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仿佛读过一些书,却始终没有将它们作为工具,用于剖析夜的含义。所以我不理解急促的睡眠后断了夜的梦。
清晨对于我来说,永远是珍贵的,尤其是初冬里一个晴朗的早晨。
初冬晴朗的早晨,有阳光的穿过,恣意在初照的斜视中,底托出夜之后、梦之尾的弦音,本与质,音与像的汇集,网箩一处,被做成或可有之的最诚切的分述。不会,不再用堂皇的镜像撩乱草木互杂、生与成的成本。任天际团锁的云朵挂在自己,渐开的胸怀。
没有溃散的还有我的心致,丝丝挂挂地悠悠远畅,我竟留不住那鼓点似的脚音,击打在朦胧晨怀睡足了的清醒中。
独自里宁静的好处,是你能回忆和回望很多渐行的渐忘,一切会被重新拉近,在默然无声的对望里,心心相会。很多的朋友会在这样的顾盼里重新回到你的身边,还因为都是文字的囚徒,碎了岁月的锁链,相聚在切切的思念中,喃喃地问候,自由轻快,如思想。
读了一位朋友的散文集《幻觉》,惊讶于那串串文字项链的璀璨。敌不过那样的光采,怕是乱了呼吸,在这样的清晨。于是换过一本,名为《比“缓慢”更缓慢》,对应米兰.昆德拉对时间更深的涉及,慢慢地用心细翻。
文字和文辞,总该找到具有座标价值的时间段,用反顾去链接点的相关。我看书,源于很久前做就的习惯,先是看目录的陈述,如后去看章节的列表。《比“缓慢”更缓慢》实际是一个纷杂的书丛,归类了也只是出书的需要,去让可有的读者在内容或时间的区域里,找见文字、含义和时光的归总,为的是一个那样的中心:表述时间概念里生命以文字行走的迹象与本质,也即内容。
知道那两位都是出色的文者,前者无名,后者出了趟。没有过分在乎那些有名无实的虚头。先踏进去,在我熟悉的时间段里找到我熟悉的脉络。不想对比,结果是面前生生地放着两本。不同的作者,一样的特征,都是想在熟知和消化了大量经典哲学和文学理论之后,对文字和文学样式的思考和突破,为了意念中该有的前程,该有的高度。
《比“缓慢”更缓慢》,书名本身就非常哲理了,两本书细细地比较了一下,前者是自家手工精细制作的,后者是国内知名大书局出版的。前者是认真以命相搏的,为了日子和思想的生存和升级;后者呢,在自己的胸襟上任由自己和他人别上了又一枚“勋章”。两下里,本质上,前者真真地胜过了后者。于是我会奇怪地想: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退步并无动于衷的。如果我是后者,绝对不会再去出版没有光芒的思想。
可惜的是,前者可能把思想和自尊夹在了胳膊下,在为几千一月的工资奔忙。后者早已大局盖定,一些陆续传到我这里的“消息”也让我非常地感概,竟是不能多说,为了那该死的面子,必须收起剑光。
写了一段诗给一位朋友,也想送给上面二位的:天际的两只手,永远地伸向彼此,不必指缠?也许吧,为了思念与回望。但是一脚踢开矫揉和做作,我还是会去做断夜是梦弦音的链接,心想,如果这二位能跨越境地和时间,为了前行携手呢?效用对于更大意义上的文化人,无非先后高低,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得好好地想想,在这样宁静的早晨。
《比“缓慢”更缓慢》的作者,显然是老道和熟知书市场的行情卖点和规律的。书里面出现了不少顶尖文人的名字:王朔、顾城、张献、王安忆、万夏。这些人本来就是朋友就是死党,所以不能说是被用来提高作者知名度和销售量的,尽管结果就是这样。事实是,我也不会去在乎太多的事和人,尤其到了美国到了现在。
众多的人里,我只会关注这位笔者笔下的两个人:小磊,张献。
作者在他所有推举的名人中间将小磊的名字排在了所有其它的名人之上,这样的排列让我非常感动,尤其感激。也仅仅如此,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重新看待了。小磊,即我的挚友曹小磊。关于这位朋友我写过三篇博文去纪念他。《比》的作者不管朋友圈子如何变化如何传说,到了我这里,能将小磊排名在他人之上的举措,足让我感念终身。也因为这个原因,今天早上有个冲动,想写一点有关思念和回望的文字。日记也好,随记也罢,是我的心向。
其实,我认识曹小磊时,《比》的作者虽然已经在中国赫赫有名了,但是还没有进入我那个圈子。他应该是经由这个圈子认识小磊的,或许,都处在文化高层的内圈,山不转水转的环环相接了。这种情况在知根知底的文学阶层里也是常见的事。还是要多说一句,感谢这位知名作家如此记得小磊,也万分感激他、田果安和陈村为小磊做的所有的一切。
其次会想到张献,很怪的原因我和他始终没能见面。可能有一次,也是模糊得不成模样。但我知道,这位兄台是真正靠得住的朋友。他的夫人是中国最顶尖的大作家之一。而他本人,尽管前一阵去了云南,如今不知道他是否还在写评论和戏剧剧本,他在当时中国的南方,和余秋雨一样对戏剧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非常本质的贡献。张献,在80年代可是首屈一指的剧作家和理论评论家。《比》的作者用超过对王朔描述的量来介绍张献,肯定是对的。文字也好、文化也好,好的评论家是最重要的文化台阶和标记。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非常想念朋友,隐隐约约地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关键的分水岭。昨天去参加了一个笔会,其间,我在一旁观察得非常仔细,心里知道我要么就别再多写了,要么就将自己化作一种粘合剂,去合成两只分开却始终相向的手。我非常强烈地觉得,中国的文化,大家如果齐心去关注去参与去推进,肯定会出现一个高潮,应该会是一个别样的文艺复兴,在后来人的前赴后继中。
也是在昨天,得知华谊兄弟与一位朋友签下了三年的合同,要将她的书拍成电影。结果不知道,但我的感觉是,中国的文化会弯至中国人在海外的文化圈子,会逐渐掀起一次非常有现实和未来意义的大潮。
恭喜这样的朋友,也祝愿所有辛勤笔耕、承继并递进着中国文化的炎黄子孙。祝大家新年新事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