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罗国正谈美学、艺术、根本心法和人生境界
此次与罗国正先生谈话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精采。题目所概括的是主要内容,对各层次的人和各种类型的人都应该是“精神大餐”。我们深信,这次与罗国正先生的谈话,是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里面充满经典的表述,带领着人们对真理的感悟和境界的超越。现将其整理出来,供大家品味(由于网络有篇幅限制,所以我们分七个节,每节都是紧接着登出,有兴趣者请注意查看):
香山墨客(以下简称“香”):罗先生,您现在有很多名堂,如哲学家、诗人、顿悟画派之父、水瓜壳画派师祖、孔雀毛书法体系创始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二十七维时空理论创立者等等,您对这些荣誉是怎样想的?
罗国正(以下简称“罗”):在我的名字前面加上很多定语、修饰词,不会改变我本身,以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听说你们带来了很多难题,给个机会我学习和温故知新,为节约时间,请开始吧!
香:请问水瓜壳画派是怎样演进到顿悟画派的呢?
罗:水瓜壳画派的诞生,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引起的,是我的一个朋友送我一片水瓜壳作画,我马上联想到用整个水瓜壳作画,在整个水瓜壳上加满各种颜色来画画,后来很多画家和青少年参与,大家都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画派,所以产生了水瓜壳画派。后来经过我和一批画家和青少年反复画水瓜壳画,感到画水瓜壳画有很强的顿悟性质,进而产生需要创顿悟画派的想法。为什么要创顿悟画派呢?有以下几个思考的基本点:
1、知道了绘水瓜壳画具有顿悟性,同时,也应该知道不只绘水瓜壳画才具有顿悟性。后来,我们搞了些排笔画,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顿悟画种出现。这样,用水瓜壳画或水瓜壳画派的概念就无法包容和概括这种事实,那只有用顿悟画和顿悟画派的概念。
2、既然有顿悟画,就有顿悟艺术。使用顿悟画、顿悟画派的概念,对上可以连接顿悟艺术,对下可以连接顿悟画种。我们通过创顿悟画派,以促进全世界顿悟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个世界从古到今,渐悟的程式、方法和效果已经非常发达;顿悟方面是有概念,但从整体认识、系统教育和操作等方面,我感到是非常缺失。通过顿悟画来深化世人对这方面理念的认识,进一步实现渐悟与顿悟的互补,应该是好事。
3、艺术属精神领域的范畴。用水瓜壳这样纯自然、
物质性的东西,来命名一个画派,既具有形象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和优势,但无法概括顿悟画各画种的内涵,不便于与传统画派和当今所有画派归类于一边――他们是渐悟画派,而另一边则是――顿悟画派。从方法论和策略的角度来思考:艺术的大果,象分西瓜一样,一刀下去,千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和当今无数的艺术家,只分得一半――渐悟艺术;另一半,不用争,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是――顿悟艺术。这就是对创造力的奖励。从此,艺术创造又多了一片大天地。精神范畴的成员,用精神的概念――顿悟画、顿悟画派,更大些概念就是顿悟艺术,这是显得非常自然、适当的。
4、其实顿悟的现象早已存在,并常零散落在各种艺
术表演之中、艺术作品里, 这需要系统的归纳,系统的研究,以丰富和发展之。顿悟画派在这里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和促进作用。
香:您可否从哲学、美学的层面谈谈顿悟画的作用和意义呢?
罗: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之中,顿悟画最容易使人学会和掌握,最少框框约束,既可单独创作,也可群体一起创作,创作主体与创作的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有着广泛的互动空间和丰富内涵,都充分体现了自由的本性。顿悟画可用作广泛地推广美术教育,使更多人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尽管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令人感到很多的不自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明细分工,社会象台大机器,每个个人象一个很小的零件,被固定在大机器上,不停顿地、被动地跟着大机器转动,人已被异化,难以感悟到自由的本质。此时人们可以通过绘顿悟画的时段,感受着线条与色彩的流动,享受着美、享受着人生。充分感觉和领悟顿悟艺术的自由本质、人的自由本质,调动起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身心得到调整,实现生命的超越。
香:有些学者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起源于劳动?您的看法是怎样?
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通过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然后作出正确的回答,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了。首先要问:人为什么要劳动?答:人有需要。问:人为什么有需要?答:人类的生理结构和群体生活的特性使人有需要。换句话说,人类的生理基因、社会文化基因已确定人必须有需要。或者说,人的先天本能和与生俱来就不能摆脱的社会关系,使人产生需要。然后通过劳动来满足这些需要。这里又产生一个新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需要,只能通过劳动来解决呢?显然不是。很多需要是要通过劳动解决的,同时,很多需要不是通过劳动来解决的。再换一个角度,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劳动状态,与劳动相对应的状态是休息、休闲、娱乐等。这也是人类必需的。难道这种状态下,人们就没有审美活动吗?人们经常是,过于紧张忙碌的劳动,劳动者本身就无暇顾及思考美的问题,而闲下来时或旁观者就会感悟出或发现出其中的美,然后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在休闲时,正是歌舞进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延续后代的生产对审美的产生作用很大。人的择偶、婚姻、性生活、怀孕后形体的变化、生儿育女,此时很容易引发出多种情感和审美情绪。因为原始人是群婚的,不同异性的比较,孩子与孩子的比较,自然会有审美的感受。比起现代人一夫一妻一个孩子来,显得更有经验。人类为延续后代的生产,已具有很强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已不同于动物只具有本能。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人类审美起源于生产活动和休闲活动。生产活动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延续后代的生产。劳动只是审美起源的一个方面。
有人说,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当然没错,但不全面。我认为比较全面的说法是:生产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
香:当有些人他们有些性生活已不是为了延续后代时,或有些原始人不知道性生活是有延续后代的作用,难道这里还包含有审美起源的因素吗?
罗:这部分应归入休闲活动。在我的概念里,娱乐活动也属于休闲的范畴。休闲活动的内涵是非常博大丰富的。在生产过程中感悟美,同时将生产与休闲对比;在生产过程中感悟休闲的美。在休闲中感悟生产的美,生产有生产的美,休闲有休闲的美。生产和休闲活动,既是审美活动的起源,也是审美活动的主线和发展动力。生产活动当然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生产、创作、创造活动。
香:有些学者认为审美是动物的本能,人也有审美的本能,并举出大量的实例。有的学者认为,审美产生于娱乐之中。您怎样解释这些问题?
