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www.sinovision.net/?32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学心得(第二百二十一集) 罗国正 (2021年4月)

热度 1已有 1283 次阅读2021-5-11 04:06 |系统分类:艺术| 美学心得, 罗国正 分享到微信

美学心得(第二百二十一集)

罗国正

20214月)

 

2975、清朝印学家孙光祖说:“印章之道,先识篆隶”,“识字之序,先秦篆、汉隶之易者,后其古文、籍文之难者”。 “字既识矣,当习书法”,“学书之要,先务执笔”,并强调心正、身正、手正、管正,再画正、竖正。到“手与心齐”,“心和气平”。对作品审美要“胸无一事,安逸自得”,“气静神闲,天机动荡,疾徐高下,左右咸宜”,创作时也要取得此效果。他认为:“用笔之法,偏易而正难,露易而藏难;方易而圆难;折易而转难;架搭易而孤立难;点画重叠排偶易而变化难”。应以静穆、古朴、庄雅、宏壮的风格来展现气象。他以“去短集长,力追古法,自足专家,如范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体备诸法,斐然成文”,“使人对之怡然穆然者”,为妙品;“自出心裁,头头是道,错综变化,莫可端倪”,为神品;“气韵高举”,为逸品。他强调:“书虽一艺,与人品相关”,““资禀清而襟度旷”,“心术正而气骨刚”,“胸盈卷轴,笔自文秀”。

孙光祖以上的美学观点,首先强调学习的顺序,然后讲学习的方法和须注意的要点,再提出审美的心理,并讲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他还从多方面提出审美标准和他本人所主张的审美风格,最后强调创作主体对品行的重视。孙光祖为后学们指出了循序渐进地学习、修炼、创作走向成功的路径。是渐悟的思路,打好基础,扎实地一级一级提升,最终实现理想。或者说,围绕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逐步充实自己,使之成为优秀主体,再外化出优秀的客体。

 

2976、李塨是清初思想家,认为音乐“或过刚而杀伐,或过柔淫靡,则均失之”。“是乐之得失,惟雅淫分,不以南北判也”。这是一种观点。如果从当代来看,已有地球村概念,我认为:音乐既可南北分,也可东西分,又可雅淫分,还可刚、柔和刚柔兼备分。不能随便说,哪种是好,哪种肯定不好。而是在特定的情景,或特定的剧情需要,恰如其分配乐就是好。

 

2977、清初琴学家徐常遇是广陵琴派的先行者,他两个儿子都继承其琴学,曾轰动京师,被称为“江南二徐”。可见三父子造艺之深。他认为古琴曲有特殊“义理”,不能随意增删,要增删,也“非具特识,能识作者之旨不可”。他强调:“古曲没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盖删得不当,如玩古字画之有破损。其未损处,故仍未尝减色也”。“至于增加,如一碗清水,投入污浊,并其本来清洁之水亦浊而无还原之日矣”。徐常遇所讲这个道理,不只在艺术上,还可以应用到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等的方方面面,非常值得深思,应紧记在心,关键时刻可能用得上。人们应该明白到,到了一定境界的历史人物,他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人格内涵,在特定的情景下所发生的活动,其中包括他们的言行、作品,在场的人都难以完全理解,更何况隔了若干年的后来者,就更难理解。所以,在他们的优秀作品上,作出减删、或增加,很容易漏洞百出,更何况后来者远未到那精神境界,都做或减或增的事,笑话百出就在所难免。常言道,修旧如旧。选择参加修旧的,应该是非常专业的人才,否则的话,会将贵重文物破坏。又如一个年青的女子,要嫁入一个大家族,或一个大学毕业的年青人,要去一个百年老店的大集团里工作等等,里面都有长期沉淀的丰富文化结构,和有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习惯,都须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磨合期,这有点象一幅优秀的作品,添加了新的东西,如何使新加的东西与原作品保持高度一致呢?这就是生活、工作的艺术。如果完全不一致,结果就是:只能淘汰。这些,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值得深思、研究。

 

2978、清朝诗人、诗论家赵执信,山东益都人。康熙进士。十七岁入翰林。可谓神童级英才,少年得大志。广州有句俗语:“少年得志,阎罗王猪肉”。意思是人过早得志,由于经验不足,会得意忘形,易早亡。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也是带有这种意境。赵执信因国丧期间饮酒观剧被革职,这真是因小失大,时人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就是写他。虽然命运给了赵执信的大教训,但他还是成为诗人、诗论家,享年八十二岁。在革职前,官至春坊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1、推崇儒家思想和唐诗,不赞成“神韵”说,主张诗道,应“使后世因其诗知其人,而兼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他为王士禛亲戚后辈,而与王不合,反对王的“神韵说”,但对取王的《渔阳诗则》部分入《声调谱》刻印行走。)

2、诗之美在于整体,“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3、以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境界,“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

4、反对严羽的“兴趣”说,认为他是“痴人说梦”。

5、批判王士禛他不喜欢杜甫、白居易,就是放弃中华古诗优秀传统。

6、“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诗尚有事在”。

7、从“意达”到“简澹高远,兴寄微妙”,又“潆回澄澈”,而“非有意为之”,为最美。

在我的理解里,创作与评论有所不同,当然,评论也包含有创作的成分,但与纯创作有不同。纯创作可以不考虑客体的存在,以主体为中心,自由发挥,海阔天高,任己畅想。而评论,主体要针对特定的客体——评论的对象,受特定的客体一定的限制,因对象有感而发。如果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客体存在,这样的评论,如果评论者有丰富的学养,有可能成一家之言,但往往会偏激,如评论者,学问不甚了了,就会废话连篇。我以为,一个优秀的评论者,应是才高八斗,同时又是对评论对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并作较详细、系统的专门研究的同时,移情入评论的客体之中,将评论的对象作为本体、或主体放入过去、现在和预测其未来的准确标准之中,理解对象的创作主体的情景和对象相关联的事物及影响,掌握其本质与现象,然后,选准评论的角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既客观又独到地作出自己的评论。从以上赵执信对诗的见解中,我觉得他在很多地方是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兼顾到诗这文学客体的作用多面性,但他才气横溢,不失成为一家之言。读者可细品他对诗的一些美学观点,就明白我所讲的了。赵执信作为诗人,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非常够胆够识,是诗坛射雕手,这可以在他的诗作中找到印证。这是当时王士禛、朱彝尊等诗人不敢做的事。下面选他一首诗,供大家欣赏:

