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美学心得(第一百七十三集)
罗国正
(2017年2月)
2574、当后现代主义已渗透到社会很多方面时,不少人已身心不安,常莫名其妙地烦躁,甚至出现了很多的精神分裂现象。面对这样的状况,觉醒的人会本能地或自觉地用各种方法来使自己的身心平衡,使身心获得安宁,这是感悟主义存在的现实基础之一。人们这种活动有两大走向,一是继承传统文化里的有效做法,二是运用现代科技,甚至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设施、措施,或通过社会相关组织、成员,收集大量的信息、咨询,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结论后,选择自己认为较先进的方案来行动。即当代人的很多感悟、认识、行动,是人-机合一的。这种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想实现自身生命的平衡与和谐。当社会上对平衡与和谐的人感悟多了,每个人的身心、以至整个社会就更加明白到对身外物的追求与身心健康之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关系,要正确地平衡,知道人的心态和身体舒适是非常重要,要懂得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会处理,追求方方面面达至和谐。整个社会基本上都出现“和谐”的状态,就进入了和谐主义时期。但这种和谐与古典主义所讲的和谐是不同的,因为很多内容是经过现代方法来选择的、不少是经过计算机进行精准计算后(有很多事情,表面上你是看不到是用了计算机,其实很多社会的单位、或部门在你的背后已用了计算机),帮助人们实现的结果。这样人们大量的审美活动都计算机化,或叫人-机合一的审美。当然,这“机”还包括计算机以外的相关仪器、设备、现代化的多种测试手段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机合一的审美,已对纯古典主义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革命。这样革命性的审美方式和习惯,加上人类在各个领域大量使用机器人,这样,一经长久下去,必将影响人类的生理、心理、以至整个社会的进化过程,这必然又打破了和谐主义时期的平衡,走向“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主义”时代。按照目前人类发展的速度,“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时代”的到来,已不遥远了。人类的审美活动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凡能做好提前准备的人,往往是有美好未来的人。
2575、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审美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容忍度”。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他认为完美的东西,不等于你认同。在每个人可容忍的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相对稳定。超出了容忍范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时产生剧变。每个人的具体容忍内容和范围是不可能绝对相同的,这都涉及到每个人具体的审美感受。所以,人之相处,既要清晰自己的容忍度和了解他人、或叫对方(包括所在家庭、家族、群体、单位、甚至民族、国家、人类)很多具体的容忍度。有的容忍度是不成文的,有的容忍度是成文的(如村规民约、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条例、纪律等)。明白了这些,并能做好它,就可以预防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意外、不幸发生。人们不要幻想找一个与自己对每样事物的容忍度完全相同的人、或群体、或单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基本问题上容忍度相一致的人、群体或单位。容忍度相接近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容忍度与人们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常常有直接的联系。由此可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单位、社会的基本关系的审美,应将他们之间的容忍度、价值观、生活习惯、审美层次作为重要标准结合起来进行。
2576、全息现象与人类的感觉、梦、宗教、艺术等的联系、关系和它们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如果人们能深入地了解,将给世界带来太多的启示和感悟。美学的爱好者、研究者应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2577、明朝的诗画家李流芳说:“为我结想世外,勿作常景,予思世外之景,则如二岛十洲雪山鹫岭之类,不独目所未经,亦意所未设其何能施笔墨?”“俯仰古今,思其人因及其地,或目之所经,而意之所设,是可以画。”“予所咏诸贤,亦有不能终保邱壑者,或世于邱壑,而文采风流不足以传,并山川之奇湮没而不彰,何可胜道哉?如是则古人之所不能尽有者,又将待其人以有之,其人伊何,将求之世外乎?求之世间乎?”