罗:所以说,生产活动和休闲活动是审美的起源,就可以将人的审美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与本能区别开来,才确证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除生产活动的审美起源外,其它活动所引起的审美起源,我将其归入休闲活动中去。
香: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认为只有视觉和听觉才能获得审美快感,而其他感官只能获得生理快感。也就是说只有视、听感官是审美感官。罗国正先生,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罗:不要被权威吓倒,要坚持从事实出发,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审美快感或叫审美愉快。当审美主体遇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成为审美对象时,就产生了审美过程。这过程,或短暂、或长久,或简单、或复杂,可能是肤浅的,也可能是深刻的。这与审美主体当时的状态、审美需要和审美结构、审美能力等相关。也和审美对象对于审美主体的审美价值紧密连系。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结成“同构关系”。审美快感是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后形成的审美过程中,形成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而产生了愉快的经验。这时,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这就是审美享受。这里同时充分地反映出审美生理机制的运作。审美生理机制是由审美主体的感受器、传导神经、大脑皮层、效应器组成。能引起人有感受的身体的任何部分(当然还包括人体气场)作为感受器,接受审美对象的刺激,形象的、抽象的、质感的、信息的等等一切,通过神经元组成的传入神经(或气场)传导到大脑皮层相应的部位,形成直觉,或更多地是经分析、综合加工、贮存、转换,又通过神经(或气场)传到相应的身体部位――即效应器。其间常是多次反馈、循环往复,从而对刺激信息、信号、能量、物体等,形成审美反应。在审美过程中,这种从接受刺激到反应是生理、心理、物理结构互相连系、互相作用,具有整体性、自调性,也带有自觉性和主观性的有机系统。大脑皮层是审美快感在生理上的核心部位,审美情感是审美快感的主要内容。审美生理机制有遗传获得的一面,又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训练而有一定的变化。审美活动的本质是精神活动中的感情活动。审美快感是人通过审美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愉快的经验,其反应的核心部位在大脑,至于通过身体什么部分作为感受器,将审美对象传入大脑,或大脑本身通过想象,而形成审美对象,而产生审美快感,在考察人类获得诸审美快感中,可以肯定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的感受器不单单是眼和耳,而是一切可以使人得到审美快感的在身心上的一切存在,都具有可能性。加上审美快感的产生,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具有整体性。审美快感在主体内具有联通性,在大脑里具有联想性。审美的联通性、联想性常常与万事万物是和谐配套的特性相联系。事物和谐配套本身就是美。我无法想象出孤立、单一、极不配套的美的存在。例如,我们在品味非常名贵的极品“蜜香型兰花铁观音”茶时,在这茶的美味中,引起审美快感时,其实是有系列配套的、辅助的美的存在着。如茶香使品香的鼻子感到是很美的,茶色金黄见底色泽很美,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好茶,此时的茶壶、茶杯、茶几,坐的椅、所在的房间、房间周边的环境和共饮的朋友,大家的意念,谈话的内容,常常是非常协调的,形成和谐配套的美。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都在互相联通,都感受到这次饮茶的美,将每个单一的审美快感联通起来,形成整体的审美快感。此时,人还会联想、会回忆,甚至会审美超前显现等等,形成了此次饮茶的审美系统。其中一位朋友出国去,几十年都饮不到这种茶,有一天,他突然收到远隔重洋的朋友送来了极品的“蜜香型兰花铁观音”,他又品尝到此茶时,百感交杂的审美快感自然涌上心头,仿佛对身土不二宗有了新的感悟。
又如,我有时静坐,感到内气在身体内非常通畅,额前感到一片无尽的光明,整个身心突然处在审美快感之中,这是由体内的能量、气场引起的审美快感。我相信,在静坐的人群里,有不少人有过这种审美快感。
由此可知,审美快感的引起,不单是眼和耳这两种感受器,而是有多种感受器。我判断,审美主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引起审美快感。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审美原理,就是审美联通和审美联想的深广度受到审美主体的各器官、能量、知识、经验、观念等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审美客体和与审美客体相配套的系列审美对象所影响和限定。
以上的讲话是否使你们感受到抽象概念太多,不好理解?
香:还可以,我们可以接受。请问美的最高境界是怎样?
罗:关于美的最高境界,古今中外有很多看法,我简要地选些我认为最重要的看法供你们参考。
美的最高境界,在儒家的表述是:至善至美;中庸至正的事物。道家认为是:天人合一;至美至乐,大美,是道的观照;得至美而游乎乐;佛家则认为:真空妙有、一念回机、心能转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甚深密境界的美。柏拉图则认为,超越体验所达到超验的“理念”才是终极的美。普罗丁将美的最高境界理解为:以一颗纯净的光明的心面对神,走向神,企求得到充满神性的力量和光辉。席勒则认为,借助审美这个超越的中介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人”;现代的不少美学家认为,人自身是宇宙,人生的终极本体,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永恒的“大生命”,是宇宙和人生的最高价值。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如:永恒的生命力、生命流、生命冲动等等。马克思年青时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美的理想境界:“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我认为,可以融通以上各种关于美的最高境界的见解的概念是:和谐。和谐的人生、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群体、和谐的世界、和谐的事物、和谐的宇宙、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香: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怎样?
罗:实现审美的最高境界的前提是要以人为本,人是审美的主体,没有审美的主体,就没有审美活动。只有存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主体将客体变为审美对象的时候,才产生审美活动。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里实现审美的超越中产生的。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在审美的最高超越里。
审美的最高超越,通常表现为人在审美活动中,对人生理想、生命本体的信仰和追求,人的心灵从有限向无限,从必然向自由,从此岸到彼岸,突破时空限制,去追求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人的精神、人的情感在此得到提升,从体验中进入超验世界。领悟到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实现人的本质归复。审美的最高境界由此而生,
此时,审美主体领悟到整个宇宙处于“和谐的秩序”之中,有规律地运动,和谐无处不在,显得无比的美。
此时,审美主体领悟到万事万物是配套的,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存在,是在配套中显出和谐的美。任何偶然的现象,看似完全独立的现象,其实都在相配套的条件下产生的,从而知道其内在的必然性,审美主体从审美客体配套的结构、配套的联系、配套的因果、配套的时空中,感受到和谐的美。
此时,领悟到人体内部、肉体与精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体与类、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现实与理想、经验与超验、必然与自由的矛盾解决,彻底摆脱人的异化现象,实现终极追求、终极价值,进入天人合一的和谐大美。
香:您刚才谈的,给我们很强的印象是哲学家、美学家的理想蓝图。我们更关心的是,作为现实中的人,具有可操作性的,如何去实现人生最美的境界?
