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一十集) 罗国正 (2020年5月)
已有 1285 次阅读2020-9-25 05:13
|系统分类:艺术|
美学心得, 罗国正
分享到微信
美学心得(第二百一十集)
罗国正
(2020年5月)
2910、生,说明生命的长度;
死,阐述生命的高度。
用书法证实人生的功力,
用绘画表现人生的精彩,
用诗歌记录人生的内涵,
用坟墓留住灵魂、静穆、追忆和崇高!
用美学、哲学、所发现的真理、所创作的艺术,
寄托着生命的永恒!
2911、任何人物都不能完全摆脱历史时空的局限性,这道理已被无数人物实例所证明。如明末清初的傅山、陈子龙、金圣叹等,都明显有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如果他们当年有较完整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认识到历史发展、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命运走向的结果就不会是这样。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古人超越时代,这也证明了一个铁的事实: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金圣叹的名字,我首先是在与父兄们共餐时,听他们谈话中记住的。后来中国又掀起了评《水浒传》,屡屡提起了他的名字。但当时由于年纪轻,不太清晰他的底细,只知道他是个重要人物。如果查找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再结合当时和现在的实际,感到金圣叹确是难得一个明清之际文学批评家。他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人。明转入清后,绝意仕进,后因“笑庙案”被杀,享年五十三岁。他生平好评书,把古文评点派的方法用于各种文学体裁的评论,由此而成为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金圣叹一生陷入了多重的现实和思想的矛盾之中,这也反映在他的言行上、生命的轨迹中和结果里,这矛盾主要表现在:精神上属明却生活在清;思想宏博却没有相配套的大舞台舒展;儒家的理念与作家思想的矛盾;忠君思想与同情底层百姓的矛盾;既同情人民的合理愿望又害怕人民起义的矛盾;既反对贪官污吏,又要维护封建朝廷,还同情农民反抗,但反对农民建立自己的政权,等等。由此可见他的美学思想、文学评论不可避免带着矛盾的心结。
下面列举金圣叹的一些文学评论和美学观点给大家欣赏:
1、盗之初,非生而盗也,父兄失教之前,饥寒驱迫于后,而其才与其力,又不堪以郁郁让人,于是无端人草,一啸群聚,始而压货,既而称兵,皆有之也。然其实谁致之失教?谁致之饥寒?谁致之有才与力而不得自见?“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成汤所云,不其然乎?
2、《水浒传》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3、《水浒传》并无之乎也者等字,一样便还他一样人说话,真是绝奇本事。
4、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
5、“文章之妙,无过曲折。”金圣叹主张戏剧须要起伏曲折的冲突,其间要突出一个“忧”字,并以“惊梦”来结束。他强调悲剧的完整结构。以“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为典型,这是对大团圆的文学结构的冲击。他还注重塑造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要求作品做到情景交融。
6、重视“灵眼”、“灵手”,反对传统的“以生平烂读之万卷”,“而与之裁之成章”,“润之成章”,没有了原创性。
7、提倡“人人心头舌尖不获己,必欲说出之一句话”,应是诗歌创作的“原本”。
………
金圣叹的见解和美学观点,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突出的是文学批评方面,值得人们参考、学习、借鉴。
金圣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文坛上,也和历史上不少悲剧人物一样非常值得人们从多角度去深刻反思。其实,悲剧人物的产生主要是由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思想结构的矛盾,自身与社会力量、与环境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从大人物到一般人都会存在。尽量避免悲剧的对策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将自己的影响生命进程的所有因素详细列出,同时将外部影响生命进程的所有因素尽可能多地列出,明确自己要实现的目标和前进路线,以最坏方面设想,预留回旋余地,想好后路,制成多个图表模型,进行沙模反复演练,选出最优方案,并按最优方案认真、谨慎地实施。能这样,人生就能更好地趋吉避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这是人生美学中的方法论问题。现实中,很多人连这个最应该做的功课都没有做。不少人,傍观的好友知道他们结构性矛盾,必然产生悲剧,向他们提供好的建议,但听不进去,自以为是,固执地蛮冲,这只能说命该如此了。
其实,对于一批历史人物,我们除了从他们的思想、观点上得到借鉴外,还可以从他们的生命轨迹中得到启示,金圣叹等无疑是一面面镜子,令人反思,尤其是值得热爱文学的人的反思。
2912、努力提倡安全、健康、智慧、有意义、有情趣、高雅的生活。
2913、为何这么多有才华的人多灾多难呢?其实,古代的环境,很多老百姓更加多灾多难!当我读到清朝戏曲评论家毛伦的身世时,有点不舒服,但他的美学观点却强烈地吸引着我。看来,人须起码有点精神非常重要:如果人连一点精神都没有,那会成了什么样子?