李流芳以上所述,反映了他的美学理念是主将绘画时要主客体两者灵活有机结合,所谓“灵活”,就是两者中只能着重在主体的感性经验,主体的创造力。他认为,作品的理想审美境界,是有灵魂的,是由人创造的。这样,人格魅力在艺术创作中就至关紧要,有了人格的存在,才有真正的艺术存在。没有了人格魅力的人和崇高的灵魂,只凭籍那点文采风流,着意用技法去制造出审美效果,最终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象沙子一样被大浪淘去。他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美学理念是相一致的。
2578、明朝鉴赏家张丑认为:宋徽宗、宋高宗、金章宗的审美鉴赏的能力和境界不及米芾、赵孟頫、倪瓒。这等于说,富贵、地位、名气与审美能力、感悟、精神境界和所获得的审美享受不是相一致的,是不能替代的。他主张“鉴赏”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本自不同,赏以定其高下,鉴以定其真伪,有分属也。”审美境界和划分与技术鉴定是两回事。他又说:“当局者苟能于真笔中排除草率,独取神奇,此为真赏者也。又须于风尘内,屏斥临模。游扬名迹,此为真鉴者也。”他还主张:“书法以筋骨为神,不当求形似;画品以理趣为主,奚可徒尚气色?”筋骨、神韵、理念、意趣本来就是审美主体、创作主体内在的东西,即作品所具有的这些东西是创作主体的人格外化。他还说:“只有千年纸,曾无千岁绢。收藏家轻重攸分;易求古净纸,难觅旧素绢,展玩时,真伪当辨。”“名流韵士,竟以仿效为奇,取圣通人,端在于此;俗子鄙夫,专以临模藏拙,遗讥有识,岂不由兹?”“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虽然张丑已把话讲得非常清楚,但玩收藏这门道的水太深太浊了,又有几人能精通其门路呢?巨利所在,搞这门买卖的人又下了苦工,用足了心智,并不择手段,加以生、化、电等高科技的配合,并用齐口才、心理学、买卖兼看相、特定情景的布置等等全方位的辅助、铺垫,无所不用其极,预设好战场,等待着大鱼小鱼一齐上钩。这自然就知多少中招者的血汗钱成了席上名菜了。我有这样一个建议,可令爱好收藏字画者避免犯大错误,凡收藏较贵重的艺术品,较稳当的方法就是找到艺术家当着你的面即时创作,并将作品放在你和艺术家面前,一齐合照留念。如果不这样,也应带上专家,前往购买。虽然这样也难包万无一失,因为艺术家也有真假之分。真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所创作的作品的质量也有不同。不管怎样,收藏的行动是提升生命美学境界的必修课。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玩过收藏,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吗?
2579、明朝画家、美学家唐志契认为最高尚的审美活动在观赏山水画。这不只是他个人是这样理解,在很多购买、收藏、摆设山水画的人群中,也有这样的观念和爱好(当然,在这些人之中,还有因为相信传统的中国风水理论有关,用山水画来布局环境的缘故,这种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审美判断);另一方面,对中国书法的审美太高深了,不容易掌握。虽然唐志契这观点明显有偏激,但从唐志契他自身的角色来看,提出这主张也是情有可原,加上美感这东西,常是见仁见智的,是个人自己的。且听听他是怎样说的:“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他主张师法造化,“看真山真水”,“弃其丑而取其芳”,“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他以借客体山水之外在形色,来寄托、抒发主体内在之性情。在现实中,也有一批与唐志契的理念相对应的人,以至是画家、美学家、哲学家等则认为人体是最美的。这批人中,又有人产生了这样的现象,有些画家在年青时认为人体最美,后来可能入世深了,发现社会上很多人都是戴上假面具,人心确实难测,加上不少美人的心够黑够狠,撞了多次板后,到中、晚年返爱上了田园风光,认为山水最美。
唐志契反对将山水画的“烟润”作为“气韵生动”的标准,并指出:“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烟润”是技法、布局之一,而不是人的精神、灵魂。他认为“气韵”里有:笔气、墨气、色气、气势、气度、气机。他还认为:“逸品”近于奇,“实非有意为奇”,又不同于韵,“更迈于韵”,“令观者泠然别有意会”,与“逸品”相反的是:浊俗、模棱、卑鄙等。绘画要达“逸品”,须重“理”、“笔”,理是事物的道理和技法,“如高下大小适宜,向背安放不失”;“笔”是指“士大夫气味”,绘画者的人格,要“风神气逸,韵致清婉”。
虽然唐志契只是讲绘画问题,若然绘画时真的做到唐志契所讲的那样,我认为还须靠平时的生活习惯就得养成这样,整个身心已进入了这种状态,下笔才可到位。
2580、明戏曲家吕天成自幼就在充满戏曲文化的家庭里长大,耳濡目染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还交往了不少这方面的朋友,其戏曲美学思想有很多精到之处是很自然的事,可谓水到渠成。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庭氛围,没有他的努力学习、积极体验和探索,是难以企及这样的境界的。人们既可从吕天成的观点中,吸收到美学的养分,又可以小见大来启迪人生。下面简要介绍他的观点:
