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虽然你还不能给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发邮件,但是,你已经可以给他留言。9月8日起,4.2亿中国网民可以通过人民网的“直通中南海”栏目,给包括胡锦涛在内的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留言。
这一栏目设在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子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下。打开页面,呈现在眼前的是彤墙碧瓦的中南海新华门,点击网页下方的箭头,便可以“直通中南海”———在弹出的页面中,选择胡锦涛、温家宝或任何一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书记处书记,以个人或党组织的身份给他们留言。而且,人民网同时开通了向中南海所有高层领导人及中央机构致意、建言、投诉的渠道。
据统计,留言板开通前6天,网民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留言超过3万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留言也有约2万条。如果以每5秒钟一条留言的速度阅读,总书记需要花上四十多个小时才能将给自己的这些留言看完。不过,据人民网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阅读、筛选留言和呈报民意的工作将由中央办公厅的舆情监测部门完成。
在留言板上,许多网民只是单纯地表达敬意,更多的网民则向最高领导人反映问题。很多人向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对高房价的关注,而针对总理温家宝,留言则提到了教育弊端和收入差距加大。当然,也有人关心领导人的个人生活爱好。
而在27个中央机构中,得到最多网民留言的是中纪委和中组部,这两个机构与网民最关心的官员贪污腐败问题有关。此外,房价问题也获得了同样高的关注度,为房所困的网民纷纷抓住与最高层沟通的机会,倾诉高房价之痛。
人民网为该栏目制定了详细的“使用手册”,列举了26类禁止发表的内容,违规的网民IP有可能被暂时取消发言权。
在这种相对固定的网络留言之前,最高层和公众在网络上的互动已有先例。早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就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开启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对话;一年之后,温家宝再次登陆网络论坛,并与网民“勾指相约”明年再来。
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此前曾说:“网络媒体在社会传播中趋于主流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更是政治。”在“直通中南海”之前,作为官媒网站的人民网于2006年开设了“地方领导留言板”,该留言板已获得2009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该栏目脱胎于人民网领导个人报道集页面的“留言”入口。从2005年开始,在这些地方高官的页面上,陆续有网民跟帖发表留言,且数量不断增多。受此启发,人民网尝试将这些留言以地域和官员为单位进行汇集,开始探索“网民给领导留言”这一当时属于前所未有的官民交流模式。
不过,当时并没有官员对网民的留言做出答复。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胡锦涛亮明了自己的“人民网网友”身份,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适时进行了改版,引发官员与民众的大量关注。
同年9月1日,甘肃省委书记陆浩“首吃螃蟹”,委托甘肃省委办公厅与人民网地方领导频道取得联系,发来自己的“跟帖”,表示将对网民所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实、依法处理、妥善解决”,并且在5天内3度回复留言。
一个月后,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时任陕西省长的袁纯清、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张宝顺、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等地方要员密集表态,听取并回复网民的留言。其后,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内的多位地方领导都对网民的留言予以回应。截至目前,公开回复人民网网民留言的省委书记、省长达到40多位,副省、地级市领导则已逾百位。
虽然自诞生之日起,网络问政就遭受着“形式主义”的质疑,不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变上访为上网”的好处。在山西、安徽、广东等13个省市区,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
比如广东珠海市启动了香洲区网络政民互动平台,要求对网民发帖4小时内初步回应、5个工作日内正式回复,并由各单位一把手担任“网络发言人”,若回复不及时将被问责。“各级地方政府设立专门处理网络问政的处室已经成为一种时尚。”8月26日,随着人民网“县级领导留言板”正式开通,再加上新近开通的“直通中南海”,该网站已具备中央、省、市、县四级官员留言板的完备结构。
不过,地方官员与中央领导毕竟不同。目前尚无法得知,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的留言板是否将成为制度化的设置,“直通中南海”将如何运作目前还未有详情,据说,该栏目负责人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
中南海是中国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公众无法进入参观,也很难接触到在其中办公的高级领导人,但网络留言,则简单且无障碍。因此,对于网民而言,“直通中南海”的栏目名极具吸引力,由此引发出各种解读,也在情理之中。(根据《给总书记留言》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