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www.sinovision.net/?32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学心得(第一百四十集) 罗国正

已有 967 次阅读2015-1-20 09:32 | 美学心得, 罗国正 分享到微信



 

美学心得(第一百四十集)

罗国正

20151月)

 

   2231、明文学家归有光认为:“文章天地之气,得之者其气与天气同流,虽彼其权足以荣辱毁誉其人,而不能以与于吾文章之事。”“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与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而不过剽窃齐梁之馀,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为悼叹耳!”因此,归有光提出自己对散文的审美标准:视其“元气”,而不是“权力”。批评王世贞的美学思想,推崇唐宋古文,主张以王阳明的心学为依据,并说:“文字不是无本之源,胸中尽有,不待安排。”反对形式美的雕琢。

我认为归有光所批评的现象,不是明朝特有,而是所有以官本位为价值核心的社会的通病,是对美学灵魂的腐蚀,是对艺术的曲解。至于说到作文能做到“胸中尽有”,一泻而成,“不待安排”,这常是顶级大文豪达到的境界,不应用这境界、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文人,虽然大家都知道文章留下雕琢工砌之痕迹,显得不流畅自然,气路不顺,难成佳作,但完全不加雕饰,一点都不讲形式美,我以为也是不对的。其实,很多大文学家在定稿前,对一些词句,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看上去是一挥而就,知内情人明白到,早已在心里琢磨了一段时间。看似质朴而无雕琢之痕,其实是难度很高的精工雕琢。人们今天见不到大文豪的雕琢之工,只见到的是一气呵成,元气澎湃,这是因为他早已在青少年练过精雕细琢的“童子功”。

2232、明朝画家、戏曲理论家何良俊主张“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诗应“情意深至而辞句简质”,“措词妥帖”,“音调和畅”。在绘画和书法方面的美学观点,何良俊将画家分为“正派”和“院体”,或“利家”和“行家”,“笔力神韵兼备”为“正派”;只是“人物最胜”,“树石行笔甚遒劲”为“院体”。“画山水亦好,然只是游戏,未必精到”为“利家”;具有精湛熟练技巧,但不具某种韵味为“行家”。非常重要的是何良俊悟出了这样的美学观点:作品的韵味是来自人品、传派和对描写对象的精神实质的把握。这观点也深化了人们对“文人艺术”和“工匠艺术”的认识。何良俊以上的见解,击中了很多被称为诗人、书法家、画家等等艺术家的要害。所以,我认为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反复地、认真地品味、体验何良俊这些见解,认识人格、艺术流派、技法与韵味的辩证关系,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2233、唐顺之是明嘉靖八年进士第一,官至左佥都御史、凤阳巡抚、淮阴巡抚;学识渊博,是文学家。他认为散文“只是直写胸臆,如颜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之文字”,并能“阐理道”、“裨世教”,“是以能与世长久”,“有一段精光不可磨灭”。散文之美在表达“心地超然”,“具千古只眼”,“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唐顺之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还特举了这样的例子:陶渊明的诗,性情率真,不计较声律,仍是一等好诗;沈约用一生精力苦心于声律,也写不出好诗。神奇的是,当我读到唐顺之这些文字时,使我联想到朱元章的出身为人,想到明朝的家具,有其实用简朴的一致性基调。

唐顺之以上观点,强调主体思想、感情的自然,真彻的抒发,反对刻意追求形式美。主张艺术在求真的前提下,有善,有美,以进乎永恒。他说:“天机尽是圆活,性地尽是洒落”,“宁触乎人而不肯违乎心”,“乐率易而恶拘束”。这些观点反映出唐顺之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同时强调和启发审美主体的自觉性,也反映出他忽视形式美的片面性。其实,艺术是须要一定程度的形式美的,如果一点形式美都没有,怎能称得上是艺术呢?但人们千万不能理解为忽视形式美的创作主体,其作品就一定没有形式美,事实并非如此。

唐顺之强调艺术“讲真话”,这观点无论在明代还是在当代都是很珍贵的。在到处都见到戴假面具,听到是假话,喊着所有响亮的口号,举着五彩缤纷的彩旗,目的都是为了骗财骗物的环境里,如果还加上一大批艺术家也在其中助威,那实在是太可悲了!这时,人们能遇到“率真的性情”,高尚的灵魂,精美的艺术,犹如在阴深寒冷的黑洞里,突然射入一束温暖的阳光。艺术家应具有真、善、美的灵魂,并外化为正能量,去驱散假、丑、恶。

2234、茅坤是明朝文学家,享年八十九岁。二十六岁做进士,文武奇才,后遭忌者中,三十多岁落职,居家五十多年卒。茅坤一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有非常明显的逐步深化过程,美学思想的变化很大。他有不少观点与前人和他的同代人相同、相近,他评唐、宋古文着重抑扬开合,起伏照应,有很浓八股文式的组织结构的审美意识,在此都不作详述了。这里我感兴趣是他的“各得其物而肆于心”的美学命题和“善诗者画,善画者诗”的形象审美观点。每个人所接触、感受、享用外部的事物不可能绝对相同,只能是“各得其物”,在内心的印象、感觉自然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影响着创作主体的构思和创作。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茅坤的美学命题,只是说出了基础性的准备,再进一步则是:心成意、象而化外(出作品);这阶段的反复修习后,就进入第三步,得心应手。在得心应手成为常态的基础上,然后,有幸者有师传得妙法,或自悟妙法勤出作品,经年积累,创作则有机会进入佳境: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个别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可以真切地体会到的境界。艺术创作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修炼,则更容易取得这方面的成就。茅坤关于诗画的观点,我认为是可以用于今天来切中时弊,现在很多人的诗作不美,其中一个重要缺点就是没有画面感;很多人作画缺乏韵味,就是没有诗意。当然,不是所有作品都必须像茅坤所说的观点那样,才是佳作,总有些是例外的,但事实上,大量的佳作是与茅坤这观点相一致的,这应认真重视的问题。

