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www.sinovision.net/?32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学心得(第一百五十六集) 罗国正

已有 1738 次阅读2015-9-20 14:29 | 美学心得, 罗国正 分享到微信

 

 

美学心得(第一百五十六集)

罗国正

20159月)

 

2473、明朝作家,戏曲理论家沈璟辞官居家三十年,“日选优伶,令演戏曲”。试问世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有条件做到这样?所以他致力于戏曲创作和戏曲声律研究的底气是很充足的,后来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吴江派”,与汤显祖的“临川派”并列为明代戏剧史上两大流派,这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这都证明一个重要的道理:每一个成功的人物,都是充分地利用好自己拥有的条件,朝着自己喜爱的目标,经年累月地努力,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沈璟对戏曲美学是有贡献的,他主要的美学观点如下:(1)作曲须“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律吕也难褒奖。”这反映出他对格律的强烈意趣。(2)强调戏台的综合效果,主张朴素、“拙”,质实古雅的形式和谐美,认为这样才“走向本道”。

 

2474、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高人生卒年月不详,其中明朝乐论家杨表正就是一个。杨表正别号为西峰山人。他认为:“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既然杨表正将琴的目标定得这么高,则与这目标相配套的审美标准和具体做法也自然要很高了。他认为:“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登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这是环境、气场、心情、技艺等诸要素的和谐统一,脱俗以达到崇高的美学境界。其实从古至今的中国人很多方面的活动,要从高标准,都有类似的情况,如,书法、练太极拳(或其它拳种),下围棋,品茶、静坐、读书,作诗等等。中国古代很多人物家中的环境就类似这样,不用费心去解决外部条件的问题。不少没有这样条件有志者,则企图努力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一旦做了大官,就将自已的家居和工作的地方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或入僧、道之门,身处这样的环境里。能否做到”心不外驰、气血和平”,宁神合道,则看各自修行了。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追求真、善、美较为普遍的理念和较为主要的生活、工作样式。据我观察,当下也有不少人有条件努力做到了这一步,并投资巨大。但由于不少官员和工商老板的文化品味不高,家居和办公的地方的装饰、摆设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显得凌乱。最常见的现象是:西欧式的装修,却放的是明、清式的红木家具;也有个书房,但空气不流通,书架里的书不足以进行任何一项的专业研究,或较全面满足某方面的兴趣;也摆上了文房四宝,若真的要练字时,枱桌虽漂亮,但不好用,不是缺字帖,就是镇纸太小太轻;如此等等。缺少书香味。这也反映出主人家从骨子里不打算书房是使用的,而是装门面的,很多昂贵的物品都买了,唯独挂在墙上的字画是“行货”或是“假货”。没有主题理念的空间,给客人的印象是主人没有灵魂,或至少是思想杂乱无章。在这样金光灿烂的家居中,没有文化的客人,常赞叹:太漂亮了!有美学和艺术素养的人,则有后现代主义的破碎感,像有种不吉祥的预兆。明白事理的人,这次是去贺朋友新居入伙,新居的格局已“生米煮成饭了”,听说还请了几个风水师给过建议了,你还能说些令大家不愉快的话吗?不懂美学、艺术和行为科学的风水师,是合格的风水师吗?杨表正通过他的乐论,说明了人与环境互动对身心产生的影响,和环境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影响,不同境界的人互动与接受信息的关系。所以他强调“知音”,如果没有知音出现,“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这反映出他强调艺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人格服务的美学观。他还对此补充地说:“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徒多无补。”同时他反对“飞抚作势,轻薄之态。”主张“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这些,他归结为与读书、修养有关,也反映出杨表正的文人艺术审美观。

 

2475、明朝文学家王穉登继吴门文微明之后,由他擅词翰之席三十馀年,可见文艺方面的功力之深厚。其美学思想值感得我们学习、研究。他认为:画法贵得韵致而境界因之。全在纵横挥洒,脱尽画家习气为妙。想得“种种绝妙,出人意表”,须有“画学,有画胆”,“兼渔古人之精华”。他主要从风格着眼,对许多画家的作品有评述,有兴趣者可查资料看看,相信可帮助创作和审美。

