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美学心得(第一百四十四集)
罗国正
(2015年3月)
2297、有意味或意义的艺术知觉,可以是一种有以往艺术经验、艺术知识作为支撑的直觉活动。这已包含通过直觉迅速定性艺术符号,或通过直觉逐步深入到艺术符号的整体中。
2298、用感悟主义美学的角度,去理解艺术符号,应认为一个艺术符号里面,是由很多个小的艺术符号组成,任何艺术符号又成为更大的艺术符号里的一个分子,直至归入整个符号体系的大海为止。虽然人们在谈论艺术符号时,常强调着指艺术的形式,但我始终认为,任何艺术符号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整体。为了认识艺术符号的方便,可以分为符号的形式和符号的内容。人们可以通过形式来逐步切入内容,也可以通过内容深化对形式的理解。当原创作品刚诞生就被作为艺术符号看待时,就不应是原来已存在的“艺术符号体系”里可以找得到的翻版,而是成为“艺术符号体系”增加内涵的新符号成员。虽然人们从绝对意义上正确地强调艺术家没有用“艺术符号体系”里的材料来构建作品,但有眼力的人们,还是可以从新艺术符号里找到了“来龙去脉”的踪迹。这明显地具有了四十二维时空的审美特点。如果从相对意义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不少作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在本质上、精神意义上作出判断,常常是既有“艺术符号体系”宝库里取材作出新的构建的。因此,我只能赞成这样的提法:从绝对意义上看,原创作品的每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符号,不能被其它形式、或符号所代替,它不会超出自身并具有个性。所以,人们不应将它理解为符号化的概念,此时所说的符号概念,只是可以被理解的形式的一标签。
2299、艺术品不应只是“情感的意象”的“艺术符号”,更确切地说是创作者本人的“人格符号”。
2300、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都将作者当时的人格真实状况符号化。有艺术审美本领的人,都能对作品进行人格解码,还原当时作者的人格状况。
2301、每个人的梦,就是每个人的“精神作品”。梦充满着“人格符号”。善于对艺术品进行人格解码者,很容易学会解梦。优秀政治家、优秀艺术家(包括优秀的书画家、作家、演员等)很多已具备了很强的人格解码能力,因为他们有意无意都与此发生了关系,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难成大气。
2302、对“人格符号”的解码水平,充分反映出审美的水平。如果将来能通过这种解码,达到基因和还原具体生命的层级,则是综合各种学科的高水平体现。
2303、很多政治家、谋士、企业家、艺术家、神探、优秀相士、优秀教师、医生、有丰富经验的老人、感觉优秀的人等能根据人的脸相、体形时和言行举止,可以进行较正确的人格解码,并作出四十二维时空的人格动态定位。历史和现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属于人生美学范畴。
2304、无疑符号形式的哲学、美学以及对艺术符号的认识,开拓了人们对各种形式和人格的解码、深化理解生命的一条新途径。在这方面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从历史和学理上都是功不可抹。
2305、艺术家将自己的人格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投射入艺术品中,当引起欣赏者对此艺术品产生共鸣时,这也表明欣赏者从傍将自己的人格通过审美的方式投射入艺术品中。欣赏者见到此艺术品,象在交往中见到了知己。
2306、生命可以在享受着对艺术作品审美时的和谐律动中得到了疗伤。
2307、完全没有体验过艺术创作的人,是难以真切深入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开始时往往只是一种不靠谱的猜想,但这样的经历多之后,会渐悟审美真谛。
2308、其实很多人的言行用意,有丰富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人是非常明白的,你一起心动念,大家已感觉到了,心存恶念,自食其恶果;心存美意,常得美果。所以,人不应自作聪明,而要常怀美意。
2309、主观感情不会是空穴来风,可以是主体和客体双向的延伸,具有“桥”的物质本相意义,它把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艺术家可以用想象对现实超越,但不会以此来牺牲体验。每一次艺术创作,都能证明以上所说的是事实。
2310、当人们以为大自然向着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极化时,人类又将自己的格向着大自然极化。从而导致神话般的故事,或伟大的艺术创作,或以此为信仰。这些,在感悟主义美学看来,本质上是一致的东西。
2311、人类是从大自然的母胎产生的,必定带着大自然的基因。艺术是从人类这母胎产生的,必定带着人类特有的基因和大自然的基因。三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尽管艺术家运用一切办法来想打破这宿命以求超越,但人们只要用审美的显微镜仔细察看,就发现基因没有变化,而形式就走向多样化了,感觉确实不同了。如果以“基因”来定性,则质没有变;如果以“感觉”定性,很多的质已变了。所以,审美的一个关键就是以什么为标准。