罗:这个问题太有意思啦!对全世界的哲学家、美学家来说,都是一条大考题。好吧!让我来试一试回答这个问题吧!供大家参考参考。
实现人生最美的境界是要有理想蓝图的,因为理想蓝图是标示出目标和行走路线。这样才令生命不迷惘。其实,要明确指出可操作的、实现人生最美境界的路线、做法,同前面所讲的大部分概念、理论是相关的,要善于将其有机地联通起来,还要将其更具体化,同时还要补充一些概念和理论。按我的理解,要实现人生最美的境界,要清晰下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我已在《生命的感悟》一文中论述过),才便于操作:
1、相信宇宙无限大,物质无限可分。整个宇宙空间
是充满物质的,没有绝对真空的空间。没有任何容器、空间是可以阻挡任何物质进入。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宇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物体的任何一个面,在宇宙中,都是被更小的物质微粒所包裹着,都有更小的物质微粒在里面运动,都有更小的微粒,可以穿透进去。任何物质都处于运动状态,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由于任何物质都被更小的物质相对非常均匀地全方位压抑着包裹着,所以任何物体的形成,或经过一定时间后,其外表趋向于圆形,或其外表呈现弧线形。如烧红的玻璃,滴入水中,由于周围的压力一样,都成了玻璃球。任何物体都是以实体和场的形态存在。如:磁铁周围有磁场,人是由人体和人场组成。场也是物质的,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就算是出现波状或其它形状的物质,不断分解下去,都是由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更小微粒组成。在充满很小微粒的宇宙空间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充满物质场,我们通常叫气场。任何物体自身的场都与宇宙空间的微粒(或叫物质场)相交接、或交融着、交流着。其绝对界线是含糊的,只有相对的界线。这里我们应清醒地知道,任何生命都在与体外的物质交流着,人的生命更是一个开放的物质系统,除与外界不断地物质交流,还有能量、信息的交流。知道这种现象后,还要知道与此现象相关的现象。在地球上,任何物质掉落地上,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地心吸引力的原因,而是宇宙的物质场的压力在起着重大作用。例如,在北极,一个苹果从你手上掉落在地上,既有地心吸引力的作用,更因为整个地球挡着南边的宇宙的物质场的很多压力,而北边的宇宙物质场的压力没有受阻,所以苹果落地。地球的其它位置也是如此,在其它星球发生这样的事情,原理也应是如此。
悟通以上的论述非常重要,因为以上的原理,与美的最高境界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着极大的关联,也是认识和谐的宇宙秩序、大宇宙的美的基础知识。
2、宇宙物质运动发展有一种大趋势,就是物质在一
定的条件下,向着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可控制自己的方向发展,即物质从没有生命向着有生命,从无意识向着有意识的方向发展,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生命会产生伟大的理想(如人就会有伟大的理想),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可能性使自己和自己的类获得最大程度的自主、自由,使自己和自己的类在自己能力可及的时空里实现自由的最大化,直至与宇宙同一。这就是宇宙生命发展规律。(这规律我在《生命的感悟》一文里有类似的论述)。知道这条规律非常重要。对人追求美的最高境界时,起到如下作用:清醒认识到人现在处于所有宇宙生命发展中、和宇宙生命可能发展的态势中,自己的座标定位,现有自己的实然状态和超然状态,自己的美的最高境界只能到哪一步。人在追求美的最高境界时,既脚踏实地,知道自己只能操作到什么程度,同时又不偏离宇宙生命发展规律的路线、气脉,而存志高远,有着向往美的最高境界的理想,在精神上对现实实现超越。
3、生命的意义是宇宙的物质运动有一种大趋势是由
自在之物发展为自由之物,从无能之物发展为有能之物、从无意识之物发展为有意识之物,从必然存在发展到自由的存在,从具有自由的存在向着最大的自由存在发展。各种生命或生命个体在纵向与横向的物质系统中、生物链条里,或本能地、或自觉地按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的路线,即从自在之物至最大自由存在的目标前进。任何生命个体以任何方式为自己或任何其他生命向着最大自由方向前进所起的作用,都包含着生命的重大意义。尽管不同利益的生命个体或群体绝对有不同的感觉,甚至达到绝对不同的见解,但从生命的意义的角度去分析,肯定是存在着特别意义。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世俗的、法律的、道德的、功利的去判断,任何生命为自由采取的任何方式,作出任何反应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若然人类出于功利的目的,以防止个别人产生过激的行为,那就应该对人从小就开始在教育方面引导。
从艺术的角度审视以上的问题,好像在和应着人类已有的一个结论: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可以唤醒着人们的美的最高境界。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对生生不息的力量的喜爱和赞美而产生崇高的美感。
4、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从我们星球所看到的生命的
情况看,只有人类最能体现着自由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本质,须要人的本质力量――生产和创造。生产的概念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延续生命的生产、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
人以本质力量来实现自己本质的归复就是人生的意义。换一种说法,就是:人以生产和创造为主要的本质力量来实现自由,就是人生的意义。当然这自由的内涵是非常博大的,其中包括:健康、长寿、生命的延续、快乐、幸福、在时空方面的自由度,学习、工作、休闲的满意度等等。这既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类大多数人的意义,这意义,具有类的本质特性。显示出人与其它物质和在我们星球上所见到的其它生命不同,从而显示出人类最崇高的美。
前面讲的以生产为主要的本质力量,言下之意存在着不以一般所理解生产的力量而存在的力量。在人们社会中不是占主要实力的,但又能反映人本质力量的人群。这类人主要在学生、宗教人士、休闲者、退休人员之中。由于人类社会一直以来的生产力未达到高度发达,道德水平普遍还不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等等,频繁发生而且激烈,导致很多人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过程中,结果却是苦难,身心受到了磨损,生命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发展状况,还是可以养活一批不从事生产的人群。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更多选择和分类。这都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从而展示了美的多样性,实现美的最高境界的途径具有多种选择。这类人,很多是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有的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有的是有信仰的,或相信灵魂不灭、或相信生命可以轮回,或相信生命是能以场态的形式存在,或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或对精神、文化艺术、情感等方面有着执着、专一的追求等等。这类人由于不处在一般意义的生产活动、名利争斗、酒色伤身、欲望与烦恼等等的损耗之中,又生活在有益身心健康的优越环境之中,加上千百年来,形成修心养性的方法得到了继承,心无杂念,又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修炼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很自然就出现这样的状况:身心很健康,头脑非常清醒,并显得特别智慧、气场或人体能量很强大,有的甚至炼出可激活生命的能量。由于这部分人中的优秀者,常常是比一般人少了为基本生存需要和世俗烦扰所带来对身心、时间的消耗,可一步到位直接向着自己的理想追求,所以在精神、文化、艺术、科技、身心修炼等方面有着杰出的表现和重大贡献。用另一个说法是:虽然没有进行延续后代的生产和物质财富的生产,但却进行大量的精神财富的生产,有的还由于修炼到一定程度,使自己的身体产生出了强大的能量场,有益众生。这都是更高度集中地从精神方面、从人体能量场方面去表现人类的本质是自由的。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非常灿烂的美的境界。这里亦提醒人们,气场和生命的能量对艺术创作、对审美、对美的境界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的尊敬。
5、具体美的应用性规律有很多,尤其是具体从事艺
术工作的人,都有各自的掌握和运用。而美的最基本规律,我认为是这样:任何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并通过审美活动,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审美主体产生快感,使主体产生快感的部分就是美。
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面对着无数具有审美可能性的客体,任其选择,即发生了审美活动。由于主体的生理状态、知识、经验情况、心意状态,导致在这审美活动中,只有一个或多个审美客体成为审美对象的同时,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即成为审美主体,并产生了生态美或意态美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快感。审美主体通过这样的审美活动,确证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在现实中,有很多审美主体在遇到审美客体之前,常常是因为过去的阅历已形成审美经验的沉积,已在心中存在着对未来审美对象的要求、标准、或影像,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实现一遍或多遍这审美过程,并力求在现实世界中,真切、具体地感受、实现这审美过程。这都是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是面向着自由、追求着自由。以上所论述的是美的主要规律。
如果连美的最基本规律和美的主要规律都不知道,要追求美的最高境界就容易迷失方向。