入城行

村甿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行。
行逢县令犹自可,莫见当衙据案坐。
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
锒铛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嗥怖杀人。
鞭笞榜掠惨不止,老幼家家血相视。
官私计尽生路无,不如却就城中死。
一呼万应齐挥拳,胥隶奔散如飞烟。
可怜县令窜何处?眼望高城不敢前。
城中大官临广堂,颇知县令出赈荒。
门外甿声忽鼎沸,急传温语无张皇。
城中酒浓馎饦好,人人给钱买醉饱。
醉饱争趋县令衙,撤扉毁阁如风扫。
县令深宵匍匐归,奴颜囚首销凶威。
诘朝甿去城中定,大官咨嗟顾县令。

此诗是诗人于1709年携家南下纪述途中见闻的诗。讲述苏州人民反抗官吏进行的斗争,但此事史书及方志没有记载。

甿:百姓。锒铛:刑具,即铁锁链。杻械:桎梏一类的刑具。青盖:是皇子、皇太子的坐车,这里借指县官的坐车。榜掠:用杖打犯人。大官:应指苏州知府。赈荒:救济灾民,常见官吏借以渔利。张皇:惊慌貌。馎饦:饼类食物。诘朝:早晨。咨嗟:叹息。

岳麓书社出版的《清诗三百首》,只选赵执信这一首,他的其它诗未入选,颇具象征意义。总之,赵执信的人生经历,他创作的诗和他对诗的评论,值得人们深思。细细品味,很有意思。

 

2979、清朝戏曲家、戏曲评论家高奕认为:“作者以不羁之才,写当场之景,惟欲新人耳目……但能便于搬演,发人歌泣,启人艳慕,近情动俗,描写活现,逞奇争巧,即可演行。”

高奕这短短的一段话,信息量非常之大,给人很多启示。首先从美学的角度看,他是注意舞台性的审美效果;从念到结果的过程看,里面有很多具体的环节,第一,从小就修炼到“不羁之才”,第二,他愿意并有条件成为一个作者,而且要有能力成为一个戏曲的作者;第三,遇到很好的题材,遇到特定的情景,各方面的条件让他能“写当场之景”;第四,要有适当的平台,让他的作品有机会表演;第五,有优秀的演员,让作品表现得出色;第六,有识得欣赏的大批观众在捧场,并实现了收支良性循环,使之延续、发展;第七,与当时的执政者不发生冲突,允许其演出;第八,高奕告诉人们,艺术品的优秀,能感动众生,才能长留世间,它具有这样的特点:“发人歌泣,启人艳慕,近情动俗,描写活现,逞奇争巧”;第九,这些都告诉人们,要做成、做好一件事,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个优秀的成员要努力做到天衣无缝的配合,还要天时、地利、人和、算术都到位;……。真是胜利来之不易,胜利了,还应不要忘乎所以,因为一切都在变动之中,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所有归零。慎之又慎,要让生命健康、平安、愉快,这才算悟道!

 

2980、清朝文学家方苞,是康熙进士,因《南山集》受到牵连,下狱,差点死刑,后因李光地奋力相救,康熙将他宽大处理,并召入南书房,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翰林院侍讲、武英殿修书总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1、“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与诗赋道异”。

2、“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伟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3、“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戋戋焉以文为事,则质衰而文必蔽矣。”

4、“艺术莫难于古文。自周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则其艰可知矣。苟无其材,虽务学不可强而能也;苟无其子,虽有材不能骤而达也;有其材,有其学,而非有其人,犹不能以有立焉。”

5、      “法以义起。”

6、      “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

7、“古文气体,所贵澄清无滓。清澄之极,自然而发

其光精。”

从方苞的经历和主要观点看,我有几点感受:      

 第一,方苞是自小就立志走“学而优则士”的路,他学

得优秀,考取了功名,成为士人。                                        

第二,因疏忽,入狱,差点判死,万幸是因有情有义有能力的好友奋力相救,更难得的是最高统治者给予宽大并重用,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为三朝皇帝做事,发挥其所学,得高寿,享年八十一岁。这样的结果,不单是他个人的事,涉及到从精神上、物质上影响到家庭成员及很多人。这大起大落又大起的人生经历,应该对他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方苞能长久留名,主要是靠他的美学思想。他喜爱对散文作系统的研究,认为散文源自儒六经,具体反映在《论语》、《孟子》等上面。他力主散文创作要以“义法”为主干,依义立法,法以义起,因义定法,作为写作散文的普遍规律。他认为散文作者的德、志、才、学、识等品质,在形成作品的义蕴、哲理、能言之有物中起决定作用。作文要以雅洁、澄清无滓为美。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对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理论作了具有结构学、系统论意义的概括。他的美学观点对后代有重要影响的同时,又给后来者留下了一道难题,因为“义法”与“雅洁”常常是难以做到溶为一体而“自然而发其光精”。其实,散文也有只写情写景,不涉及“义法”的好文章。方苞的观点,有点狭隘。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