死后与夫同葬在男方墓地

炎帝共有三个女儿,炎帝的长女名叫女桑,她为了逃避父亲为她指定的婚姻,偷偷与雨师(炎帝时的官名,为主管农业的大臣)赤松子私奔,逃进了昆仑山。炎帝的次女名叫女娃,她也因对父亲为她指定的婚姻不满而离家出走,后来在东海边的悬崖上看海,失足跌落东海淹死。她死后变成了一只小鸟,每日衔西山的木石投入东海,想要填平东海报仇。人们称此鸟为“精卫鸟”。炎帝的三女名叫女尸,又名瑶姬,也是因为抗婚自杀而死。她死后葬在了巫山之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南)。传说她死后灵魂不死,专门迷惑好色的男子。后世的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被她迷惑过

与父系制度同时诞生的还有代表个人身份的标志名子。在炎帝神农氏政权以前,大多数人是没有名子的,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氏族名号代称。炎帝神农氏政权提出建议,要求每个人成年以后都要有自己的名子,以示区别。但这项建议并没有得到落实,除一些执政的大小头目外,普通族民很少有人响应。

帝明十七年(癸卯,前4638),兴起于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强大起来,公然称帝,立都于阳城(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与炎帝神农氏政权相对抗。
  姜明二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卒于帝明二十七年(癸丑,公元前4628),终年四十六岁。葬在鸣皋山(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尊号炎帝。

姜宜,在位公元前4628—公元前4582。出生地: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立都:宜阳(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年号:帝宜元年(甲寅,前4627)。炎帝姜宜,男。姓姜,名宜,又名直,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五任帝。

公元前4628年,姜宜即位后,立都于宜阳。以甲寅年(公元前4627)为帝宜元年。姜宜执政时,政治制度仍施行父系氏族的公有制管理,村有村长,社有社长,族有族长,部落集团首领为大酋长,各部落大酋长共尊炎帝神农氏为帝(国家元首)。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麻类。江南水源丰富以种植水稻为主,沿海居民以渔业为主,北方草原以畜牧业为主,山区居民以狩猎为主。此时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制陶、冶金(铜)、木器加工、石器加工、骨器加工、玉器加工等。文化教育方面,除了普及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外,帝姜宜还在伊川的常羊山上筑台坝立表木,观测太阳的变化,创造了太阳历。太阳历被绘制在当时生产的陶缸上。1972年在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的陶缸,上面就刻有清楚的太阳历。
  此时,炎帝魁隗氏族人也发展迅速,他们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长江、黄河),还有一部分迁徙于边远地区。《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的后代是炎居;炎居的后代是节并、伯陵和灵恝。
  炎居的第一个分支:节并的后代是戏器;戏器的后代是祝融;祝融的后代是共工;共工的后代是术器和后土;后土的后代是噎鸣和信;信的后代是夸父;夸父的后代是西岳;西岳的后代是先龙;先龙的后代后来发展成为势力强大的羌戎。
  炎居的第二个分支:伯陵的孙子叫伯夷,伯夷的后代叫许由,许由的重孙为黄帝时期的四岳。四岳的后人春秋战国时期有四大支脉,形成四个小国——齐、吕、申、许。齐国在今山东淄博市;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唐河县西北;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炎居的第三个分支:灵恝的后代世系不详,主要分布在西部边疆。他的后代被称为“氐”,
  统治区域被称为氐国,居民被称为氐人。其活动范围大体在今陕西西部、甘肃的西南部和四川的北部。
  另外,炎帝魁隗氏后代祝融氏一支也有很大发展,在长江以南后来发展成为祝融八姓。这八姓是:己、彭、秃、董、、曹、芈、斟。此八姓后来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芈姓,于西周时在江南建立楚国,曾一度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重要成员。
  炎帝魁隗氏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曾与祝融氏争夺帝位的共工氏。共工原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个较大部落的名称,是燧人氏的一个分支,早在伏羲女娲政权以前就已经存在,最初主要活动在长江流域,他们的首领叫共工氏。“氏”最早的含义并非指家族,而是指首领,相当于后世的“帝”、“王”、“大酋长”、“皇帝”的称谓。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少典氏等,这里的“氏”都是首领的称号。后来这些氏族的后代便以他们首领的名号为本部族的代称,“氏”便演变成了族团的称号。共工氏也是如此,他们最初的首领称共工氏,后来这个族团便称为共工氏族。从燧人氏时代至颛顼政权时期,时间跨度数万年,共工氏族始终存在着;他们的首领称共工,族人称共工,祖宗称共工,子孙后代也都称共工。
 炎帝分支共工氏,是炎帝魁隗氏后代姜共工。炎帝后代共工氏是有据可查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湖南长沙子弹库,曾出土一幅战国时期楚国的帛书,其内文有:“炎帝乃命祝融从四神降,奠三天,□思,奠四极……共攻□步,十日四时……”等语。其中的“共攻”,《山海经》所载“祝融与共工皆为炎帝后”。
  伏羲女娲政权晚期,共工氏部落已经迁徙到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曾多次入侵中原地区。炎帝魁隗氏政权初期,共工氏被炎帝政权征服,炎帝魁隗便派自己的一个族孙去领导共工氏,此后,共工氏便从属于炎帝了,为了有所区别,称之为姜共工或炎帝共工。
  炎帝共工氏的一支势力很大,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
  炎帝神农氏的石年一支也很强大,主要分布在陕西的东部和山西的南部,他的后人一部分居住在关中,一部分定居在汾水流域。
  炎帝的后世家族十分庞大,除占居中原外,还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张,其家族势力几乎渗透到全国各地。
  帝宜三十二年(乙酉,公元前4596),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政权首任帝仓颉去世,传位给他的后人,史称仓颉二世,仍立都于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东南)。
  帝宜四十一年(甲午,公元前4587),仓颉二世死,在位虚记十年(公元前4596——公元前4587),传位给仓颉三世。
  帝宜四十四年(丁酉,公元前4584),九黎族首领风虺在河北称帝,立都于灵山虺城(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南谢家堡乡),国号“冀”。势力强大的九黎族对炎帝神农氏政权构成了很大威胁,帝姜宜命他的儿子姜来驻守来源,以防九黎族人进犯。
  帝宜四十五年(戊戌,公元前4583),姜宜的重孙姜克出生在太行山以西的榆林(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神农镇)。
  姜宜二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卒于帝宜四十六年(己亥,公元前4582),终年六十七岁。葬在鸣皋山(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尊号炎帝。