6、很多流星撞入地球,从太空拍回的照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星球被撞到花斑斑。这都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庆幸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大星球撞毁地球。我们还知道太阳和地球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类如不毁灭,必然要争取在宇宙里获取最大的自由。这样,人类的发展就会有四个阶段:
(1)在地球上的发展阶段(或叫地球村阶段);
(2)在地球以外建立第一个人类村,这村是可以不依赖地球上的支持,能独立存在和发展(或叫首个独立村阶段);
(3)人类可以在宇宙任何空间建立能独立生存和发展的人类村(或叫宇宙村阶段)。这阶段,也可分为在银河系时期,总星系时期,总星系以外时期;
(4)人类完成宇宙物质走向彻底自己认识自己 ,自由把握自己的使命,与宇宙合而为一,共存共生,以至永远。(或叫天人合一阶段)。
人类发展的这四大阶段,从逻辑上说:既符合人类自由的本质需要,也是人类终极的追求。同时,人们应清醒地知道,任何以最优的方式促进人类实现终极追求的制度,都是好的制度。在这伟大的进程中,任何好的制度,都是实现这终极追求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人类社会发展,永远都遵循这样一条规律:不断研制出新的先进工具,代替落后的工具。如果有人在古墓里拿出一件工具,对大家说,这工具永远都是最先进的。如果这人不是在演滑稽剧,要么就是有不可告人的阴谋,要么就是傻瓜。我从六祖惠能的名言:“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此中感悟出一句话:人分东西,使用先进工具不分东西。任何拖延、或阻碍人类实现终极追求的制度,都是坏的制度,必将被历史淘汰,被好的制度代替。象用电子打火机那样淘汰用石头打火一样,不可避免。
人类对自由的终极追求和自由的最大实现,用审美的角度看,也是人类对美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和美的最高境界的实现。
通过以上的论述,应该对美的最高境界从概念到思路更清晰了。下面还须清晰几个问题。首先对美的最高境界在不同情况下的准确定位;首先要划分出精神上美的最高境界和现实中美的最高境界;第二,要划分出人类的终极的美的最高境界和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美的最高境界;第三,要划分出人生美的最高境界和人生哪一时段美的最高境界;第四,要划分是哪个方面哪个类型美的最高境界和具体哪一件事物是美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一件事中的哪个部分是美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个具体的主体要追求美的最高境界就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审美涉及审美主体、审美客
体、审美过程。自己既可以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自己也可以同时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自己对自己进行反观、自审;当自己处在审美客体的位置上,某个人或多人将自己成为审美对象。无论自己是作为审美主体还是审美客体,都表明了当时美的境界。这里反映了自己对客体的审美水平,对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自己作为审美对象,无意的、或有意的给审美主体所造成的效果。
2、从创作的角度分析。创作有创作主体、创作对象、
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美的境界(包括精神境界、技法、作品内容等)充分反映在创作对象上,创作主体在创作出作品的过程中,也在创作着自己。作品的内涵不断丰富、完美的过程,自己的内涵也在进一步丰富、完美。也可以这样说,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是对自己的改造。或者这样说,人在创作外在作品时,自身内在也生成了相对应的作品。这真是名符其实的、形影不离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实报应。所以,人应该做好当下的每件事,自然有好报。作品从被创作开始 ,到最终生成,这个过程,自己是审美的主体,也可以很多人是审美的主体。人们在对作品进行审美的过程,也是对作者的审美过程,甚至要对作者本人进行彻底的审美,才可以对作品实现正确的审美。从作者本身去判断美的境界或从作品去判断作者美的境界,或从创作过程去判断作者美的境界,或全方位去判断作者美的境界,这都是涉及到方法问题。不管评价如何,作者本身存在着真实的美的境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创作之前与创作之后是有分别的;是量的分别,还是质的分别,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因人而异。其实任何人,只要生存着,都如创作过程那样,每天都在“创作”着自己的历史,同时在自己身上有“自己历史的报应”。只是很多人的经历,常常是在本质上是重复的,对其他人来讲,很少存在着特别引起他人注意和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提示。
上面所讲的审美过程、创作过程或任何的人生存着,如果其主体属于正常的,已经尽力发挥了,反复多次亦是如此。可以这样说,这已经代表了他们当时美的最高境界。要提升美的境界,就要再学习、再实践、再修炼,产生新的感悟或寻找新的路径突破。
要不断提高自己美的境界,要向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要对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深刻感悟,知道人的本质与艺术的本质有相通之处。美是以情感的方式通过形象或意象来表达出人的本质、人类对自由的终极追求等等,都应有深刻的认识。并对美的规律、美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有更多的认知、理解,对艺术有更多的接触和实践等。然后,经一段时间的阅历、读书、学习、将身心修炼到更优秀的状态、实践等等后,主体美的境界又有了提升,就是如此地反复进行,美的境界一步步地提升。每个时段都有那个时段美的最高境界,一步步地提升,越来越接近人类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条很正常的基本的道路。
也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最高的美的境界的显现,有时不是按以上的道路走出来的。有充足的才华和充分准备的人,在特定的场合、情景、气场、状态下,即时发挥,所产生的作品,既是当时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创作主体事后,怎么想去有意识再创作作品,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就是其一生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人类过了不知多少代,一千几百年后也无法超越的一个境界。例如: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这作品,就是一个例子。这里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从绝对意义来说,他的身心状态,他所处的情景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只要他有足够的才华,有新突破,就可以创作出充满个性、在美的形式以至内涵上有新的代表性的作品,完全有可能是这方面美的一个最高境界。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办不到的的事。而机会总是给有足够才华、有充分准备,并经常创作的人。这些人创作多,因而成功概率也大。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种状况是:例如有个很高水平的书法家他写了幅作品,大家都知道是好作品,这样风格的作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如果有人说,这作品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那肯定大家都不服气,后来,他写这类作品多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用他的姓名命名这种作品,如“颜体”字,这样就成了一个标准。一旦他的作品成了标准,那就是这种艺术的最高艺术标准。如果别人学他的字,学得不似,就被评为学不到家,如果你觉得写得比“颜体”更好,对你的评价最好只能是这样:在“颜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通常不会被列为这方面的美的最高境界。因为你的作品未成为标准。如果你的字真到了彻底的超越了,那你的字已经不是“ 颜体”字了,只能说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已自成一体了,成了你的“体”的标准,这样,你的字体就成了另一种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成为公认的标准,就是某方面的最高境界。
还应分析分析这类问题,我们去博物馆看见不同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时,会审美的人肯定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离我们年代越近的就越美,离我们年代越远的越不美,反之亦然;而是不同年代的情景不可复制,每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都是在当时的情景下发挥到极致的产物,都是当时美的最高表现,每个时代的文物,从美的角度去看,都具有互相不可替代的特点 。一件艺术品成了某个时代、某个方面的代表作时,就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后人在这方面也是无法超越的。因为产生此艺术品的艺术情景是不可复制的。但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在其它方面超越。
香:罗国正先生,先喝杯茶吧!这是雨前龙井。
罗国正先生慢慢品着茶说:真是极品好茶,如果用虎跑泉的水来泡,就更完美了。中国有很多文人的好作品的产生,是与茶有联系的,审美常常是联通的。
香:但愿您喝了好茶后,有更精彩的谈话,使我们受教。我们常常困惑的问题是,有些艺术品被评为神品,或将这些作者视为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或进入禅境,给人有可望而不可及、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审美效果,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您是怎样理解这些的?