 

2476、明朝画家莫是龙,少年就有神童之称。他认为“传神者必以形”,主张“以天地为师”,“每朝起看云气变幻”,“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绘画表现自然时做到“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则“自然传神”。画家应“以画为寄”,“以画为乐”,“寄乐于画”,“宇宙在乎手,眼前无非生机”。他还认为:要想成为画祖,须“集其大成”,“一变其法”,“自出机轴”,“行万里路,读书万卷书”。

 

2477、明朝文学家高濂提出多个美学范畴,对于后现代主义现象盛行的今天,可以引起很多的感悟,他认为“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斯得其闲矣”。也就是说人闲心不闲,等于没闲。这属于人生美学的范畴。同时他又反对“徒尸居肉食,无所事事。”这岂不是矛盾?非也!这里有辩证关系,他主张处在闲适的状态中对艺术和文物的鉴赏,或焚香鼓琴,或栽花种竹等,是一种享受清福的休闲生活。认为这不是玩物丧志,而是超凡脱俗的美学境界。他用“三趣”作为审美标准衡量画作:“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生神取自远望,为天趣也”,“形似得于近视,人趣也”,“故图画张挂以远望之,山川徒具峻削而无烟恋之润,林树徒作层叠而无摇动之风,人物徒肖尸居壁立而无语言顾盼、步履转折之容,花鸟徒具羽毛文彩,颜色锦族而无若飞若鸣、若香若湿之想,皆谓之无神。四者无可指摘,玩之俨然形具,此得物趣也。”高濂这些观点,即强调立体动态的真实,实为学画者、作画者须牢记。其实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每个乡村每个城市的小区、甚至大楼和一般房屋的设计和建设,都能借鉴高濂这观点,按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就会更美丽。

 

2478、明代学者焦竑是万历年进士,长期当官,治学贯儒,释及老、庄。他认为写文章“道致矣,而性命之深窅与事功之曲折,无不了然于中者,”“取其了然者而抒写之,文从生焉。”“性命”、“事功”是文之“实”,“词”、“法”是文之“华”。为文须“心之所契、身之所履,无丝粟之疑,而其为言也,如倒囊出物,借书于手,而天下之至文在焉,其实胜也。”“意不能无首尾,语不能无呼应,格不能无结构”。我将焦竑以上的意思归纳为一句话:作文应是有理有法的经验之谈。焦竑提出“脱弃陈骸,自标灵采”的美学命题。他认为:“诗非他,人之性灵所寄也”。并强调美感与抒情的重要,“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他主张“体物指事,发乎自然,悼逝伤离,本之襟度”,反对“强而自鸣”。焦竑这些观点,大约相当于现代人常说的:深入生活,有感而发。

 

2479、明代诗人屠隆是万历年的进士,为官多年。在历史上,凡进士这类人,文化基本功都非常扎实,是不可置疑。能否有大建树,则因济遇、兴趣、精力的投放、健康状况和寿命了。屠隆认为六经是“文化之大观”,《左》、《国》、《庄》、《列》和屈赋则各有特色。用秦文分类:一是“寥廊清旷,风日熙明”,二是“飘风震雷,扬沙走石。”他主张文艺“风骨格力”美,反对“旁人藩篱,拾人咳唾。”推崇“与古人并驱而前,分道而抗旌。”不提倡诗歌扬实抑虚,而应“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好文皆虚实兼美。绘画应“妙合天趣,”书法入画。认为“看画之法,如看字法。”他的书法美学观是:“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案”。屠隆以上的观点,我以为对当代不少艺术家触动较深应是书法入画,“看画之法,如看字法”这话。我见过很多画家在年青时,爱好学西洋油画,言必苏格拉底、达芬奇,小看中国书法,到中年之后,开始言必佛道和王羲之,喜爱上绘中国画和书法了(这里已隐藏着很多不同版本的遭遇了),由于书法的功底太薄,很难出佳作,不少人因此追悔莫及。这使我想起一句粤语:“桐油埕只能装桐油”。但当人还年青,正意气风发之时,总不认这个“命”,以为通过奋斗,就可以改变一切。事实上,也真的有人实现了理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那个埕“已装过桐油了”,还能装什么好呢?要彻底洗干净装过桐油的埕是可以的,问题是洗埕的成本还贵过埕的本身。得不偿失,你还洗埕吗?书法的要害在于须要用很多时间练习,通过日积月累才有一定的功力,但还未必练成功。长年练书法,就算成不了书法家,有这功力来以书入画,依我看,很多画还是可以的,很多国画家也因此获得大成功。可惜的是,很多学油画多年不成的人,后来又改搞国画,结果就象游到江中,两边都不靠岸,那就太可怕了。当然,这类人之中,也有极少数人凭坚毅不拔的意志和悟性,终成大气,但走了条大弯路,代价也太大了,看来青年时只觉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不行,还要清晰知道努力的方向才有效。当生命象“生米煮成饭”时,还可以重新再来吗?

