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普陀山久负“海天佛国”,“观音道场”之盛名。山中梵宇林立,风貌绝佳,历来都是佛子参学,游人观光的必到之所。远至公元280年的西晋太康年间,就有远道朝山者不顾风波之恶,惊涛之险,梯山万里,扶老携幼而至。早在唐代的时候,普陀山已成为国际性的佛教圣地。
普陀,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自元朝以来,惯称它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1. 扬枝观音碑
杨枝禅院位于清凉冈下,紧邻法雨寺,内存有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的“杨枝观音碑”。
此碑为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根据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像拓本所刻。阎立本为唐初著名画家,传世作品极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帖,可谓稀世珍宝。数百年来,杨枝禅院几经兴废,但观音碑依然保留完好,被誉为镇山之宝。
此观音碑高2.34米、宽1.2米,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观世音菩萨,珠冠锦袍、宝相庄严,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菩萨手中的净水瓶
和杨柳枝,原本是普洒法雨、弘扬佛法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多种含义。人们认为,杨柳枝可以消灾除病,净瓶中的甘露随杨柳枝洒遍大千世界,暗喻着慈悲的观音用
净水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碑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句。
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
(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
“杨枝庵”命名。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但因为收到珍视,此碑得以幸存。
2. 九龙藻井
九龙藻井现存于普陀山法雨寺大圆通殿,即九龙殿顶部。九条木雕金龙栩栩如生,气势不凡,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根重柱昂首舞爪而下,古朴典雅,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艺术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藻井在古建筑中起到装饰作用,有着重要的功能。一般来看,大的佛殿中主体佛像部位都要做藻井,这样显得佛像更加庄严。古人对藻井制作大为讲究。一般都用木
材,采取木结构的方式做出方形、圆形、八角形,以不同层次向上凸出,每一层的边沿处都做出斗拱,而普陀山九龙藻井的斗拱做成木构建筑的真实式样,做得极其
精细,斗拱承托梁枋,再支撑拱顶,最中心部位的垂莲柱为二龙戏珠,图案极为丰富。
其实,普陀山除了法雨寺九龙殿筑有九龙藻井外,普济寺、慧济寺等大的寺庵主殿顶部都筑有藻井,但规格没有法雨寺九龙殿高。据传,法雨寺九龙殿竟是明故宫的
九龙殿整体搬迁到普陀山的,九龙藻井原是放在朱元璋金銮宝殿之中的,所以,这个藻井的规格自然要比别的寺院藻井高了。
3. 多宝塔
多宝塔,又称宝佛塔,俗名太子塔。位于普济寺内海印池南端。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还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现为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和浙江省唯一的元代石塔。位列普陀山镇山三宝之一。
宝佛塔为五层方塔,高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由太湖石砌成。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形成现
在的造型。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气韵古雅,尤其是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其独特的宝匣印式造型
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
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雨天水从龙口流溢,如龙垂涎。
清晨时分,日出海上,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海滩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应和,激荡心胸,令人神清不已,故得“宝塔闻钟”之美名。
塔院内还有诸多古迹、题刻,康有为到普陀山时曾在塔院内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四字。在宝塔内还曾发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聊城御史傅光宅所撰、余姚俞近旸所书的《普陀山太子塔下藏零牙志》。