罗:你们越问越高深,已来到甚深密的大门前啦。
香:那您就打开这道大门吧!让有缘人能进去!我们深信您的智慧能解开这难题,这本身就是美好的事。
罗:试谈谈我的见解,给你们参详一下。
在《三希堂法帖》里,有不少帖是盖上“神品”的印,意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顶级的书法艺术作品。在众多的艺术品里,真的“神品”是很少的,假的“神品”却不少。要有慧眼识货。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奋斗一生,都出不了一件“神品”。所以,艺术的最高境界,常给人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产生伟大的作品,既具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里面的必然性就是讲:创作主体基本功扎实,知识、经验丰富,身心处于优秀状态,还要有志气勇攀艺术高峰,要有恒心,勤学习、勤创作。谈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说,这些东西,很多人都已经做了,但他们还是不行啊!那我就告诉你们,从我的观察中发现一个大问题,这些人常常是有技法,但无心法。心中有没有优秀的概念,有没有可以激励自己出伟大作品的理想和审美标准?思想出现了结壳现象,少了灵气。很多人还不相信“气场”,更不相信气场对艺术创作的作用。“五.四运动”以来,在国人眼中,中国出了很多文化巨人。如果用世界性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在思想上、在理论上无特别的建树者居多。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讲话,他们的作品,不是外国人的东西,就是中国古人的东西,有创见的东西很少。当今的一些文人热衷于当泥鳅,在自己的鱼塘里尽享霸王之乐,出不了大江、大海、大洋。我的意思是,文化、艺术人士要有世界概念,世界的标准,并为此而努力,是产生当代“神品”的一个重要准则。
香:面对着个个鱼塘都只是泥鳅的情况将怎办?
罗:不可能个个鱼塘都是泥鳅,世界之大,总有藏龙卧虎。搞文化的人,想出佳作,应该多看哲学、宗教类的书,强化气场方面的修炼,多看看电视,使心中有优秀概念,崇高的审美标准。这样的人才多了,自然就有伟大的作品产生。
香:看什么电视好呢?
罗:可以看凤凰卫视,开阔一下视野,更新一下观念,我曾送给朋友一幅对联:有志常踏青云步,无事多看凤凰台。
香:对提高美的境界有效吗?
罗:绝对有效!
前面已谈了产生伟大艺术品的必然性问题,也就是说有相应很多很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必然条件、产生伟大的艺术品。下面谈谈偶然性的问题:一幅“神品”的产生,常常与有才华的创作主体,偶然遇到特别情景所触发。如王羲之在兰亭会友那天,各方面的特殊情况和各种机缘凑合,而产生《兰亭序》这幅作品,颜真卿的《祭侄文》也是如此。如果要总结经验的话,就是:充满才能的创作主体在特定的情景下,使创作主体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状态,而产生伟大的作品。
在历史上也有极个别的人常出“神品”,一出口就是“福音”,那是进入真空妙有,天人合一的境界。
香:怎样才能进入这种境界?
罗:这是甚深密的境界。从道理上分析,应具有如下几个重要因素:
1、 先天条件特别优秀;
2、 后天配备其成才条件特别好;
3、 自身非常努力;
4、 练出了具有超强的能量场;
5、 掌握了非常优秀的方式、方法;
6、 各方面的条件为其配套得很好。
以上六点,我选第四点,超强能量场来谈。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是“气场文化”。吃水果,就想摘“树上熟”的即吃,不但感到味鲜,还感到这样吃,人的气场才大。对在冰箱放了七八天的食品有抗拒心理,喜欢到农村吃新鲜食品。建房、买房,普遍都讲风水,选气场大的地方安居;锻炼身体,通过练武术、气功来炼气,如太极拳、木兰扇、站桩、打坐,如此等等,都与气场有关。前面提到的两位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就是将军,中国古代的将军一定是精通武术的,练中国武术到一定境界,一定气场很大。这些现象,是中国人都好理解。中国的儒家、道家都讲究气场,佛家多讲光,如“佛光”。我这里讲的气场,也包括了佛家所讲的光。,如果用物理的概念就是能量场。但物理的能量场有益人的部分,也有伤人的部分。气场基本上都是利生的,用气场的概念,是因为在中国已成为普遍人可接受的概念,而且也能自圆其说,我这里没有门派之分,只是为了探索真理。
一部小小的手机,都可以在东半球与西半球通话。人的能量是不会小于手机的。经过长时间修炼的人,其气场是很大的。人能与远距离的物体、能量场,甚至是天地间的物质场态交接、交通、融合,主要是靠人的气场。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一个物理的途径。通常情况下是:人的气场越大,身心就越健康,细胞的活力很强,神经系统畅顺灵敏。人体综合能量最大的位置是在大脑。气场很强的人,往往以光的形态来显现气场。为什么会有“大智慧”?首先,其主体各部件,尤其是主件大脑处于超过一般人的状态,是非常优秀的生理状态,再加上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长时间对生命的感悟,身体极少劳损、也无俗务烦扰,自然就得大智慧。这种状态本身也说明了是大智慧者才有。从气场接通天地,到智慧悟通天地,而达到和谐统一,就可以称得上 “天人合一”啦!如果这种人还长期爱好艺术创作,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时,自然会“神品”常出,开口多“福音”。我曾经见过很多个练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在临摹王羲之的法帖时,总觉得难以得其真法,他们好像突然感悟出什么东西似的,情不自禁地感叹地说:“我没有办法有他那种充满富贵气场又恬淡自然的心情”。这些感叹,使我想起无数傲视天下、自命不凡的英雄豪杰,在现实的操作中,最后败北沙场的感叹:“非我不才,苍天不佑也!”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送上这样的话:不是这样的人,就不去走这样的路。各人有各人独有的能耐和机缘,选准了道,就可成天才。
接着谈“真空妙有”。前面已经说过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空间都充满物质,没有任何东西和方法,可以使任何空间,绝对真空。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妙有”里的“真空”,就是指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是指这样的“真空”,是妙有的真空。是妙有的真空,而不是“真空全无”的真空。举个大家易懂的例子:一个杯,当它不装任何东西时,里面是有东西的,如空气、光等等,但这些东西不妨碍你装入任何东西。这时的性质只是杯,充满灵活性。当斟入茶时,它就是茶杯;装入牛奶时,就是奶杯;装入咖啡时,就是咖啡杯。只要你装满任何一样东西,这杯就没有了灵活性。要恢复其最大的灵活性,就得进入空杯状态。比如现在是茶杯,我想饮酒,就得将茶清出,然后装入酒。人也有点象这种杯的状态,但人是会累的,长时间累就会垮的。杯是不知疲倦的。所以我们常听见有人对某人说:“要放下。”“担得起,放得下!”这不只是从体力上讲放得下,更多时是讲,在思想上、精神上放得下。放下了,人就可以实现了本质归复,就进入自由状态,修得好就进入“真空妙有”。可能有人这样说:“我这个杯,就是喜欢装茶,不装任何东西。”那我就对你说:“装茶为了什么?杯装茶是为了饮,难道一杯茶够你饮一生吗?肯定不够,你也要至少饮空了一点位置,你才能再装茶,饮到一段时间,你也要洗杯,因为杯太脏了,不洗杯就不好再继续饮茶。也就是说,要先将杯处于空的状态,这时你有条件选择装入任何东西,只不过你选择了继续装茶而已。”这个过程,也充分反映出“真空妙有”啊!也说明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也说明了放下了,真空了,就多了选择的自由。
有些人提出的观点如上面讲原理很相似。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能忏悔,就可以原谅;不主张死刑等等。意思就是人能放下,就回复本性,处于本性中的人是无罪过的,罪过是人这外壳里面“装着的东西”。但引申出新问题:人们都知道装过毒液的杯,将杯洗干净了,杯还是可以用来饮用的,但通常有心理阴影,这个杯曾装过毒液,总觉得有毒的残留物,见到这个杯总是不舒服。结果,还是不用这杯。更严重的问题是,现代科技可以生产出由毒组成的杯,不装任何东西,已是其毒无比,人又无法改变其毒性,或可改变,但代价过于昂贵,这时,人的选择只有一条:对这“杯”放弃。现实中,将杯清空容易,而人是很难放得下而进入“真空妙有”的。感觉、记忆、刻骨铭心的经历,充满激情的喜乐,爱恨情仇,利益、权力、荣耀、美色在灯红酒绿中每时每刻诱惑着,使人欢喜若狂。那种色彩、那种芳香、那种美味,那令人兴奋不已的感觉,怎可放下?已成习惯,已经上瘾,怎会放下?“我现在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放下!”真是:你有你的真空妙有,我搞我的即时拥有!