书本是这样介绍毛伦的:生卒不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人,学富却家贫,中年眼睛就盲了,他口授由儿子记录《第七才子琵琶记》,此书美学观点有较大影响,对王骥德和金圣叹的思想有较大启发。后来,他又著有《三国演义评点》,他儿子毛宗岗“参附末论,以赞其成”。现存的资料,也说他的儿子生卒不详,我感到可惜!下面将毛伦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文章之妙,不难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有以动人也。夫动人而至泣,必非佳人才子、神仙幽怪之文之足乐则甚矣,乐人易,动人难也。”
2、毛伦继承传统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认为优秀的作品在于“传神”。
3、才子之文,有着笔在此而注意在彼者。譬之画家,花可画,而花之香不可画,于是舍花而画花傍之蝶,非画蝶也,仍是画花也;雪可画,而雪之寒不可画,于是舍雪而画雪中拥炉之人,非画炉也,仍是画雪也;月可画,而月之明不可画,于是舍月而画月下看书之人,非画书也;仍画月也。
4、“无不描头画角,色色入妙”,“得兔搏象,俱用全力”。
5、正笔宜重宜详,闲笔宜轻宜略。
6、紧要处“一手抓住,一口含住,更不一毫教空。于是其书遂成绝世妙文。”
7、妙处在“一语将逼拢,二笔忽漾开去,漾至无可拢处;又复一逼,乃逼到无可漾处,又复一开;如是几番,方才了结一篇文字”,如“狮子弄球,猫狸戏鼠”,“人之观之之意亦大快也。”
8、对历史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取舍,毛伦主张:“但计其文,不计其事。”
……。
毛伦倾向于“悲情”的创作,以主体的悲情艺术地外化为客体,达到动人的目的。但他没有明确,达到了动人之后的结果将是怎么样?只是为了艺术的影响力?票房?作品能长久地留传?个人的成名?等等。为了这些,为了艺术的技巧,可以不管文艺的宗旨和崇高理念?这显然是不能这样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毛伦无疑是提出了很多令人值得欣赏的美学观点。但从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理念出发,人所创造的客体最终应有利于主体的身心健康,才具有正能量!毛伦只知强调“悲情”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喜剧”,圆满结局的作用。其实,古今中外,大量的悲剧获得了成功,其重要的客观存在基础之一就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的事十有八、九都不顺利,艰难曲折,贫困之苦,疾病之苦,被人占了便宜之痛,做事失误带来诸多的苦难等等,只要艺术点,提及或讲出或编出苦难的故事,就很容易能触及到人们伤心之处和泪泉,难道艺术的目的就是让人伤心流泪吗?显然这不是目的!很多人由于经历了诸多的苦难,平时是忍住,或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使其暂时忘却。如果你安排一个舒适、畅快、幸福的环境给他们,也会激发出他们形成对自己苦难岁月和当下生活的对比,也会使他们情绪在瞬间受到波动,产生失控的场面,成了事与愿违的痛苦吵闹。这恰如两个人相互之间非常凶狠地对骂,显得非常坚强、勇猛,突然间有个人走过来,把她们拉开一个,并温馨的对她劝说,立马就呱呱的痛哭起来,泪流不止一样。很多表面上非常坚强的、满脸笑容的人,只是掩盖着内心的脆弱、痛苦、空虚。当然,我不是反对用悲剧演绎故事,而是不要忽视喜剧的作用,艺术不能顾此失彼。事实上,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偏好、侧重、专长。我主张,人,尤其是艺术家是起码要对日用之道、以至宇宙大道、人的身心活动规律,社会结构、走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要走艺术领域,从事艺术创作,要充分明白到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位置在现实世界的结构体系中是处于哪条线、哪个点,将其分出正能量和负能量两大部分,自己要站在正能量的部分中去,在吸取正能量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自己的正能量,和合着大系统的正能量,并将其外化为艺术作品,要考虑到受众的身心健康、心灵的净化,正能量的提升等问题。在此前提下,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自己善于表达的形式。让正能量长久地作用于世界。这是艺术创作的战略层面的思考。我们不应苛求古人,毛伦无疑提供了不少精到的艺术见解,令人反复品味,意犹未尽。按照他提出的艺术的做法去处理艺术创作,不管以悲剧、喜剧,或是美剧的形式,或其它艺术表现,作品就会减少粗陋浅寡,易出精品!毛伦对艺术的观点和方法,用于其他工作也有借鉴作用,按此做好了,会使工作艺术化。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