2235、李攀龙是明朝文学家,三十岁举进士。后任刑部主事、陕西提学副使、河南按察使。他持保守的美学观念,反对审美创造,反对“法自己立”。认为文章之法尽备古人之作,强调自己是无能为力创造,提倡摹古学古,认为“秦汉以后无文”,“唐无五言诗”。李攀龙这样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他代表了一个方面的意见。他反对唐宋派的审美观,认为这些人“以易晓妄其鄙信,取合流俗,相沽窃誉,不自知其非,及见能为左代、司马文者,则又猥以不便于时制,徒敝精神”。所以,李攀龙以发扬秦汉古文为目标,反对审美创造。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审美观。一方面,人们应知道自由与创造是类本质的特性。人生很大的意义在于创造,反对自由创作,当然是不对的。另一方面,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有些人搞一些假、丑、恶的东西,或搞一些无聊的、浪费时间、精力、财力的艺术游戏,还自许为“创造”,当这些东西流行于市,充塞着社会,破坏力非常之大时,人们若能保守着从古就有的真、善、美的艺术,这也是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的。

2236、魏良辅是明代戏曲家,他在众多才子的协助下,将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腔调,通过博采众长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水磨调”,后人称之为“昆山腔”,他被誉为昆山之祖。他说:“北曲与南曲大相悬殊”,“五方言语不一,有中州调、冀州调;有水磨调、弦调。乃东坡所仿,偏于楚腔”,“四方元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他强调在戏曲众声竞美的前提下,主张昆曲“要唱出各样曲名理趣”,“闲雅整肃,清俊温柔”,“腔与板两工”。他还要求欣赏者“要肃然不可喧哗。听其唾、板眼、过腔得宜,方妙。不可因其喉音清亮,就可言好”。从创作到演练,从演出到欣赏,从里到外,从主体到客体整个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动态的审美活动,这是魏良辅美学思想的特色。这些美学观点,有力地影响着后来戏曲、音乐艺术的发展。如果魏良辅不但注重到戏曲艺术情趣心理,还能注重到戏曲艺术的健康生理,并使两者有机地、艺术地结合起来,则更为美妙神奇!

2237、人声、音乐、声音、声频、语义、语境、心境、情绪、情智、生理、医理、健康、长寿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包涵有丰富的审美命题,也是戏曲、音乐艺术等等非常值得钻研的问题。

2238、谁人没有惯性的生活呢?又有谁从来没有打破过惯性生活呢?对自己和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人进行惯性生活和打破惯性生活的认真考察、研究和审美,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结论可以对人生有非常多的启示。从而醒悟出以后的路应该怎样走,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应怎样安排。不妨将视野放得更宽广些,既研究可接触的人,也可以研究历史上的人物。人生若希望能渡过得美好,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课题。

2239、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戏曲家。一生潦倒,晚年靠卖书画为生,命运离奇曲折,故事感人。是艺术史上天才人物。徐渭对美学和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如下:

1)开创了写意派的风格。他的书法奔放苍劲,画风飘逸潇洒。主张“稚中藏老”,“秀中现雅”的风格。

2)作《四声猿》,对戏曲产生重要影响,强调“本色”,反对用“涂抹”、“插带”来“掩其素”的“相色”;主张“贱相色,贵本色”的美学思想,批评过于文雅地追求形式美;厌恶“寻宫数调”的束缚,肯定“顺口可歌”,“宜俗宜真”,认为南戏音乐是由“村坊小伎”而成,戏剧创作不应考虑“矫时励俗”,“休牵往圣前贤”,而应“凭他颠倒事,直付等闲看”,“自我作祖”,“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

3)主张绘画要“生”、“生动”、“如生";“漱老谑墨"、“不求形似而生,根拨皆由吾指栽”;“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在绘画技法上,徐渭也有很深的领会:光彩夺目,为富贵花,以“勾染烘托”法为宜;画奇峰绝壁,大水悬流,怪石苍松,幽人羽客,则"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若无天,密如无地为上。他认为创作要有主题理念,抒发自己的感,表达真、善、美,对假、丑、恶要不满或对抗。例如,他在蟹画上题诗:“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4)注重动态的艺术审美特征:“其行始于动中以静,终以媚。"主将在观察风云变幻里感悟用笔之妙。

徐渭是一个划时代的大艺术家,又在美学上有所建树。对他的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人,不容易理解,甚至技持否定态度。他的作品有的属于“偏狂”,初学者难以学习。只有打好坚实的书画艺术基础的人,又喜欢他的艺术风格者,才容易领悟到他的神髓,学得好他的作品。

                             (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