香:那怎么办?
罗:无须办。人有选择的权利!只要他们不犯法,应该是不能干涉人的自由。
香:如果这些人之中,有的觉得这样不好,想安静下来呢?
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前面的谈话已有了答案,认真寻找就找到了。现在继续谈真空妙有。人要想真的进入真空妙有,是需要修炼的。怎么修炼呢?我在《论心法》一文已讲过,现在重新再讲一讲:盘腿而坐,掌心朝上自然地放在两膝上,拇指与食指相接,全身放松,微闭双目,然后先意守膻中穴(胸窝之上,两乳中间的那个穴位),无须绝对准确守着此穴位,只是意念约略在这位置即可,也不要很着意守着这个位置,而是似守非守即可,以这样的一念代替了所有的念,使其它的念不生,若有其它的念发生,即去除,连“去除一切念的这个念都去除”,接着连“似守非守的念”也去除,以至一念不生。
若能按此方法,每天坐上超过四十五分钟,到一定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体会到真空妙有。这种修炼有很多个叫法,如:打坐、静坐、坐禅等等。这些名字都很大程度从人的身体处于坐的状态联系起来,比较形象,但没有反映出它的内在性质以及在实际中的作用和在各类修炼方法中的地位,所以,我为其起了个名,叫做:根本心法。
香:这“根本心法”属于哪门哪派的?您为什么叫其“根本心法”?
罗:其实“根本心法”不属于任何门派的,是人类在这方面修炼感悟所得的最优秀成果。虽然非常著名的各门各派各种功法以至各种理论的解释,到了追求最高境界和最根本的修炼上,我认为是基本一致的。在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上,有所分别,但其根本宗旨、基本做法和要求,与这“根本心法”是一致的。我是在他们的基础上,选出我认为较为恰当、可供各类人应用的作为“根本心法”。下面让我来举一批实例来证明我这个观点:
《黄帝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与炼“根本心法”时的状态一致。
儒家的喜、怒、哀、乐于未发为中庸,这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就如“根本心法”入境界时的状态。任何情感一发生,心理上有所偏,也导致生理上有所偏,不能达到中庸。炼“根本心法”就可以感悟出中庸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最纯净的一个最高标准。从而悟出以人为本,悟出“仁”,有了这个标准就清楚地知道“过犹不及。”知道如何防止人的异化。从而通过修炼健康的身体,并产生出健康的精神,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德性。情感带有偏的状态,在《黄帝内经》也解释得很清楚。其实,一动念,一有言行,就带有偏。但人绝对是不可能不作念,不产生言行的,人要生活,要工作、学习,人总是有情感的。
香:这是很冲突的状态,该怎么办呢?
罗:人是具有围绕着中庸的点或线可上下波动到一定幅度的能力的,有些人可以波动大些,有些人就波动小些,每天的波动,使人成了习惯,很多人适应了。但人应清醒地知道,波动的幅度是不可能无限大,超过一定幅度,人就会崩溃。同时要知道,波动是很容易伤身心的。痴迷于某一情感,某种行为,无日无夜地大幅度远离“中庸”的点和线,就可以说他们已入“心魔”。或叫远离本性,轻则生病,重则“发疯”,更严重则死亡。知道这个道理,会对人的贪欲有所抑制。从心理到生理,进入自我反贪的境界。“根本心法”,用孔子的话说,不过不及近于中庸;用马克思的话说,防止异化,实现本质归复;用佛的话说,就是回归本性。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人,每天炼“根本心法”能超过四十五分钟。
香:为什么要超过四十五分钟呢?
罗:有研究者认为,人体的内气,练功时,让其自然行走,需要四十五分钟时间才能走遍全身。所以说超过四十五分钟,就是让内气有足够的时间行走。若太忙,至少也练上二三分钟。起码要有这种状态,有这样的意识,使每天已走偏了的身心,有机会回归中庸。儒家的理念与根本心法的结合就产生“太和之气”。
香:难道睡觉不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罗:从我的经验来看,睡觉有时可以起到这些作用,但通常没有这个作用的。更重要的是,练“根本心法”对人产生很多的作用,是睡眠无法代替的。这也如人的其他行为,也无法完全代替睡眠一样。
接着谈佛家。《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种崇高的境界,与练“根本心法”进入状态时,完全一致。这就是回归本性,这就是佛性。眼一用,就见色,就偏了;耳一用,就闻声,就偏了。用什么就偏向什么,就会散发那方面的体能,就可能在那方面会出现消耗和劳损。所以,通过练“根本心法”,就知道一念一思、一言一行的度,并力求通过长期练“根本心法”的积累,到练功时,可以跳出静坐的模式,而到完全自由的状态。任何状态下都与静坐时的效果一样,达至“一举一动即是大佛手印,一言一谈皆如大佛咒语。”任何行为都是在练功,我称这种状态为“得大心法”。以上所讲的状态的根本原理,与根本心法是一致的,只是自由度增大了。
香:如果人能整天都在练“根本心法”,岂不是很高境界?