为什么象屠隆这类进士们,搞起文艺来总是很得体呢?因为他们从青少年时就学经典、练书法、写文章,写诗然后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后又做官,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套基本功非常扎实,而传统文化很多领域的原理是相通的,这些人比较聪明,将精力投放到那个方面,在那个方面就很容易出成果。

不少中国人由原来学西洋画后转绘国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中国的字画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关。在目前的西方国家很多画廊里,只卖油画一种。而在中国的画廊里是卖书法作品、国画、油画三种,其中油画名家真品较少、较贵,油画“行货”居多。加上中国人很多喜爱书法作品和国画,买油画占的比例相对较少。第二个原因是,不少画家,到了一定年龄后,觉得画油画太辛苦了,有劳损的感觉。而写书法、画国画则有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效果,加上在通常情况下创作一幅一般的作品的速度可以比较快。……。

在这样严酷的现实面前,早就有机灵的艺术家用中西合 璧的思路,充满胆略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确实有少数英才获得了成功,为后学者开劈了道路。他们的基本套路是一边苦练书法,补国学的课,将西洋的速写、素描书法化。另一方面将平面的国画立体化,产生投影效果,……。但也有不同的咒骂声在传来:中不中,西不西,不伦不类,……。

我认为,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着不足;反之,西洋的艺术亦然。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过程,每一代代的艺术家都只是在攀登境界的途中。丰富艺术的种类,是艺术家天然的使命。将东方人文情杯的美学理念与西方严密逻辑的艺术技法生动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是一项前景无限的事业。其实,艺术创作经常是处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定力与宁静,或站在理智高峰上的任性挥洒。中西合璧一个大优势就是:可以有更宽阔灵活的途径将人格外化为艺术。使作品含藏更丰富的信息量。比较成功的例子,如:在维也纳市政厅举办的“2015维也纳中国书画新年音乐会”,就是中国本色与西洋本色的和谐融合,给人梦幻般的美,这是中西合璧的一次重要的尝试,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写出亮丽一笔,为以后更上一层楼打下基础。

中、西、合璧三路各有精彩,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勉励进步,总比互相对骂、互相排斥的氛围好。但这不等于是和稀泥,不等于反对各自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我从中、西、合璧三路已反映出来的状况中得出这样的感受,若然人这辈子要选择走书画艺术的道路,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多临各类法帖,青少年就打好素描、速写的基础,多读中外经典、名著,有条件多游名山大川,多看名胜古迹,多看书画展览和各种艺术类的节目,这对将来确定向着特定目标奋斗,都是非常有益的事。都有“童子功”在,都能很快入路境界提升,都容易出成果。

这些都使我思考到中国古代那群非常年青的进士,才气横溢,风流倜傥,为国家的管理、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本来那是非常保守的封建社会,却能定期让一小批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较全面地显露他们的才华,为何在开放的当代,却很难见到具有综合能力的年青人浮现泥?就连书画艺术这么狭小的领域,都没有见到这样的年青人呢?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这也是我们当代人非常值得深思的沉重话题。

                       (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