他评汤显祖:“情痴一种,故属天生;才思万端,似挟灵气。”“原非学力所及,洵是天资不凡。”评沈璟:“运斤成风,乐府之匠石;游刃馀地,词坛庖丁。”两公譬如狂、狷,天壤间应有此两项人物。不有光禄,词硎不新;不有奉常,词髄孰抉?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美者乎?”他主张双美的理念,是着重于审美主体与美的规律的有机结合。
他认为戏曲结构,即“当行”要“自有关节局概”;“本色”应“别有机神情趣”。他主张“当行”与“本色”之间的关系是“果属当行,则句调必多本色;果具本色,则意态必是当行矣。”
他提出“趣”和“味”的美学范畴,并用杂剧和传奇来阐释它们。他还认为杂剧为传奇的先导。“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他强调趣味来自剧情、艺术家创作发挥,同时又显浅易懂,适合和赢得观众的需要。他说:“描画世情,或悲或笑”,“有意驾虚,不必与实事合”,“凑泊常语,易晓易闻”,“有意近俗,不必作绮丽观”。
他提倡艺术风格、流派的多样性:“多浚文章之派,并扬词之波”,“歌套数,洋洋盈耳之欢;唱小令,呜呜沁心之妙。”这也可列为上品。
他将“境”、“境界”、“致”、“风致”、“情致”和心理接受联系起来,强调感受效果的美学理念。欣赏如“情从境转”、“苦境可玩”、“苦处境界”、“局境颇新”、“情境激畅”、“无境不新”、“境趣凄楚逼真”、“亦具小境”。他将“境”悟得如此深入,实属罕见。
我以为,一个人若能多读类似吕天成这样的美学家的观点,多从美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对艺术品进行审美,认真思考人生,渐渐就掌握到美学的很多道理了。
2581、谢肇淛是明朝的文学家、书法家,万历三十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享年六十八岁。人们可以从他每一步扎实的经历中,看到他的求实美学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性。求实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抵制风行社会那些打着“师心”旗号。但实无真功夫、只是玩世不恭、欺世盗名、巧立名目、诈骗财物的假艺术家。当然,从美学的角度平心而论,谢肇淛的观点是有偏激之处,因为“师心”、“写意”是一种艺术境界。尽管如此,他的观点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值得人们学习、参考和警醒,并以取其长去其短。请看看他的观点:
他强烈反对“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至花鸟翎毛则辄卑视之。”他主张写生、写实、精工,“古人之画细入毫发,飞走之状,罔不穷极,故能通灵入神,役使鬼神。”“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令人任意师心、卤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他还主张“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背向,皆不得草下笔。”他反对“游戏笔墨”、固守传统“六法”,认为“六法”者,只“不过为人物、花鸟者道耳。若以古人之法概施于今,何啻枘凿。”
我认为,谢肇淛的这些美学观点,与他曾当过工部郎中,并熟识河流水利不无关系,人们从中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合理联系和一致性。这些都是追寻实际、面对现实的思路。谢肇淛的求实美学思想,不单在他的时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今天的社会状况来说,也有现实意义。如今假画家、假书法家、假艺术家到处可见,吹牛皮不用成本,并随时有意外收获,怎么不让很多人拼命地吹呢?不少自以为是富贵者(其实没有富贵气质),他们的审美趣味非常低俗、恶劣,自然也被骗去巨额的财物,已不在话下,更多的受骗者是无知的群众。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一读谢肇淛的美学观点,无疑就是吃了一剂清醒头脑的良药。
2582、据最新报导:“人类首次对大量恒星上的生命关键要素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发现,我们人体实际上都是由星尘等恒星物质组成的。”以上这段话,已包含多项界定事物的新标准。因此还可以提出一些新问题:人们有否发现,当物质组成生命后,或当生命自觉地运用特定的方法进行修炼后,有没有产生出自然界里还没有找到的物质呢?如果没有,人类将是一个方向思考。如果有,人类将多了一个方向思考。如果有,是分子层次的,还是原子层次的,或是其它层次的?这当然是科学家们的一个任务,也是哲学、宗教、人体科学、化学、人生美学等等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关乎物质、物质的转化、能量的转换与精神、信念、行为之间关系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对人生及其意念、思想、言行的审美和形成相关审美标准的问题。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