罗:那就出圣人、佛、神仙啦!但过于执迷不悟者,也可能出个大傻瓜。所以,要觉悟不要执着。大彻大悟者之中,不是有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故事吗?一般人是没有条件享受到这样的清福的。就算有条件享受到这清福的人,多数都没有这样的心念去做到这样。事实上,世界也不能出现所有人都这样,无人种粮食、无人织布、建房,人类怎样生存?但世界又需要具有像圣人、佛、仙的人作为明灯,照着人们不走入岐途,万一走入了迷途,都使他们迷途知返,回归本性,减少人为产生的苦难,并充满智慧去战胜各种灾难。佛家的理念与根本心法结合就产生“太虚之气。”
现在开始讲道家。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返朴归真,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至虚极,守静笃。《庄子》里讲的:“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些状态,都与练“根本心法”时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设想,如果不按“根本心法”来练,可以达到这种状态吗?如果能达到,有没有比这更简便的途径呢?并几乎达到所有人都可以修炼的效果呢?很难再有新的、这么好的途径。
道家后来也出了位被公认的师祖吕纯阳,吕祖提出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修炼方法与根本心法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一开始先守的穴位不同,根本心法一开始是守膻中穴,道家称为中丹田,而很多道家的功法是守下丹田,即脐下寸半的地方,我的理解是这脐下寸半是向人体中间深入寸半,而不是向人的下方移寸半。而吕祖则主张守上丹田,即天目穴,在两眉之间的位置。吕祖主张守上丹田,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上丹田靠近大脑,人的综合能量主要在大脑,上丹田的能量大,人的总体能量自然就会大。问题是吕祖教育的对象是长期修炼的道士。功底深厚的道士守上丹田是无问题的。一般人守上丹田就有风险,如果气场化不开,在大脑乱窜,就会出大问题。如果守下丹田入功,则离上丹田,离综合能量最大的区域――大脑,又太远。练太极拳者,多守下丹田的道理,我认为主要是为贯通带脉和人的下盘开胯和扎根,并很有助于搏击。但练静功却与此不同。无论守什么位置,到一定境界就不作守,守只是为了以一念代替万念,然后进入一念不生,方为最高境界。道家认为,修炼应象在母胎的婴儿一样,无杂念,那样自然、纯朴,才算归根,才算复命,才能静至虚极。人虽然离开了母胎,则以天地为母胎,修炼真身。按根本心法来修炼,入状态时,就恰如道家所描述的情况一样。道家的理念与根本心法结合,就产生“太极之气。”
接着,再从各方面举些例子。我有几个练了几十年太极拳的朋友对我说:不管太极拳打得怎么好,太极站桩练得怎么好,都代替不了打坐,打坐守丹田,到了一定程度,就不用守,一盘腿坐下来,什么都不用想就行了。按我的体会,刚开始练太极拳时,练根本心法是不能代替练太极拳,当太极拳练得比较好,练到气感很强时,要想使自己的太极拳有更大的进步,除练太极站桩外,须要练根本心法。其实,太极站桩的整个状态已非常接近根本心法。由于太极拳是有拳击的对打功能,太极站桩是强化了腿功和通手的经络和增强手的神经系统的敏感度,当这些都上了上乘功夫时,就很自然需要根本心法来提升境界。到这阶段,就同以前的情况相反,以前是练太极拳为主,练根本心法为辅,现在则练根本心法为主,以练太极拳为辅,太极拳到未到之处,由练根本心法去到达。
如果比较标准地坐着练书法,就很象练根本心法刚入门时还意守着一个穴位的状态,只不过练书法是以专注于书写这一念来代替万念。如果站着练草书,就更难生杂念。心更容易专一,也如练根本心法刚入之状态,练草书,也好似打太极剑时的状态。有人说:书法的境界高于剑法。我认为,这问题可以研讨,但一定不能绝对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打太极剑可以促进书法的提高,练书法,尤其是草书也可以促进剑法的提高,这就所谓“功夫在诗外。”从我的经验来看,写字到了得心应手的状态时,人是处在充满气感的状态,人是可以通过写毛笔字来练气,来修心养性的。为何将写毛笔字叫书法,按我的理解,它确实是修心养性的“一法”。练书法的进步有明显的阶段性。当到了一定阶段,自己感到停滞不前时,可即修炼根本心法,很明显会对书法的进步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写书法作品时,遇到反复写都不满意的情况,如果耍牛脾气,继续反复写,常效果不大。这时你应即练根本心法一会儿,再写,通常情况下,效果就出来了。绘画也是这样。不少中国人,对书法、绘画等作品的审美,强调气感、气场,所以写字、绘画与练根本心法结合,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艺术境界的提升,增强审美效果。如果一个人练书法和绘画,纯是为了追求身心健康,而不是为了创作,这样的人如果懂得根本心法,就会渐渐增多练根本心法的时间,将根本心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按我的理解,根本心法不单单对书法、绘画有很大的作用,对整个艺术领引的作用都很大。例如,练根本心法到位的人,唱歌,会使人感到有丹田之气,声音有穿透力;跳舞,会使人感到动作敏捷通灵。练根本心法,可使艺术创作,很强地带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艺术的表演,会给人自然、顺畅、和谐的美。
从很多历史资料来看,很多伟人在开始大彻大悟的阶段,其状态都非常似处于练根本心法的状态。现在世界上流行很多气功,或很多教派的修炼,我觉得他们都比较地与练根本心法相似,甚至是完全一致。问题是,他们有的不去作现代的学理解释,而只是用他们的传统信仰来解释。解释是一回事,实际效果又是另一回事。
香:您对密宗功法又怎么看呢?
罗:初练密宗功法,应要全神贯注,不应有任何杂念。从我有经验看,到了一定水平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特别喜欢练根本心法。这个问题值得很好研究。
香:那您对现在的体育运动怎么看?体育运动与根本心法有什么关系?
罗:体育运动有很多好处,是无可怀疑的。对国家、对个人也是如此。但有些体育项目,与科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是相冲突的,科学家认为,人的细胞的新陈代谢的次数是有限的,到一定的次数,细胞就会死亡。人的死亡,首先是表现在细胞的死亡上。人还活着,但身上带着大量死亡细胞,都不利于身心健康。通常很多已死亡的细胞是没有被排出体外的,而是留在人体内。所以,从理论上说,最佳的锻炼身体或修心养性的方法,是减慢人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或能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出现逆转。而目前不少的体育项目,都是在促进人的新陈代谢。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内家功夫的优势,如咏春拳、八卦掌、木兰扇、太极拳、气功、书法等等。不少的研究表明,这些活动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是可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有德者,甚至出现新陈代谢逆转的情况,同时,又能使人身心更加健康。我深信,根本心法的效果在这方面会最好。根本心法是健康、长寿之法。
我认为,体育运动要发挥到最优状态,也应该以练根本心法来配合,它可以在心理上和体能上等等素质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从我观察到的情况看,现在不少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不少在用着类似根本心法的办法。
香:按照您的说法,就是万法归一,归于根本心法啦?!