 

姜来,在位公元前4582公元前4563。出生地:涞源(今河北保定市西北)。立都:榆林(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神农镇)。年号:帝来元年(庚子,公元前4581)。炎帝姜来,男。姓姜,名来,又名笄,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六任帝。
  公元前4582年,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五任帝姜宜在宜阳宫中去世,遗命传位给长子姜来。姜来即位时已经五十岁,他把帝都宜阳的宫室赐给了几个弟弟,重新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西建都,命名为榆林。
  姜来执政时,知人善任,大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他任命炎帝魁隗氏后裔共工氏的后代句龙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官号为后土。古文献上记载:“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句龙在担任后土时,工作极为认真,给民众办了许多好事,人们都非常尊敬他,爱戴他。句龙死后,为了纪念他,帝姜来顺应民意,加封句龙为“社神”,还在汾阴睢为他修建了后土祠。《水经注,河水》记载:“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睢丘,上有后土祠。”汾阴在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西南庙前村北古城。这里的后土祠从炎帝时期至西汉时期一直存在着。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后土祠因时间久远损毁严重,汉武帝下令在原址重新修建了后土祠。重修的后土祠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后来由于黄河改道,汾阴睢崩毁,被黄河水冲走。
  句龙(后土)的后代很多,大部分都居住在汾水流域,他们的子孙后代后来都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
  帝姜来任用的另一位大臣,叫姜伯夷,也是炎帝魁隗氏的后裔。帝来任用他为主管祭山的官,号为祝官,被后世尊称为山神。传说唐尧时的姜四岳便是姜伯夷的后人,其后代也很发达。商朝末年的姜尚是姜伯夷的后裔,姜尚又名姜子牙,号称姜太公,因初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市西),故又称吕尚。他曾协助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周武王封为齐候,立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小白就是姜尚之后。

帝来十四年(癸丑,公元前4568),史皇仓颉氏政权的仓颉三世病死,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7——公元前4568),传位给他的后人,帝号仓颉四世。
  姜来晚年时,北方有两股势力强大起来。一是九黎蚩尤氏建立的冀国,占据了太行山以东数千里之地,对中原地区正虎视眈眈。二是崛起于西部甘陕地区的轩辕氏,他们正在沿桑干河流域快速地向东部发展,企图与九黎蚩尤氏争夺太行山以东的广阔地域。
  姜来五十岁称帝,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卒于帝来十九年(戊午,公元前4563),终年六十九岁。葬在长山西北(今山西晋城高平市东北炎帝陵),尊号炎帝。

    姜克, 在位公元前4563公元前4539。出生地:榆林(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神农镇)。立都:古阳(今山西临汾市古县东北)。年号:帝克元年(己未,公元前4562)。炎帝姜克,男。姓姜,名克,又名里、厘、,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七任帝。
  公元前4563年,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六任帝姜来去世,遗命传位给孙子姜克。于是,姜克匆匆从承留赶回榆林,即位称帝,并为祖父发丧。姜克即位后,觉得帝都榆林地理位置不好,而且宫室的布局也不合理,于是便在临汾河以东又大兴土木,修建新的都城和豪华的宫室,取名古阳。
  姜克执政时期,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贵族和平民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村社的领导人和部落里的族长、酋长,利用职权强取豪夺,都成了富人,成了新兴的贵族。为了防止暴民入侵,姜克下令在族民中挑选数百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临时组建了一支“宫廷自卫队”,专门负责帝都和宫廷的安全保卫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各部落头领见帝姜克这样做,也都纷纷效仿,都陆续建立起了自己的“自卫队”。他们挑选年轻力壮勇敢凶猛的男子为队员,发给他们木棍、石斧等作武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作战训练。这便是我国远古时代早期的军队雏形。各部落建立起自己的武装队伍后,不仅用来防止本部落穷人的暴乱,还为本部落的小团体利益与外部落相互攻杀,部落与部落之间时常发生武斗的流血事件。
  帝克六年(甲子,公元前4557),轩辕氏首领姬邦卉在云州(今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北)建都,与九黎族争夺北方之地。
  帝克七年(乙丑,公元前4556),九黎蚩尤氏政权二任帝风吼迁都东暖泉(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桑园镇西北)。
  帝克十七年(乙亥,公元前4546),仓颉四世死,在位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公元前4546),传位给仓颉五世。
  姜克二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五年,卒于帝克二十四年(壬午,公元前4539),终年四十五岁。葬在霍山(今山西临汾霍州市南),帝号克,尊号炎帝。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