2312、大自然的罗网、人际关系的罗网、文化的罗网、经济的罗网、政治的罗网、各种利害关系的罗网、自身杂念的罗网,严严实实地把审美者包裹着,审美时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并大胆地讲出内心真切的感受的空间还有多少呢?敢于裸露身体已经非常之难了,要想裸露灵魂则更难。这并不等于说裸露就是好,而是说裸露的勇气、条件、能力、权利、相配套的一切的稀缺性,显得特别有美学价值。
2313、先天结构的相对一致决定了生活方式的相对一致,从而产生语言的相对一致,共同的语境对每个人相对一致,这就形成审美普遍基调的前提。“相对一致”不等于“绝对一致”,加上具体人或群体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际遇的差别,所以对特定的审美判断千变万化。虽然千变万化,还是以基调作为基准衡量千变万化的审美判断。尽管有些人内在的志向或因处境和其他因素导致一些行为走向极限,但毕竟不是无限,依然是在先天结构发展的可能性之内,而不是之外。人们应把握紧这最坚定的原则来审美。否则,会非常容易走入歧途。
2314、艺术向生活方式开放;生活方式也向艺术开放。这是非常自然地发生的事情,因为艺术本身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是充满审美特性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两个开放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本质要求,也是使真、善、美走向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2315、“家族相似”既反映在自然人格上,也反映在社会人格上,还反映家族成员人格外化在客体上。共同的基因链条、价值观、审美观、生活用具、饮食特色、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构成“家族相似”的因素。例如:对“书香世家”的审美,就很容易验证以上的观点。人们还可以通过对以上的观点灵活地运用,对其他事物的审美就会更专业化和系统化。这些观点也容易使人对美学很多问题的顿悟,顿悟其指向性、开放性、封闭性、历时性和历史倾向性。通过此,人们也可以从中理解到哲学家、美学家维特根斯坦他的“家族相似”概念的特点和机智性跟我所讲的“家族相似”概念之间的相同与区别。
2316、怎样去看,影响或决定看到了什么。“我们在阐释它,而且,如我们所阐释的那样看它。”维特根斯坦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感悟作者与作品,主体与客体,人格外化出艺术品之间的互证关系。
2317、物理客体,在特定的角度,通过感官,成为主观意象,当此被定为真实涵义时,审美主体内心的感觉怎样呢?这非常重要,这是影响审美判断的基础。
2318、对美学和艺术接触多和认识多了,就自然形成深度审美化的生活,所谓的一种脱俗状态。
2319、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身体都是人们灵魂里最理想的的图画。我们只能确定:在很多人里面,他们理想中的人的身体,在他们的灵魂内,是最美的图画。
2320、虽然说科学与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们之间不只在符号特征上有差异,而且在具体目标、直接对象、任务和作用都不同。为什么这么聪明的大哲学家、美学家古德曼不明白到这些呢?
我们不能只承认一切符号都是为认识功能而存在的,其实符号还有更多的存在功能。例如中国书法、道教里的“符”和佛教的咒语。这也是证明中华文化深奥的一个例证。很多外国的伟大哲学家、美学家若能多熟识一些中华文化,就会少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
2321、我们不能将揭示真理作为人类的最终目的。这就会自然提出问题:揭示真理为了什么?答案:为人类及每个成员谋幸福!有的哲学家、美学家认为艺术也可以揭示真理,所以,艺术家可以和科学家“等值”了。其潜台词等于说,当还没有发现艺术可以揭示真理时,艺术家是不如科学家的,现在我们论证了艺术可以揭示真理,就将艺术家提升到可与科学家平起平坐了。这是对艺术带根本性的误解。其实,艺术能揭示真理只是艺术的一种功能,更重要的是,艺术可以培养出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和使人的身心综合境界提高,使从事艺术创作成功者的社会人格寿命得到延长和放大。这么多重要的东西,不是其他工作能够较直接较方便达到的,这也是艺术的主要魅力所在。当然,这不等于说,艺术重要过科学,而是说各有各的重要。若在宇宙的大灾难袭击地球时,能使人类走出生天的方舟,当然首先是靠——自然科学。
2322、当你刚蹬上挤满人群的长途大巴,心急地赶去远方与一群知己品茶谈论美学课题时,你身边的乘客与你的空间距离是最近的,但心理距离是很远的。你与约会的知己的空间距离是很远的,但心理距离是很近的。心理距离近之间的人,会通过行动将空间距离远改变为空间距离近(当然也包括利用设备,其中包括有电话、视频等);心理距离远之间的人,会把空间距离近改变为空间距离远(当然也包括利用技术手段或变换角度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