罗:是万法归一,但绝不能一法代替万法。根本心法,学会怎样炼,很简单,真正做得到是不容易的,很多人须要学其它的功法作过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可以一步到位,能即练根本心法,这部分人,可要珍惜啊!你们前面问为什么叫根本心法呢?前面所谈的都是重要的原因,现在还增加一个解释,这个“心”字,不只是包含有“凭心来行”的意思,还有中心、核心的意思。人类现在存在很多的问题,都打了“死结”,很多英雄好汉都不敢碰摸这些“死结”,一代代人去解,还是解不了。旧的“死结”未解,新的“死结”又产生。但愿有更多的人对根本心法有所感悟,让“死结”的解开,见到曙光。为强化大家的认识,我再从几个角度表述一下根本心法。
用二十七维时空的观点看,对修炼者本身来说,他进入根本心法状态,就是进入了自身的二十七维时空的中心区的O点。(可在互联网上查《论二十七维时空》作参考)。
根本心法,也可以表现为数学模型。这就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那样:
0+1-1=0
南怀瑾先生的意思是,心中没有杂念(即是0),后来,产生了杂念(即+1),马上减去这些杂念(即-1),然后进入无杂念(即=0)。这是根本心法的一个数学模式。
我为根本心法也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
(X*0)+1-1=0
X代表杂念,0代表无杂念,X乘以0即去除杂念。练根本心法先将杂念去除即(x*0),为了确保稳当地去除杂念,不让杂念重新占领自己的心,则在去除杂念的同时,意守膻中穴,以此一念代替所有的念(即+1),这种状态稳定后,连这一念都去除(即-1),达到一念不生、真空妙有的的状态(即0)。初练根本心法的人,可能有反复。则可反复按此公式去做,那个环节出问题,就按公式那个环节去做。全部出问题,则重新做,直至成功。也可参考南怀瑾先生的公式做,也可以两个公式互为应用。总之,能成功就行了。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根本心法。人补充能量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饮食,二是通过呼吸,三是通过气场。有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的胃不单对食物的营养进行吸收,也吸收其气场。也有“化五谷之气”的说法。呼吸就肯定与气场有关,呼吸不单是呼吸空气,也在呼吸空气场,善于呼吸的人,气场会很强。气功里也有练吐纳的方法。中国人的医学理论也很强调补气、养气、运气,得气等等。也就是说,善于通过气场方面来补充能量,不单是气场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饮食、呼吸,涉及到人的整个能量系统的问题。根本心法在此应是全方位地起到良性作用。特别是在自身气场的产生和吸收天地正气方面更有明显效果。在此不详述,练者功到自然知。
人体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人进入根本心法状态,这种自动调节就会更加正常,效果更好 ,也使身心得到休息。特别是很多人的疾病是由大脑和心理的疲劳或病变引起,练根本心法能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整,放下心理包袱。
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角度看根本心法。从进入了根本心法的状态看,如果是到一定境界的,就处在无极、太和、中庸、太极、太虚的状态,未分阴阳,未入阴阳,跳出五行,更未出八卦状态,也是我们常听到的话那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根本心法,它就是认识问题、衡量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提示人们,气场对认识的作用。
从价值学的角度看根本心法,它充分地反映出应该如何去关注、认识、保护、增强生命的最根本价值。是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是人感悟自由、认识自由、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也是自由状态的一种方式。
从美学的的角度看根本心法。进入根本心法的最佳状态时,就是甚深密的美的最高境界。
香:您对生命的轮回是怎样看待呢?
罗:对待轮回问题,用孔子的话比较妙:“信者则有,不信则无。”如果有人批驳此话,则用大佛的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已不着任何相,无分别心,还讲什么轮回呢?这样就可以避免无休止的争论,对人生更有益处。这问题,我建议你们通过练根本心法后,慢慢去感悟,比我现在给现成答案更好。如果你们一定要将轮回问题与根本心法联系起来问我,那我的答复是:你们若不信轮回,也应该迅速练根本心法,因为其作用和好处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如果你们相信轮回,就更应该努力练根本心法,因为这是最能积厚自己功德的事。我认为,人若有轮回,定须要气场来进行,有功德者才有大气场。
香:您创的孔雀毛书法体系、顿悟画派与根本心法有什么联系呢?
罗:练书法到了一定的水平,才可以写得出很好的孔雀毛书法作品,由于用孔雀毛写字难度很高,所以更须心无杂念,常是疑神并定着呼吸,而一气呵成,方出佳作。这时的状态最接近练根本心法刚定在膻中穴位时的阶段。在书写的过程中,整个人体的气场仿佛与天地相接。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动笔感天地,在创作孔雀书法作品时,对此会有很好的感悟和心得。
很多人绘顿悟画的精神状态,很像处于练根本心法时,突然开悟而起的那种状态。当人在创作顿悟画时,身心协调得很好,杂念很少,也非常似练根本心法之初,意守着膻中穴时的状态。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练功时是做不到杂念全无的。都是一有杂念,就即用意守丹田,然后去除杂念,以至一念不生。每次练功,常常是一个这样反复多次的过程。虽然是这样,但是也很有效果。通过练书法、绘顿悟画,将杂念去除,意念只在书写或绘画这一点上。日久见功,成就了定力,到练根本心法时,将这一点变成膻中穴,然后连这一点都化去,并能持久,则大功告成。
所以,在创作的主体能不断出现“神品”和开口就是“福音”的状态时,这是同修炼有关。以艺悟道,得心法到了艺术与心法融为一体的境界,创作主体已有大气场,一言一行都有强大的能量场的存在。
香:您对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罗:各种艺术流派都应有自由生存空间,都对人有其特殊意义,都应有万类竞自由的时空!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应该在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各种场合,都有机会让人们去观看其真品,或在媒体上得到介绍。我在这里不好谈标准,只能用带哲学味的话说:凡存在的,都有其依据。但我可以谈一谈摆放在自己家里的艺术品的理由和标准,你们可以从中看出我的审美倾向。
1、 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可以摆堆垃圾,可以将死人塌楼的画面摆出来,而我在家里是不会摆这些艺术品的,我的家里是摆一些使人感到如意吉祥的作品。也就是说艺术品,从创作主体的立意和创作过程、创作的结果和我感到的效果是如意吉祥的,是自己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愉快、美感的作品。
2、我喜欢摆的艺术品是创作主体在创作此作品时,
是有利于创作主体的身心健康的,而不是在创作时在摧残着创作主体的身心健康。其实这里已分出二大艺术创作原则和派别。现在不少艺术品的产生过程,是创作主体的身心健康在被损害的过程,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异化现象。绘顿悟画,练书法对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我提倡。但是有些非常伟大的作品的完成的过程的每一小步都是创作主体用自己生命之源、自己的心血流淌来换取。这类的例子很多。这种为自己的理想,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从伤害创作主体的身心的角度看,我是反对的。
3、我喜欢有气场、气感的作品。不但看着作品有这样的感觉,而且房间里的空气、光线在运动中经过这作品折射出来的都会令人感到清新、使房间特别祥和和有生气。我相信将来会有这样的测试仪器。现在,不少人都感觉到有这种现象。如果气场不强的作品,不能使人有这种感觉。
4、全原创的、具有个性的作品,即在作品里基本上找不到别人的东西,都是创作主体自己的东西。
5、适合自己和家人的审美意趣的艺术品,也适合我自己的房间布局和环境的情况。
香:如果是这样,那您家里应该少不了摆上您自己的作品?
罗:是有一些自己的作品。
香:艺术创作,须要激情。这种激情,常常不是以理性的思维,不是按既定的次序,不是按体验,而是超验地产生出作品。这样,人们怎样判断创作主体及其作品的个性特征呢?
罗:作者有个性化特征非常重要,这特征通常是以系列的作品来表现作者本人大概的心理倾向和主要的观念;同时,人们也从系列作品的技法上发现其特有的惯性,甚至是作者本人的生理性的节律和表现的特点,人们也可以从作者多次的激情展现中,看到作者深藏着激情背后的“感情逻辑”,从这些里面确定出作者和他的作品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特征的作者及作品,则是失败的作者、失败的作品。能形成个性特征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在无数多的人、无数多的作品中,显出自己的特点,而被人们感到明显的存在。同时我们也要非常清醒地知道,很多作者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之后,并出了一两个优秀的作品之后,就很难再有佳作,原因是已形成思维定势,整个思想结壳了,很难有新突破。换句话说,整体状态走偏后,整个身心缺乏了弹性,没有能力还原。这时,真的太需要根本心法的帮助。
已谈了很久啦!有朋友约我去写幅字,今天就谈到这里,好吗?
我们心有余兴,有点依依不舍。我们与罗国正先生说再见后,大家都感到今天的谈话内容非常丰富,真是太精彩、太经典了!
香山墨客
(谈话内容经严建中、詹邓帮助整理)
二00九年六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